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 “北大人看世界”摄影征集
活 动 回 顾
| 摄影征集 | 北大人看世界 | 多元文化 |
关键词:北大人看世界 摄影征集
北京大学学生会国际交流部协同北京大学青年摄影学会共同举办了名为“北大人看世界”摄影征集。本次摄影展也得到了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的大力支持!通过一次视觉的盛宴,呈现了北大人眼中的世界,展示出各国的风土人情,进一步营造了更深入的多元国际、中外交融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在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北京大学学生会国际交流部以及北京大学青年摄影学会的骨干成员的层层筛选和线上评选投票结果的综合考量之下,最终入围的20张参赛作品已经评选完毕,并在“北京大学学生会”公众号上进行展示。
光影诗人
评选活动结束后,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记者团对本次摄影活动的前三名获奖者刘雨晴和史润辰(第一、二名均为刘雨晴同学)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两位参赛者与相片的结缘故事,曾经的拍摄经历以及对摄影的解读领悟。
刘雨晴
Part1 燕园视角折射世界影像
Q1:为什么会参加“北大人看世界”摄影展活动?本次活动对你有什么影响?
雨晴:因为自己平时就对摄影非常感兴趣,因此看到有这个活动就立刻报名了。但其实我在摄影界是个十足的新人,之前拍照片完全是有感而“拍”,从大一开始才会讲究一些技巧性的专业知识,因此这次我能取得这样的名次也算有一些“受宠若惊”,不过还是很感谢大家能喜欢我的作品,我要继续努力!
润辰:我自己平时就是一个非常喜欢摄影的人,同时也非常热爱旅游,到世界各地去看不一样的风景,因此我看到这个活动的主题的时候我觉得这简直是为我的两个爱好量身定制的,能够完美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乐。
Q2:入围的20幅摄影作品中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雨晴:最喜欢的作品是《力与美》,因为觉得画面本身的取景、布局包括光影、色调等等都太美了,没有理由抗拒。
润辰:最喜欢的作品是《力与美》,是因为我觉得这个画面算的上是千载难逢的,能够捕捉下来也非常的令人激动。另外还有一幅无题的作品,拍摄的画面应该是在某一个东南亚国家,印度、尼泊尔之类的地方,因为我个人是非常喜欢人文摄影的,然后其实这次入围的所有作品中人文摄影类的其实不多,像这一幅我觉得还是非常出色的。
Q3:本次摄影展的主题是“北大人看世界”,你怎么理解这个主题?作品中你是如何表现的?
雨晴:我觉得这次主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大人”,二是“看世界”。“看世界”其实比较好表现,在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的摄影中都可以就这一方面做一些文章。“北大人”在我看来,其实给题目增加一些难度,我的理解中“北大人”其实指向的是摄影师自己,有一个“我”的概念在其中。受到技术上的限制,虽然很难把“我”的形象直接设计进入摄影画面之中,但是摄影作品本身的存在就代表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其实,我认为如果要达到先前提到的这个目标的话,有一个更高级的手法就是形成一种代表摄影师的、鲜明的个人风格,一次来作为摄影师的个人签名。
史润辰
PART 2 每一帧都是时光的风采
Q1:拍摄时的故事?
《天屏》
雨晴:两幅作品都是我在暑假中拍摄的。《天屏》是在去年暑假拍摄的,那个时候我在安徽宏村陪母亲做一些实习工作,当时那个地方几乎没有什么游客去到,因此所有的景色都是它们最淳朴的样子,当时走到小路上就觉得特别的有感觉,就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也算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另一幅作品《静水当空》相对久远一些,拍摄于前年暑假。当时我们一家人去日本旅游,我和爸爸妈妈以及外公外婆一起在富士山的山脚附近泡温泉,傍晚一起散步的时候,走到山麓附近,就突然觉得面前画面非常美好,山、水、日光都是恰到好处的感觉,加上和家人在一起又感觉特别幸福,于是特别有一种想要记录当下的冲动,于是就拍摄下了这张照片。
《静水当空》
润辰:《卡尔顿山》是我在去年暑假拍的。为了能够拍到这个角度的最佳画面,我连续四天在卡尔顿山蹲点,因为前三天的天气都不是很好,直到第四天光线才比较适合。当时是在下午5、6点的时候吧,那天我已经在山顶等待很久了,一直也没有特别好的光线条件。直到傍晚时候,正好是太阳落山,一瞬间夕阳穿过云层,光线射出来,整个画面都变化了,我就赶紧把这个场景捕捉下来。其实当时这最后一天,光这一个角度我就拍了大约30张,最后才选出这一张呈现出来。
《卡尔顿山》
Q2:你怎么看待摄影与后期的关系?
