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墩黄光升研究会 2018-05-25

黄氏三代诰命敕封石刻重见天日 锡兰王子世氏与黄氏联姻               本报讯(记者林少川通讯员刘志成)锡兰王子世家在泉州又有考古新发现:日前,一方黄凤翔祖上三代诰命敕封石刻在晋江清开发区(原黄凤翔故居)重见天日。 

  9月3日下午,记者在晋江潘湖村收藏古碑刻的黄成宗老人的库房里,见到了这块古石碑。该石刻系白色花岗岩,宽1.18米,高0.61米,厚0.11米,上书“黄淳中奏称:补给三代诰命曾祖廷文、祖继宗应赠南京礼部尚书;曾祖母郑氏、林氏;祖母丘氏、世氏、王氏;母薛氏应赠夫人各给诰命奉圣旨补给……”石碑记载了锡兰王子后裔世氏嫁给黄继宗(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之父)的史实。 

  接着,在黄凤翔纪念馆负责人的引路下,我们又驱车前往紫帽山南麓铁灶山草丛之中,找到黄继宗之墓。该墓碑宽1.28米,高1.6米,厚0.32米,碑文为“封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友竹黄公之墓”。经查《潘湖黄氏家传》记载:“七世(黄岸二十三代孙)继宗,字子述,号友竹,以子凤翔贵,封翰林院编修文林郎,诰封赠太子太保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生明正德丙寅年十月初七,卒明隆庆壬申七月初五,茔在一都铁灶山东峰林荫处,有凤翔亲笔行楷书石刻:‘封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友竹黄公之墓’……子三:凤梧号狮山,凤翊号岐山,皆世氏夫人生;凤翔号止庵,王氏夫人出……”墓刻实物与族谱记载相吻合。 

  又查由台湾锡兰王子后裔回赠泉州锡兰王子后裔许世吟娥的《世氏家谱》载:“吾太祖简斋公有二女,一为黄文简公(即黄凤翔)太夫人,一为何镜山公(即何乔远)太夫人,皆赠岳父母一品诰封,戴纱帽,穿红袍,至今泉人以为美谈。” 

  泉州文史界有关人士认为,此次发现的黄凤翔祖上三代诰封石刻以及黄友竹之墓,是锡兰王子世家在泉州的考古新发现,印证了《黄氏族谱》以及《世氏家谱》关于黄世联姻的历史,中斯友好往来又添一重要见证。

鄱湖宗祠(一祠联黄氏、欧阳氏两姓)

  鄱湖宗祠,位于晋江市池店镇西南部潘湖村。

  “鄱湖”乃潘湖古村名。各族氏的祠堂一般都会在大门匾额上开宗明义地标明所属的姓氏,但鄱湖宗祠欧阳 氏、黄氏两姓合一,宗祠名取自地名。

  欧阳氏肇基潘湖

  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 等资料可知:

  潘湖环湖百余里,在泉郡南门外西南十里许。

  潘湖村落约形成于东晋·大兴(318—321年)年间。斯时因永嘉之乱,中原动荡,衣冠名族逃难入闽中,沿江河湖海边沿而卜居。时潘湖尚在海边,率先来此垦殖者潘姓,故名;后又有陈、林、郑等姓,别称此地为“浮屠宅”。“浮屠”即梵语“佛”之意。

  隋末唐初,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鄱阳县文士欧阳韶(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泉州旧称,治所在今南安丰州),泛舟沿江而下,至泉州湾向西凹入之处,见此间山明水秀,宛如故乡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居于此筑庐而居,初命其地曰“欧宅”。

  及至唐·建中(780-783年)间,欧阳氏居者渐繁而潘及诸姓式微,村名渐被“鄱湖”所取代,村前内海也取名“鄱湖”,以此纪念故乡鄱阳湖。

  欧阳韶6世孙欧阳詹诞生于潘湖,迨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一举首登龙虎榜,开闽中科第先河;继而7世孙、欧阳詹之三子欧阳秬亦于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故村雅称曰“金湖”,而外乡人则唤“欧湖”。此外,族人也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上“欧”字为名,如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村前内海平静如湖,村后有山如狮状,村名还有“狮湖”、“湖山”之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欧阳詹 、 欧阳秬 》)

