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青年之力创变未来 | 公益未来·青年发展项目团队风采展示(二)

RUC阳光公益 RUC阳光公益 2022-10-30

编者按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是不囿于自我,是看见了他们所以拥有了一腔热血。人来人往,过客匆匆;但是,达达的马蹄可能载着别离,也可能带来希望和重逢。

中国人民大学“公益未来·青年发展”项目的团队风采不一,但都精彩纷呈。“艺光”团队致力于探索“优质教育”,希望以美术为钥,为流动儿童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经历与收获。


感言

提供持续有效的关怀——赵泽萱

大学期间我参加过一些志愿支教活动,但是志愿者们去给山区的的留守儿童或者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定期支教,只能说是给他们带去了很欢乐放松的一段时间,或者说是一个新的事物,让他们接受了一些美术教育的启蒙、艺术学习的概念。但是,由于疫情,很多项目与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的联系已经断掉了,可能项目期间的努力,改变了他们的一些思维行为习惯,即使有的小孩还会继续给我发微信,但是和他们待在一起的氛围,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给予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持续稳定的支持,最大程度地减少他们因为志愿者的来来去去造成的巨大空虚和落差感。首先,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地基本情况和学龄儿童的兴趣爱好以及接受程度设计出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其次,我们通过志愿者定期开展课程,培训当地老师掌握教学方法以及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推动项目持续有效落实。现在我们做的还只是一些初步的、试点的工作;未来,希望我们有机会能够真正搭建起理想中的平台,帮助这些孩子。


感言Ⅱ

增强各方各界的重视——王唯臣

在对流动儿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术课程不受重视。尤其是在农村,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都认为美术课就是随便涂画,上不上无所谓,导致了美术教育缺少规范化标准化的备课,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并通过和流动儿童学校的积极沟通得到了在当地实践的机会,也得到了初步成果。我们希望能够借助美术教育,让那些在流通儿童学校的孩子们找到一种新的和人、和世界交流的方式,获得新的视野和思考方式,能够用手中的画笔创作出他们未来新的方向。


感言Ⅲ

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张雨荑

美术课不能只把课本上的画教给学生怎么画就完事了,作为授课者的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也要尝试让他们加以想象,说出自己的故事。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同时,我们也注重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什么是美术,美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科,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她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孩子们虽然不熟悉什么绘画技巧,但是他们拥有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达的天性,都是我们需要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考虑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饱满的色彩、随性的线条、自由的笔触所传达出的艺术本真,都让我们项目的成员大受震撼。


感言Ⅳ

探索丰富多彩的未来——黄子纾

流动儿童不得不跟随父母流动到不同的城市,而学校也许只是成长中的一个中转站,一个随时都会离开的地方。但他们也需要优质的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从同学们看向老师的眼神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未知的知识的渴望。而画笔和纸就成为挥洒想象力的工具,在孩子们创作出的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充满着内心想象的太空。短期的几次美术课,对于授课者来说也许只是一次志愿活动,但对于孩子们也许又会成为激发兴趣、找到未来发展道路的一束光。而我们的项目努力做到的就是给孩子们找到这束光,从而照亮未来人生发展的路。


感言

促进平等参与的机会——赵昕

上课前,我了解了一些参加课堂的同学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发现农村地区尤其是流动子弟学校的孩子对艺术的理解,可能就是简单的画画和唱歌,虽然也不能说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但是可以看出,大家的艺术接触渠道和机会比其他的学生都会少很多。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为这些孩子提供这样一个机会,看到这些孩子的笑脸,还有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的样子,作为一个志愿者,我非常高兴自己是为他们带来快乐、带来希望的人。通过这次授课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继续将这个项目实施下去的信心和信念。

往期 ·回顾

团队成员|赵泽萱 王唯臣 张雨荑 黄子纾 赵昕

封面 | 杨文玥

排版 | 朴成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