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墩鼎甲首开地 潘湖古村焕新貌

2018-02-03 泉州市历史名人会 泉州市历史名人研究会

        潘湖村在晋江市池店镇西南部,位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南,北距泉州市区、南距晋江市区都在七公里左右,东望泉州母亲河晋江出海口,九十九溪自村南穿流而过,村北为池紫公路,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至少有1400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更是被朱熹誉为“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的唐代闽中首位甲第进士欧阳詹的故里。

        

  • 潘湖村


        潘湖村(闽南语白话字Phoaⁿ-ô͘-chhng)  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中部,国道324复线(池紫公路)自村北穿过。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水田2000余亩。村南以沿江于西园霞浯社区为界;北至清蒙开发区,东与池店村交界,西与仕春、茂厝、西园小桥为邻。地势北高南低,以狮山为主的丘陵地带,田地属冲积平原。九十九溪自村南流经。村南水田俗呼“八洋”、“潘湖洋”。潘湖是晋江东北主要产米区。

  • 中文名称

  • 泉州市涉台生态文化度假村---潘湖村

  • 外文名称

  • 中国历史文化古村

  • 地理位置

  •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欧阳詹故里

  • 气候类型

  • 四季如春

  • 占地面积

  • 3平方公里

  • 开放时间

  • 全天候

  • 景点级别

  • 省级

  • 门票价格

  • 暂且免票

  • 著名景点

  • 欧阳詹故居海瑞歇马庙资福院儒士尚德宅状元衙黄相府尚书府

目录

  1. 1 地名含义

  2. 2 历史沿革

  3. 3 村落居民

  4. 4 物产经济

  5. 5 历史人文

  6. 6 交通运输

  7. 7 名胜古迹

  8. 8 人文史迹


  地名含义

        福建省历史文化古村,唐代开闽甲第(榜眼)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诞生于此村,《闽书》载:“潘湖环湖百余里,沿湖而居,唐宋(至明清)时,弦诵相闻,科第不乏,擢第者几三十”。五代福建黄姓第一状元、后唐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也诞生于此村。明代曾衍谅重编的《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载:“潘湖环湖百余里,在泉郡南门外西南十里许,唐宋时属(晋江县)晋江乡登嬴里辖,明清属三十五都,其村形成于东晋元帝大兴年间。斯时,永嘉之乱,中原板荡,衣冠入闽中沿江河湖海边沿而卜。而最早率先入此垦殖者则是潘姓,故名“潘湖”。后佛教传入别称浮屠。隋末唐初,江西省波阳县欧阳韶文士游学武荣州(古泉州名),泛舟沿江而下,见此间山明水秀,宛如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于此筑庐而居,初命其地曰:欧厝。迨贞元八年欧阳韶六世孙欧阳詹一举首登龙虎榜,开闽中科第先河,继而七世孙欧阳秬亦于开成二年进士及第。元天顺元年戊辰春三月,福建莆田军城金墩处士赠徵仕郎黄权(1271-1351年)字本经,号天麟,行千二,年轻饱学,有志尚,因慕名欧阳詹故里“鄱湖”(欧厝)之盛名,遂寄寓于此,越年,经文友伐柯为媒,赠徵仕郎处士黄权适潘湖欧阳仪长女欧阳馥英为夫人,因欧家世代称,其家乏人,即承其物业,籍隶阳图四甲,自此黄氏子孙于此繁衍生息。地名自唐迄清世称潘湖(见欧阳行周文集《与王式书》)。角落有欧厝、中角、祠堂边、典当、桥头、东库、大宫边、新山、湖口、田洋、新村、过浦、临漳等。金墩潘湖雅称“金湖”。


   历史沿革

         潘湖村形成于隋末唐初,隶南安县,711年后隶晋江县。宋属晋江县晋江乡登瀛里,元明属晋江县三十五都,清代属晋江县三十五都溪南社,民国三十三年属梅溪乡春湖保,1951年属第四区春湖乡;1952-1955年属第五区春湖乡;1955年属紫湖区;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1961年6月-1988年属池店公社;1984年9月属池店乡;2000年属池店镇。



   村落居民

        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1827亩,800户,4000多人。辖欧厝祠堂边、湖口、田洋、东库、桥头、典当、临漳等7个自然村(角落)24个村民小组。

截止2008年,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水田2000余亩,山地800余亩。下有20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898人人,1100户,旅居海外侨亲有2000多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为单一姓氏村落,村民姓黄。村有旅外侨胞及三胞数万人,以迁居台湾淡水艋舺种德堂人数最多,其次为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梭罗黄集议字进鼙孙国务部长总统府秘书长协商会主席黄自达拉森南望古突士针记黄渭源、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泰国。


   物产经济

         潘湖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不甚明显,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20.3摄氏度,降水量1143.3毫米。1996年前,在狮山以南丘陵地多种植龙眼、花生、番薯等;村南洋田多种植水稻、蔬菜、番薯。村南水田俗呼“八洋”、“潘湖洋”。潘湖是晋江东北主要产米区。水田之中河塘纵横分布,河溪池塘之中,主要种植莲藕,淡水鱼。养殖业主要为鸭群、奶牛、淡水养鱼等。

   历史人文

         潘湖村系属唐朝开闽甲第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故里,后唐丁亥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唐御史黄滔仲孙);宋末元初,元兵屠城初祖黄权少名亨字本经号天麟元处士赠徵仕郎,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偕子黄凤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致政(官至泉郡蒙古学教授,墓在晋邑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由莆阳黄石金墩经泉郡熙春铺市曹巷徙居郡城南潘湖配洪氏欧阳氏子三凤公仕龙仕虎。后孙曾雀起明刑部尚书葵峰黄光升,榜眼南京礼部尚书仪庭黄凤翔,清东阁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潘湖黄相府还出了清正廉明有治绩的台湾知府黄立本(1695-1780年)字克学号金湖。湖口长房志夏子,芳琮孙,清代福建晋江潘湖叟黄锡衮大学士(黄相府主要人物)曾孙,台湾淡水艋舺金湖人。祖籍福建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恩贡生。清康熙丙子年三月初十日子时生。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黄立本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奉旨接任高铎台湾知府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冬以中宪大夫致仕在籍调用。在任两年台湾知府主张重农重商,勤政为民,廉洁为政,素来为台湾当地民众所称颂。黄立本是清代雍正皇帝公认的清正廉明、治理安定的台湾知府。当时进京述职台湾知府黄立本,向清代雍正皇帝进奏曰:“臣并非冒昧请赏,福建藩库今年没有拨台湾一石粮,这是有案可查—”。雍正直截了当说“世上就你聪明”!在台湾知府任上治绩也深受清代雍正帝的肯定“若论治理,台湾尚属安静。下去!好好想想朕的话,重农重商也是君子小人分野,回去一定好生劝农垦荒。念你尚属清廉,且台湾岁入确有加增,闽省巡抚请给你加二级,这一条仍算数。你是处朕亦不掩你功,你不是处朕自也要痛加申饬——去吧”!清乾隆庚子年七月二十二日午时卒于台,寿八十有五。茔在台湾淡水艋舺忠山之原。潘湖是文化名乡,号称“武乡文里”,唐代有闽南历史上首位进士欧阳詹,后世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进士欧阳璟等十五人;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加洋太仆寺卿黄襄、杏塘举人黄朝荷,潘湖十五世孙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

还有元代知县欧阳至;明代举人学博黄凯、宁波同知黄鹏江;清初洪濑金墩进士黄士藻、举人黄绳武、福州府教授黄寅亮、黄朝珪等。潘湖是印尼、台湾等黄氏金墩派的祖地,裔显者远渡印尼爪哇黄集仪字进鼙居梭罗独奏孙国协会主席黄自达及黄集仁字进铎子针记黄渭源从子黄朝买居古突士堂侄黄廷周居万隆堂兄黄水枝居拉森堂弟黄金杯居南旺。台湾清种德黄昭禄、民国鹿港和泰黄烈火、台隆黄政旺等,台湾有数万人;海外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


  交通运输

        交通四通八达,有泉州公交18路车、池店紫帽公交车、泉州刺桐路站至晋江紫帽专线公交车通过此村。国道324复线自村穿过。九十九溪自村南流经,可行船。


   名胜古迹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南加沙“吟啸桥”(古称歌啸

桥)始为唐日辉禅师所建(欧阳詹少年读书处)、村潘湖宗祠(后殿为欧阳詹故宅即四门府第)规模宏大、蔚然壮观。村东库“潘湖塔”又名“嘉惠塔”始建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秋,为宋崇宁五年进士观文殿大学士詹十世孙欧阳珣所建、村湖口田洋“资福院”始建于唐为儒士欧阳韶所建,也是欧阳詹读书处;“仁颖书院”(宋初为纪念后唐丁亥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所建)、“湖口黄相府”(又名糊口黄卿相第为纪念清圣祖东阁大学士黄锡衮所建)、“田洋开阳公黄氏家庙” 、“歇马庙”为纪念明南京右都御史海瑞骑马拜见恩师刑部尚书黄光升题墨宝“歇马庙”而建,逸乐宫(又名道儒释三教宫)为纪念明友竹黄继宗逸乐会所建,湖口田洋小宗印尼针记黄渭源狮子座从兄黄朝买祖居,狮山岩欧阳詹读书处、狮山头黄仁颖状元墓。主要古迹有资福院、嘉惠塔、鄱湖宗祠、歇马庙等。

    人文史迹

         【古石坊御匾】大学士坊。在晋江潘湖欧厝乡相堂内,是

为清康熙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人黄锡衮立。

         榜眼坊尚书坊。在晋江县池店乡潘湖村,该榜眼坊是为潘湖黄氏裔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尚书坊为刑部尚书黄光升而立。