  唐、宋时,潘湖属晋江县登嬴里辖。宋、元以后,潘湖由于泥沙的冲积,渐成沙洲,这里湖面平平整整,又有“平湖”之名。明、清属晋江县三十五都。

  唐、宋乃至元代,潘湖欧阳氏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闽书》载:“潘湖环湖百余里,沿湖而居,唐、宋时弦诵相闻,科第不乏,擢第者几三十。”除欧阳詹、欧阳秬外,《族谱》中载录的还如:唐代欧阳征 、欧阳衍、欧阳謩、欧阳埴、欧阳偃、欧阳復等;宋代欧阳璟、欧阳玑、欧阳震、欧阳识、欧阳宣、欧阳琰、欧阳寅等;元代 欧阳至 等。

  欧阳、黄两姓更迭

  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和《晋江黄氏通书》等载:莆田军城金墩处士、赠徵仕郎黄权(1271—1351年),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行千二,年轻饱学,有志尚,元·大德十年(1306年)偕子黄凤(原配洪氏所生,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来官泉郡蒙古学教授。致政后,慕欧阳詹故里“鄱湖”(欧厝)之盛名,泰定五年戊辰(即天顺元年,1328年)春三月遂寄寓于泉郡城南潘湖。越年,经文友伐柯为媒,黄权入赘潘湖欧阳氏,妻欧阳仪长女欧阳馥英,生子仕龙、仕虎。因欧阳家世代称,其家乏人,即承其物业,籍隶阳图四甲。卒葬晋江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

  明代之前,潘湖欧阳氏桂兰辈出,簪缨相继,一派繁荣,但传至明初欧阳仪这一代,却突然举族搬迁外地,留下一个大谜团。《泉州欧阳氏族谱》有载:“元末明兴,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遭乌蜂之变,始由潘湖分散。”该《族谱》亦载:欧阳仪之8子在逃难后,分处泉州府城及其所属的晋江、南安、同安各县,还有漳州府所属的龙溪等县城乡。至今潘湖已无欧阳氏族人了。

  欧阳仪之婿黄权留居潘湖,并没有随迁。其子也没有随女方姓欧阳,而姓黄,自此黄氏子孙于此繁衍生息,蔚为潘湖金墩黄氏一族;黄权成为潘湖黄氏的开基祖。潘湖也是台湾黄氏金墩派的祖地,今台湾有数万人;海外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

  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

  关于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①《族谱》所记是“乌蜂之变”,以致难以在潘湖安居立足,如前述。有人认为这是假托之辞,因为入赘 欧阳门的黄氏先祖黄权并没有一起迁离避难,后来还蔚为望族。

  ②潘湖村内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是,欧阳族人不少人在元朝当官,如欧阳至曾任元代知县。明朝建立后,为避朝廷迫害,欧阳氏一族才举族避祸离去。但这一说法同样令人费解,因为泉州有族人在元朝当官的氏姓很多,为何仅欧阳氏要举族避祸?

  ③又说与欧阳平章案有关。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要铲除原籍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欧阳平章一族。欧阳平章早年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后,久与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天下既定,朱元璋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列入另册。

  潘湖欧阳氏确与江西吉安的欧阳氏有一定族亲关系。潘湖欧阳氏肇基始祖欧阳伯善即来自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而南唐·潘湖欧厝人欧阳郴曾赴吉州当推官,并在那定居,他的曾嗣孙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但是,潘湖欧阳氏是否牵涉欧阳平章案,则于史无征。

  何况,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铁血之君,对待政敌向来不忌惮“诛九族”,依理欧阳家的女婿黄权也应一道避祸才对,然而为什么黄权会安心定居潘湖,这也给后世学者留下不解之谜。

