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磨一剑:张昱城老师分享顶刊发表经验
钱老先生的著作,想必很多数人都有读过。本期接受我们专栏采访的青年学者--张昱城老师,一位执着,热忱,敢于接受挑战的年轻学者,他告诉我们,他的学术之旅正是在钱钟书教授的启发下开始的。
第一个问题:
张老师,我们看到您是四川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开始您的博士学术生涯,这样的经历其实在博士学习中并不多见,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这段故事?
采访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印象很深,他是这么描述的:从本科直接到博士,他一直强调是“机”与“缘”的助力。“我喜欢看钱老先生的著作,他是一位真正将书读的通透的学者,学贯中西,我觉得这是可以对人类发展作出贡献的,可以帮助普罗大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并且解决现实问题。”张老师对文学的热爱,逐渐培养出其愿为社会做贡献的志向。就像钱老先生说的,“科学家像酒,越老越贵”。陈酿的过程是不断的积累和创新,以及不懈的自我激励和耐得住寂寞。
虽然他轻描淡写了自己很顺利就被导师归入门下,但其中他自身的努力和对未来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从本科到博士,听起来水到渠成的故事其实在很早就埋下伏笔。在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请让自己一直努力下去,让机会遇见你,为你打开通向梦想的大门。
第二个问题:虽然我们公众号叫“荷兰心理统计联盟”,但其实我们的关注者是来自不同研究领域并且在不同国家继续深造的同学。不同国家对于培养博士的方法也不同,例如清华北大的博士是有固定的课程,英国制的博士学习是没有强制的课程学习。您觉得对于刚开始或者准备开始博士学习的同学最应该关注哪一个点?或者有什么建议?(比如方法论,理论,研究设计或者其他)张老师说他很幸运的是博士期间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英美学术方法相结合,一年的课程加三年的研究实践。先打好基础,再上手实践(在这里我相信,很多在英国学制体系下的同学都在狠狠的羡慕)。
张老师说在第一年里,有四门主要的课程:introduction of research(讲学术通用的一切概念和入门方法);scientific philosophy(丰富认识论);quantitative; qualitative的研究方法。这个过程就是建立认识论,培养思辨逻辑,了解方法论,这是一个新手研究者对研究设计有系统了解的重要过程。张老师也强调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很强大,老师都是来自全球不同国家顶尖的院校,学校是非常鼓励学生去听其他学校的高质量课程的。
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张老师提到定量学习的时候,他并没有单纯的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工具学习,而是一种可以帮助你分析问题的视角,如果没有他这样的觉悟,也不会有JAP这篇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
对于刚刚踏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同学来说,迷惑和犯错是时常会有的事情。张老师也提到自己在带学生过程中的发现:很多同学在没有系统的了解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情况下,一开始做研究都是扎头在很specific的东西上,比如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的研究问题,就先强调自己要用moderating或者mediating的方法来做,这样是不对的。首先要找到自己研究的方向和领域,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可以帮助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从而通过对理论文献的熟读和领悟,找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再进一步做研究设计。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做学术没有捷径,一砖一瓦的积累才是盖成城堡的秘诀。
注:我们也将张老师推荐的几本“博士入门”书籍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可以一起学习,互相交流。给大家一个benchmark,张老师第一年上课期间每一周的阅读量是300-500页的内容,所以小伙伴们,请赶紧阅读起来吧。另外张老师在喜马拉雅也有分享自己的观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听一听哟。
第三个问题:请问您是怎么做到从刚毕业的博士生到独立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的转化的?您目前已经有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经历,可否分享一下申请的心得?
张老师说,转化的过程和申请自科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怀揣着对学术的热爱以及敢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做的多了,思考的多了,可以给你研究提供的想法和素材也会随之丰富起来。“很幸运的是我的两个自科基金都是自己感兴趣(熟悉)的主题或者是认为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主题。
第一个自科基金与自己刚开始读博士做的课题有关,是用定性的方法做abusive supervision,通过对中餐馆的管理层进行观察和访问,发现领导力的对企业的影响;观察到虽然中餐馆的一些老板对于员工批评辱骂,可是却很有效,这跟文献已有研究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所以才有了想要去探究的念头。
第二个是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找取问题,work和life的平衡,这也是跟自己经历切身相关。当时刚毕业回国,工作上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很多时候就会互相影响,这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尤其对已经成家有了孩子的研究者而言,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就想关注这一问题。
我觉得自科基金的评审的态度是: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用国际上最前沿、最先进的方法以及范式、理论;立地是讲所有的研究一定程度上都要扎根于现实,对国家有用。好比我的第一个自科基金,就是从宏观层面上找一个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概念;立地,例如第二个自科,是如何帮助现代人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转化。”
张老师也提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他很风趣的说,就是少睡一点。张老师坦言有一段时间他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4个小时。因为张老师喜欢做数据,愿意接受挑战,并且是一个很有执行力的人,所以一有好的或者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就接手,进行探索。
第四个问题:
请问是什么动机让您有了发表在JAP这篇文章的想法?可否分享一下如何树立信心坚持在顶刊上发表文章?
