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有勤俭节约,后有经济发展

切茄且郄 切茄且郄 2021-06-07
▲《小岛经济学》插图
最近都在争先恐后表达杜绝浪费的热情,正好在看一本书叫《小岛经济学》,全书都在讲量入为出的重要性,那就借这本书的启发正经说说节俭。
1

节俭的美德体现在资本积累

小岛上的居民吃鱼为生,起初他们只会徒手捉鱼,一天只能抓一条,一天只能吃一条,没有储蓄。于是只能日复一日这样下去,因为一天不捉鱼就要挨饿。
一位岛民决定改变这种生活,他忍着饥饿用一天时间做了一个渔网,这个渔网就是所谓的资本。用这个渔网一天可以多捕到一条甚至更多鱼,这样他第二天就不用去捕鱼了,他可以用这点时间去做一些别的事。于是这位岛民(人类)得以脱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野兽状态,发展填饱肚子以外的需求,文明从这里开始。
2

经济增长带动消费而不是相反

经济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原因,消费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说白了就是先生产出来才有得吃,而经济增长最终的标准是资本积累的程度。节衣缩食、克制消费,有了第一波的资本积累,才能有更多储蓄,才能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和资本去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更多资本品,以帮助生产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消费品,降低物价和收入的比例,实现人做为人的更多天性和可能性。
3

借贷的机会和风险

一个人的储蓄可以用来自己消费、存起来、借出去、或者投资。借出去收取利息,对方把钱拿去做有价值的项目,比如把多出来的鱼借给岛上其他的人,其他的人因为这条鱼而有时间自己做渔网,他们也可以利用渔网捕更多的鱼,这样整个岛上的生产力(捕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险,借贷者可能没有拿钱去生产资本品而是去消费(偷懒一天甚至连鱼都不抓),可能他们能力不够,做出来的渔网捕不到鱼,那么他们也没办法把鱼还给他。
4

为什么说救急不救穷

如果你把钱借给朋友让他去消费,他这段时间不光没有生产,还提前预支了自己未来的财富。他要么还不上你的钱,坑了你,要么东拼西凑负债累累把钱还给你了,自己要牺牲将来的更多享受。所以说年轻的时候节制消费多奋斗是对的,一是精力和创造力旺盛,二是必须要有储蓄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但是如果朋友因为生病不得不休息,不把鱼借给他就可能没命。这时候又体现出储蓄的重要性,如果岛上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多出来的鱼,那么这个生病的人必死无疑。
5

经济发展与人的创造力

如果人的需求只有吃饭一项,那么即使是有资本积累,存了再多的鱼,人的生活和野兽也没什么区别。有意思的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吃饱了就会生出更多需求。要吃得美味一些,还可以扩展一下菜谱,不只吃鱼还要吃虾或者蟹。除了吃,还要住大房子,要穿好看的衣服,要去别的岛上旅游,要用艺术满足审美需求。
满足这些需求的前提依然是资本积累。经济增长的本质是资本存量,资本存量让人有时间研究效率更高的资本品,而得益于天生的创造力,生产又不仅限于食物,于是经济发展,满足各种需求的物质充裕,世界丰富多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繁荣。
6

比较优势、机会成本、自然通缩

一个人如果在某方面有突出的能力(比较优势),且这种能力能够受到市场的认可,那么他的最优选择就是以此为业专心做这件事,而放弃其他效率较低的选择(机会成本)。
市场(也就是自由行动的人)通过价格信号的调整能够更大概率地让更多的人做出这种选择。这样的结果就是整个经济系统的生产效率提高,商品快速增加,物价下降,同样的货币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商品,人们的生活能够越来越轻松。
神奇的是,这种情况下因为生产效率提高,同样的投入可以服务更多消费者,赚更多钱,劳动者的工资还可以上涨,而这时候物价还在下跌。工资上涨,物价下跌,这该是法币制度下饱受通胀之苦的人们梦寐以求的状态才对。

▲《小岛经济学》插图
7

基础设施的本质是资本品

经常听经济学家说,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了交易费用,同时还创造了就业,比如通信系统、交通系统、水电系统。表面上来看的确是这样,这些系统的确很重要。但是这里的认识误区在于,好像政府会变魔术,可以把基础设施凭空变出来,然后低价提供给人们。
真相是:
1)基础设施不是政府的专利。相反,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借鉴者」。是追逐利润的企业家为了赚钱开发了各种产品和服务方式,然后被官方拿去,不但拿去,还把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权利收回并垄断。
2)基础设施的本质是资本品。商品出厂并不代表生产过程完结,商品从出厂,到经销商,再到快递公司,最后由快递员送到顾客手中,这个阶段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那么运输快递使用的道路,就是其中一环的资本品。有没有发现物流系统在这里也是一种基础设施,想象一下,如果物流系统全部收归国有,你现在享受的快递服务会是什么效率,快递小哥还会不会那么友好且客气。
3)没有人会变魔术。谁都没有能力凭空变出财富,那些总是在亏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确创造了「就业」,但是补贴亏损的方式只有税收和通胀,人们因此损失了更多看不见的机会。
8

通胀,万变不离其宗

银行家、政客、经济学家给通胀起了很多高大上的名字,什么量化宽松、债务货币化。其实就是印钱还债而已,当然如果他们的信用破产,纸币的价值立刻灰飞烟灭,经济陷入萧条,只能推倒重来。
这种事一点也不罕见,可以说自法币诞生那一天起,这种事就从来没有停过。《小岛经济学》中列出一些案例: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邦联;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以及现在的津巴布韦。
9

实事求是,先储蓄再消费

自由市场下,经营不善的企业倒闭就是小型的清算,因为市场不认可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在通胀引起的经济周期中,市场中会出现更大规模的错误投资和资源错配,那么清算过程就会出现更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失业。
面对这种境况的最好选择就是让该倒闭的倒闭,让资源(包括人)转移到更加需要他们的领域,生产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这样才能让经济逐渐恢复。
但是从官方到民间都不愿意接受这种方式,政客和国师经济学家用花言巧语让人们相信他们可以力挽狂澜。当然不能加税,那样民众会不开心,那怎么办?继续通胀,然后用更大的通胀掩盖眼前的通胀,泡沫越吹越大。什么是泡沫?泡沫就是把资源投入在自由市场下一定会亏钱从而没有人敢去投资的领域。
跟这种浪费相比,多点一个菜真的是太小儿科了。
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让他们有机会向全球输出通胀,美国政客用这种障眼法让本国人以为自己可以不生产只消费,让外国人以为用自己的产品换取不断贬值的美元就是得到了财富。这个游戏真到了玩不下去那一天,都不敢想象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推荐:

一文看懂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无聊又似曾相识的历史


最近:

警惕「平天下」,寻找价值是每个人自己的任务
文中插图均来自《小岛经济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