         尚书允敬承匾。在晋江县潘湖临漳尚书府内。该匾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为户刑二部尚书潘湖临漳人黄光升立。

卿相扬祖武匾。在晋江县潘湖湖口仁颖书院黄相府内。该匾是清圣祖康熙帝玄烨为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人黄锡衮立。

          【渡台概况】明末清初,第一批渡台,时值福建沿海闹饥荒,以黄芳琮、黄钟源为代表的大批潘湖族人,为谋生计,接踵而至,随郑军渡台在淡水艋舺潘湖开发(以祖地命名);第二批渡台,时值施琅挥师入台,招集泉州城南一带沿海灾民,以潘湖

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

湖口时任台湾知府黄立本(长房黄志夏子)以及黄高省、黄光渊为代表的族人移台,在台北龙山寺一带开垦;第三批渡台,时值清廷实行迁界运动,为谋生计,以黄世惠、黄高攀为代表的潘湖族人,先后陆续渡台开发。台湾金墩潘湖(简称金湖)黄氏族人,为敬祖尊宗,特在台北龙山寺边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金湖黄氏大宗祠”。迁台显者为清代雍正初恩贡生台湾知府黄立本(晋江潘湖湖口长房黄志夏子)墓在台湾淡水艋舺忠山金墩岭。自清迄今,在台湾有数万人金湖黄氏宗亲。

1、教育:小学1所;幼儿园1所;老人学校1所;文化中心1所;

2、卫生:村级卫生所2所;医疗点四处,医务人员7人。

3、文艺团体:舞狮队两队;由小学退休教师黄苍青组织腰鼓队、铜钟队舞

4、曾多次参与镇村组织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群众的好评。

5、体育场地:灯光球场两处。全村环境卫生的清洁工作全部由老人会承担。分设各角落厕所、定点垃圾存放点,专人清理垃圾。

6、宗教信仰以佛、道、儒为主;有数户信奉基督;有晋江市民政局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一处(资福院),常驻出家人3人。

7、全村主干道铺设水泥;配备变压器


《泉州府志》记载唐代闽中首位甲第进士欧阳詹的故里在池店潘湖

 

        据史料记载,潘湖村落在东晋元帝大兴年间就已经形成。当时,由于“永嘉之乱”,中原动荡,衣冠仕族逃难入闽,沿江河湖海边沿居住。那时的潘湖尚在海边,为今泉州湾的北岸。率先来此垦殖的有陈、林、郑等姓,其时称“浮屠宅”。隋末唐初,江西鄱阳文士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泉州前称),泛舟沿江而下至泉州湾向西凹入之处,见此间山明水秀、风平浪静,似如故乡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居于此,外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作“欧宅”。唐建中年间(780—783年)衍至紫帽欧厝、欧厝街。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韶六世孙欧阳詹一举首登龙虎榜,开闽中科第先河,詹三子欧阳秬亦于开成三年(838年)进士及第,父子接连金榜题名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唐代泉州,的确是稀有之事、荣耀之至,所以村名雅称曰“金湖”,而外乡人则唤“欧湖”。又因为村前内海平静如湖,村后有山如狮状,村名又有“狮湖”“湖山”之称。又因为村落所在地为一长条形的半岛弯弯曲曲伸入湖中,所以又称“湖曲”。宋元以来,潘湖由于泥沙的冲积,逐渐形成沙洲,呈现平平整整的湖面,因此又有“平湖”之名。明代以后村名才改称“潘湖”。以上十个村名,除了浮屠宅外,其他村名都可以在谱牒、墓志铭、墓碑、宗祠等实物中得到印证。


      关于潘湖地名由来,在《西山杂志》一书中记载:“唐开元十年,林銮海引蛮舟,沿海从之往日众。蛮舟番商旅览,此时溪边、新店已设立馆驿在潘。潘者,园苑也,一曰潘湖,园有石狮,象极壮观也。宋元时,有司馆驿,石狮以此而称之焉。”这则资料说明在唐代初期,在潘湖一带,设有方便商旅住宿的驿馆,而且此时的潘湖,还是一处园苑,也就是类似今天的公园了,园中的石狮就是潘湖村后山——狮山。这则资料说潘湖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在湖之畔的缘故。

       

潘湖此地宋为晋江县晋江乡登瀛里辖,元明清属三十五都溪南社,民国29年(1940年)属一区三联镇春湖保,民国31年(1942年)属直辖三联乡春湖保,民国33年至38年(1944—1949年)属梅溪乡春湖保,1949年9月至1950年6月属四区梅溪乡春湖保,1950年6月至12月属四区清濛乡,1951年1月至1952年7月属四区春湖乡,1952年7月至1955年9月属五区,1955年9月至1956年6月属紫湖区,1956年6月至1958年2月属池店区紫湖乡,1958年3月至8月属石霞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潘湖大队,1965年起为池店公社潘湖大队,1984年为池店乡潘湖村委会,1992年起为池店镇潘湖村委会。


       潘湖村古今的地理环境已经变化很大,1000年前潘湖是在海边,千年后,却是沧海成桑田,没有一丝海的影子了,离海已有十几公里之遥。当年的湖——潘湖,已不见踪影,只有一片广阔的洋田——八洋,村前一条九十九溪穿流而过,奔向晋江出海口,汇入东海。当年的潘湖前有大湖直通海,背靠狮山,山后有磅礴的晋江水汹涌奔流而过,西北方有晋江最高峰——紫帽山,自然景观优美、壮丽。如今的潘湖,除了村后的狮山及其山下的狮山埔,村落三面被洋田包围。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氏族在潘湖的繁衍生殖,有欧阳氏、黄氏、郭氏、史氏等,但有历史可考者,却只有欧阳氏和黄氏。在潘湖一千四百余年的族姓生存发展史中,前700年以欧阳氏为主,后700年以黄氏为主,这两个有着姻亲关系的族姓,共同创造了潘湖的历史。

       据欧阳氏族谱记载:隋末唐初时,江西鄱阳县文士欧阳韶(字师宪号伯善晚号伯盛)最早来居潘湖。欧阳氏自唐宋元明六百余年间居住在潘湖,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乌蜂之害,再由潘湖分居各地。其后潘湖已没有欧阳族人。

        潘湖金墩黄氏则是700年前的元代天顺年间,有莆田黄石水南金墩(黄石镇沙坂村金墩自然村)元处士赠征仕郎黄权,少名亨,字本经,号天麟,行千二。年轻饱学,有志向,因慕名欧阳詹故里“鄱湖”的盛名,遂携子黄凤少名洲寄寓于此(以祖新州府教授黄近荫荐泉郡布金院蒙古学教授居仑后析居欧祠山文山铺)。第二年,经友人做媒,娶欧阳氏为妻。因欧家世代出仕者多,其家乏人,又外迁他方,自洪武二年乌蜂之难外徙,金墩黄氏子孙隶鸿图四甲继欧氏外祖之业就在此繁衍生息。

         山清水秀,钟灵胜地,才能孕育名垂青史的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等贤裔。潘湖一地能名著古今,最大原因在于此地曾经在唐代诞生和孕育了闽南首位进士欧阳詹。在唐初,武荣州经济、文化重心逐渐东移,州治由丰州东迁并在现在泉州市区建城。晋江自唐开元六年(718年)立县之后,一直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首邑。潘湖正处在此中心地带,人杰地灵而诞生欧阳詹、黄仁颖等在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人物,说明这个地方有着极佳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朱熹誉欧阳詹:“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在福建文化史上,欧阳詹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是唐代中期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泉州首位进士和福建首位一甲进士,曾任国子监四门学助教,对后来福建和闽南文教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欧阳詹被推为福建封建社会三位标志性文化名人(欧阳詹、朱熹、林则徐)之一,是福建文教始兴的标志,也是福建文人中“第一个走向全国的文学家”,其博学高才,著述丰富,长子欧阳槚辑录为《欧阳行周文集》十卷,收其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体作品141篇。

        《旧唐书》、《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载: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传至欧阳詹为六世孙。欧阳詹的祖父、父亲、两个大哥都是唐代闽越的地方官吏。后世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加洋太仆寺少卿黄襄、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杏塘举人文魁黄朝荷、宇雅举人仙游同知黄捷高、潘湖十五世孙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还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文以载道,这些作品,表现他的高尚气节、进步思想和杰出的文学成就。其作品的特点是:精于周详说理,善于叙事抒情,叙事抒情作品多于说理论作。韩愈与欧阳詹是同榜进士及好友,对其品德才华推崇有加。欧阳詹虽然以文学见长,其文学作品,宋代蔡襄称“为世所重”,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人。明代晋江人崇祀孔庙的理学家蔡清称赞他:“夫以一第倡一方,此其人物似亦未伙者!”欧阳詹“以一第倡一方”,名垂青史,实乃缘其胆识、操守与文章。

      欧阳詹的第三子欧阳秬,字降之,唐开成三年(838年)中进士。在担任漳州司马时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子陈珦撰写墓志铭。司勋郎中陆洿弃官归隐吴中,其后在皇帝宣召下又复出,欧阳秬寄信给他,说要将职务让给他,于是就隐居不出。因为此事,欧阳秬让贤的名声更是广为人知。故乡晋江有一个叫萧本的人,因为冒充说是贞献皇后的亲弟弟,受到了皇帝优遇宠幸,非常荣耀,欧阳秬却为他感到羞耻。适逢藩镇泽潞刘从谏向皇帝上奏提起此事,欧阳秬也在幕府中做事,当面指证,最后萧本终于得到惩罚。刘从谏的侄子刘稹背叛朝廷,欧阳秬当时正休假回家,刘稹上书非议时政,有人说是欧阳秬执笔,皇帝遂下诏将他流放崖州,又赐死。临刑时面不改色,写下遗书答谢亲人朋友,并自书墓志铭。


