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法学》2021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 刘仁山
“北雁云依”违反了公序良俗吗?/ 郑永流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形成及在中国的传播 / 侯欣一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共产党环境观的形成及其宪法化 / 韩大元
1982 年宪法实施以来合宪性审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秦前红
变迁的罗马习惯法:从罗马城邦到罗马帝国 / 徐国栋
技术变迁的法律回应模式:以通用名称域名商标注册问题为例 / 李友根
论数字金融规制的法律框架体系 / 许多奇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有关金融法治论述的
精髓和要义
冯果
摘 要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准确理解和践行“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核心要义,需要从具体内容、工作重心以及重大意义三个方面展开。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建设中,国家始终是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主体。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中国法治的两个方面,在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之间,涉外法治发挥着桥梁纽带、互动融通的作用,并促进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我们应高度重视推进涉外法治的战略意义,并将其作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工作重心。我国需要将构建和完善中国对外关系法体系、编纂与《民法典》相关联的中国国际私法典、强化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作为当下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着力点。在国际法治面临单边主义、报复主义和逆全球化的诸多挑战之情势下,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更为公平合理国际规则的形成,坚持多边主义,强化国家间合作,增强中国优秀文化和制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国内法治 涉外法治 国际法治 中国对外关系法体系 国际私法典编纂
摘 要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起源,以前皆从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始。后经查证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系“最高议事机关”,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条令,此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早实践。近年来从1925年《工人之路》意外发现“广东人民代表大会之筹备会议”及《广东人民代表大会之组织规程》。再查《广州民国日报》得知该筹委会开过24次会议,确定了开会日期及地址。后因广东全省尚未统一而展期。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治概念的肇始,并为大会筹备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这些历史事实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高潮中应运而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起源新证 广东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 广东人民代表大会组织规程 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组织法 最高议事机关
摘 要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李大钊是少有的系统接受过西方现代法学教育者之一。李大钊的人生极为短暂,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观察,其人生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立宪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早期的李大钊信奉法律,鼓吹通过立宪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后期的李大钊则不再迷信法律。然而,若以法律思想进行观察,则可以发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系统的法学教育,使李大钊较之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更加重视法律问题,并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李大钊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观深深地影响着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法律问题的认知。
关键词 李大钊 立宪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法学 传播
摘 要 环境保护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也是环境保护观念不断加强的百年史,以环境保护推动人权发展是党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的环境观念是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对现实问题的不断总结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大体上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共同纲领》时期的初步产生、1954年宪法期间的进一步发展和20世纪70年代的宪法化这几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环境观形成的一个特殊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和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了环境保护政策在1978年的首次入宪。1978年宪法为1982年宪法环境条款的完善和2018年生态文明入宪奠定了基础。为实现宪法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真正实施宪法的环境规范体系,坚持环境保护的宪法价值,推动环境立法的合宪性审查。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环境观 环境保护 宪法化 宪法环境条款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要 现行宪法颁行以来,为推进合宪性审查实践,学术界开展了相当多的探索,主要聚焦于合宪性审查的功能、合宪性审查如何推进、案例中的合宪性审查等方面。这些研究为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智识支撑,形成了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合宪性审查实践的展开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储备。今后我国的合宪性审查研究还需进一步拓展,应当关注立法、行政和司法中的审查,注重本土资源的发掘以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度实践和学术话语体系,注重与部门法的交叉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论环境资源法治体系的完善蔡守秋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需要环境资源法治体系的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环境资源法治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方法论指导。共同的理论渊源和问题面向使得二者在价值论和方法论上深度契合:即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公平正义为生命线的价值观;建立了以系统观、整体观指导的方法论。在功能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正义、秩序、文明等法的价值内涵;并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阐释创新了法律关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抓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健全环境资源法治体系应当从构建完备的环境资源法律规范体系,形成高效的环境资源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严密的环境资源法治监督体系,建立有力的环境资源法治保障体系和形成完善的环境资源党内法规体系五个方面来入手。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环境资源法治体系
变迁的罗马习惯法:从罗马城邦到罗马帝国徐国栋厦门大学法学院罗马法研究所特聘教授
摘 要 拉丁文中有七个术语表示习惯法,其中Mos和Consuetudo用得最多。前者多用来表示城邦时期的罗马习惯法,具有道德性,后者用来表示帝国时期的罗马习惯法,具有缓解一国之内法律统一的要求与地方特性冲突的功能,与道德无关。两种习惯法皆兼具私法性和公法性。由于习惯法是不成文的,适用要先经过查证程序。习惯法分为依据法律的、补缺法律的和违反法律的三种类型,要经过审查程序剔除违反法律的习惯法。罗马人的习惯法运用经验证明,幅员辽阔与习惯法的法源地位确立存在着关联。我国幅员辽阔,故《民法通则》第151条设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变动性规则的规定,缓和一统性要求与地方特殊性的矛盾。《民法典》放弃了这一条文,但于其第10条承认了《民法通则》未承认的习惯的第二法源地位,可以认为该第〖WTBZ〗10条具有保留《民法通则》第151条的功能的意图。
关键词 习惯 成文法 城邦 帝国 一统性 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