  黄氏族贤

  黄光升(1506—1586年),字明举,号葵峰,明·潘湖垵边临漳人,父黄绶。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隆庆四年(1570年)致仕,回归故里潘湖垵边。晚年著书立说于南安葵山董埔。万历十四年(1586年)卒,赐祭葬,赠太子少保,谥恭肃。子乔栋,以荫授临安知府。(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黄凤翔(1538—1614年),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祖籍潘湖,生于泉州城内熙春铺市曹巷黄宅。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榜眼及第,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卒于泉州府城,年七十六,墓在泉州东郊田头亭下路虎头山南麓。天启初赐谥文简。(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黄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明末清初·潘湖人,属湖口尚德天伦房,为黄权之12世孙,曾祖金湖黄守魁(滨南),祖父仁颖书院山长黄魁南,父黄振宇(明南)。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联第会元、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授广西巡抚,不赴。入清,官至东阁武英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衔。康熙廿五年(1686年)以老谢事归里。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五月卒于家,年八十七,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谥文僖,赐祭葬。墓在晋江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黄志商》)

  黄立本(1695—1780年),字克学,号金湖,清·台湾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 黄立本是湖口长房黄志夏子,黄芳琮孙,黄锡衮曾孙。恩贡生,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台湾知府,雍正二年(1724年)以中宪大夫致仕在籍调用。乾隆四十五年卒于台,寿八十五;茔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之原。(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立本》)

  此外,还如明代举人、学博黄凯、宁波同知黄鹏江;清初洪濑金墩进士黄士藻、举人黄绳武、福州府教授黄寅亮、黄朝珪等。

  宗祠规制

  鄱湖宗祠始建于后唐丁亥状元黄仁颖嫡长子欧阳偃所建,明代万历甲寅年为黄氏宗祠。后来,由于潘湖已没有欧阳氏居住,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

  鄱湖宗祠位于潘湖村南面,建筑面积762平方米,共四落,隐匿在潘湖村的小巷民房之间。从外观看来,砖石门墙,红色琉璃瓦顶,凹形门路,中门大开,是典型的闽南式建筑。

  大门匾额上书“鄱湖宗祠”四个金字。门联:“江夏传芳扬祖德,金墩衍派振家声。”

  前殿三落,奉祀黄氏本家列祖列宗。厅堂轩廊明亮,正中央挂着的黑底金字匾额“金墩衍派”,文革以前两边墙上挂满尚书榜眼大学士等许多匾额,有尚书允敬承匾、卿相扬祖武匾、“奉直大夫”、“奉政大夫”、“教谕”、“成均掌教”、“贡元”等。

  后殿一落,供奉外祖欧阳氏先祖牌位,包括欧阳詹及其子欧阳秬,是欧阳詹故居纪念堂。屋门上嵌有“欧阳詹故宅”字样的石匾。殿内有神龛、供桌,屋檐上高挂“进士”匾额,旁边挂有南宋·朱熹为纪念欧阳詹 的“不二祠”所撰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周围的墙上挂满欧阳詹画像、生平简介、族谱摘录等。

  每年金墩黄氏潘湖祭祖时,会先奏大乐,执事班齐,披红,然后先在主殿祭祀黄氏内祖,接着到后殿祭祀外祖欧阳氏,两边都要进宣祝文。既忆本姓先祖,又思亲家外祖,实属罕见。

黄仁颖

  黄仁颖(900—962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后唐人;祖籍三山莆阳(莆田涵江黄巷),迁居晋江潘湖,为潘湖人。

  黄仁颖是唐朝御史黄滔(840—911年)之孙。其父黄珦(870-949年),字玉卿,官大理评事;母二夫人欧阳氏。有兄仁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滔》)

  状元及第

  黄仁颖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学,善诗文。少年时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春闱,陈逖、黄仁颖通过会试;贞明四年(918年),陈逖中状元,黄仁颖进士科落第。后唐·同光三年乙酉(925年),黄仁颖以明经学究会试第一,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年)登状元(该科取进士23人)。

  清·徐松《登科记考·第25卷》载:“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天成二年,进士二十三人:黄仁颖,状元,见《玉芝堂谈荟》。知贡举:礼部侍郎裴皞。按仁颖于梁·贞明中学究及第,至是年复登进士第。”

  《太平广记·卷470·草木2·异木》抄录宋·徐铉《稽神录·第5卷·登第皂荚》曰:

  “泉州文宣王庙,庭宇严峻,学校之盛,冠于藩府。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则生一荚,以为常矣。