      《闽书》记载:唐宋时潘湖“环湖四十余家,弦诵相闻,宾兴不乏,第几三十人”。可看出在唐宋年代,潘湖欧阳氏涌现出众多的人物。在家谱中载录的有:唐代温州长史欧阳征、博罗县丞欧阳衍、安固县丞欧阳謩、潮州司仓欧阳巩、屯田郎司欧阳埴、乡贡进士欧阳偃、乡贡举欧阳铉、乡贡士欧阳汴,南唐名将欧阳复,宋代进士有欧阳璟、欧阳玑、欧阳震、欧阳识、欧阳宣、欧阳琰、欧阳寅、欧阳弼、欧阳度、欧阳陶、欧阳清卿、欧阳崇、欧阳昉、欧阳烟等,元代知县欧阳至等。明清两代,潘湖主要繁衍姓氏以黄氏为主,依然人物辈出。后世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加洋太仆寺少卿黄襄、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杏塘举人文魁黄朝荷、宇雅举人仙游同知黄捷高、潘湖十五世孙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

金墩潘湖黄氏世恩

历代进士

黄府 金墩一世祖彻季子宋隆兴癸未进士官平海军节度使荣禄大夫副都统太师

黄安石 金墩二世祖府子宋绍熙癸丑进士官馆阁校勘朝奉大夫

黄应 金墩八世孙明永乐甲申进士官浙江龙游知县

黄铭 金墩十世孙明弘治癸丑年进士官户部主事

黄荣 金墩十世孙黄铭弟明弘治癸丑年进士官桂林知府

黄光升 金墩十一世孙绶长子明嘉靖已丑进士官户刑二部尚书

黄襄 金墩十一世孙黄日休子字国著明嘉靖三十八年丁士美榜官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居

黄凤翔 金墩十二世孙明隆庆戊辰年榜眼南京礼部尚书

黄琰   金墩十三世孙光升孙明万历戌戊进士官南海知县户部主事

黄士藻 金墩十五世孙南安洪赖街六角内金墩黄心宇曾孙明崇祯甲戌进士南京户部主事太常寺卿

黄润中 金墩十三世孙凤翔子明崇祯丁丑进士官礼部员外郎学宪

黄颢中 金墩十三世孙凤翔子清顺已丑进士官浦江知县

黄景胤 金墩十四世孙凤翔孙明崇祯辛未进士户部郎中

黄熙胤 金墩十四世孙凤翔孙崇祯辛未进士清兵部侍郎

黄徽胤 金墩十四世孙明崇祯丁丑年进士官兵部左侍郎

黄锡衮 金墩十五世孙明崇祯庚辰进士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黄志遴 金墩十五世孙凤翔曾孙清顺治乙酉进士官湖广左布政使

黄志焕 金墩十五世孙康熙十二年癸丑科凤翔曾孙清内阁中书

黄世德 金墩十八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已丑进士官漳州府教授

黄浩然 金墩黄府二十世孙清乾隆甲辰武进士直隶古北口前营游击

黄裳华 金墩黄府廿十三世孙清光绪丁丑补录进士户部主事台湾府同知

  黄镜涵 永宁卫清康熙乡进士奉政大夫户部主事

  黄基远 永宁隍城南门海埭头清康熙间铜山总兵光禄大夫左都督

历代举人

黄昶 金墩八世孙明儒林学学士广信知府黄永子字伯畅号儒林宣德丙午举人海阳知县

黄廷楫 金墩十二世孙文汉子明嘉靖丙午举人云南提举

黄金 金墩十二世世孙明隆庆庚午举人官南康知县

黄良 金墩十二世世孙明万历已卯举人官胶州知州

黄灌 金墩十三世孙明万历戊子举人官都察院司务

黄铎 金墩十三世孙凤翔侄万历辛卯举人获嘉知县

黄巍 字以恒号培祺明美林加洋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唐县知县黄襄长子黄日休长孙

黄岑字胤楚万历十九年辛卯科举人美林加洋由府学中式黄襄次子黄日休次孙 

黄维憬明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举人襄曾长孙黄日休长玄孙

黄廷旦字祯甫明崇祯九年丙子科举人杏塘黄日习季孙官礼部郎中

黄志美 金墩十五世孙明崇祯已卯举人高州知府

黄志长 金墩十五孙清康熙乙酉举人亚魁

黄德嵩 金墩十六世孙康熙辛卯举人

黄之纲 金墩十六世孙清康熙甲午举人

黄之录 金墩十六世孙清顺治丁酉举人官大理知府

黄裴   金墩十六世孙清康熙甲子举人长汀教谕

黄寅亮 金墩十六世孙清康熙已卯举人福州漳州府教授

黄图巩 金墩十六世孙清康熙丙午举人官靳县知县

黄月丹 金墩十六世孙清雍正壬子举人

 黄廷旦字祯甫明崇祯九年丙子科举人官礼部郎中白叶乡杏塘金墩三房黄日习季曾孙黄一塘孙

 黄捷高 字克山清代康熙末年武举人仙游县同知南安青山宇雅金墩人清雍正六年垦于台湾果毅后堡山仔脚庄南安杏塘金墩二房一德曾孙青山宇雅金墩黄氏初祖黄纯开玄孙

黄朝荷字朝乌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举人文魁官至礼部主事白叶杏塘日习裔孙长房一道五世裔孙

