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2018-02-14 学人说史2


本期编辑:学人说史




又是一年春节,现在的人总在感叹现在过年没有什么年味了,找不到以前那种感觉了。文革时期又是怎么过年的呢?用当时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叫做“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一、过年不放假了


1967年元旦过后,文革后的第一个春节就要来了。上海玻璃机器厂一个十八岁的造反派章仁兴被组织挑选出来投书《解放日报》,号召大家不回乡过年,就地“抓革命,促生产”。这一革命行动引来北京等地的造反派纷纷响应,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他们的紧急呼吁书。


1967年1月29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1967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新阶段,当前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展开全面夺权斗争的关键时刻,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为了坚决执行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夺取革命、生产的双胜利,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国务院决定:一九六七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于是,春节不放假了,大家都战斗在革命岗位上,高举革命红旗,继续为革命而工作。当年就曾流行这样的革命口号:“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再动手”、“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这些正是当年春节的真实写照。在那样一个革命口号震天响的年代,过年的最好活动就是“狠抓革命,猛促生产”。


大过年的,又有几个真心干事的?大家都在磨洋工。到了文革后期,尤其如此。大年三十的下午,单位就没几个人了,大家都回家过年去了。


这项不得人心的政策,只到文革后的1980年才全面废除。


二、移风易俗,破旧立新,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过年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见了面要鞠个躬、拱个手,再说上“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文革一来,这些都属于破四旧的对象,不能继续了。大家见面了,也就互相点点头,说声“过年好”或“春节好”。


不烧香、不请客,不拜年、不送礼、不大吃大喝、不贴坏春联,诸如此类的规定,各地都有,大同小异。反正一条,以前那些传统习俗都是属于封建迷信,都是革命的对象,都被禁止。



67开始,《人民日报》差不多每年春节都要发文章,宣传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那些文章,成为了了解那段历史的宝贵资料。当年到底怎么过革命化的春节的,废话少说,直接上图片。原滋原味,保证过瘾。


196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1969年2月5日《人民日报》



1969年2月5日《人民日报》


1969年2月5日《人民日报》



1970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1970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1970年1月24日《人民日报》


1972年2月7日《人民日报》


1972年2月7日《人民日报》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1974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197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



197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


19741月25日《人民日报》有关大寨过春节的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腊月三十,这个旧社会穷人过难关的日子,如今变成了忆苦思甜、思想教育和政治路线教育的大好时机。除夕的夜晚,大寨的贫下中农家家忆苦,人人批林。1974年春节这天晚上,大寨人还观看了新的故事影片《艳阳天》,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呵呵,我好像懂了什么。

一代人的纪实: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