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恩·布斯论“隐含作者”
如果说文本意义的诞生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那么隐含作者概念的提出,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文本意义实现的过程并非仅仅存在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中,文本在传播的过程中,其意义实现可能要受到来自多个主体的影响,而隐含作者这一主体是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
隐含作者本是叙述学中的一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叙述学家韦恩·布斯(WayneClayson Booth)1983 年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布斯在书中把隐含作者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布斯说,隐含作者总是与真实作者不同,真实作者在创作时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化身,一个“第二自我”。即作者在写作时采取的特定立场、观念和态度。但是隐含作者始终位于文本之后,它以非常隐匿的方式影响文本的价值观。隐含作者概念的提出,在叙述学界产生了极大争论,但是韦恩·布斯坚持维护隐含作者这个概念,针对 20 世纪 50 年代批评界追求文本客观性的趋势,布斯以《隐含作者的复活:为何要操心?》一文来回应。
尽管存在不小争议,但是通过分析就会发现,区分有血有肉的真实作者和虚拟的隐含作者是必要的。隐含作者作为影响文本意义的一环,虽然不是真实主体,却可能比真实主体更重要,有学者建议将之称为“拟主体(Pseudo-Subject)”。进而推之,隐含作者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叙述中,新闻、电影、广告中都存在隐含作者。比如在新闻报道中,隐含作者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媒体的职业规范。很多媒体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往往会给记者采写新闻报道制定统一的套路,如《华尔街日报》的写作套路是:趣闻轶事:以一个事例或对主题的解释开篇。对主题的清晰陈述:即展开导语。它应该在第六段之前进行。有时候,这一段被称为核心段。对主题重要性的陈述:回答读者的问题:“为什么我应该读它?”细节:证据和主题的展开。对读者问题的回答: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对该事件正在采取什么行动?
(2)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或阶层利益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策略。
(3)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会渗透到新闻文本当中。
广告中的隐含作者也是很明显的,在由朗朗代言的“特仑苏”牛奶广告中,很显然,影响广告文本意义的不是广告的设计者,而是文本背后隐藏的一种当下追求卓越、健康、优雅的小资生活情调。巴尔特在论述《作者之死》时其实已经提到隐含作者的概念,他说作者在组织文本之前,已经存在各种写作,作者只不过是把各种写作汇聚成可阅读的文本而已。在这则广告中,文本的隐含作者大概是这样的形象:具有像朗朗一样俊秀的仪表,优雅的风度,追求自然健康、有格调的生活方式。正如它的广告语所说的:专属天然天成,人生所以不同。这个隐含作者时刻在向消费者传达这样一种声音:选择购买特仑苏牛奶,就意味着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