历代贡生

黄惟衷金墩八世孙贡生明广东崖州府感恩县主簿

黄鹏江金墩九世孙贡生明浙江宁波府同知

黄阳和金墩九世孙贡生明云南新兴州知州

黄晟金墩九世孙官府照磨

黄诚轩金墩十世孙贡生清长乐南靖县学教谕

黄绶金墩十世孙明弘治贡生官万载教谕

黄光庆金墩十一世孙嘉靖贡生官江宁教谕

黄光霁金墩十一世孙明嘉靖贡生官广东按察司照磨

黄乔栋金墩十二世孙光升长子明嘉靖以父荫补官云南临安知府

黄乔棠金墩十五世孙光升季子嘉靖荫府同知光禄寺署正

黄乔柱金墩十五世孙明嘉靖贡生官广东按察司经历

黄乔松金墩十五世孙明嘉靖贡生泾县主簿

黄乔远金墩十五世孙万历贡生官吴县县丞

黄泣金墩十六世孙天启行伍西安副将

黄员金墩十六世孙天启贡生官肇庆府教授

黄明衮金墩十八世孙崇祯已卯贡生增城知县监察御史

黄昙衮金墩十八世孙恩贡生广东汕头金墩教谕

黄耀衮金墩十八世孙万历乙未恩贡生光禄寺卿

黄紫湖金墩廿一世孙贡生清台湾凤山知县 

黄绍周 金墩十八世孙贡生清国子监学政

黄廷旦 金墩十五世孙岁万历辛丑贡生漳州平和县教谕

黄志璋 金墩十五世孙徽胤子官分守洮岷陇右道道员

黄志爽 金墩十五世孙景胤子官州同知

黄志延 金墩十五世孙熙胤子官通政司经历

黄志源 金墩十五世孙广西都司经历

黄志濂 金墩十五世孙广西都司经历

黄淳中 金墩十六世孙凤翔长子万历恩贡荫柳州知府

黄祯胤 金墩十七世孙凤翔长孙康熙恩贡祖荫和曲知府

黄杰   金墩十七世孙颢中子岁贡以荫补官长沙知府

黄琮   金墩十七世孙颢中子岁贡工部主事

黄昱   金墩十七世孙颢中子行伍官靖远副将

黄道泰 金墩十七世孙岁贡普宁阳山知县

黄孙谋 金墩十七世孙行伍清福建水师中军营千总

黄必成 金墩十七世孙直隶怀柔都司

黄芳琮 金墩十六世孙锡衮长子恩贡生

黄必第 金墩十七世孙恩贡生居台湾

黄之猷 金墩十七世孙恩贡生居台湾

黄拱辰 金墩十八世孙清同治元年贡生行伍官前营把总

黄邦荣 金墩十九世孙清同治官中营千把总

黄泰鉴 金墩二十世孙光升嫡孙光绪恩贡生晋江学正

黄一鲁 武功大夫以曾孙锡衮贵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东阁武英殿大学士

黄魁南 文林郎以孙锡衮贵晋阶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东阁武英殿大学士

黄振宇 以子锡衮贵晋阶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东阁武英殿大学士清代封荫

黄芳琮 以父锡衮荫授农官

黄志商 以祖锡衮荫授例官

黄御英 以曾祖锡衮

荫授国学生

       另外,还有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五世黄惟衷任广东崖州府感恩县教谕;六世黄鹏江为浙江宁波府同知,黄阳和为云南新兴州吏目,黄继宗为千总;潘湖临漳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欧祠山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清潘湖叟清大学士黄锡衮。十三世福州府、漳州府教授黄寅亮,千总黄孙谋;十五世乾隆举人黄绳武、贡元黄馨斋;十七世资政大夫黄昭禄;十九世奉直大夫黄涵轩,光绪举人黄朝珪。清代以来,潘湖黄氏九世黄录七代人中即有举人一人、贡元一人、庠生九人、国学生八人、廪膳生两人、处士七人、封赠文林郎四人、儒林郎一人、征仕郎一人以及潘湖湖口清东阁武英殿大学士黄锡衮等展现人文鼎盛的族风,为清代潘湖著名家族。 潘湖金墩黄氏在清代有许多族人迁徙台湾,主要分布在台北、彰化鹿港、基隆、淡水、台南等处。杰出人物有黄朝阳,名世桂,号三桂,俗呼“三桂官”。经营伐木业而成巨富,后来又助朝廷平林爽文叛乱,特旨赐黄马褂,赏五品顶戴。十五世台湾知府黄立本(湖口黄志夏长子),十七世黄昭禄(1820—1866年),讳禄,号万钟,乳名黄阿禄,家族经营有万顺料馆,砍伐樟树制成樟脑,贸易海外,富甲一方。由奉政大夫累封正二品资政大夫。其妻黄阿禄嫂,清代台北地区著名女商人,是台湾历史上20位杰出的女性之一,今台北地区黄氏家庙种德堂,是她将宅第捐出作为祠堂的。十九世黄进清,字镜青,号涵轩,诰授奉直大夫。承父业,设肆艋舺大厝口,以硫黄、锭菁销售北洋诸埠,岁获数十万,遂成巨富。黄朝桂(1851—1916年),字丹五,号应麟,进清子。日本殖民台湾时期为艋舺区长。民间疾苦,都能陈之当事后改任艋舺街长。另有台湾漉港埔心里和泰黄烈火、台北种德堂台隆黄政旺的事迹,都见载于《台北市志》。在海外有大马哥打淡坂黄朝成、爪哇岛拉森黄兴祥讳锡来。

        千年的积淀,使潘湖文化底蕴丰厚,释、道、儒都在潘湖留下印迹。在现存众多的宗教场所中,其中佛教一所、道教一所、民间信仰神祇六处、三一教一所。此外,还有祠堂四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佛教寺庙资福院,也是池店镇寺庙中规模仅次于庆莲寺的佛教场所。该院始建于唐广德二年(764年),是闽南佛教史上创建较早的寺院之一。史料称,此地原为唐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的宅第,后来废为资福院。资福院原址在潘湖村的东南部,清代废弃,其地后来建起了民房。据称原寺院规模颇大,从大殿至放生池有一百余米长,耆老说资福院旧时又称“福汝寺”。在旧址的东侧尚遗留一座古塔嘉惠塔,俗呼“潘湖塔”“欧塔”,为石构三层实心方塔,通高两丈有余,型制为平面方形实心宝箧印经式。从浮雕佛首下层南面所刻“大宋淳熙七年岁□□□八月辛巳朔二十八日戊申众缘重建”,可知此塔重建的时间距今也有八百三十余年了,那么其创建的年代则会更早。古老的嘉惠塔在2013年被晋江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资福院在海内外信众的支持下,另择潘湖西北角一地动工兴建。现建筑包括前殿、拜亭及东西护屋;后殿则为一幢三层的仿古建筑,每层面积五百余平方米,第一层供奉华严三圣,第二层为西方三圣,第三层为藏经阁。后殿西侧为一幢四层,每层面积达五百余平方米的斋堂和僧舍。新建的寺院占地十五亩余,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院背狮山,远瞰平原沃野,前临欧塘埔(现改为放生池),其水通九十九溪,景致优美,视野开阔。


坐骑在此下跪,海瑞题名“歇马庙”

        在潘湖村东南角有一座庙宇歇马庙,庙中供奉潘湖村的挡境神田都元帅。据传庙宇由潘湖金墩黄氏二世祖黄湖山倡建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庙宇建筑结构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二进中拜亭,面积两百五十余平方米,前一大埕,南朝九十九溪水。庙中奉敬主神田都元帅,俗呼“金湖大元帅”,配祀有“四舍爷”(即配享黄仁颖黄光升黄凤翔黄锡衮世称四舍爷立身红面右脚踢前)与“金舍爷”(犬面人身)及境主公、夫人妈、福德正神等。歇马庙庙名的来由,据正史记载明代清官海瑞在隆庆四年秋往潘湖临漳黄光升尚书府时,骑马路过潘湖临漳田都元帅庙前时,所乘骏马突然下跪,海瑞心里顿感奇疑,下马察视,原来是马通人性跪拜救命恩人顶头上司刑部尚书黄光升。于是,在田都元帅庙门口,便向乡黎借来文房四宝,挥毫书匾“歇马庙”。泉州地方史专家陈允敦教授将匾拍摄收编于《泉州名匾录》中。清代,潘湖金墩黄氏族人在迁徙开垦台湾过程中,将四舍爷分灵台湾,在台北艋舺建有一座三清宫,又称“四使爷庙”,主神称“金湖四使爷”,以作奉祀,祈求在新的故乡,也能得到祖地神灵的庇佑。宫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每年二月初一日是四使爷诞辰。宫中附祀有恭肃王爷、文简王爷、文僖王爷、田都元帅、留薜姚三夫人、阴阳司等。三清宫是艋舺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潘湖村为一姓村,但祠堂竟然有四座,其中村里最大宗祠叫“鄱湖宗祠”,位于潘湖村正南,祠宇有四落,前殿三落祀黄氏本家列祖,后殿一落奉祀外祖欧阳氏。乃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两殿分别祭祀两姓祖先,并以地名作祠名。是罕见的“一祠联两姓”的祠堂。

一座宗祠供奉两姓:前祀黄氏,后祀欧阳氏

鄱湖宗祠建于宋天圣二年。据明嘉靖六年(1527年)黄氏六世祖黄时中首修潘湖黄氏宗谱时所撰写家规即有关祠堂的管理,说明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之前黄氏已建有祠堂。祠堂前殿上厅原建筑结构为明式,清同治乙丑年(1865年)重修祠堂,光绪元年(1875年)起盖中下二落,祠前两侧盖虎头墙,光绪三年(1877年)作庆成入主。后殿原建筑面积较小,20世纪50年代尚存有欧阳氏神主牌,1957年由潘湖、庵上旅居菲律宾的黄氏宗亲出资重建,为中苏(联)式建筑。宗祠规制为大三开间四落,1997年在陈埭庵上旅新加坡侨领黄朝圆、黄廷善首捐巨资下,依旧制翻建前殿并落成。宗祠占地面积2008平方米,建筑面积762平方米,为池店镇规模最大的祠堂。

       除了大宗祠,潘湖尚有三座小宗祠。鄱湖欧湖黄公宗祠,祠在潘湖典当角,祀潘湖金墩黄氏九世祖征仕郎(从七品)黄录(1522—1604年),字国衍,号欧湖。祠为三开间二进中天井,前有大砖埕,坐东向西,建于明末,建筑规则为明式,占地两百余平方米,为潘湖最大的小宗祠。肖从黄公宗祠,在潘湖桥头,祀潘湖金墩黄氏九世祖黄廷宰,号肖徙。祠为三开间二进,中天井,前有大砖埕,坐北向南,建于清代,占地约一百八十平方米。开阳黄公宗祠,祠在潘湖田洋,祀潘湖金墩黄氏十四世祖黄志商(1684—1771年),以祖黄锡衮大学士荫授例官,字世质,号开阳。祠宇建制“回”字形,二进,前有埕,坐东向西,建于清代,面积一百八十平方米左右。

       潘湖有一座晋江唯一的奉祀释道儒三教合一的三一教教主林龙江的祠庙。林龙江是莆田人,潘湖村有其祠庙,应该与潘湖黄氏先祖由莆田黄石迁来有关。三一教教主的神像装束为明代士大夫的形象,但庙中神像却塑为佛教神像的打扮,有可能是重塑时搞混了。

        潘湖村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可能与村落的庞大和历史悠久有关。晋江城乡过春节时仍然保留着祭拜天公的习俗。有的是初一敬天公,有的是初九。潘湖是在正月初一举办祭拜仪式的。比较特别的是供品敬完天公后再次祭拜挡境神田都元帅,最后到自家的祖厝祭拜祖先。在正月期间,有些房头有扫墓的习俗。如长房明代的五世祖黄真生的墓,就是在正月初六日祭扫的。一种原因可能是其子孙经商、仕宦,正月期间才能回家相聚,因此才选择春节和清明期间祭拜南安福泉山金墩寿山开泉金墩初祖黄天麟讳权公陵五虎朝金狮穴扫墓。不在清明节祭扫的祖先的坟墓尚有南安梅花岭的二世黄仕龙、三世黄福、四世黄长逊的墓葬。

        潘湖自古即有习武的风气,百年前有个名叫质师的拳师来潘湖教习武术,潘湖刣狮队就是在那时创建的,最早的比较有名的拳手有黄进捣、进兵、破笱、籴米、廷评等十二人。其中黄进兵(讳兵良,乳名走兵)因为身高达180余厘米,孔武有力,在刣狮队出阵中主要负责举狮头,其堂兄黄进捣负责狮尾。潘湖还有一对南曲吹奏乐队。每年的农历七月起,晋江每一个村庄都有做普度的习俗,潘湖是在七月廿二日。

         在晋江,因为独特的信仰原因,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古延续下来的号称能保佑一地民众福祉平安的挡境神,也就是神界的“村长”。各村祭祀的神祇不一。潘湖的挡境神是田都元帅。伴随挡境神的信仰,在历史传承中,潘湖留下一些独有的且比较有特色的传统活动,下面简介如下:

    正月初四日晚田都元帅跳火群活动。晋江有在除夕或在正月初九夜跳火群的习俗。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潘湖的跳火群却是在正月初四日晚,而且是与挡境神田都元帅一起参与这项活动。是日晚上,元帅公神轿在一声“起轿”声中从歇马庙出发,而村中凡是有厝脊的古大厝都要在外面的大埕准备春稻草,而且要堆高。元帅公神轿到达前,春稻草被点燃,年轻力壮的信众肩抬神轿,有的则手持兵牌和竹篾做的火把,一起从火焰中飞跃而过,随后,信众也纷纷跨越正燃烧着的“春火”,祈望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祈求福祉安康。激昂热烈的场面,据说是延续了畲族雷氏跳火群的习俗,从中也展现了古代汉畲和谐、文俗共融的民俗风采。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活动就消失了,跳火群改在了除夕夜,元帅公也不再参与了。

圣诞千秋巡安佑境活动。在每年隆重热闹的春节即将结束之时,潘湖再次迎来另一个村落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田都元帅圣诞。田都元帅的生日是正月十六日,但相关祭祀活动是从正月十五日开始,延续数天时间。正月十五日下午十三时开始巡安佑境活动。其中一项活动是巡境添香,是日家家户户门口摆设香仔桌,上供五果鲜花敬迎。巡境队伍中有几个男信众手持点燃的香束,代表歇马庙田都元帅分头将香插到各家各户的香炉中,每家一支,意即“添香”。神像也沿途接纳百姓香火,膜拜,飨用果合,巡境目的是为了祈求境内信众人丁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驱除瘟疫,保佑太平。巡境也有一说是“放兵”,意思是田都元帅派出神兵神将,驻守护境区域,驱逐邪恶,保佑信众平安、有福。神轿巡境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仪式是到潘湖辖境的各个角落钉界桩(界牌),俗称“钉牛乞”。巡境活动大约持续两个小时,路线全长四公里,如果包括钉界桩,则达十公里。

正月十六日卜龟头活动。歇马庙卜龟头是20世纪90年代后才增加的一项活动。所谓的“龟头”其实是纸糊的一个小型的“歇马庙”,“庙”内供奉一尊纸糊的田都元帅。后来才制作成木构的神龛,并用樟木雕一尊小尺寸的田都元帅供奉在神龛中。卜龟头活动时间是正月十六日起至圣诞期间演戏结束,也就是每年圣诞活动结束后。龟头然后由还钱数目最多和卜杯杯数最多的信众请到家里供奉(闽南语称“服侍”)。最早所用纸制的龟头直接放在卜到龟头的信众家里,后来的木构的神龛及佛像则是每年的正月十六日之前要重新请回到歇马庙,等待下一个卜到龟头的信众供奉,所以,龟头在信众家里供奉的时间为期一年。近年卜龟头的方式作了改变:还钱数目不封顶,而卜杯以三杯为准。卜到龟头的信众在下一年的正月十六日之前要将上一年的圣诞期间答应还钱的数目交给歇马庙的管理人员(历来都是潘湖老人会在管理)统一存到开户的银行,因为这些钱是元帅公的钱,一般人都不敢乱用,只有歇马庙的日常管理开支、神诞日请戏演出及村里的公益事业才能动用。卜到龟头信众,在一年中都会得到元帅公或多或少的保佑,因此每年的卜龟头活动还是相当热闹的,竞争有时还相当激烈。这几年的卜龟头,还出的钱数目基本需在两三万元以上。这个活动每年都为歇马庙增加了一笔较大的收入。


       因为自然环境原因,潘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基本上是以种植业为主。村落外围三面为冲积平原,1996年前,村北山地有一千五百余亩。在狮山(又名狮子座)以南丘陵地多种植龙眼、花生、番薯等。村南水田俗呼“八洋”“潘湖洋”,面积曾经达到三千五百余亩,多种植水稻、蔬菜、番薯,是晋江比较大的水稻种植区。洋田之中河塘纵横分布,河溪池塘之中,主要种养莲藕、淡水鱼。少部分村民圈养鸭群、奶牛等。

新中国成立之前全村人口大约在九百余人。与晋江的侨村相比,华侨比较少,一种原因可能是有大面积的水田和山地,基本上还能维持生活,因此出外人员较少。现在的潘湖已是一个有四千三百余人的大村,村落面积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扩大了数倍。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潘湖的教育起步最早南唐大保750年由欧阳偃创建仁颖书院、北宋初增设潘湖社学、明初又设童学儒林书堂与文山书堂。如今潘湖村有小学、幼儿园、老人学校、文化中心各一所。小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47年的潘湖社学和仁颖书院,设在村公所的一个仓库内,只有20名学生,开设了国语、算术两门课程。由当时的十名私塾先生授课,授课并没有工资,就在各家轮流吃饭。后由于仓库破旧,于是迁到祠堂内。当时有两个教学班,三名教师,开设了国语、算术、体育、美术四门学科。后又因为祠堂太简陋,无法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于是决定在祠堂的后埔盖一座新的教学楼,也就是现在学校所在的位置。其时筹建工作由村贫协会主席黄水抽主持,但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差,无法筹到足够的资金,于是发动群众采取集资投工捐料等多种形式,四处筹备建筑所需材料,终于在1966年建成了新的教学楼。当时的新校舍是由石条、石板、屋顶木架等材料建成,共有九间教室,校舍面积约为七百五十平方米左右,这是潘湖村第一次集资办学。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台湾旅日的华侨黄玉火回乡探亲,捐资再建教学楼。后来黄玉火又捐资在操场的西侧建起了四间砖混结构的教室。2013年在村两委的努力下,筹措资金一百余万,将小学前方广场划为小学运动场,并建成围墙,扩大学校面积。学校在市镇和村两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现在教学楼都是三层以上崭新的钢筋水泥大楼。学校历年来为社会培养了数百名的大学生。近年,村民对教育的重视也带动了起来,2013年8月,村民黄金生响应政府“倡喜事简办,创文明新风”,将准备给儿子做周岁办宴席的六万元捐出,其中五万元给潘湖小学校董会,一万元给资福院公益事业基金会。这是潘湖村倡导移风易俗、喜事简办以来的第一笔善款,黄金生先生的爱心之举得到了潘湖村两委、老人协会及广大村民的赞赏。

        历年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新中国成立前,潘湖人到九十九溪南岸的潘湖洋(俗呼“八洋”)耕种,都是依靠渡船,直到1963年,作为当年晋江的重点项目,由县政府拨款和华侨捐资才建成一座长达六十余米的潘湖桥。这座石桥的建成解决了村民的过河之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交通基础。1969年建成的潘湖电灌站,自东库东宫起至潘湖村后的大石山,全长五公里余,将九十九溪水抽灌至狮山埔山地,解决农业生产缺水问题。20世纪90年代,迁居台湾的黄鸿涛先生回乡捐资修造潘湖东环路和桥。迁居香港的潘湖人及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华侨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也积极参与,捐资修路、资助学校等。如今的潘湖从低矮的平房到越来越多的别墅式农家庭院,历年共投入数百万元硬化路面、改造道路、植树绿化等,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全村实现了从泥巴路到所有路面的水泥化。全村环境卫生的清洁工作全部由老人会承担,各角落分设厕所、定点垃圾存放点,专人清理垃圾,从脏乱差到干净清洁的环境是潘湖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变化。各家各户虽有自用的水井,但村委会仍然为全体村民配备了自来水。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文化体育卫生建设改变了村民精神面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村里民间先后组织有两队舞狮队和腰鼓队、铜钟队等,曾多次参与镇村组织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群众的好评。有村级卫生所两所,医疗点四处,医务人员七人。体育场所有灯光球场两处。2012年,在政府财政和资福院的支持下,投入一百五十余万元,改造后塘浦,将其建成一个小型的公园,融合资福院清静的环境,让村民有一个休闲场所。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潘湖村虽以农耕为主,但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已有村民集体筹资创办造纸厂,投入资金在当时是比较大的,但在建成后,未投产即倒闭,对潘湖后来的发展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主要是汽配、制鞋的生产为主。主要企业有金兴鞋业有限公司、雄峰鞋业有限公司、华荣鞋塑有限公司、舒耐鞋服有限公司、廷飞龙鞋厂、潘湖轿车配件厂、潘湖汽车配件厂、潘湖机械配件厂、晋江市和业机械配件有限公司、晋江市中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晋江信特兴汽车配件有限公司、顺源蜡烛材料厂、晋江市鑫煌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晋江市恒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晋江市池店五金汽配厂等。

        

鄱湖宗祠(一祠联黄氏、欧阳氏两姓)

  鄱湖宗祠,位于晋江市池店镇西南部潘湖村。

  “鄱湖”乃潘湖古村名。各族氏的祠堂一般都会在大门匾额上开宗明义地标明所属的姓氏,但鄱湖宗祠欧阳 氏、黄氏两姓合一,宗祠名取自地名。

  欧阳氏肇基潘湖

  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 等资料可知:

  潘湖环湖百余里,在泉郡南门外西南十里许。

  潘湖村落约形成于东晋·大兴(318—321年)年间。斯时因永嘉之乱,中原动荡,衣冠名族逃难入闽中,沿江河湖海边沿而卜居。时潘湖尚在海边,率先来此垦殖者潘姓,故名;后又有陈、林、郑等姓,别称此地为“浮屠宅”。“浮屠”即梵语“佛”之意。

  隋末唐初,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鄱阳县文士欧阳韶(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泉州旧称,治所在今南安丰州),泛舟沿江而下,至泉州湾向西凹入之处,见此间山明水秀,宛如故乡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居于此筑庐而居,初命其地曰“欧宅”。