  梁·贞明中,忽然生一荚有半,人莫谕其意。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及第。仁颖耻之,复应进士举。

  至同光中,旧生半荚之所,复生全荚。其年,仁颖及第。

  后数年,庙为火焚。其年,闽自称尊号,不复贡士,遂至于今。

  出《稽神录》。”

  入仕

  黄仁颖荣登状元衣锦还乡月余,又赶回后唐京都洛阳参加吏部试。初授编撰、校书郎。

  其时,后唐正处于方镇叛乱、中原扳荡时代。李嗣源在河南洛阳称帝,为明宗;闻黄仁颖名,在丞相冯道荐辟下,特召入洛阳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然李嗣源一介武夫,目不识丁,枢密使安重也识字不多,章奏常读不通,明宗无奈,只得设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首当其最佳人选。

  黄仁颖清廉俭朴,一生信奉欧阳詹的文章德业,深得明宗赏识,也为朝臣所敬重,先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内阁中书舍人。

  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殁;十二月,闵帝•李从厚即位;翌年四月,李从厚义子李从珂发动兵变,攻进京城洛阳,夺取帝位,为未帝。黄仁颖迁主客郎中,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学士,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奏章。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未帝李从珂废;石敬瑭立,为后晋·高祖,建号天福元年;黄仁颖依旧官。

黄仁颖在京都为官10年,素性清俭,门无私谒。

  辞归潘湖欧厝里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隐居。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主·李煜赏其才,赐谥“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

  著有《黄状元文集》5卷。诗作《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缥渺空中丝,朦胧道傍树。翻兹时间吹,惹彼花上露。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

  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潘湖乡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黄仁颖,里人欧阳偃、欧阳珣先后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珣》、《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

  黄锡衮(1621年—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谥文僖,明末清初·晋江潘湖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生,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五月卒。

  有《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僖、潘湖叟黄公墓志铭》,为“清·赐进士、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姻晚生李光地顿首拜撰文,前乡荐中式举人、中宪大夫、广东高州知府、族年弟黄志美顿首拜篆额,清·赐进士、翰林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眷妹夫富鸿基顿首拜书丹。”“襄事孤子芳琮、钟源、芳环泣血稽头,期服孙志夏、志商、志周稽首同勒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黄志美、富鸿基》)

  《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有载。潘湖湖口黄锡衮《家谱》有《传》。

  身世

  黄锡衮属糊口尚德天伦房,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之12世孙。曾祖潘湖黄一鲁(滨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一鲁》),祖魁南,父振宇(明南)。

   黄锡衮《潘湖黄氏家传总序》曰:

  “潘湖去郡城十里许,东依吟啸,西倚大桥,夹九十九溪之水,舟驶波浅;北有一山,连蜷如狮,谓之狮山。欧阳先祖聚于欧岭欧祠山之趾,名曰潘湖欧厝,后渐随湖畔南移。

   吾初祖处士权公,宋未元初由莆阳黄石之金墩经泉郡熙春铺市曹巷金墩宅而来,徙潘湖临漳黄厝。明·洪武二年(1369年),即移至欧厝,遂继外祖之业也。

  自唐·常观察(常衮)倡学吾乡,欧阳詹首应其选,贤哲延生,代不乏人,先圣之泽,历久无躬,后之学者,举业其中,实无负于潘湖邹鲁之乡望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

  祖上崇儒重道,教养并举,农耕课教,大有行周(欧阳詹字行周)、仁颖师儒之风,办塾馆修书院,不减金粟之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犯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倭患》),征役追迫,曾祖一鲁公从父母与伯叔日休、日习同迁白鹤加洋龙山麓,后行货漳郡嵌下金墩山以避倭追呼之急,自是居外,占晴课雨,望杏瞻蒲。曾祖以武科登贤书,又殉于外,虽欲祭祀,然况有谱中失志,后世难免有无数典忘之讥。

