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昨天哭,今天笑


1 哭

前天哭了,阅读这里有当时哭完打的300个字。当时有犹豫是否要把比较private的这一段“哭后感”马上发到这个号上,而不是之后写文章时一笔带过“这周哭了哭”;花了10秒决定可发(!)——也许是打完这个“哭线电话”实在太治愈了,我便很想记录下当时的心情,且如果即刻发出代表着狠狠地跟宇宙喊一声:“我太累了,让我休息一下吧!” 


我这么信宇宙能听到我声音的人,自然得发出这声呼喊!所以就当机立断,行云流水地写出了那300个字。秒收到几个朋友的小窗问候,还有俩朋友说他们当天也哭了,也had a very hard day。


第二天(也就是昨天),过得比较平静,宇宙似乎听到了我的求饶,把一个略棘手的问题给我自动解决了。我安静地做了一天事情。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哭了,我想了半晌,说,活活累哭的,跟宇宙撒个娇,所以哭了。



2 笑

,正打算早点休息,我突然到了一篇微信推送发出是我几个好友做的服装牌子JAMPROOOF(以下简称JP),找了我做模特+写了一篇深度的采访的推送她们原定的并不是这周推送呀,我灵机一动,发消息给JP团队中的一个好友G,我问她说:“是不是你看我这几天太低落了,决定提前推送,鼓舞一下我?” 她淡淡地说,“嗯哼,对。”


JP大片拍摄花絮照,地点:艺术家王坚工作室


微信推送的排版很美丽,我认真地读了一下自己的回答,和她们团队成员之一☁️铿锵有力的介绍文字和提出的智慧而精密的问题。边读,我边笑出声了。侃侃而谈的回答,一套套的理论、小总结小思考,是自己没错了。在此不(再次)总结了,大家可以读下面JP的原文


拍摄和妆容我都非常喜欢!因为这次JP拍摄的发型我太喜欢了,特意去烫了个法式大波浪,下面这张是刚烫完当天,Z小姐在北京亮马河畔拍的我,上海来的这位Z小姐也就给我按了60次快门吧!



而JP大片拍摄地点是艺术家王坚的在北京顺义工作室,王坚是我一时画廊代理的艺术家。这些偶然的巧合多么令人感到骄傲。这是关于他的一篇文章


王坚在他的工作室



3 一眨眼 一辈子

这篇的标题是《昨天哭,今天笑》,有感于昨日自己的笑,前天自己的哭。的确,一哭、一笑、一眨眼、一辈子。配乐是《笑红尘》,歌词优秀,非常切题。


早就忽略了那些说“你们女性情绪不稳定“的规训了。能哭是福、是释放。我懂我的哭。And, for the record, 在这个社会中,“情绪稳定” is overrated anyway.


【以下排版皆来自JP原文,我唯一的改动是:在文末偷偷放了一张大笑的我。文末的“以上皆非#41”的题图即是!再次感谢JAMPROOF的这次邀约,拍摄让我发现了自己另一面的美丽;提问和回答让我回顾了一些本质的东西,关于身体关于穿着关于中西文化之间关于女性自我;而与本是好友的JP团队走得更近的这几个月来,我真心为她们自豪。也静候她们继续腾飞!】






JP Journal|白雪:相信你的身体,听从你的身体。


原文发表于

⬇️


跟白雪的采访几乎是先于主题就定下来的。当想到它要给什么样的读者看时,我们想象 JAMPROOF Journal 的读者是那类“聪明又性感”的人。但在走向这条“聪明性感”的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它也不像童话或者漫威故事里所说的那样容易。我们渴望呈现给读者一种背后的“真实”。


而白雪正是这样的女生。她也完美融入了最终本期的主题《个体成长与身体边界》。

有白雪的地方似乎就就不用担心冷场。她总是能把现场氛围变得活跃,即使彼此不认识的人第一次见面也能被她带得轻松愉快起来。


她看起来似乎能跟任何人成为朋友,但这不意味着她是个随和的人。正好相反,她个人色彩浓烈,并凭借敏锐的感知、流畅的个人表达,不管在社交场所还是私下的交往中树立起个人清晰的形象,划清个人场域的边界。


作为二代移民的深圳人,白雪有着多个城市的居住经历。先是在美国历史悠久的女子大学曼荷莲完成本科,中间前往巴黎交换学习。在伦敦的投行工作两年后辞职,完成格拉斯哥大学伦敦佳士得艺术学院的现当代艺术史硕士学位。


回国后,白雪的工作经历包括北京上海两地的艺术品牌、商业地产、消费品牌等,并曾作为艺术家向京工作室的负责人工作了三年,期间完成了艺术家海内外数个大规模个展及群展的各类筹备调度工作。随后,她创办了自己的新型画廊:Fun Matters 和一时画廊。