  及至唐·建中(780-783年)间,欧阳氏居者渐繁而潘及诸姓式微,村名渐被“鄱湖”所取代,村前内海也取名“鄱湖”,以此纪念故乡鄱阳湖。

  欧阳韶6世孙欧阳詹诞生于潘湖,迨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一举首登龙虎榜,开闽中科第先河;继而7世孙、欧阳詹之三子欧阳秬亦于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故村雅称曰“金湖”,而外乡人则唤“欧湖”。此外,族人也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上“欧”字为名,如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村前内海平静如湖,村后有山如狮状,村名还有“狮湖”、“湖山”之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欧阳詹 、 欧阳秬 》)

  唐、宋时,潘湖属晋江县登嬴里辖。宋、元以后,潘湖由于泥沙的冲积,渐成沙洲,这里湖面平平整整,又有“平湖”之名。明、清属晋江县三十五都。

  唐、宋乃至元代,潘湖欧阳氏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闽书》载:“潘湖环湖百余里,沿湖而居,唐、宋时弦诵相闻,科第不乏,擢第者几三十。”除欧阳詹、欧阳秬外,《族谱》中载录的还如:唐代欧阳征 、欧阳衍、欧阳謩、欧阳埴、欧阳偃、欧阳復等;宋代欧阳璟、欧阳玑、欧阳震、欧阳识、欧阳宣、欧阳琰、欧阳寅等;元代 欧阳至 等。

  欧阳、黄两姓更迭

  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和《晋江黄氏通书》等载:莆田军城金墩处士、赠徵仕郎黄权(1271—1351年),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行千二,年轻饱学,有志尚,元·大德十年(1306年)偕子黄凤(原配洪氏所生,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来官泉郡蒙古学教授。致政后,慕欧阳詹故里“鄱湖”(欧厝)之盛名,泰定五年戊辰(即天顺元年,1328年)春三月遂寄寓于泉郡城南潘湖。越年,经文友伐柯为媒,黄权入赘潘湖欧阳氏,妻欧阳仪长女欧阳馥英,生子仕龙、仕虎。因欧阳家世代称,其家乏人,即承其物业,籍隶阳图四甲。卒葬晋江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

  明代之前,潘湖欧阳氏桂兰辈出,簪缨相继,一派繁荣,但传至明初欧阳仪这一代,却突然举族搬迁外地,留下一个大谜团。《泉州欧阳氏族谱》有载:“元末明兴,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遭乌蜂之变,始由潘湖分散。”该《族谱》亦载:欧阳仪之8子在逃难后,分处泉州府城及其所属的晋江、南安、同安各县,还有漳州府所属的龙溪等县城乡。至今潘湖已无欧阳氏族人了。

  欧阳仪之婿黄权留居潘湖,并没有随迁。其子也没有随女方姓欧阳,而姓黄,自此黄氏子孙于此繁衍生息,蔚为潘湖金墩黄氏一族;黄权成为潘湖黄氏的开基祖。潘湖也是台湾黄氏金墩派的祖地,今台湾有数万人;海外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

  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

  关于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①《族谱》所记是“乌蜂之变”,以致难以在潘湖安居立足,如前述。有人认为这是假托之辞,因为入赘 欧阳门的黄氏先祖黄权并没有一起迁离避难,后来还蔚为望族。

  ②潘湖村内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是,欧阳族人不少人在元朝当官,如欧阳至曾任元代知县。明朝建立后,为避朝廷迫害,欧阳氏一族才举族避祸离去。但这一说法同样令人费解,因为泉州有族人在元朝当官的氏姓很多,为何仅欧阳氏要举族避祸?

  ③又说与欧阳平章案有关。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要铲除原籍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欧阳平章一族。欧阳平章早年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后,久与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天下既定,朱元璋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列入另册。

  潘湖欧阳氏确与江西吉安的欧阳氏有一定族亲关系。潘湖欧阳氏肇基始祖欧阳伯善即来自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而南唐·潘湖欧厝人欧阳郴曾赴吉州当推官,并在那定居,他的曾嗣孙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但是,潘湖欧阳氏是否牵涉欧阳平章案,则于史无征。

  何况,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铁血之君,对待政敌向来不忌惮“诛九族”,依理欧阳家的女婿黄权也应一道避祸才对,然而为什么黄权会安心定居潘湖,这也给后世学者留下不解之谜。

  黄氏族贤

  黄光升(1506—1586年),字明举,号葵峰,明·潘湖垵边临漳人,父黄绶。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隆庆四年(1570年)致仕,回归故里潘湖垵边。晚年著书立说于南安葵山董埔。万历十四年(1586年)卒,赐祭葬,赠太子少保,谥恭肃。子乔栋,以荫授临安知府。(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黄凤翔(1538—1614年),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祖籍潘湖,生于泉州城内熙春铺市曹巷黄宅。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榜眼及第,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卒于泉州府城,年七十六,墓在泉州东郊田头亭下路虎头山南麓。天启初赐谥文简。(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黄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明末清初·潘湖人,属湖口尚德天伦房,为黄权之12世孙,曾祖金湖黄守魁(滨南),祖父仁颖书院山长黄魁南,父黄振宇(明南)。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联第会元、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授广西巡抚,不赴。入清,官至东阁武英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衔。康熙廿五年(1686年)以老谢事归里。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五月卒于家,年八十七,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谥文僖,赐祭葬。墓在晋江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黄志商》)

  黄立本(1695—1780年),字克学,号金湖,清·台湾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 黄立本是湖口长房黄志夏子,黄芳琮孙,黄锡衮曾孙。恩贡生,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台湾知府,雍正二年(1724年)以中宪大夫致仕在籍调用。乾隆四十五年卒于台,寿八十五;茔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之原。(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立本》)

  此外,还如明代举人、学博黄凯、宁波同知黄鹏江;清初洪濑金墩进士黄士藻、举人黄绳武、福州府教授黄寅亮、黄朝珪等。

  宗祠规制

  鄱湖宗祠始建于后唐丁亥状元黄仁颖嫡长子欧阳偃所建,明代万历甲寅年为黄氏宗祠。后来,由于潘湖已没有欧阳氏居住,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

  鄱湖宗祠位于潘湖村南面,建筑面积762平方米,共四落,隐匿在潘湖村的小巷民房之间。从外观看来,砖石门墙,红色琉璃瓦顶,凹形门路,中门大开,是典型的闽南式建筑。

  大门匾额上书“鄱湖宗祠”四个金字。门联:“江夏传芳扬祖德,金墩衍派振家声。”

  前殿三落,奉祀黄氏本家列祖列宗。厅堂轩廊明亮,正中央挂着的黑底金字匾额“金墩衍派”,文革以前两边墙上挂满尚书榜眼大学士等许多匾额,有尚书允敬承匾、卿相扬祖武匾、“奉直大夫”、“奉政大夫”、“教谕”、“成均掌教”、“贡元”等。

  后殿一落,供奉外祖欧阳氏先祖牌位,包括欧阳詹及其子欧阳秬,是欧阳詹故居纪念堂。屋门上嵌有“欧阳詹故宅”字样的石匾。殿内有神龛、供桌,屋檐上高挂“进士”匾额,旁边挂有南宋·朱熹为纪念欧阳詹 的“不二祠”所撰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周围的墙上挂满欧阳詹画像、生平简介、族谱摘录等。

  每年金墩黄氏潘湖祭祖时,会先奏大乐,执事班齐,披红,然后先在主殿祭祀黄氏内祖,接着到后殿祭祀外祖欧阳氏,两边都要进宣祝文。既忆本姓先祖,又思亲家外祖,实属罕见。




 

 黄仁颖(900—962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后唐人;祖籍三山莆阳(莆田涵江黄巷),迁居晋江潘湖,为潘湖人。

  黄仁颖是唐朝御史黄滔(840—911年)之孙。其父黄珦(870-949年),字玉卿,官大理评事;母二夫人欧阳氏。有兄仁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滔》)

  状元及第

  黄仁颖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学,善诗文。少年时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春闱,陈逖、黄仁颖通过会试;贞明四年(918年),陈逖中状元,黄仁颖进士科落第。后唐·同光三年乙酉(925年),黄仁颖以明经学究会试第一,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年)登状元(该科取进士23人)。

  清·徐松《登科记考·第25卷》载:“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天成二年,进士二十三人:黄仁颖,状元,见《玉芝堂谈荟》。知贡举:礼部侍郎裴皞。按仁颖于梁·贞明中学究及第,至是年复登进士第。”

  《太平广记·卷470·草木2·异木》抄录宋·徐铉《稽神录·第5卷·登第皂荚》曰:

  “泉州文宣王庙,庭宇严峻,学校之盛,冠于藩府。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则生一荚,以为常矣。

  梁·贞明中,忽然生一荚有半,人莫谕其意。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及第。仁颖耻之,复应进士举。

  至同光中,旧生半荚之所,复生全荚。其年,仁颖及第。

  后数年,庙为火焚。其年,闽自称尊号,不复贡士,遂至于今。

  出《稽神录》。”

  入仕

  黄仁颖荣登状元衣锦还乡月余,又赶回后唐京都洛阳参加吏部试。初授编撰、校书郎。

  其时,后唐正处于方镇叛乱、中原扳荡时代。李嗣源在河南洛阳称帝,为明宗;闻黄仁颖名,在丞相冯道荐辟下,特召入洛阳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然李嗣源一介武夫,目不识丁,枢密使安重也识字不多,章奏常读不通,明宗无奈,只得设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首当其最佳人选。

  黄仁颖清廉俭朴,一生信奉欧阳詹的文章德业,深得明宗赏识,也为朝臣所敬重,先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内阁中书舍人。

