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文本生产与话语分析

冯月季 符号学 2022-09-24

按照符号文本的构成方式,所有呈现在公众视野当中的新闻文本都是按照符号双轴关系操作的。按照李普曼的说法,记者们精力有限,生活世界中每天发生不计其数的新闻。记者们不可能现场采访到所有发生的新闻,它们也不可能全部成为媒介机构报道的对象。各个媒介机构会根据利益需求或相应规则对记者采集的新闻进行选择,进行选择后的新闻组合成为一档新闻节目。同理,在一个独立的新闻报道事件中,亦如此。无论是何种形态的新闻,在生产之初都进行了某种价值选择和加工,受众所见到的新闻文本一定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表述,新闻生产者们总是想方设法在新闻文本中渗透进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新闻就是一种框架,具有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这种功能背后隐含的表意机制就是符号双轴的操作关系。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也表明,媒介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即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此外,上文也曾提及,风险社会语境中,新闻对社会风险的报道和解释也常常成为公众对此类事件进行公共讨论的语境,因此,新闻有能力让一个普通的社会事件演变成公共事件。


新闻之所以具有上述能力,是因为新闻作为认识世界的框架,是向人们提供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在信息量急速增长、社会知识不断细分的时代,普通人很难具备认知周围世界的所有知识,社会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既不全面,也不够专业,必须依赖于像新闻机构这样的专业化组织。涂尔干(EmileDurkheim)在他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指出,社会个体的生存非常依赖于人类社会的“集体表征”,社会个体的力量过于渺小,无法窥探世界的本真面貌,因此必须在“集体表征”的社会系统中才有可能获得关于自身以及社会的知识。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通过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文本的生产形式,新闻作为一种特定的话语形式,具有表征意义的功能。话语绝非仅仅指向语言学分析,而是将话语视作语言、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综合结构。换句话说,新闻话语既是新闻文本表意的符号,同时也具有某种象征性权力,因为新闻文本的表意是许多公众认知社会的知识来源。


对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是近年来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这项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文本分析。对受众来说,他们如果想要了解新闻文本中所蕴含的隐含意,必须清楚新闻文本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很显然,不同的传媒机构在生产新闻时必定遵循某种文本结构和话语方式,以此作为指导新闻生产的规则。新闻生产者对新闻文本的加工一方面来自于词汇和句法的选择,另一方面来自于对新闻文本整个文本结构的加工,即用呈现在媒体上的新闻文本取代描述客观事实的“源文本”。因此,呈现在大众视野当中的新闻文本经历了由“源文本”到“新闻文本”的转换过程,以及其他复杂的生产机制和社会因素。因此说,新闻文本再现是意识形态化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