“情绪哲学与道德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2023年4月15-16日,“情绪哲学与道德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当代英美哲学研究中心主办,吸引了来自国内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会发表报告和讨论,数十位同学参加旁听。
4月15日上午,浙江大学的安冬首先对各位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且指出了情绪哲学的重要性,它与认知、道德决策、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联系紧密,具有良好的理论深度与应用前景。
随后浙江大学的徐向东教授致辞。徐向东表示,希望通过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平台将国内的学者聚集到一起,对相关重要哲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也期待以后能够举办更多相关的学术会议,促成学术交流。
上午的研讨会以“情绪、动机与规范性”为主题展开,由中国人民大学的田洁主持。山东大学的吴童立做了题为“意义感依赖于意义判断吗?”的报告,在对意义感与意义判断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对该问题进行新的阐释。复旦大学的刘皓滢做了题为“‘有情’的认知与道德地位的确定”的报告,从心灵哲学与神经科学出发,讨论了情绪在认知过程,尤其是道德领域中起到的作用。山东大学的张仑做了题为“选择的自由:恰当情绪和理性”的报告,讨论了主体自主性决策中情绪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与理性要素(例如动机、评价)的关系,主张恰当的情绪对理性起积极作用。山西大学的杜海涛做了题为“情感主义视域下规范性来源探析”的报告,通过诉诸哈奇森的道德情感理论与当代神经科学,讨论了情感内容如何具有规范性的问题,并试图将情感纳入到规范性的视野之中。
下午的研讨会以“情绪与认知”为主题展开,由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蓁与何静分别主持。首都师范大学的谭笑做了题为“认知不公中的情绪面向”的报告,分析了情绪在认知不公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在个人德性中的功能。上海财经大学的方红庆做了题为“智性情绪与心灵的德性”的报告,通过诉诸传统哲学与神经科学,指出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智性情绪可以统合知识的理智维度和情绪维度,使主体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厦门大学的王奇琦做了题为“道德直觉:理性的、情感的与经验的”的报告,通过对道德直觉的多种进路进行分析,指出道德直觉具有家族相似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而道德情绪在道德直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都师范大学的田国秀做了题为“情感的特征:基于斯宾诺莎的身心关系说”的报告,通过对斯宾诺莎哲学的分析,主张情感拥有具身性、能动性、生产性等特征。绍兴文理学院的陈巍做了题为“面部运动模拟可以通达他心吗?”的报告,通过神经科学、现象学的共情理论,讨论我们能否通过观察面部表情了解他人内心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雷沐春做了题为“情绪在意志薄弱中扮演何种角色”的报告,论述了意志薄弱部分地基于自我不确定性和视角转换,而情绪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种意志薄弱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它有助于能动者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整合。
4月16日上午,研讨会以“道德情绪”为主题展开,由复旦大学的王球主持。华中科技大学的钟世文做了题为“The Value and Appropriateness of Identification”的报告,从语言、文化、历史等角度讨论了身份认同的形成机制和规范性,并指出身份认同的意义与恰当性在于,身份表明了某些群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认同该群体对这些问题的(部分)解答。四川师范大学的周振权做了题为“爱的现象与伦理主体的构成”的报告,从胡塞尔的理论出发,以第一人称视角阐释了爱的现象,并对一些关于爱的理论做出了现象学的回应。东南大学的赵晴做了题为“论宽恕和怨恨”的报告,通过分析宽恕和怨恨的条件、类型与特征,论述了这两种情感的规范性。浙江大学的陈玮做了题为“亚里士多德论勇敢者的恐惧和快乐”的报告,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勇敢”这一德性进行辩护与澄清,指出勇敢是同时涉及生理、心理和理智三个层面的状态,即使勇敢的人也会感到恐惧,但是勇敢是对特定恐惧的中道。
研讨会最后由浙江大学的李忠伟研究员做会议总结。
责任编辑 | 郑肖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