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符码及其功能
很多著作中把“符码”翻译成“代码”,其实并不准确,符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以某物代替某物的关系。概括来说,符码就是控制符号文本意义的规则。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中,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编码—解码”理论比较接近符码的概念。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中,受众有三种解码方式,分别是主导—霸权式解码、协商式解码、对抗式解码。
霍尔的这个理论主要讨论受众在接收文本意义过程中的三种态度,不管哪种形式的解码,受众都必须对文本意义作出解释,而解释的前提必须是接收者掌握了与文本意义相关的某些文化规则。例如,网络聊天中的“呵呵”这个符号,当接收者收到对方的这个符号时,他就会明白这个符号所指代的意义是什么。一般来说,“呵呵”这个表情符号在网络空间中具有“敷衍、心不在焉、无所谓”等意思。这样,收到“呵呵”这个表情符号的聊天者下意识中就会将“呵呵”等同于“敷衍、心不在焉、无所谓”,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这样一种对应关系,我们把它叫作符码。
也可以说,符码就是存在于社会传播关系中的意义结构,它为受众提供了一种认知模式。约翰·费斯克对传播符码进行了细分,符码对意义的控制主要侧重于应用的社会维度,符号表意的首要环节,是将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符码化。这样符号就有了携带意义的文本进入交流过程,传达到接收者那里再进行意义解释。一般来说,传播过程中的符码分为两种:强符码和弱符码。
强符码指的是具有强编码特征的符号文本,在符号发送者与符号接收者之间,意图意义与解释意义具有一致性。强符码很常见,交通信号灯、军官口令、数学运算中的公式等都属于强符码文本。比如在足球比赛中,规定罚点球的位置必须是距离球门十二码。当然在强符码中,也不是永久固定不变,规则改变,就要对符号意义进行重新编码。同样以足球比赛为例,加时赛从过去实行金球制的“突然死亡法”到如今的必须打满上下半场共三十分钟。
弱符码指的是具有弱编码特征的符号文本,符号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因文化、语境等因素对符号文本的意义理解不一致。人类社会文化中,除去强符码的符号文本之外,几乎都是弱符码的符号文本,恋人之间的对话、朋友之间的交流、欣赏文学艺术作品,都属于弱符码文本。艾柯在《诠释与过度诠释》中也提出对文本意义诠释的界限难以把握,因此任何的阅读都可能是一种误读。
无论哪一种符码,都是用于传递符号意义的中介,并且在符码的使用过程中,依赖使用者共同的文化背景。不过符码不能单独建构起符号文本的意义体系,艾柯就认为符码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包含句法、语义以及行为三个部分。巴尔特在分析流行服饰的符码结构时认为,服饰符码应当包含能指结构、所指结构以及符号结构三个部分。
无论符码是作为一个系统还是一个结构,它都是连接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一种控制机制,或者说,符码就是一种意义转换机制:“它们系由有限状态的因素集合而成,这些因素又是由偶对方式构造并受某些组合规则制约……在社会科学界,这样的系统几乎总是能够得到承认和确立,从而揭示:这样一种系统怎么才能传达另一类系统的所有或若干成分,而后者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前者相联系(反之亦然)。”(艾柯)。
也就是说,符码只有在形式和表意之间构成某种关联功能时,才能得到社群中成员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