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湖里头条 2023-12-29




开栏的话



你想象中的美丽乡村,是什么样子?是稻花飘香里的丰收盛景,是农家小院里的瓜果飘香,还是田园诗意里的现代化生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代化的美丽乡村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家园。


在厦门,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的重要一环,正在铆劲发力,加速推进。


9月21日,我市召开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厦门美丽乡村现场推进会,对走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建设厦门美丽乡村作出全面部署。发展高质量农业、建设高颜值农村、培育高素质农民,正成为当前厦门“三农”工作的主旋律。



为凝聚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共识,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本报今起推出“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 走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专题报道,宣传报道我市乡村走上振兴之路的实际举措和进展成效,敬请关注。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我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走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翔安香山脚下的黄厝村,一座座破败废弃的农房变身创意满满的红砖雕艺术馆、手艺馆,“艺术+农业”的发展模式深深扎根在这座古村落的土壤里,村民纷纷返乡创业;


同安莲花山下的莲花村,沉睡已久的古厝——“同字厝”在国企的助力下,带着乡愁记忆苏醒而来,今年中秋之夜,它将重焕光彩,成为“村晚”的舞台,并迎来全新业态;


海沧赤土社,引入了各种城市资源后“脱胎换骨”,不仅有画家笔下仿若童话世界的田园胜景,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耕读生活,乡村生活最好的模样大抵如此……





金秋时节,厦门岛外各村沃野千里,满目美景。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正在真真实实转化到厦门“三农”工作的实践中,转化为建设厦门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绩、实效。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树立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新标杆,开启了万千气象,也指引着厦门建设高颜值城郊型农村、发展高附加值城郊型农业的征途。


从“千万工程”的经验中,我市积极探索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坚持党建引领,从市到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我市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厦门样板”。图为翔安大宅社区,拥有省内最大的火龙果连片种植基地,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找准环境整治小切口

扮靓乡村高颜值




古朴的红砖古厝,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络绎不绝的游客……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许多市民走进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寻觅乡愁。


“原来这是闲置的农房,从无到有,我一点点把它变成了艺术馆,里面很多作品都是在废弃的红砖上创作的。”在网红打卡点闽南红砖雕艺术馆,负责人史文沧手握刻刀,在一片红砖上一刀刀刻出精美的图案。


步入黄厝村,房前屋后、一砖一瓦间都能看到艺术的气息。人居环境整治不仅为这个村带来了高颜值,也为产业发展赢得了发展空间。目前,黄厝村已吸引32个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年产值约1000万元,近百户居民返乡创业、生活。


黄厝村,资料图 / 图源清风内厝


厦门农村面积不大,如何让有限的农村既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能像城市一样生活便利、环境整洁,不仅丰富市民生活形态,还能拓展市民生活空间?


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厦门找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小切口,统筹城乡规划发展,因地制宜升级改造农村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生态,挖掘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等资源禀赋,打造一批形神兼备的美丽乡村“厦门样板”


庭院变花园、空地变公园、转角成景观。同安区的三秀山是全市最小的行政村,仅有102户村民,曾经“脏乱差”的农村,如今已户户是景。在海沧区贞庵村,村民们把闲置空地、断墙残垣、农房外墙利用起来,大家主动参与,让村庄时时美、处处美。


“我们村的房前屋后,没有乱搭乱建,没有鸡鸭乱跑,走进来就觉得很舒心,村子的人气也越来越旺。”36岁的村民黄昆福自豪地说道。几年前,他和太太回到黄厝村开起了“夫妻饭店”,现在生意红火,“我们的口袋鼓了,幸福感更强了。”



在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厦门还配套做好政策扶持、财政补贴、资源嫁接等工作,2022年全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项目263个,完成投资4.5亿元。我市还打造了12个乡村振兴精品村,启动新一批30个试点示范村建设,提升打造6条精品示范线路


人居环境提升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并进,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军营村村民高美玲小时候总想着走出大山,但大学毕业后不久,在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扶持资金的激励下,她回家创办家庭农场,种起了茶叶、蓝莓、水蜜桃。她说:“这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现在的家乡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军营村,资料图。/ 陈嘉新 摄


引产业育“活水”

农业链条向高附加值延伸




提到厦门,很多人不会把它和农业挂钩。这座拥有超530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不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城镇化率超过90%,农村人口少,农业占比小,农村距离城市中心近,是典型的城郊型农村。


“大城市小农业”的厦门怎么建设城郊型农业?“千万工程”提供了一张方向清晰、重点明确的路径图——以产业培育为抓手,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城郊型农业


斑驳的红砖、光滑的石板坚守着“同字厝”等一座座闽南古厝的气派。地理位置偏远的莲花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叶秋香是土生土长的莲花村人,她说:“小时候古厝门前的路是猪圈,臭气熏人,没想到现在却变得这么美。”


把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沉睡的乡村资源就能被唤醒。莲花村综合运用统筹发展的方式,以优美的环境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同时也为产业培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莲花村引入社会资本,整合古厝资源,以古窑、陶瓷、荷花等为载体,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为一体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首批推出对外招商的7栋古厝中,“同字厝”幸运地被国贸控股集团“相中”。作为莲花村结对帮扶企业,国贸控股集团探索古厝活化的新模式,引入非遗、民俗、休闲等业态,并开发“同喜月饼”“同心茶礼”“同一佳酿”等文创礼品。这个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莲花村位列其中。


