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最强大脑”争锋燕园,北大获得金牌!
活 动 回 顾
| 活动 | ACM-ICPC | 北大|
关键词:ACM-ICPC 北京大学 金牌
最近几天,行走在北大校园里的你,是否注意到各处印有“ACM-ICPC”字样的海报与标志?又是否听说,一场汇聚了全球各高校编程高手的盛大竞赛,在燕园火热打响?4月19日上午九点,第42届ACM-ICPC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决赛在北京大学邱徳拔体育馆拉开帷幕。请跟随我们的记者一起走进第42届ACM-ICPC决赛现场,目击全球“最强大脑”的精彩交锋!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关于ACM-ICPC
ACM-ICPC(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是享有世界知名大学与世界著名计算机公司高度关注的全球性程序设计比赛。大赛由国际计算机学会发起于1970年,被誉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奥林匹克,也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计算机竞赛。
大赛不仅要求选手在专业技能领域拥有过硬的基础,更旨在考验选手们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赛中,每一支团队最多由3名队员组成,并被要求在5小时内用1台计算机,对至少8个与程序设计相关的题目进行解答。
2018年,北京大学荣幸地成为第42届ACM-ICPC全球总决赛承办方,迎接来自51个不同国家、地区的140支队伍前来参战。全球在计算机领域杰出的大学生,经过层层选拔后相聚燕园,并于4月19日在邱徳拔体育场进行巅峰对决。而本届大赛也成为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起首之作。
巅峰现场
9点28分,来着世界各地的队伍开始入场。身着各色T恤的选手们陆续走进赛场。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所有选手都经过主席台,抚摸主席台上的银色奖杯以求好运,再坐到各自的位置上。每个队伍的桌前除了一台电脑以外,还有密封在信封内的11道题目。
9点50分,ICPC执行总监Bill Poucher邀请北京大学的李文新教授和首席赞助商方正集团的代表上台为参赛选手们加油助威。随后,全场一起倒计时十秒钟,比赛就绪。9点52分,比赛正式开始。全场140支队伍,共400多位参赛选手打开了各自的题目信封,开始读题、解题,场面蔚为壮观。
比赛开始后,大屏幕上马上显示出2011年以来的几届比赛中答对第一道题的队伍名称。屏幕中可以看到,2015年,北京大学仅用时5分钟便答对了全场第一题。去年的比赛中韩国科学技术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也仅用5分钟夺得“首答”宝座。此时,2018年后仍然悬着一个问号。哪个队伍将得到第一个气球(气球标记正确题数),是比赛开始后的第一个悬念。
Tips:关于气球
气球的颜色代表什么?比赛中共有A-K共11道题目,每道题目对应一种颜色的气球,解出一道题目则得到一个相应颜色的气球。这样一来,不论是选手还是观众,都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队伍的解题情况。
什么是“一血”气球?即“first to solve”气球,被我们称为“一血”气球。比赛中有两种“一血”气球,分别是金色星形的全场“一血”气球(First-Problem-Solved,仅有一个)和金黄色心形的题目“一血”气球(First-to-Solve,共有11个)。全场首个答对题目的队伍将得到全场“一血”气球;首个答对某一题的队伍将得到该题目的“一血”气球。获得“一血气球”的队伍还将额外得到一笔奖金。
如何发气球?裁判系统确认某一队伍答对某题后,后方工作间的打印室中将打印出一张“气球票”,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以人工速递的方式,先领取“球票”,再凭票送入赛场。
比赛开始后第13分钟,来自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最先提交了一道K题,可惜评测结果显示为错误答案。来自俄罗斯的超强队伍、“六冠王”圣光机大学(ITMO University)紧随其后,提交了一道F题;经过近两分钟的评测,ITMO成为本场比赛首个答对一题的队伍,顺利拿下全场“一血”气球!而来自韩国的强队首尔国立大学(Seoul State University)提交了一道B题并顺利通过评测,暂时位列第二。此时,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已再次提交K题并通过评测,列第三位。比赛进行到第22分钟后,清华大学拿下一道B题,是中国队伍中首个答对题目的学校。
但这个局面并不会维持太久。新的题目不断被解出,越来越多的队伍提交了正确答案,实时排行榜上的名次一直在滚动。随着时间推移,赛场中七彩的气球接连升起。
Tips:关于排名
答对题目越多、所用时间、提交错误答案次数越少,则排名越高。提交一次错误答案将延长通过时间并罚时20分钟。因此选手们要尽量避免提交错误答案。