  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殁;十二月,闵帝•李从厚即位;翌年四月,李从厚义子李从珂发动兵变,攻进京城洛阳,夺取帝位,为未帝。黄仁颖迁主客郎中,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学士,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奏章。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未帝李从珂废;石敬瑭立,为后晋·高祖,建号天福元年;黄仁颖依旧官。

黄仁颖在京都为官10年,素性清俭,门无私谒。

  辞归潘湖欧厝里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隐居。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主·李煜赏其才,赐谥“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

  著有《黄状元文集》5卷。诗作《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缥渺空中丝,朦胧道傍树。翻兹时间吹,惹彼花上露。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

  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潘湖乡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黄仁颖,里人欧阳偃、欧阳珣先后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珣》、《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

  黄锡衮(1621年—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谥文僖,明末清初·晋江潘湖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生,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五月卒。

  有《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僖、潘湖叟黄公墓志铭》,为“清·赐进士、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姻晚生李光地顿首拜撰文,前乡荐中式举人、中宪大夫、广东高州知府、族年弟黄志美顿首拜篆额,清·赐进士、翰林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眷妹夫富鸿基顿首拜书丹。”“襄事孤子芳琮、钟源、芳环泣血稽头,期服孙志夏、志商、志周稽首同勒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黄志美、富鸿基》)

  《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有载。潘湖湖口黄锡衮《家谱》有《传》。

  身世

  黄锡衮属糊口尚德天伦房,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之12世孙。曾祖潘湖黄一鲁(滨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一鲁》),祖魁南,父振宇(明南)。

   黄锡衮《潘湖黄氏家传总序》曰:

  “潘湖去郡城十里许,东依吟啸,西倚大桥,夹九十九溪之水,舟驶波浅;北有一山,连蜷如狮,谓之狮山。欧阳先祖聚于欧岭欧祠山之趾,名曰潘湖欧厝,后渐随湖畔南移。

   吾初祖处士权公,宋未元初由莆阳黄石之金墩经泉郡熙春铺市曹巷金墩宅而来,徙潘湖临漳黄厝。明·洪武二年(1369年),即移至欧厝,遂继外祖之业也。

  自唐·常观察(常衮)倡学吾乡,欧阳詹首应其选,贤哲延生,代不乏人,先圣之泽,历久无躬,后之学者,举业其中,实无负于潘湖邹鲁之乡望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

  祖上崇儒重道,教养并举,农耕课教,大有行周(欧阳詹字行周)、仁颖师儒之风,办塾馆修书院,不减金粟之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犯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倭患》),征役追迫,曾祖一鲁公从父母与伯叔日休、日习同迁白鹤加洋龙山麓,后行货漳郡嵌下金墩山以避倭追呼之急,自是居外,占晴课雨,望杏瞻蒲。曾祖以武科登贤书,又殉于外,虽欲祭祀,然况有谱中失志,后世难免有无数典忘之讥。

  祖魁南,千户世袭,孝行甚嘉,诚能无改父之志,积善行仁孝,不倦生平泯艰角喁喁,然与欧湖口(简曰“糊口”)房族人为伍,邻里爱重者。

   于是天以善报,父振宇自白叶乡杏塘山归籍,祖上玉桂丹青,探花荣也;众谓祖德余香之传耳。与族人汶汶交游,绝无间言,长有序,朋友有信,持躬自是。乡人敬之至、尊之至也,预知其能,克昌厥后矣。

  祖虽力农,然性能嗜,遇士人而起,悉心儒学,敬课诸子孙,而勤学敦书,朝夕端笃,早暮弗遑,壮志弥坚,老不倦宜乎。寿亭遐龄年钓渭,诗曰:‘俾尔昌而炽,学能寿而富,’有如斯夫也。无奈寓居南安白叶杏塘,地薄人稀,子孙三代单丁过世,皆南安产也。遂以南安之‘南’为祖之名(即滨南、魁南、明南)记之。然曾祖一鲁武出白鹤,乡人鲜晓。潘湖世有所谓华庑高官者,乃仁颖、光升、凤翔三公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黄光升、黄凤翔》)

  曾祖滨南一鲁公出潘湖,寄居白鹤加洋龙山发愤敦书,进武功大夫,鹤立鸡群;祖父魁南公千户世袭,嫡父明南振宇公旋自白叶乡杏塘返乡至余。

  余稍长,即入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后出家复拜于梨洲(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皇恩在上,厚赐于余,余幸以报国也。嗣是胞弟明衮年幼多病乎,得神医幸而存也;次弟昙衮则留事父母,微憾者不及曾祖一见耳,然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潘湖源深流远矣,彻府安石,祖、父、子三世皆进士,而权号天麟公八、九世裔孙光升、凤翔,文武巍科,蝉联三桂,显于皇明。今家馨传之,以垂永徽巍俾益奋,日孝于行,以光大先祖之遗规,志所欲酬,郁为虹绯,缵缨辈出,达之家扉。

  吾祖潘湖金墩之黄,出自三山(福州)、莆阳(莆田)金墩望族,乃平海军节度使副都统太师府公派下,《谱》创自中外有声刑部尚书大宗伯光升公。余栖息之暇,纂辑权公天麟下派诸裔,搜罗故实续成焉,谋兹族人,将锲以示后,而属潘湖十二世孙锡衮顿首拜撰《序》其端。”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公讳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其先晋江潘湖人。初祖处士天麟,讳权公十二世孙也。”

  “曾祖滨南,武出南安白叶;配霞美油园陈氏。祖魁南,配陈君紫峰(陈琛)曾孙女。父明南,妣徐公以任妹。四代皆以公贵,妣皆一品夫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

   黄锡衮直系:1世元处士、赠徵仕郎天麟黄权(宋教授黄近次子)→→2世黄仕龙→→3世黄福字均玉→→4世黄长逊→→5世黄真赐→→6世黄尚德→→7世黄天伦→→8世黄日章→→9世黄一鲁(滨南)→→10世黄魁南→→11世黄振宇(明南)→→12世黄锡衮。

  就学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公幼颖异,七龄能诗,善属文;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习经史百家,靡不废览,劬学自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七岁能诗,日诵千言。早岁母徐氏以俪授以书,辄念不忘;父黄振宇授以语,应答如响。

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其祖父黄魁南是仁颖书院山长)受知于房师汤晴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后离家拜教于梨洲(黄宗羲)。

  也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晖书院”,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院》)

  20岁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明末·广西思恩府推官晋巡抚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19岁,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会元)。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20岁,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捷三甲第十五名进士。初授广西思恩府推官晋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弃官隐读于南宁武鸣县夏黄村起凤山(又名凤凰山)东峰。今黄锡衮崖书“朝阳鸣凤”犹存;起凤山西峰合云岩临江钓台巨石上,刻有黄锡衮和黄燝的唱和诗。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后清兵入关,黄锡衮因世乱归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进士·明》:“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  黄锡衮,国朝(清)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明•崇祯庚辰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遂弃官隐读于武鸣起凤山,世乱归里。”

  入清为宦

  入清,顺治五年(1648年)黄锡衮复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顺治八年(1651年)进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授修撰;顺治九年(1652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九年(1652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十一年(1654年),授弘文院侍读学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秋丁父忧,归故里守制,3年后起复原官;顺治十五年(1658年)丁母忧回籍;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春服除,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后历任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大清定鼎,复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累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康熙元年(1662年),黄锡衮迁礼部右侍郎;康熙五年(1666年)晋刑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授通议大夫;康熙八年(1651年),奉诏清刑狱;又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帝主政于朝,逮捕“结党专擅,勿思悛改”的顾命大臣鳌拜。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充经筵讲官;《世祖实录》总裁官。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以兵部左侍郎掌兵部事。”

  “康熙八年夏旱,奉诏清刑狱、释系囚,多所平反。”

  “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深受圣祖倚重。”

  “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时初设日讲官,入直,寻充经筵讲官,票拟或未当不轻论执,每于谈笑间婉言曲喻,其间调和匡救、保护善类有力焉。与修世祖实录,充总裁官。”

  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

  康熙十年(1653年)二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进柱国太傅。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十年二月,世祖亲试习国书翰林,锡衮列上等,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书成赐银币鞍马。”

  “康熙十三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重修太宗实录,成,进柱国太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史称“三藩叛乱”。黄锡衮出为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事,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因克振军威,平寇有功,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事,任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平抚‘三藩’,荣绩素著。”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黄锡衮赞襄机务,参知政事。此时“三藩之乱”基本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也暂告平息,清廷首议用兵台湾,但朝廷和地方出现剧烈争议,黄锡衮积极主张出兵收复台湾。

       康熙廿年(1681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奏保施琅带兵征台,黄锡衮力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施琅》)

  康熙廿二年(1683年)年底,台湾初定,朝廷出现弃留之争。黄锡衮竭力支持施琅“设官镇守”之议。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迁其人,恐为外国所据,应如琅议。’上韪之。”

  辞归

  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十月,黄锡衮以老谢事,疏辞归里。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十月,加五级,以老谢事,疏辞归里。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

  与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士民德之;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儒风毓秀,无负邹鲁之乡。锡衮公位至极品,清俭师儒,慎勤敏练,宣力有年,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帝准特遣兵部尚书、浙江秀水杜臻驰驿护送黄锡衮归里。”

  “家席王宫浮桥笋溪潘湖卿相东阁,余荫园林亭馆甲于郡中。黄公俭约,自奉寒素。”

  “公谨奉训旨,益清慎。”

  卒于家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五月,黄锡衮卒于家,年八十七。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明熹宗•天启辛酉年七月廿九卯时生,清圣祖•康熙丁亥年五月廿日巳时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辍朝相祭,赐谥文僖。

  墓在紫帽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为圹二,坐乾山巽向观音叠座穴。”

  “著有《潘湖白叶黄武烈记》、《金墩黄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黄大学士文集》十卷,藏于家。”

  此外,还有《孝思堂诗集》、《潘湖灵鹫纪闻》、《兵法要则》、《潘湖鸣凤集传》等。

  其他

  黄锡衮之妻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妹;子三。一妹嫁内阁学士富鸿基。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配柔顺(巽),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一妹适内阁学士富君鸿基。”

  “配姚氏启桑夫人,有贤淑行,能以勤俭佐家政,公官内外自奉俭约,夫人率之也。故公无内顾忧,得以安其廉。”

  “弟明衮、昙衮,笃爱有加。弟殁,抚其遗孤若己出。”

  “嫡子三:芳琮,聘广东按察使杨高翔妹;继配,娶举人按察佥事孙胤骥女;芳环,娶南安白叶陕西总兵林忠女。

  孙三:长孙儒士志夏,聘安溪榕村李卿相(李光地)长女;次孙志商,聘南安金坑代州通判王宗岱长女讳掌娘;季孙志周,未聘。俱芳琮出。”

  评价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倚毗良殷。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劳绩茂著。”

  “呜呼!公生于贵胄甲第故里,略韬忠勤,恪恭不渝,孚于圣主,信于同朝,书之史册,光耀无穷,公何憾乎!”