  祖魁南,千户世袭,孝行甚嘉,诚能无改父之志,积善行仁孝,不倦生平泯艰角喁喁,然与欧湖口(简曰“糊口”)房族人为伍,邻里爱重者。

   于是天以善报,父振宇自白叶乡杏塘山归籍,祖上玉桂丹青,探花荣也;众谓祖德余香之传耳。与族人汶汶交游,绝无间言,长有序,朋友有信,持躬自是。乡人敬之至、尊之至也,预知其能,克昌厥后矣。

  祖虽力农,然性能嗜,遇士人而起,悉心儒学,敬课诸子孙,而勤学敦书,朝夕端笃,早暮弗遑,壮志弥坚,老不倦宜乎。寿亭遐龄年钓渭,诗曰:‘俾尔昌而炽,学能寿而富,’有如斯夫也。无奈寓居南安白叶杏塘,地薄人稀,子孙三代单丁过世,皆南安产也。遂以南安之‘南’为祖之名(即滨南、魁南、明南)记之。然曾祖一鲁武出白鹤,乡人鲜晓。潘湖世有所谓华庑高官者,乃仁颖、光升、凤翔三公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黄光升、黄凤翔》)

  曾祖滨南一鲁公出潘湖,寄居白鹤加洋龙山发愤敦书,进武功大夫,鹤立鸡群;祖父魁南公千户世袭,嫡父明南振宇公旋自白叶乡杏塘返乡至余。

  余稍长,即入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后出家复拜于梨洲(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皇恩在上,厚赐于余,余幸以报国也。嗣是胞弟明衮年幼多病乎,得神医幸而存也;次弟昙衮则留事父母,微憾者不及曾祖一见耳,然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潘湖源深流远矣,彻府安石,祖、父、子三世皆进士,而权号天麟公八、九世裔孙光升、凤翔,文武巍科,蝉联三桂,显于皇明。今家馨传之,以垂永徽巍俾益奋,日孝于行,以光大先祖之遗规,志所欲酬,郁为虹绯,缵缨辈出,达之家扉。

  吾祖潘湖金墩之黄,出自三山(福州)、莆阳(莆田)金墩望族,乃平海军节度使副都统太师府公派下,《谱》创自中外有声刑部尚书大宗伯光升公。余栖息之暇,纂辑权公天麟下派诸裔,搜罗故实续成焉,谋兹族人,将锲以示后,而属潘湖十二世孙锡衮顿首拜撰《序》其端。”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公讳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其先晋江潘湖人。初祖处士天麟,讳权公十二世孙也。”

  “曾祖滨南,武出南安白叶;配霞美油园陈氏。祖魁南,配陈君紫峰(陈琛)曾孙女。父明南,妣徐公以任妹。四代皆以公贵,妣皆一品夫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

   黄锡衮直系:1世元处士、赠徵仕郎天麟黄权(宋教授黄近次子)→→2世黄仕龙→→3世黄福字均玉→→4世黄长逊→→5世黄真赐→→6世黄尚德→→7世黄天伦→→8世黄日章→→9世黄一鲁(滨南)→→10世黄魁南→→11世黄振宇(明南)→→12世黄锡衮。

  就学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公幼颖异,七龄能诗,善属文;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习经史百家,靡不废览,劬学自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七岁能诗,日诵千言。早岁母徐氏以俪授以书,辄念不忘;父黄振宇授以语,应答如响。

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其祖父黄魁南是仁颖书院山长)受知于房师汤晴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后离家拜教于梨洲(黄宗羲)。

  也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晖书院”,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院》)

  20岁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明末·广西思恩府推官晋巡抚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19岁,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会元)。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20岁,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捷三甲第十五名进士。初授广西思恩府推官晋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弃官隐读于南宁武鸣县夏黄村起凤山(又名凤凰山)东峰。今黄锡衮崖书“朝阳鸣凤”犹存;起凤山西峰合云岩临江钓台巨石上,刻有黄锡衮和黄燝的唱和诗。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后清兵入关,黄锡衮因世乱归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进士·明》:“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  黄锡衮,国朝(清)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明•崇祯庚辰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遂弃官隐读于武鸣起凤山,世乱归里。”