北大代表队的高亮时刻
今年的北大队阵容十分强大。参赛队员分别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6级本科生吉如一,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7级本科生洪华敦,数学科学学院17级本科生丁力煌;教练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罗国杰博士。
第一道题 第33分钟,北京大学终于答对了第一道题,成功挤进前列。
金牌预定 比赛到了2小时52分,北大答出第六题,排名上升至第四名,进入了金牌区(前四名为金牌)。
冲上榜首 比赛进行到3小时13分钟,已完成六道题目的几支队伍都在奋力攻克第七道题,战况分外胶着。首尔国立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提交了D题,但一个错误、一个超时。几分钟后ITMO大学也提交了第七题,也显示为错误答案。3小时24分钟,北京大学率先答出了第七题,成为第一个“七题队”,冲上了榜首!场内场外为之沸腾,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勇夺金牌 最终北大队以八题的优秀成绩位列第三,稳夺金牌。
幕后揭秘
在ICPC技术总监John Clevenger的引导下,各路媒体得以穿梭于赛场内外的各个工作间,了解更多幕后信息。
直播间
这里有十余名幕后工作人员,面对着大小屏幕监测直播画面。此外,直播间里还有五个神秘的黑箱子。箱子里面就是不同语种的实时解说们。每个箱子代表一个语种,分别有英语、中文、日语、西班牙语和俄语。每个语种都有两到三名解说员,他们大都是ICPC前选手或其他计算机竞赛的获奖者。
采访间
收看了比赛直播的同学应该会注意到,除了比赛的画面以外,直播中还有主办方、负责人、赞助商代表等人的采访。其中一些就是比赛过程中在采访间里进行的。
教练区
各个队伍的教练虽然不能入场指导,但可以在教练区的电脑上看到自己队伍的独家直播,甚至看到本队电脑的实时画面。在这里,经常能够看到各国教练们对着屏幕指指点点、抓耳挠腮,却无能为力、只好叹息的精彩画面。
裁判间和裁判系统
本次大赛共有16位裁判,他们聚集在裁判间中,时刻关注着比赛题目的裁决。然而比赛的生杀大权其实掌握在两套人工智能的裁判系统之手。比赛拥有两套完全独立于彼此的裁判系统。场内选手提交答案后,两套系统在裁判的指令之下将同时进行检验测评。只有当两套系统都判定为通过时,这道题才被确认为正确。可见ICPC大赛的严谨性和智能化。
志愿者
北京大学为本届ICPC大赛输送了600多名志愿者。他们身着写着“Hosts”的红色T恤,奔波于邱德拔内外,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工作人员、媒体记者以及所有观众提供服务。
决赛战果
在持续数小时的激烈竞争之后,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作为唯一一个答对九道题的队伍登上冠军宝座。同样来自俄罗斯的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Moscow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Technology)答对八题,夺得亚军。北京大学位列第三,实现了“保金”目标。另一个金牌得主是日本东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yo)。此外,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位列第七名、第八名,夺得银牌。本届大赛前十名的队伍中有三支来自中国,夺得一金两银,成绩喜人!
闭幕式
随着上午紧张的对决结束,大赛闭幕式于下午四点在燕园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仪式开始前,组委会播放了各个队伍的“表情包”的摆拍视频,程序员们的纷纷展现出了“令人捧腹”的可爱一面。
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高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分别为大赛闭幕式致辞,热烈祝贺大赛圆满成功,并勉励各国人才多多交流,共同促进科学知识的积累与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闭幕式通过实时更新的排行榜重现了上午激烈的比赛过程,主持人在场下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中飞速地播报着一支又一支获得“荣誉时刻”的队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们,以卓越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捧得实至名归的嘉奖。
文字:何安 黄莉莉 徐烨 朱丹
图片:王晓鹏 何安
编辑:刘芊妤 朱丹
近 期 热 点
2018年春季学期港澳台校级交换项目申请通知
北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20周年记:立足北大,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