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符号表意的媒介仪式

冯月季 符号学 2022-09-24

现代神话的建构必须依靠媒介仪式的传播,仪式原本是一个宗教学的概念,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将人类的宗教现象分为两种:作为“信仰”的思想层面和作为“仪式”的行为层面。从现代神话的角度来理解,信仰的思想层面即是现代神话的思维结构,而仪式的行为层面则是现代神话思维结构的外在表现。从古代社会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仪式行为。现代神话的建构则主要依赖大众媒介的仪式传播,指的是通过大众媒介符号的传播,受众主动参与到某些重要的共同性的社会活动或显著事件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媒介仪式”,媒介仪式表现为一种公开性、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行为。


不管是宗教化的仪式还是现代社会的媒介仪式,都可用于表征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或社会结构。仪式具有参与感、重复性、程式化、象征性和表演性功能,有助于促进社会群体进行自我认知,维系集体记忆,整合社会。现代大众传播语境中,宗教化或原始化的仪式逐渐离场,通过大众传媒的叙事,日常化的媒介仪式将社会个体情感融入公共生活之中。


大众传媒构成了现代人真实的生活环境,媒介仪式通过符号化的传播不断建构表征集体情感的现代神话。在媒介仪式的表达中,电子媒介比传统媒介具有更多的优势,以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传播手段更丰富,具体来说,可运用的符号元素包括声音符号、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像符号等。声音符号作为媒介仪式的主要表现手段,具有激发情感、凝聚时空的优势,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直播或者盛大节日的开幕式中,播音员带有情感的声音最容易凝聚群体的情感,让受众获得强烈的身份认同和集体归属;文字符号具有直观简洁的传播优势,善于表达比较抽象的思维和情感;色彩符号富于象征意义,典型的如春晚舞台的布置,以色彩鲜艳的红、黄为主要背景;图像符号传达意义更具想象性,同样以春晚中的舞龙、舞狮为例,这些形象符号传递出浓郁的中华传统民族文化韵味。媒介仪式具有强烈的文化实践指向,现代神话的建构和传播离不开媒介仪式的表演和重复。综合来看,媒介仪式在塑造现代神话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第一,文化传承。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需要依靠媒介仪式的传播,使得受众熟悉并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例如,近年来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电视直播“祭拜孔子”现象,虽然其中有不少属于炒作行为,但是客观上,通过电视的传播,让不少中国人了解儒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二,身份认同。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之间具有承续性,如河南电视台近年来举办过多次“拜祖大典”电视直播,“轩辕黄帝”成为这些媒介仪式的中心符号,其中包含的意义诸如寻根问祖、家国天下、龙族荣光、同根同源。这些意义代表了全球华人对以“轩辕黄帝”为共同祖先,对“炎黄文化”的景仰、热爱、膜拜等情感,这种情感给电视观众带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


第三,国家神话。通过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媒介仪式很大程度上参与到了建构现代国家神话的过程中。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具神话特征的媒介仪式当属一年一度的春晚。春晚虽然以娱乐化的面目示人,但是在其背后却蕴涵着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国家性的象征仪式,春晚首要层次的功能是宏大叙事、宣教和颂扬,通过电视媒介的巨大传播力,以及 CCTV 作为国家层面象征的传播平台,将海内外华人的注意力聚焦于一场结构性的仪式表演。其中穿插着各种形态的文化符号,强调团圆、喜庆,以一种大众狂欢的形式让受众参与其中,所塑造的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不断走向繁荣昌盛的国家神话。


第四,建构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神话、消费神话。如果说文化传承、身份认同、建构国家神话是媒介仪式的“传统功能”(这里的“传统功能”指的是古代社会的传统仪式也具有相似的功能),那么建构传播大众文化神话以及消费神话则是媒介仪式的“现代功能”,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商业逻辑的背景所导致。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主要分析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神话、消费神话,以及由这些现代神话所建构的传媒景观社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