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紧急提醒!一家三口全中毒!多人被“放倒”!

湖里头条 2023-10-04



闷热的天气让很多人没啥胃口

这时,不少人的饭桌上出现

各种爽口的泡菜

在不少爱吃的人眼中

那可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不过要当心的是

这道菜的制作工序必须得注意

连续有人因它入院!




自制苋菜梗没腌透

一家三口全部中招


近日,浙大二院临平院区急诊室接诊了一家三口。在进食腌制苋菜梗后,三人均出现嘴唇、手指发紫的情况。


医生询问发现,50多岁的史阿姨每年自己腌制苋菜梗食用,今年更改配方,使用小苏打和食盐腌制,之后仅两天就拿上餐桌跟老伴、女儿食用。


吃完大概20分钟后,女儿嘴唇开始发紫,之后手指也发紫,且伴有恶心呕吐。夫妻俩感觉不对劲,赶紧带她到医院就诊。


急诊当班医生询问病史后,怀疑是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立即检查高铁血红蛋白。结果显示一家三口的指数都出现增高情况,女儿甚至高达24.5%。经过洗胃、特效解毒剂亚甲蓝等对症治疗,史阿姨一家终于好转出院。


近期,浙大二院临平院区急诊室接诊了多位因食用腌制苋菜根后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症状的患者,最严重的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收治ICU


据了解,如果吃了没腌制熟透的霉苋菜梗,很可能引起急性亚硝酸盐中毒。


大伯一大碗下肚变成“紫人”

女儿看到吓了一跳


前段时间,家住余杭的冯大伯去邻居家吃饭时,就遇到了这道美味。冯大伯当时越吃越来劲,一次性吃掉了满满一大碗。


不料,等到女儿下班回家,竟发现冯大伯的口唇发紫,连双手都成了紫色。这可把冯女士吓坏了,赶紧带老父亲来到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就诊。


急诊科医生陈杰看到冯大伯的嘴唇和手指都是紫色,测血氧饱和度只有88%,又得知之前吃了“蒸双臭”,马上判断他是亚硝酸盐中毒。


完成相应检查后,报告显示冯大伯的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高达9.5(正常范围0.4-1.5)。


所幸因就诊及时,冯大伯当晚就好转离院了。



急诊科医生陈杰表示,冯大伯这次中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道菜的原材料加工制作没有到位。


像苋菜梗这种霉制或者腌制的食物,在制作过程中所含的亚硝酸盐含量很高,一旦过早食用就容易过多摄入亚硝酸盐。


而亚硝酸盐是一种氧化剂,可以使正常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而使组织缺氧。严重者可发生血压下降、肺水肿、休克,最后甚至可能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去年

就有广州一市民在家中自制泡菜食用

结果亚硝酸盐中毒

经过治疗,幸好无生命危险



亚硝酸盐有毒吗?会致癌吗?


人体通过食物摄入亚硝酸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食物自身含有的亚硝酸盐;二是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到食物里的。


  • 亚硝酸盐天然存在于很多食物中,比如隔夜蔬菜、仅腌制几天的泡菜等。

  • 亚硝酸盐被允许在法定范围内、按照许可安全剂量添加在肉制品中。


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但亚硝酸盐进入体内会和胃内的蛋白分解物结合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是否会对健康造成损害,是要看吃下的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有多少。


日常如何减少摄入亚硝酸盐?


1、均衡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泡菜、咸菜,以及火腿肠、腊肉、肉罐头等加工肉制品。


注意: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肾病的患者以及孕妇、儿童更应少吃甚至不吃泡菜、腊肉等腌制品。


2、尽量不吃剩菜

根据用餐人数合理安排菜量,尽量不剩菜。如有剩菜,又舍不得扔掉,必需及时密封并冷藏保存,吃之前要充分加热,存放超过2天的剩菜不建议继续食用。


那么腌菜到底能不能吃?

怎么吃?医生这样建议


1.腌透,腌制时间尽量在30天以上,蔬菜中的亚硝酸盐会被细菌分解,逐渐下降乃至基本消失。


2.适量,不要长期食用,偶尔解解馋,每次少量。


3.水洗,亚硝酸盐可溶于水,蒸菜之前用水洗一洗,可以洗掉一部分亚硝酸盐。


医生提醒,亚硝酸盐中毒后有一定潜伏期,起病常急骤,一般在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后0.5-3小时发病。时常以头晕、突如其来的性情暴躁、恶心呕吐、失禁、身体发紫为典型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惊厥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医院诊治。




连吃两个这种水果后肝衰竭!注意,天热高发!

时速453公里!福厦高铁传来好消息……

又是这种鞋!多人中招,再次提醒:非常危险!

1小时接诊3例!已进入高发季!






湖里头条升级服务


回复【就业服务】进入湖里区就业服务系统

回复【妇幼预约】获取湖里区妇幼保健院预约渠道

回复【随手拍】随时随地反馈城市管理问题

回复【网上办事】进入办事大厅

回复【办事预约】进入i厦门办事预约系统

回复【核酸检测】获取湖里区核酸检测采样点位置及导航

回复【疫苗接种】获取每日新冠疫苗接种点开点情况



来源杭州新闻、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疾控
湖里权威新闻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何春钰

校对:白涵

审核:曾巧儒、陆晓凤、陈瑜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