白雪几乎是我们心中 JAMPROOF 女孩的代表,这样说并非因为她的典型精英式的履历,也不是“世界公民”、“画廊创始人”这样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个体,她在一段充满异质性的成长经历中(这通常意味着与不同的环境产生碰撞)一直尝试不断地建立自我认知,去定义自身与周遭的关系,抛开原本的人生轨迹去尝试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的“人迹罕至的那条小路”。而看起来,她还在不断地尝试下去,这让她无论在20岁、30岁,甚至今后的任何时间里,都因为对自我的掌控而拥有了生命的可能性。


而正是在这样的自我认知塑造中,30岁以后的她对于身体、服装,自我塑造的看法已与20岁时的自己不同。这种迷人的个体成长也成为她魅力的一部分来源。

INTERVIEW

Q: JAMPROOF

A: BAIXUE

Q:你如何看服装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你个人是如何去塑造这样的一组关系的?

 

A:显而易见在当代社会体系中,服装需要去遮盖身体,而我想其中的理由至少有两个:社交礼节(social etiquettes)与安全。前者满足所有不同社会场合的需求,后者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如御寒如运动)。而着装人(“我”)是链接这两者的无可替代的个体。所以,服装与身体之间的关系随着“我”这个个体的变化,亦会有变。比如说,我在今年之前,似乎对自己的身体的某一部分(较丰满的上围)有耻辱感,有时刻意用服装去掩饰这个特点,而今年突然一下子某些思考“开窍”后,我对此不再有耻辱感,进而对服装的选择不再会刻意回避我的大胸了。所以,这组关系的塑造,其实是围绕着“我”的思想变化而自然进化的。

Q:今年的思想是怎么开窍的呢?


A:自己做老板已经将近三年了,今年才找到了舒服的状态,事业也慢慢走上了正轨。作为文艺青年,前几年会疑虑很多“做老板”的姿态是否要好看,是不是不应该过度营业等等,从而有一系列的包袱。今年,终于明白了做画廊卖作品的商业部分就是让理想的部分(支持艺术家的创作、让更多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理解艺术)能够长久的必须条件,所以就放下了很多包袱,好好做生意。也许一通百通吧?突然也对着装这件事情也轻松了,穿衣服凸显身材或遮挡身材,都可以,都行,哪有那么多条框?就此,一下开窍了。

Q:从20几岁到30几岁这一时间段里,你的穿衣风格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A:20多岁住在国外的那几年,喜欢小短裙,黑靴子,黑丝袜,有点复古的花/图案上衣,或者衬衫裙,配各种小夹克。又活泼又英伦,特别自由放飞。20多岁回国后到30岁刚开始的几年,似乎渐渐在规训自己的着装,甚至会中性化一些。这个变化是因为,我18-26岁在国外生活工作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回国后对作为女性被打量、被审视,有些不习惯,也许时因此在自我审查着装?直到近几年,我再次能够与自己的“本我”链接起来了,就继续活泼地着装,连衣裙,露背装等等,似乎回到了10年多前的自己,只不过是个更成熟的经历过更多事情的,更有魅力版本的自己。

·· slide left ·· 弧形场域胶囊系列奶油白廓形落肩西装

Q:从这些变化说起,在对个人身体认识的过程中,你都经历了怎样的认知转变时刻?


A:三个阶段吧:我整体比较晚熟哈哈哈,2011年回国前,可能对自己的身体没有过多认知。在海外8年,就是直接用身体去闯世界的,走每一片土地,工作,旅游,认识不同的人,在异乡拼搏,而西方相对平等的性别意识也让我没有过度审视自己的身体。直到回国后,才发现作为一个人,我的身体是我给“观看”我的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并非我的头脑和学识……. 一度比较沮丧。最后,就是这几年的这个阶段,是跟身体相处最融洽的一个阶段了,全面地照顾它,爱护它,以它为骄傲。不再为外界怎么观看身体而自我困扰。

Q:西方相对平等的性别意识为何没有让你过度审视自己的身体?


A:我的经验实在是很个体,的确是因为出国时很年轻,成长又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城市(深圳),所以出国后似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上。在大学(美国女子文理学院)时,接触到的性别/平权理论自然很多,但我还是每天排得满满当当去各种社团活动,学有趣的新学科,认识来自全世界的朋友跟他们聊天,也就是更注重自身的直接体验(说白了就是努力学习,使劲玩儿,没空理论联系自身去反思)。我是有了相关体验才找理论去思考的人,不是反过来接触到理论便往自己身上套的人。所以这些平等性别意识的理论,在多年后(回国后)才在我身上起作用,让我自我审视。

Q:我们常说身体的自信,但对许多人来说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你个人的经验中,你可以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A:哈哈,英文里这个词应该是 body positivity,我很早就接触到了这个概念,但自己有能力实践起来也许是这几年。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载体,我们努力生活,身体它多累呀,因为焦虑,因为污染,因为不足够的休息,因为不总运动,这一切都反应在我们的身体上,从肤色,到身形,到骨头是否劳损等等。那么,既然这一切压力都反馈和体现在了身体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每一个当下的自己的身体呢?在我们努力生活的同时,身体不免会出现上述的各种问题/状态,但它都值得拥有我们的爱和自信。越爱它,你的身体会感恩你的爱,自然做出调节。就是这么个正向循环的过程。我么,就是个思考过度的人,就是如上,这么自圆其说让自己对每个状态下的身体自信的…… 所以,我才不会等到有马甲线才敢穿紧身连衣裙的。

Q:总是有二元论的思维主导着我们,要么就是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她们声称身体自信就是美,要么就是极端的完美身材追求。对这两个观点,你是如何看的?就你个人的经验来说,有什么可与我们分享的?


