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雪上加霜,汽车开向何方

徐鑫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2023-03-10

欢迎关注并置顶,获取更多原创都市圈和新兴产业深度研究报告。欢迎分享和迎转载,欢迎在后台留言。

☑ 作者: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徐鑫

☑ 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0分钟,欢迎转发朋友圈和收藏阅读




当下,汽车行业正在经历20年以来的最大调整阵痛。


从趋势—周期—冲击综合判断,汽车下行周期叠加新冠疫情,行业短期雪上加霜。继2019年吞下-8.2%的历年最大降幅后,2020年初迎来新冠疫情,供给侧、需求侧均受到波及影响。这对于正在阶段性探底的汽车行业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疫情蔓延,汽车可选消费品的属性凸显,销量直接受到冲击。回顾非典时期,汽车处于快速普及阶段,疫情降低了老百姓公共出行的比例,对汽车消费产生“刺激”作用;2020年,汽车已进入普及期后期,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则更为复杂。


Part.1

判断:下行周期叠加NCP疫情,短期雪上加霜


1. 趋势:“成熟期”向“稳定期”过渡阶段

从各国经验及汽车普及规律看,汽车销量大致呈现“S”型曲线。从阶段看,在历经了低速的“导入期”,超高速“快速普及期”,我国汽车行业正处于低速“成熟期”。短期下行调整后仍将有望继续上涨接近“峰值”,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导的“稳定期”。


图1.  汽车销量及“S型”曲线示意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2. 周期:行业短期阶段下行,尚在探底之中


受到经济降速、贸易战、国六升级、排放限制等多重因影响,自2018年7月起,我国汽车市场进入到调整期,销量已连续19个月下行。2018年汽车销量下降2.8%,2019年下降8.2%,行业正处于探底回升的关键阶段。


图2. 2017-2019年汽车月度销量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3. 冲击:新冠疫情叠加短期下行


相比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本轮疫情影响更为广泛。NCP疫情传染性更强、覆盖范围更广、防控措施更严格,我国宏观经济、汽车销量、保有量等情况也均不同,作为受经济影响大的可选消费品,本次疫情对宏观经济层面影响,将与汽车行业周期叠加,加大汽车行业下行压力。


Part.2

影响:短期冲击较大,加速行业探底


1. 从供给侧看,推迟开复工、推高成本


除在湖北建厂的多家车企延迟复工外,广汽本田、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特斯拉等企业也延期复工,复工时间均为2月10日。推迟复工将对整车生产产生直接影响。据IHS Markit预测,如果现有停产企业再延续1个月,将导致产量缩减逾170万辆,下跌32%。湖北是汽车工业大省,汽车产量约占全国8.65%,湖北全面推迟复工时间将较大程度影响全国汽车产量。汽车行业供应链长,存货周转较快,专业化分工程度高,涉及企业多且情况复杂。各地复工要求不同,对各类企业的复工影响仍难以预计。延迟复工将对企业生产组织造车影响,加重企业负担,推高企业生产成本。


2. 从需求侧看,消费延后、销售下滑


预期不佳导致消费延迟与首台车意愿抬升并存。疫情一方面提升了家庭首台车的购买意愿,另一方面,疫情通过经济影响降低收入预期。


疫情降低公共交通意愿。公共交通环境人员密集,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人口流动大,病毒消杀难度大,感染风险高;网约车持续“担忧”;疫情爆发期间,部分城市进行了公交停运,出行受阻。


延后购车需求。近期购车活动“停滞”,但疫情提升购车意愿。私家车环境安全可控、避免交叉感染,可长距离自驾降低对火车、飞机等依赖。首购群体刚需性购车或将提前,展望二季度,如果疫情得到控制,居民出行、企业生产逐渐恢复,汽车销售出现反弹。


预期收入降低。受疫情因素影响,2020年经济降速风险加大;部分行业需求下降,亏损面加大;停工停产影响加大,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可能出现倒闭,降低消费者购买力。


3. 从产业链看,链式反应、前端传导


整车停产、销售停滞将向上游汽车零部件环节传导。产业链各环节影响不一,自动化程度高受影响小。整车环节自动化程度较高,受返工延长等影响因素较小。上游零部件环节受延迟复工影响更大,部分零部件企业生产类员工占比在50%左右,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度高。疫情严重地区,如武汉汽车零部件产值超2000亿元。整体来看,受迫于复工时间、招工、情绪等影响,产业链将受到一定负面冲击。零部件供应中断也在产业链中传导。由于在中国大规模采购的汽车零部件线束出现短缺,现代汽车宣布其在韩国最大生产基地停产。


4. 从区域看,核心区、蔓延区影响逐渐扩大


湖北省汽车产量全国第四位,省内汇集了美、日、法、英、国产五大车系乘用车及规模巨大的商用车。有众多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厂商,其中包括神龙、上汽通用、东风本田等。


图3. 湖北省汽车产业分布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受影响较大的还包括广东、浙江、重庆、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这些省份汽车产量占全国的55%以上。如疫情进一步扩大,汽车的生产销售都将受到巨大打击。