  入清为宦

  入清,顺治五年(1648年)黄锡衮复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顺治八年(1651年)进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授修撰;顺治九年(1652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九年(1652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十一年(1654年),授弘文院侍读学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秋丁父忧,归故里守制,3年后起复原官;顺治十五年(1658年)丁母忧回籍;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春服除,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后历任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大清定鼎,复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累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康熙元年(1662年),黄锡衮迁礼部右侍郎;康熙五年(1666年)晋刑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授通议大夫;康熙八年(1651年),奉诏清刑狱;又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帝主政于朝,逮捕“结党专擅,勿思悛改”的顾命大臣鳌拜。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充经筵讲官;《世祖实录》总裁官。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以兵部左侍郎掌兵部事。”

  “康熙八年夏旱,奉诏清刑狱、释系囚,多所平反。”

  “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深受圣祖倚重。”

  “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时初设日讲官,入直,寻充经筵讲官,票拟或未当不轻论执,每于谈笑间婉言曲喻,其间调和匡救、保护善类有力焉。与修世祖实录,充总裁官。”

  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

  康熙十年(1653年)二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进柱国太傅。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十年二月,世祖亲试习国书翰林,锡衮列上等,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书成赐银币鞍马。”

  “康熙十三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重修太宗实录,成,进柱国太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史称“三藩叛乱”。黄锡衮出为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事,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因克振军威,平寇有功,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事,任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平抚‘三藩’,荣绩素著。”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黄锡衮赞襄机务,参知政事。此时“三藩之乱”基本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也暂告平息,清廷首议用兵台湾,但朝廷和地方出现剧烈争议,黄锡衮积极主张出兵收复台湾。

       康熙廿年(1681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奏保施琅带兵征台,黄锡衮力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施琅》)

  康熙廿二年(1683年)年底,台湾初定,朝廷出现弃留之争。黄锡衮竭力支持施琅“设官镇守”之议。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迁其人,恐为外国所据,应如琅议。’上韪之。”

  辞归

  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十月,黄锡衮以老谢事,疏辞归里。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十月,加五级,以老谢事,疏辞归里。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

  与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士民德之;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儒风毓秀,无负邹鲁之乡。锡衮公位至极品,清俭师儒,慎勤敏练,宣力有年,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帝准特遣兵部尚书、浙江秀水杜臻驰驿护送黄锡衮归里。”

  “家席王宫浮桥笋溪潘湖卿相东阁,余荫园林亭馆甲于郡中。黄公俭约,自奉寒素。”

  “公谨奉训旨,益清慎。”

  卒于家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五月,黄锡衮卒于家,年八十七。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明熹宗•天启辛酉年七月廿九卯时生,清圣祖•康熙丁亥年五月廿日巳时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辍朝相祭,赐谥文僖。

  墓在紫帽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为圹二,坐乾山巽向观音叠座穴。”

  “著有《潘湖白叶黄武烈记》、《金墩黄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黄大学士文集》十卷,藏于家。”

  此外,还有《孝思堂诗集》、《潘湖灵鹫纪闻》、《兵法要则》、《潘湖鸣凤集传》等。

  其他

  黄锡衮之妻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妹;子三。一妹嫁内阁学士富鸿基。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配柔顺(巽),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一妹适内阁学士富君鸿基。”

  “配姚氏启桑夫人,有贤淑行,能以勤俭佐家政,公官内外自奉俭约,夫人率之也。故公无内顾忧,得以安其廉。”

  “弟明衮、昙衮,笃爱有加。弟殁,抚其遗孤若己出。”

  “嫡子三:芳琮,聘广东按察使杨高翔妹;继配,娶举人按察佥事孙胤骥女;芳环,娶南安白叶陕西总兵林忠女。

  孙三:长孙儒士志夏,聘安溪榕村李卿相(李光地)长女;次孙志商,聘南安金坑代州通判王宗岱长女讳掌娘;季孙志周,未聘。俱芳琮出。”

  评价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倚毗良殷。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劳绩茂著。”

  “呜呼!公生于贵胄甲第故里,略韬忠勤,恪恭不渝,孚于圣主,信于同朝,书之史册,光耀无穷,公何憾乎!”