  “铭曰:闽疆惟尔,阁臣宗麟(黄锡衮字宗麟);内弟忧庵(姚启圣字忧庵),妹夫琢公(施琅字琢公)。参赞机务,施备宿卫;平抚三藩,枢幄韬略;荐启征台,珠联璧合。文武国器,忠贞报国,益罄忠诚。斯人已去,其魂尚存。纳窀肃雍,铁灶坝头;青龙白虎,左右护卫;朱雀玄武,遥相呼应。灵气永固,谓公还魂;英彦辈出,朝拜有情,秀在后昆。”

仁颖书院

  仁颖书院,位于晋江潘湖临漳黄相府“孝思堂”南侧。

  前身:后唐·黄仁颖书舍

  仁颖书院前身,是五代·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年)状元黄仁颖书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南唐·开宝八年(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泉州乡贡、进士欧阳偃(本姓黄,舅父、吉州推官欧阳郴养子)率孟弟黄伛(居莆田太湖)、仲弟黄佢(居泉州龟山)和欧厝族人,兴建为潘湖社学。

  北宋·扩建为仁颖书院

  北宋初,泉士多工于文学,而能文者,必曰欧阳詹;能学者,必言黄仁颖。欧阳詹以文行称于八闽,黄仁颖以学节显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乾兴元年(1022年)冬和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九月,分别由袁州太守、直秘阁学士欧阳识(欧阳詹9世孙)、欧阳珣(欧阳詹10世孙、后为观文殿大学士)父子率欧阳族人鸩资扩建为“仁颖书院”。大观四年(1110年),欧阳珣授徒里中,究心学问,博授师友,讲学不倦;政和元年(1111)被荐为仁颖书院山长,以其祖赋建置学田,“治经讲学,郡士多徒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珣》)

  重和元年(1118年),潘湖族人在仁颖书院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状元黄仁颖,并祀欧阳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撰“仁颖书院”联曰:“仁颖面三山、环九水、倚紫帽、枕龙首,抱金狮之奇;书院汇四海、游五湖、依吟啸、揽晋江,揖郡南之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

  元

  元代,潘湖黄氏初祖、处士赠征仕郎黄权(天麟)尝出为仁颖书院山长。

  仁颖书院课以《四书五经》、《论语》、《传习录》、《大学问》等,由书院山长、堂长、学长、斋长主持,求学的对象有童子试生徒,聘博学鸿儒者当塾师,或文教府邑学官讲授。

  自元始,设潘湖临漳乡塾、文山儒林两书堂为仁颖书院学前童教。文山书堂在欧祠山,授以《诰律》与礼节。

  明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黄光升撰《潘湖仁颖书院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文曰:

  “闽人自唐初自乐其土,虽有长材秀民、通文学、习吏事者,相率不肯出仕。

  及常衮为泉郡观察使,设潘湖乡校,课文章,乡郡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者,常衮必具宾主之礼,亲加讲导,延泉名士欧阳詹辈教育勉励,闽俗一变,每岁贡学与仕进。闽士遂知所向慕何蕃,因詹以显名,非与人为善欤?徐晦语詹必流涕,非至诚感人欤?其文与韩(韩愈)齐名,开闽文之祖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徐晦》)

  唐迄今,赫赫潘湖,甲于闽海,龙虎(龙虎榜)旧传,兹惟詹公,济济多士,仁颖德心,于是文章科名为郡乡塾蔚,士子谭说。阖自欧阳四门先生(欧阳詹)醇德邃文,为温陵一代宗师,其后滔(黄滔)之嗣孙仁颖继魁天下。院率行仁讲让,重道尊师先,乃二公教化潘湖已久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滔、黄仁颖》)

  院社开坛,胜友云集,儒风搔首,史册相望矣,其止于甲第簪缨哉!文者经天纬地,为郡龙首之脉,初祖天麟讳权公,元处士,讲学论道,以茂欧公兴文教、乐育英才之风,以昭潘湖发祥之乡,欧阳四门始为温陵儒林第一人也。

   欧阳氏祖与吾潘湖黄氏姻亲,俗呼内外孙之称,祀祭之堂亦有前、后殿之拜。夫自潘湖仁颖书院之设,始于南唐、宋初,谓其造士之所也。初祖、元处士天麟延之,自元迄明,均置学田养之,请博学鸿儒授之。而潘湖临漳乡塾、文山儒林两书堂,则为书院之学前童教也。自兴之鼎教诸生文人骚客迄今,内外远离他乡之士子故有登第为仕不择官必尽其职之风。于是禄不营家,必敬其事,言不相时,必虑其忠,亦且志不丧气,必刚其立矣;乃延三山莆阳(莆田)之书香亦昭然。

  呜呼!忆余赴京邸柱国惠民之宣年,念若邹鲁之乡焉。惟承先贤之遗业,斯驽骥之答,伏阙之举,恩教之情,得学之义也;吾乡累世以詹龙榜破荒为荣也,励以知其倡,敬以其功。

  谨按:行状撮举其大略,当属潘湖八世孙葵峰黄光升之言。

   嘉靖岁次甲子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仲冬之吉,是为记也。”

  清

  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清·黄锡衮撰《潘湖仁颖书院碑记》。文曰:

  “闽自唐·常观察词兴文崛,延里人欧阳行周先生设教,人始知学。欧阳詹、黄仁颖二公,泉之圣贤,学事善类,教养并举,士风鼎盛。

  贤人君子,皆以其遽(“艹”头)庐非有之地也,常占为千古长享之物也。圣贤诸辈通乎神明,如韩退之公(韩愈)之阳山,柳子厚公(柳宗元)之西山,欧阳永叔公(欧阳修)之滁山,苏子瞻公(苏轼)之吴山;本里先贤欧阳伯善公之欧祠山,欧阳行周公(欧阳詹)之文献山,光升公(黄光升)之葵山,凤翔公(黄凤翔)之文山,一鲁公(黄一鲁,晚号滨南)之鹤山。

  潘湖先世多以诗书业其家,然郡城南以潘湖黄姓最为著姓,世代终数圣贤君子之身。何尝有之?百世而下思,其人已不得见,然其湖泊山川千载犹存,乃数代君子崇儒重道根果,而教化之学为书院之魂也。

  之处,中间高筑火炉一座,使梵化之时,不流于亵;另穿一井,便于朝夕洗净。后盖厅房数间,月鸣膏火,公举余弟煌锐住处其中,掌司收拾焚化之事,随时敬将灰烬恭送清流,诚盛举也。煌锐承潘湖先贤数世书香之萌,家事淡泊,无力攻书。今得藉众人之庇,行此事,亦兴有厚幸也。

  好义诸公既捐重赀,复鸠膏火,东善不倦,更足风励后人,合标其义如左。

  谨以书院历代课教之大略,而撰于大清·康熙庚戌(康熙九年,1670年)腊月之吉。

  前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先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潘湖十二世孙黄锡衮顿首拜撰。”

  黄锡衮还题仁颖书院联,曰:

  “金湖一门四桂,锦衣承祖志;玉鹤一堂,两甲武烈沐欧风。”

  “田头晴岚,门环紫帽开国盛;洋亭清尊,昭代卿相扬祖武。”

  “三代单传白鹤山,一剑霜寒九九溪。”

  “欧山常峙江左右,金湖远忆桥东西。”

  “博览古今,儒林四门学士发祥地;达观江南,金湖临漳文献贤圣天。”

  历代著名学子

  闽自唐•观察常衮晋兴文治,延潘湖开闽文宗欧阳行周先生设教,泉人始知学。仁颖书院“人文蔚起,争雄宇内,潘湖士子学甲于泉郡诸乡”,“环湖四十余家,自唐迄清弦诵相闻,宾兴不乏,擢第者几三十人。”

  从仁颖书院出来的学子,较著名的如:唐•吉州推官欧阳郴,五代•南唐泉州乡贡、进士欧阳偃(本姓黄,舅父欧阳郴养子),宋•欧阳复、欧阳杰、欧阳清卿,元•泉郡蒙古学教授黄凤,明•学士广信知府长治黄永、龙游知县黄应、尚书黄光升、榜眼黄凤翔、太常卿黄士藻、相国杨拱辰,清•卿相黄锡衮、教授黄寅亮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