三四线城市首购受益。2003 年汽车主要需求在一二线城市,2020年,一二线城市增长动力转变为更新需求,普及型需求更多在三四线城市。疫情提升家庭首台车的购车意愿,对A0级、A级别的轿车、SUV销售有一定促进作用。三四线城市为首购需求,中西部市场汽车销售有一定促进作用。


5. 从新旧动能转换看,电动化、智能化趋势进一步强化


疫情对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影响甚微,甚至强化了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电动化及产业链带领行业走出困境。疫情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销影响有限。疫情爆发时间为销售淡季,如果疫情能够在2月份得到控制,则对全年的影响不大。国产特斯拉也将继续带动行业热情,带动行业及产业链上行。受疫情影响,补贴政策大概率年内不再退坡,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赢得宝贵时间。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5.2%,整体影响有限,但专用车占比相对较高,疫情导致头部企业延迟开工,可能会对全国新能源专用车供给有一定的影响。


图4. 2019年一季度新能源专用车销量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长期看,智能化及产业链是可持续“新动能”。疫情增加对无人配送等智能装备的需求,对自动配送、自动驾驶等需求有望进一步加强,拉动汽车智能感知、车路通信、图像和距离信号处理、智能交互等应用。同时,疫情对车辆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智能监管提出需求。未来,围绕着多重场景应用的智能驾驶将开启市场,拉动产业链的新兴技术、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


图5. 近期落地的智能化应用场景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6. 从企业看,强者愈强、分化加剧


不同车型影响不同。乘用车方面,入门车型受到购买意愿增强影响,需求在3月份或2季度有望释放;豪华车型微降,主要表现为疫情相较更严重一些的大城市购买下降;合资品牌及部分自主品牌受到影响波动。商用车方面,东风商用车主要生产基地处于湖北,其重卡市场占比近20%,将对重卡供给产生一定影响。


图6. 疫情对不同车型走势影响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所在地不同影响不同。身处湖北的企业首当其冲,东风乘用车、东风神龙等整车企业,博世、斯太尔、大洋电机等零部件企业受影响较大。湖北之外,疫情较为严重的广东、浙江复工在即,如能顺利复工,影响则相对较轻。


库存较高企业所受影响较小。2019年销量不佳,行业总体处于高库存水平。自主品牌大部分自主车企库存充裕,在开工不足情况下仍能保持市场供应。

综合看,对车企影响可用下图示意。


图7. 疫情对不同车企影响示意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小结:

短期利空,加速行业触底,长期不改行业趋势



Part.3

未来展望和应对策略


1. 政策对冲:刺激政策有望跟进


汽车对于扩大消费有重要的稳定性作用,鉴于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国家有望出台新的刺激政策。预计,扩大汽车消费的“对冲政策”主要为“促销费”、“宽限购”和“优环境”。“促销费”政策包括购置税优惠、购置补贴等,但从2019年实施效果看,在行业下行中支撑作用有限;“优环境”更侧重于行业的长期发展;“宽限购”更为直接有效,鼓励部分限购城市相应国家号召,适当增加燃油车号牌投放数量;增加新能源汽车号牌投放数量,暂缓新出台面向新能源汽车的限购政策,可直接对冲销量下滑,“宽限购”有望成为汽车市场的速效稳定剂。总体看,对冲政策对汽车市场作用不宜过度乐观,对新能源汽车更为有利。


2. 车企格局:市场“零增长”,竞争加剧


未来,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甚至面临“零增长”及短暂负增长,在行业蛋糕不再做大的背景下,企业间竞争必然加剧。行业集中度提升与新势力崛起并行,竞争力弱的企业将退出竞争。对低端低价车型的车企而言,今年第二季度可能是最后一波“红利”,此后一些抗风险能力低的企业可能会退出竞争。2019年合资发力SUV,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再度降至40%以下;2020年,国际巨头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受到特斯拉、宝马、大众等品牌挑战,如不能妥善应对,新能源汽车恐将复制传统汽车格局。


3. 产业链:催生新热点、新卖点


受疫情的影响,消费者有望对车辆的消毒及过滤等方面的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围绕新需求,“新卖点”或可涌现。疫情将直接拉动汽车消毒设备、医用专用车、车用过滤、车辆监控等零部件和应用。消费者有望更加注重对爱车的保养和车辆定期杀毒,进一步拉动汽车后市场。


图8. 疫情下汽车新需求示意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4. 车企应对:恢复生产,恢复信心,把握未来


当下,对于车企而言,恢复生产更要恢复信心!短期冲击不改行业基本面,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应坚定信心,把延迟复工及供应链影响降至最小,全力恢复生产,并积极应对延迟消费带来的市场波动。坚定把握“电动化、智能化”两大发展主线,以及疫情带来的消费环境、消费偏好变化为契机,把握应用场景差别对待,结合企业特点,发展新零售等创新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青,中国汽车市场的中长期增长潜力及区域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 崔东树: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3. 东莞证券“新冠”疫情对汽车行业影响深度分析:短期形成冲击,优选赛道战略性布局

4. 牛车网,受疫情影响 丰田汽车暂时关闭在华工厂生产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