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荆楚法学》2021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法学会联合创办的法学理论专业期刊《荆楚法学》,已于2021年9月正式创刊发行。《荆楚法学》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弘扬法治精神、传承法治文化、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为己任,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刊载法治建设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民法典实施》《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专家风采》《探索争鸣》等栏目,并将陆续推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力争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法学期刊。


目    录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有关金融法治论述的精髓和要义 / 冯果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 刘仁山

民法典实施
论民法典时代的法律解释 / 王利明


“北雁云依”违反了公序良俗吗?/ 郑永流

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起源新证 / 张希坡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形成及在中国的传播 / 侯欣一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共产党环境观的形成及其宪法化 / 韩大元


1982 年宪法实施以来合宪性审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秦前红

探索争鸣
论环境资源法治体系的完善 / 蔡守秋


变迁的罗马习惯法:从罗马城邦到罗马帝国 / 徐国栋


技术变迁的法律回应模式:以通用名称域名商标注册问题为例 / 李友根


论数字金融规制的法律框架体系 / 许多奇

内容摘要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有关金融法治论述的

精髓和要义

冯果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促进。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金融工作系列论述基础上提炼的金融法治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的有机组成,其有五个层层递进又相互补充的维度阐释:认识论上,金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制度;原则论上,要有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底线;方法论上,可从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方面落实;发展论上,应以创新引领、协调连结、绿色促进、开放互通和共享普惠为纲;保障论上,应当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有关金融法治的论述高瞻远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丰富了新时代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国内金融改革的路径指引,贡献了深度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金融法治 金融治理 实体经济 金融风险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刘仁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摘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准确理解和践行“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核心要义,需要从具体内容、工作重心以及重大意义三个方面展开。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建设中,国家始终是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主体。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中国法治的两个方面,在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之间,涉外法治发挥着桥梁纽带、互动融通的作用,并促进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我们应高度重视推进涉外法治的战略意义,并将其作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工作重心。我国需要将构建和完善中国对外关系法体系、编纂与《民法典》相关联的中国国际私法典、强化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作为当下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着力点。在国际法治面临单边主义、报复主义和逆全球化的诸多挑战之情势下,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更为公平合理国际规则的形成,坚持多边主义,强化国家间合作,增强中国优秀文化和制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国内法治 涉外法治 国际法治 中国对外关系法体系 国际私法典编纂



论民法典时代的法律解释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民法典》颁布后,全面实施民法典的关键在于准确解释民法典。因此,一个民法解释论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解释民法典中,必须以民法典的文本为中心,以《民法典》为基准,充分发挥立法解释的重要作用,并准确界定司法解释的功能,进一步发挥裁判者在个案中解释法律的作用。同时要依据《民法典》,实现规范储存、查漏补缺、消除矛盾冲突等多元化的法律解释功能。并以《民法典》规范为素材,丰富法律解释方法,遵守解释的基本规则,有效实行利益衡量。

关键词  法律解释  民法典  解释方法


“北雁云依”违反了公序良俗吗?
郑永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摘      公民自创第三姓的自由的实现取决于对法律中公序良俗条款的理解。法律中公序良俗条款的功能是止恶,而“北雁”之姓无论怎么说不是什么恶;它没有增加需要特别制止的社会管理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它的确与多数人称姓习俗不符,但并未损害那些遵守从父或从母姓氏习俗的多数人的任何利益;公民在享用自创第三姓的自由时没有义务陈述所谓“正当理由”,而倒是公权力机关在干预这种自由时须作正当性说明。

关键词  北雁云依”  第三姓  公序良俗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起源新证
张希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起源,以前皆从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始。后经查证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系“最高议事机关”,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条令,此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早实践。近年来从1925年《工人之路》意外发现“广东人民代表大会之筹备会议”及《广东人民代表大会之组织规程》。再查《广州民国日报》得知该筹委会开过24次会议,确定了开会日期及地址。后因广东全省尚未统一而展期。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治概念的肇始,并为大会筹备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这些历史事实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高潮中应运而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起源新证 广东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 广东人民代表大会组织规程 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组织法 最高议事机关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
形成及在中国的传播
侯欣一
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李大钊是少有的系统接受过西方现代法学教育者之一。李大钊的人生极为短暂,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观察,其人生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立宪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早期的李大钊信奉法律,鼓吹通过立宪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后期的李大钊则不再迷信法律。然而,若以法律思想进行观察,则可以发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系统的法学教育,使李大钊较之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更加重视法律问题,并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李大钊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观深深地影响着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法律问题的认知。