  “铭曰:闽疆惟尔,阁臣宗麟(黄锡衮字宗麟);内弟忧庵(姚启圣字忧庵),妹夫琢公(施琅字琢公)。参赞机务,施备宿卫;平抚三藩,枢幄韬略;荐启征台,珠联璧合。文武国器,忠贞报国,益罄忠诚。斯人已去,其魂尚存。纳窀肃雍,铁灶坝头;青龙白虎,左右护卫;朱雀玄武,遥相呼应。灵气永固,谓公还魂;英彦辈出,朝拜有情,秀在后昆。”

仁颖书院

  仁颖书院,位于晋江潘湖临漳黄相府“孝思堂”南侧。

  前身:后唐·黄仁颖书舍

  仁颖书院前身,是五代·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年)状元黄仁颖书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南唐·开宝八年(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泉州乡贡、进士欧阳偃(本姓黄,舅父、吉州推官欧阳郴养子)率孟弟黄伛(居莆田太湖)、仲弟黄佢(居泉州龟山)和欧厝族人,兴建为潘湖社学。

  北宋·扩建为仁颖书院

  北宋初,泉士多工于文学,而能文者,必曰欧阳詹;能学者,必言黄仁颖。欧阳詹以文行称于八闽,黄仁颖以学节显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乾兴元年(1022年)冬和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九月,分别由袁州太守、直秘阁学士欧阳识(欧阳詹9世孙)、欧阳珣(欧阳詹10世孙、后为观文殿大学士)父子率欧阳族人鸩资扩建为“仁颖书院”。大观四年(1110年),欧阳珣授徒里中,究心学问,博授师友,讲学不倦;政和元年(1111)被荐为仁颖书院山长,以其祖赋建置学田,“治经讲学,郡士多徒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珣》)

  重和元年(1118年),潘湖族人在仁颖书院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状元黄仁颖,并祀欧阳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撰“仁颖书院”联曰:“仁颖面三山、环九水、倚紫帽、枕龙首,抱金狮之奇;书院汇四海、游五湖、依吟啸、揽晋江,揖郡南之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

  元

  元代,潘湖黄氏初祖、处士赠征仕郎黄权(天麟)尝出为仁颖书院山长。

  仁颖书院课以《四书五经》、《论语》、《传习录》、《大学问》等,由书院山长、堂长、学长、斋长主持,求学的对象有童子试生徒,聘博学鸿儒者当塾师,或文教府邑学官讲授。

  自元始,设潘湖临漳乡塾、文山儒林两书堂为仁颖书院学前童教。文山书堂在欧祠山,授以《诰律》与礼节。

  明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黄光升撰《潘湖仁颖书院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文曰:

  “闽人自唐初自乐其土,虽有长材秀民、通文学、习吏事者,相率不肯出仕。

  及常衮为泉郡观察使,设潘湖乡校,课文章,乡郡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者,常衮必具宾主之礼,亲加讲导,延泉名士欧阳詹辈教育勉励,闽俗一变,每岁贡学与仕进。闽士遂知所向慕何蕃,因詹以显名,非与人为善欤?徐晦语詹必流涕,非至诚感人欤?其文与韩(韩愈)齐名,开闽文之祖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徐晦》)

  唐迄今,赫赫潘湖,甲于闽海,龙虎(龙虎榜)旧传,兹惟詹公,济济多士,仁颖德心,于是文章科名为郡乡塾蔚,士子谭说。阖自欧阳四门先生(欧阳詹)醇德邃文,为温陵一代宗师,其后滔(黄滔)之嗣孙仁颖继魁天下。院率行仁讲让,重道尊师先,乃二公教化潘湖已久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滔、黄仁颖》)

  院社开坛,胜友云集,儒风搔首,史册相望矣,其止于甲第簪缨哉!文者经天纬地,为郡龙首之脉,初祖天麟讳权公,元处士,讲学论道,以茂欧公兴文教、乐育英才之风,以昭潘湖发祥之乡,欧阳四门始为温陵儒林第一人也。