同安莲花村古厝群,资料图。/ 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在过去的发展中,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被认为难以兼顾。厦门摆脱了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模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绿色金融、产业转型等提高附加值,让农业的“路子”更宽,农民的“口袋”更鼓


在厦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业态不断丰富。


翔安大宅社区以一颗小小的火龙果撬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文旅”的方式把火龙果园变成创业的“乐园”。


海沧过坂社区聚焦特色花卉产业,逐步实现“从种植到研发、从线下到线上、从一产到三产融合”的转型升级,一朵朵小菊花成了村民的“致富花”。


集美双岭村依托丰富的田园山林资源和知青文化资源,推动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让更多村民在参与中增收致富。


大宅火龙果,资料图。/ 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乡村产业培育要因地制宜,找准主攻方向。”在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张德富看来,学习“千万工程”的经验,就要依托农业农村的特色资源,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和农业的多重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好“产业活水”,浇灌乡村沃土。我市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现代种业拥有较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全市种子种苗产业年产值超20亿元,花椰菜、三角梅、对虾等优质品种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共有1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企业先后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2022年,厦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170亿元



扭住融合“牛鼻子”

实现城乡“双向奔赴”




“以前,我们村民挑着担子,到城里去卖甘蔗,现在城里人开着车进村买甘蔗,其他高品质、平价实惠的农产品也同样很抢手。”指着地里节节长高的甘蔗,同安田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水让化身解说员,充满激情地向市民分享田洋故事,还唱起了村歌《甘蔗歌》。


依偎着西溪的田洋村毗邻同安城区,距离城区近、物流基础好。搭上网络经济的“快车道”,田洋村打造“田洋市集”,棚内主打优质土特产,棚外则是美食夜市,不仅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消费,更引来了“网红主播”的探店打卡。


田洋村 / 图源同安发布


同样的变化发生在海沧赤土社。这个曾经以水稻种植为主的贫困村,如今开门见绿,移步闻香,逆袭成为充满诗意的世外桃源。艺术家自费办起陶瓷馆,打造研学游基地;村民返乡开起了古早味的餐饮店,生意红火;知名零售品牌进驻办起了民宿、体验中心,一到周末会员争相入村体验……


城与乡的“握手”,在田洋村、赤土社写下生动注脚。


赤土社 / 图源今日海沧


当农村成为城里人心生向往的地方,城乡融合发展就有了广阔空间。“厦门的农村离城市近、离市场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机会更大。”张德富说,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融合”二字,是缩小差距的过程,是城乡关系重塑的过程。


农村融入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多年来,厦门坚持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农村流动,特别是把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到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来看一组数据

2022年,厦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323元,保持全省首位;全市所有行政村100%通公交车,所有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全市所有行政村重点区域实现4G网络全覆盖,5G通信网络覆盖率达65%;全市所有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全部完工;全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创建绿盈乡村,其中中、高级版6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范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当城市资源有序“下乡”,当城郊农业与城市的科技、资金、市场形成更紧密的关系时,城市和乡村融合共生,城乡群众也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助力引进技术力量,探索补光增产新技术,促进增产;助力升级火龙果衍生品,提高火龙果产品附加值;投入3000多万元打造精品民宿,打破大宅社区第三产业“零”配套的局面;鼓励村民参与旅游休闲服务……过去五年来,在国企象屿集团的助力下,优势资源不断涌入翔安大宅社区,这个全省最大的火龙果连片种植基地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上越走越稳。


更难得的是,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并轨”之时,厦门没有把农村变城市,而是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发展方向上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凸显乡村地区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有效统筹城乡发展。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参与,可以赋能,但我们不能取代,要撬动多方资源,不断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农村保持生机和活力。”厦门象屿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清文说道。


通过城乡深度融合,厦门城郊型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城郊型农业稳中有进,一条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正越拓越宽。




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本报评论员


滑动文字可查看更多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厦门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厦门美丽乡村现场推进会明确了目标任务,作出了工作部署。全市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切实增强在新起点上走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抓实干、善作善成,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特区“三农”工作的崭新篇章。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按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思路,以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现代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为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对比国内先进城市,我市“三农”工作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尤其是离现代化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全市党员干部务必知弱图强、奋发有为,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从理论高度提升格局站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主动要求分管“三农”工作,在“三农”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为厦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上学得更深、做得更实,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殷殷嘱托,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载体。我们要在主题教育中深刻认识、把握、领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大意义、主要做法、重要启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发展与环保、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以城促乡、城乡融合”原则,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厦门农业在全市占比小,农村面积不大、距离城市中心近,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农村。我们要紧密结合市情农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围绕“高质量”加快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振兴;围绕“高颜值”着力建设城郊型农村,全力提升治理效能,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围绕“高素质”培育现代化农民,多措并举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秋天贡献了累累硕果,农村蕴藏着无限潜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厦门贡献”!


全省首个!吃出温暖“幸福味”

“全国咽喉炎”上热搜,为何新冠会与甲流共同流行?专家提醒→

一周部门动态

记12分+罚10000元+扣车!厦门一男子为省钱,竟这么干!

明起,自动下调!每月能省不少钱





湖里头条升级服务


回复【就业服务】进入湖里区就业服务系统

回复【妇幼预约】获取湖里区妇幼保健院预约渠道

回复【随手拍】随时随地反馈城市管理问题

回复【网上办事】进入办事大厅

回复【办事预约】进入i厦门办事预约系统



:厦门日报

湖里权威新闻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郑靖

校对:白涵

审核:曾巧儒、陆晓凤、陈瑜瑾

点亮

扩散告诉更多人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