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葩说》变了,我们也是

影视圈传媒 剧影圈 2022-06-24



文 | 章鱼船长




如果不是起《奇葩说》,“奇葩”这个过气的网络语可能早已消失在大众的记忆中。



这个原本略带贬义的词语,在《奇葩说》的滤镜下,渐渐变成了一个中性词,带着点那种“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感觉。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奇葩说的选手也从第一季的极力否认自己是奇葩,变成了现在的“我就是个奇葩”。


 

而从前那个“离经叛道”的《奇葩说》,也在向着主流综艺靠拢。这是一种成功,也是一种妥协吧。

 

中国网综鼻祖

 

2014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综艺元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第一档网综诞生了,它就是《奇葩说》。



对于如今的观众来说,视频平台自制节目早已见怪不怪。但在那个视频平台的功能仅仅是看视频的是年代,《奇葩说》的诞生和成功可以说让无数人大跌眼镜。

 

除了颠覆性的规则,《奇葩说》的内容也在挑战观众的认知,一开始就打出了“40岁以上观众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极度个性化的选手,直戳人心的辩题,在“假发”笑飞的同时,让观众体会到辩论的刺激和智慧的交锋。

 


《中国新闻周刊》曾这样评价《奇葩说》:“人性的恶与尊严、个人价值与集体主义在一个娱乐节目被讨论,并能从欢笑中开始的录制到后来完全安静下来,严肃的思考能在俏皮话里诞生。”

 

《奇葩说》在主流声音之外,搭建了一个个人参与公共领域话题探讨的舆论场,在思辨的过程中,凝聚出具有影响力的观点和价值。甚至有观众表示,《奇葩说》几乎算是自己的思想启蒙老师。

 


在商业方面,把广告玩出了花样的《奇葩说》也没有辜负爱奇艺的期待,前五季招商金额一路高升,总计超过15亿元人民币。

 

每个曾在父母眼中“叛逆”过的年轻人,都在《奇葩说》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是我们变了,还是《奇葩说》变了?

 

第五季是《奇葩说》口碑的一个分水岭。从这一季开始,《奇葩说》陷入了“创新”的怪圈,一方面是节目“破圈”的要求,想要被更多人接受,节目需要更强的娱乐性;另一方面,辩题方向和赛制的变化让很多老粉感到不满,觉得节目失去了“严肃辩论节目”的初衷。



但其实,《奇葩说》不得不变,因为它的目标人群正在变化。

 

作为一个为“年轻人”站台的节目,《奇葩说》一直靠能在社媒平台上引发强烈共鸣的话题来点燃节目热度。而如今,95后和00后已经成为了网络这个公共平台上的“主力军”,他们也代替第一季的90后,成为了节目的新受众。



如同曾经的80后与90后之争,现在轮到90后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经过两季的尝试,《奇葩说》在今年走到了第七季,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年轻”的节目:选手更年轻、多元了,辩题也优先选择一些“只能在2020年讨论”的题目,同时改变了此前两季相对残酷的赛制,从激烈的辩论比赛,重新回到了以表达为核心的观点交锋。

 

在导师阵容上,请来了话题女王杨幂助阵,果然在开播前就为节目带来了不少热度。在节目中更是火力全开,一连上了好几个热搜。



为了突出选手的多元化,本季《奇葩说》将原本不在节目中呈现的海选也放在了正片中,名为“千人奇葩捞”。通过海选,诞生了44名正式选手,他们中有脱口秀演员、有女团爱豆、有学霸、有网络红人……形态确实很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有些,多少和“口才好”搭不上边。

 


所以节目虽然努力想要推出新的“奇葩”,但是这样选出的选手实力差距悬殊,思想的交锋变成了小孩子吵架,除了一些段子,有亮点的内容太少。

 

更让很多观众无法接受的是,这一季新加入了“一派胡言”的环节,让选手们用一句话反驳某个观点。这个环节虽说让节目产出了不少金句,但是也让很多辩论出彩的选手意外淘汰。仅凭一句话评判选手的口才,是否有些草率了?

 

更让人难过的,是原来那个“敢说”的《奇葩说》,越来越难见到了。节目组在调研了95后、00后之后,刻意减少了思辨题,理由是观众群体年龄(18到35岁群体占到60%)和知识水平所限,辩题必须大众化。于是在这样的方向下,选出的辩题都是年轻人生活中的日常小事。

 


并不是说讨论小事有什么不好,只是我们在《奇葩说》这个节目中,期待看到的是我们平常想不到的事情,被重新思考。看到那些我们原本以为的正确或错误,被思考和质疑。而不是一些自己仔细想想也能明白的简单道理



其实不只是《奇葩说》,在大众娱乐的种种形式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规律:某个形式或者文化在诞生时,通过独树一帜的风格或创意,带来闻所未闻的观点和内容,引领潮流,收获一小批忠实粉丝;随着它逐渐长大,走出地下和小众,那些曾经被看做优势的叛逆和棱角,却只能留在身后。而曾经的追随者们,便会失望地表示“XX已死”。

 

摇滚、说唱、现代艺术、网络文化……无一不是如此。

 

就如同那些叛逆的年轻人,如果他们想要被社会所接受,就只好接受他曾经痛恨的东西,变成他曾经拒绝成为的人。一代又一代,我们总在长大。

 

只是有时候,我们还是怀念曾经那个叛逆的自己。












往期回顾


专访|常远:电影除了龙标不能动,哪都动心思了
2021观影指南,哪部是你心中的NO.1?
沈腾、马丽给他做配,只为博君一“抱”
新的一年,平凡一点也无妨
盘点 | 2020影视行业大事件
首次出演电影,是什么让邓伦选择了《晴雅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