   欧阳氏祖与吾潘湖黄氏姻亲,俗呼内外孙之称,祀祭之堂亦有前、后殿之拜。夫自潘湖仁颖书院之设,始于南唐、宋初,谓其造士之所也。初祖、元处士天麟延之,自元迄明,均置学田养之,请博学鸿儒授之。而潘湖临漳乡塾、文山儒林两书堂,则为书院之学前童教也。自兴之鼎教诸生文人骚客迄今,内外远离他乡之士子故有登第为仕不择官必尽其职之风。于是禄不营家,必敬其事,言不相时,必虑其忠,亦且志不丧气,必刚其立矣;乃延三山莆阳(莆田)之书香亦昭然。

  呜呼!忆余赴京邸柱国惠民之宣年,念若邹鲁之乡焉。惟承先贤之遗业,斯驽骥之答,伏阙之举,恩教之情,得学之义也;吾乡累世以詹龙榜破荒为荣也,励以知其倡,敬以其功。

  谨按:行状撮举其大略,当属潘湖八世孙葵峰黄光升之言。

   嘉靖岁次甲子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仲冬之吉,是为记也。”

  清

  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清·黄锡衮撰《潘湖仁颖书院碑记》。文曰:

  “闽自唐·常观察词兴文崛,延里人欧阳行周先生设教,人始知学。欧阳詹、黄仁颖二公,泉之圣贤,学事善类,教养并举,士风鼎盛。

  贤人君子,皆以其遽(“艹”头)庐非有之地也,常占为千古长享之物也。圣贤诸辈通乎神明,如韩退之公(韩愈)之阳山,柳子厚公(柳宗元)之西山,欧阳永叔公(欧阳修)之滁山,苏子瞻公(苏轼)之吴山;本里先贤欧阳伯善公之欧祠山,欧阳行周公(欧阳詹)之文献山,光升公(黄光升)之葵山,凤翔公(黄凤翔)之文山,一鲁公(黄一鲁,晚号滨南)之鹤山。

  潘湖先世多以诗书业其家,然郡城南以潘湖黄姓最为著姓,世代终数圣贤君子之身。何尝有之?百世而下思,其人已不得见,然其湖泊山川千载犹存,乃数代君子崇儒重道根果,而教化之学为书院之魂也。

  之处,中间高筑火炉一座,使梵化之时,不流于亵;另穿一井,便于朝夕洗净。后盖厅房数间,月鸣膏火,公举余弟煌锐住处其中,掌司收拾焚化之事,随时敬将灰烬恭送清流,诚盛举也。煌锐承潘湖先贤数世书香之萌,家事淡泊,无力攻书。今得藉众人之庇,行此事,亦兴有厚幸也。

  好义诸公既捐重赀,复鸠膏火,东善不倦,更足风励后人,合标其义如左。

  谨以书院历代课教之大略,而撰于大清·康熙庚戌(康熙九年,1670年)腊月之吉。

  前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先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潘湖十二世孙黄锡衮顿首拜撰。”

  黄锡衮还题仁颖书院联,曰:

  “金湖一门四桂,锦衣承祖志;玉鹤一堂,两甲武烈沐欧风。”

  “田头晴岚,门环紫帽开国盛;洋亭清尊,昭代卿相扬祖武。”

  “三代单传白鹤山,一剑霜寒九九溪。”

  “欧山常峙江左右,金湖远忆桥东西。”

  “博览古今,儒林四门学士发祥地;达观江南,金湖临漳文献贤圣天。”

  历代著名学子

  闽自唐•观察常衮晋兴文治,延潘湖开闽文宗欧阳行周先生设教,泉人始知学。仁颖书院“人文蔚起,争雄宇内,潘湖士子学甲于泉郡诸乡”,“环湖四十余家,自唐迄清弦诵相闻,宾兴不乏,擢第者几三十人。”

  从仁颖书院出来的学子,较著名的如:唐•吉州推官欧阳郴,五代•南唐泉州乡贡、进士欧阳偃(本姓黄,舅父欧阳郴养子),宋•欧阳复、欧阳杰、欧阳清卿,元•泉郡蒙古学教授黄凤,明•学士广信知府长治黄永、龙游知县黄应、尚书黄光升、榜眼黄凤翔、太常卿黄士藻、相国杨拱辰,清•卿相黄锡衮、教授黄寅亮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