A:再往下,就是说,只有对身体有无条件地爱,你的身体才会感激你(而不是你瘦了我才爱你),比如,会让你觉得可以调整饮食,近期不要一日三餐了,让你觉得最近要多走路多锻炼,最近要多休息,少思虑等等。从而,也许你的身体就会调节到一个更适合你的状态(变得紧致、肤色亮)。我的个人经验就是如此,trust your body and listen to your body,然后跟着你身体的指引去生活。前提是,你真诚要爱所有状态下自己的身体,而不只爱“完美身材”下的身体,这样,身体发出的“声音”你才听得见。

光泽黑风筝裙

Q:如今你偏好什么样的服装?对于一个普通人(非模特身材)的女性来说,你认为在穿着上的自我取悦最重要的是什么?

A:如今作为艺术行业的自营老板,爱穿自由飘逸浪漫而又sharp的衣服。Sharp 显得我脑子好使,专业。自我取悦,最重要的是,满足问题1)中说的社交场合合适和功能合适的需求后,请尽情自由发挥即可!不同的着装发挥带来不同的灵感和邂逅(贵人/桃花、工作运、灵感等等)。着装绝对是自己创造出的一个离你最近的小“气场”啦,可以尽情地follow your heart,创造出不同的“场”。

Q:怎么感觉到这个“场”的?


A:感觉到这个“场”可以来自很多:别人看你的眼神变了,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变了,自己的运气变了,自己的联想内容也变了,耳机里想听的音乐口味也许也变了等等,都会因为着装创造出的这个“场”而变化。至于建议,就是穿上着装后,把身体五感的雷达打开,大胆感知周遭的一切,这个“场”只当你能感知到的时候方存在。也许都市人少了些野生动物的敏感度,穿不一样的衣服再训练自己的敏感和感知度,不失为一个有趣的日常实践!

Q:你从大学本科开始在美国和欧洲生活多年,是否有过“culture shock”的时刻?个人的文化冲突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多元化的过程,当你回溯这段时光的时候,有什么对个人影响深刻的事件吗?


A:诚实地说,那会儿在国外时,实在太年轻了,体验型人格如我来不及 shock 就去行动去体验了,所以真的想不起来什么“culture shock”,着实是跟着感觉走、不加评判、睁大双眼、打开心灵的日子。具体对个人影响深刻的事件,最决定性的一件,还是大学毕业才两年,年方24岁,在有着优渥收入大好前途的投行,毅然决然地辞职了,去学艺术史,因为觉得投行里30多岁的人的生活状态不是我想要的。当时没觉得什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会儿胆子真大,无知者无畏。

Q:除了天气原因之外,城市的气质、周遭的环境、人与个体穿衣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我们走入一个城市之后,突然发现另一个城市的服装不合时宜,你曾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居住,个人的体会是什么?


A:以前我还挺受城市的影响的。住在美国,住在伦敦,刚回国在北京,然后搬去上海,然后又搬回北京,着装上都会受各个城市的影响。现在我更相信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和着装共同构造出的小“场”带到不同的城市和环境去,自然会摩擦生成不同的火花。哎呀,人生如戏嘛,一场场一个个城市,每一次着装都是一出不同的戏。当然,有些社交场合(social etiquettes)合适、功能适合的需求,要先满足。

Q:你是如何理解“powerful woman”这个词的?

A:是一个因为找到了自我本真,而理直气壮地、投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女性。如是活着,她也许会照亮很多路上遇见的其他可爱的人。

·· slide left ·· 奶油白螺旋小西装/四条弧线半裙


下一篇推文,我们会呈现另一位男生YENK的故事,与白雪相似,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他通过个体的努力走向了更好的自己。

摄影:一一钉 

采访&撰文:Zyt

出镜:白雪&YENK

版式设计:J

左滑阅读完整版 JAMPROOF Journal 



* * *


[以上皆非 none of the above] #41

写于北京
2021/9/29



* 随机过往贴


* 我是谁

我是白雪,「Fun Matters」及「一时画廊」的创始人,同时偶尔受邀给杂志写文章,有时也做艺术会议的中英同传翻译。这个号「以上皆非 none of the above」是我的私家地盘~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白雪希尔维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