雨晴:虽然有一些认为摄影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反应,摄影中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对于真实的还原,而不是再造,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后期在摄影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来说,摄影应该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过程。摄影师在进入到某一个场景之后,首先会觉得某一个画面非常美,这是一种审美上的感性体验,也是创作冲动的来源。之后摄影的过程,可能是一个更加理性的步骤,摄影要通过取景、构图等等专业的技巧来捕捉某一个场景。而最后的后期则又回到感性,通过各种调整摄影师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感官上纯粹的美学享受,二是为了通过后期,能够更好传达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更好地叙述摄影师想要表达的内容。
润辰:不反对后期,相反觉得后期在摄影创作中还是比较必要的。作为我来说,我觉得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在摄影之前,摄影师其实会对他最终得到的画面有一个预设,先预先想象他/她会想要得到一个怎样的最终效果,而为了达到这个预设,不仅仅需要取景、构图等等的参与,后期也是为了能够实现摄影预设的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像我的作品,虽然没有经过很大的修改,但是基本的调色、调饱和度等操作还是有的。
Q3:你如何解读自己的作品?
雨晴:《天屏》的话,我想表现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江南水乡的情调,正是因为自给自足,所以当地人也能够安居乐业。所以我强调的是“屏”,也就是一种屏障的感觉,它将自然与人,外界与这个小村庄隔离了,有一种“桃花源”的感觉。《静水当空》中,我想要表现的更多是一种哲学观念、一种东方的山水观。我想通过摄影画面表现一种宏大的概念,有点类似日本美学里面物哀和闲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中国美学中“天人合一”的感觉。
润辰:其实也算是一幅临摹作品吧,因为卡尔顿山的这个风景非常有名,很多摄影师都会来到这个摄影点进行拍摄,因此我去到英国之后觉得这个地方是绝不能错过的。这种摄影练习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摄影就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一定要经过大量的模仿、大量的实现,最终才能够创造更加有个人特色、更加有灵魂的原创作品。
Part3 重要的是情深而非景深
Q1: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
雨晴:如果说是正式接触地话,应该是大一进校才开始。我的妈妈是美术老师,因此我从小会有接触一些艺术上的熏陶,但是作为摄影师还是个完全的新手。
Q2:如何与摄影结缘?你觉得摄影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润辰:其实我小时候有受到父亲的影响和熏陶,而真正有意识的拍摄是在一年多以前,但也局限在风景照和游客照。直到去年下半年开始,我才算是刚刚踏入专业摄影的领域,今后可能会多尝试人文和人像方面的摄影。
Q3:平时喜欢什么类别的摄影?特别喜欢的摄影师/摄影作品?
润辰:在现阶段我自己偏好人文摄影,但有机会接触到风景题材的话,我也很愿意拍摄。我最喜欢是美国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他最知名的作品是《阿富汗女孩》,他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他赋予了作品深厚的内涵性和强烈的故事性,而当观者看到他拍摄的作品时,也能够切身体察到拍摄者的当时的心境和想法。
Q4:在旅行过程中,太专注的摄影会不会与享受旅途本身的乐趣产生冲突呢?
润辰:首先这种冲突也可以理解,因为摄影师发现一个令人触动的场景时,很可能会驻足下来,并反复调整拍摄视角直到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所以摄影师的旅途像是一次自由散漫的游览,更适于自己一人独行或和志趣相投的人相伴出行。其实,不摄影的旅行是一种旅行,摄影的旅行也是一种旅行。对我而言的话,摄影反而能加深我的快乐感并且能延续下来。如果景色被照片永久地保存下来,那么今后看到它时,我就能时时回想起当初旅途中的愉悦和享受。
Q5:心目中优秀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雨晴:摄影作品的美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是作品兼有韵味和故事性的话应该会更加打动我。就如一个高颜值的人,外在的好看可能只是美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如果这个人学识渊博,具有魅力,则会更加“好看”。
润辰:这取决于题材的选择。对于自然摄影,摄影角度和摄影时机至关重要;对于人文摄影和人像摄影来说,摄影师拍摄时采取的独特技巧和表现手法则更为关键,所以人文摄影作品中摄影师感情的倾注会更多。
北大人看世界
摄影就是诗歌,镜头可以把永恒的美展示于世间。于是,每一张相片都是时光的标本。在摄影师离开后,他们的脚印留在这里,像是一种记录,笔直地刺进生命的年轮里。热闹也好,狂欢也罢,即便没有在这里生长,摄影师也仿佛在画面中生活过。而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光影,都闪烁在北大人翻滚的青春里。本次摄影展已经圆满落幕,而北大人与世界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续。
文字|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记者团 戴佳宁 周川惠
排版|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记者团 李婉婷
特别鸣谢
支持方|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办公室
合作方|北京大学青年协会
近 期 热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