“最开始这篇文章的灵感,是跟Bednall聊到Edwards的文章,当时那篇文章很轰动,我们受到了很多启发,但我的合作者提出一些challenge他们的想法,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尝试去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张老师和合作者发表在JAP的这篇文章研究了6年,一开始他们尝试发表在ORM(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上,但由于自己的文章风格和ORM的主旋律不对口,审稿人和编辑都给他们了很大的压力和challenge。“这种事情在发表的过程中很正常,所以我也建议各位同学在未来发表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文章的风格和内容是否符合你所投期刊的'胃口'。”张老师他们这篇文章2013年开始写,2015投稿到ORM,被拒之后开始进行大修改,一方面是对文章贡献度写法上的修改,另一方面是整体文章的架构调整。即便是又经历了两年的修改,在JAP接受之前,他们又收到了审稿人和编辑的很多关键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这篇文章在年初的时候也是又经历了一次修改才成功的被JAP接受。在这里我们要给张老师送上掌声,作为青年学者,留学归来,不怕困难和艰险,敢于接受顶刊的挑战,给国人树立榜样。
其实关于congruence or incongruence, 这个概念有些人或许陌生,简单可以理解自评他评问题(不全是),人格心理学(自评-他评),发展心理学(老师-自我),工业组织心理学(fit theory、人与团体、领导、组织、岗位),dyad数据。比如,自恋型人格,自我对于自己的评估永远高于别人,那么这种不同的评估如何影响他的表现(incongruence作为自变量);当习惯国内老师指定研究课题的学生,遇到国外完全独立自主科研导师,二者不匹配会对学生造成什么影响?此外,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导师与学生的匹配度(比如性别),还有做中介;对于这样的双方报告的数据存在差异,如何分析?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解答的这种问题。
长久以来尤其是对于fit theory, 人与岗位匹配,人与组织匹配,领导与下属匹配,这方面有大量的研究 (见van Vianen,2018)。但是这一领域的方法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Edwards开创并发扬光大的,所以很多关于这种研究的数据绝大多数都采用Edwards polynomial regression的方法(Edwards & Cable,2009) ,如果你在文章里看到过下图那种酷炫的3D surface figure, 其实就是用他的方法。比如一些相关文章:
(van Vianen,2018)
在Edwards的个人网站有具体的操作方法:http://public.kenan-flagler.unc.edu/faculty/edwardsj/downloads.htm毋庸置疑,Edwards对于这一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谷歌累计引用次数超过30000),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方法是没有缺陷。Bednall和Zhang(2020) JAP文章指出,Edwards的方法存在四种不足。
当然后面还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Cheung等人提出了一些方法可以做潜变量分析,而Bednal & Zhang(2020)的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这种matchdata方法,称之为Directional and Nondirectional Difference (DNDD),主要是对前面研究方法的改进。
关于DNDD这一方法,统计联盟的伙伴就四个问题和张老师进行了请教:
Question 1:DNDD为何需要分别三步去完成计算,这是否会增加type I error? 因为貌似Edwards(1995) Regression Approach和Cheung的方法可以一步实现?
答:怎么会增加type I error?不是很确定。
是这样。因为,我自己有篇文章用了多个模型,审稿人argue说多个steps或者多个模型,比如F-test、t-test就会增加Type I error. 那么同样的DNDD用三步,mplus syntax 也是三个Input,这会不会增加犯错误的概率?
答:这个问题,应该不会,因为DNDD的计算是第二步基于第一步的数据,第三步基于第二步的数据。所以,并不涉及到这一点,而且我们利用了bootstrap计算,得出的结果也会更加稳健。
Question 2: 如果是这样有没有可能利用R或者excel直接把数据输入,一次搞定三步?而非把第一步的数据结果输入到第二步的Mplus input, Edward方法比较流行的一个原因受益于其计算的便捷,他在个人网站提供了EXCEL可以直接输入数据计算结果,做图,DNDD有没有考虑类似的方法?因为,我们也知道,方法越是便捷,大家利用的时候也越可能采纳。
答:这一点,我们其实已经提供了mplus syntax,可以下载
https://osf.io/kvz8s/view_only%020d42234fa908413d8fb13120b91f4d5c
而且代码也都很简单。并且对于具体操作,我们会录屏,中英文版本。至于Excel等,目前我还没有时间去做这一块。
Question 3:对于3方匹配的数据,DNDD是否适用?(这完全是闹笑话的问题,恕版主无知),因为congruence从概念界定来说就是涉及到双方,所以并不涉及到三方,比如领导下属同事,所以DNDD只是为了解决两方面匹配数据的分析,而不涉及到360度评价,或者三方评价。不过张老师提到关于三方评价的数据,目前还是主要用结构方程模型,如果非要运用DNDD只能去两两对比。
Question 4:Kim等人发的一篇文章系统综述了领导下属配对的研究,这也跟congruence or match相关,发现将这一congruence或者差异通常在领导下属配对研究中作为自变量、中介、和结果变量,那么在您的文章似乎只提到了结果和前因变量。将congruence作为不同的变量需要用不同方法,还是目前的你文章提到的三种方法及DNDD均可以分析自变量、结果变量和中介?(Kim et al., 2019)。
答:这个其实是一种framing,我们在文章中主要介绍了DNDD在将congruence作为结果变量,因为之前投到ORM 期刊,包括主编审稿人,都不太喜欢这个idea。所以,在投到JAP的时候我们只framing到结果变量。
(Kim et al., 2019)
第五个问题:
张老师您对我们公众号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首先,感谢张老师肯定了我们公众号的价值,并且张老师和他的团队在统计方法和研究实践默默的给予了很多支持和贡献。张老师建议公众号中关于数据处理相关的部分,可以考虑采用录屏的方式来呈现给大家。在这里,我们很幸运的可以将张老师和他的合作者发表在JAP的文章中的数据录屏分享给大家。
(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等你发现)
~~~~~~~青年学者说~~~~~~~~~
栏目编辑:李培凯 王婧伊 张曼玉
嘉宾邀请:袁帅
图文排版:陈阳 杨伟文
策划出品:荷兰心理统计联盟
青年学者说栏目为荷兰心理统计联盟独家制作,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转载事宜后台联系,或邮件:infohpa2019@gmail.com
~~~~~~~~~~~~~~~~~~~~
如何进行博士/研究选题和经营你的研究生涯?
如何在顶级英文刊物上发表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