关键词  李大钊 立宪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法学 传播



20世纪70年代中国共产党环境观的
形成及其宪法化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环境保护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也是环境保护观念不断加强的百年史,以环境保护推动人权发展是党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的环境观念是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对现实问题的不断总结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大体上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共同纲领》时期的初步产生、1954年宪法期间的进一步发展和20世纪70年代的宪法化这几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环境观形成的一个特殊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和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了环境保护政策在1978年的首次入宪。1978年宪法为1982年宪法环境条款的完善和2018年生态文明入宪奠定了基础。为实现宪法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真正实施宪法的环境规范体系,坚持环境保护的宪法价值,推动环境立法的合宪性审查。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环境观 环境保护 宪法化 宪法环境条款



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合宪性审查研究的
回顾与展望
——为纪念现行宪法颁行四十周年而作
秦前红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现行宪法颁行以来,为推进合宪性审查实践,学术界开展了相当多的探索,主要聚焦于合宪性审查的功能、合宪性审查如何推进、案例中的合宪性审查等方面。这些研究为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智识支撑,形成了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合宪性审查实践的展开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储备。今后我国的合宪性审查研究还需进一步拓展,应当关注立法、行政和司法中的审查,注重本土资源的发掘以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度实践和学术话语体系,注重与部门法的交叉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  合宪性审查 违宪审查 宪法监督 回顾与展望 综述


论环境资源法治体系的完善蔡守秋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
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需要环境资源法治体系的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环境资源法治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方法论指导。共同的理论渊源和问题面向使得二者在价值论和方法论上深度契合:即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公平正义为生命线的价值观;建立了以系统观、整体观指导的方法论。在功能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正义、秩序、文明等法的价值内涵;并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阐释创新了法律关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抓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健全环境资源法治体系应当从构建完备的环境资源法律规范体系,形成高效的环境资源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严密的环境资源法治监督体系,建立有力的环境资源法治保障体系和形成完善的环境资源党内法规体系五个方面来入手。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环境资源法治体系

变迁的罗马习惯法:从罗马城邦到罗马帝国徐国栋厦门大学法学院罗马法研究所特聘教授
摘      拉丁文中有七个术语表示习惯法,其中Mos和Consuetudo用得最多。前者多用来表示城邦时期的罗马习惯法,具有道德性,后者用来表示帝国时期的罗马习惯法,具有缓解一国之内法律统一的要求与地方特性冲突的功能,与道德无关。两种习惯法皆兼具私法性和公法性。由于习惯法是不成文的,适用要先经过查证程序。习惯法分为依据法律的、补缺法律的和违反法律的三种类型,要经过审查程序剔除违反法律的习惯法。罗马人的习惯法运用经验证明,幅员辽阔与习惯法的法源地位确立存在着关联。我国幅员辽阔,故《民法通则》第151条设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变动性规则的规定,缓和一统性要求与地方特殊性的矛盾。《民法典》放弃了这一条文,但于其第10条承认了《民法通则》未承认的习惯的第二法源地位,可以认为该第〖WTBZ〗10条具有保留《民法通则》第151条的功能的意图。
关键词  习惯 成文法 城邦 帝国 一统性 特殊性

技术变迁的法律回应模式:
以通用名称域名商标注册问题为例
——美国最高法院booking.com案研究
李友根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美国最高法院2020年的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v. Booking.com B.V.案,确立了网络域名的通用名称属于具有注册可能性的描述词汇这一规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商标注册规则。但通过对这一领域法院判例、专利商标局注册实践的历史梳理,可以发现,通用名称不得注册这一规则,在回应技术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发生松动与变化,并最终基于商标的原理、僵化规则的突破和先例的反思而被修正。该案表明,法律制度在回应技术变迁时,往往综合运用准用、改良、重建的方法,并在不断尝试、累积经验和教训过程中予以逐渐完善。

关键词  通用名称商标注册 域名商标 技术变迁 法律回应


论数字金融规制的法律框架体系
许多奇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全球金融危机的余震未消,各国又先后实施数字金融监管改革。数字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金融创新和数字风险的互促发展、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的谱系升级、数据规制与金融监管联动挑战的内驱动力,这三重驱动力推动着各国数字金融和法治同步演进。作为典型代表,欧盟构筑起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法治生态的体系化规制模式,而美国则采纳适应性监管的多机构合作的非体系化模式,两种模式看似背道而驰,实则相向而行。在此背景下,我国宜施行统合监管与适应性监管协作共存的监管模式转型,推动被监管者与监管者之间信息共享的协同共治,兼顾金融数据共享和个人信息保护双流并重的利益平衡,最大限度地守住数字货币流转的反洗钱风险底线,科学构建本土化的数字金融规制法律框架体系。

关键词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数据规制 金融监管 法律体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