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之力创变未来 | 公益未来·青年发展项目团队风采展示(六)
编者按
蕾切尔•卡森曾经写道:“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你已有多久,没有走出过帝都的钢铁森林?又有多久,没有感受过大地最深沉的脉动?就在这个夏天,中国人民大学“公益未来·青年发展”项目“拯救不完美蔬果”团队的成员们向东而行,走进田野,重建他们与自然的联系。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该项目团队的经历与收获吧!
一、活动计划
01、选择议题
我们在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中,选择了“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这一议题,并将目光聚焦于它的第三个子目标:减少粮食浪费。
在联合国大会将 2021 年确定为国际果蔬年(IYFV),呼吁人们注意减少果蔬部门的损失和浪费的现实契机之下,团队以蔬果部门为关注点,从聚焦蔬果因外观不符合审美标准所带来的浪费问题开始,逐渐深入零售和消费环节的蔬果浪费问题。我们致力于通过在校园、社区、网络开展多种样态的公益行动,增进公众对这一议题的认知,并为之提供易于实施的行动指南,推动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减少蔬果部门的食物浪费。
拯救“不完美蔬果”这个项目,对于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从起初在国外已有的案例当中四处化缘、拼拼凑凑,给出“不完美蔬果”的概念界定,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项目方案;到亲自走进农场,去真实地了解“不完美蔬果”在我国是怎样被处理的、将其推向消费者面临着哪些挑战、我国的新农人们又在以怎样的方式做出改变,进而重新审视团队早先的设想,与团队一同探讨如何使其适应我国的现实状况,一同调整和改进项目的方案。
02、理论方面
在2021年7月的项目落地阶段,我们基于老师的改进意见和团队的实地调研,对项目方案进行了微调和优化,基于国内现实情况,将初期项目落地的行动重点放在宣传教育和建立链接的工作上。
二、进程回顾
参观体验
7月17日,我们带领招募到的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学们,来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分享收获农场梨园公社和柳庄户基地进行参观体验。跟随着农场工作人员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完美”的蔬果,以及它们在农场中会去向什么样的归宿。结束在配菜站的参观时,同学们纷纷挑选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不完美蔬果”,并品尝了这些别具特色的美味蔬果。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也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收获, 并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将拯救“不完美蔬果” 以及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理念进行再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项目及目标。
参观照片
直播分享会
7月26日晚,我们在 bilibili 开展了第一次直播分享会。此次直播分享会从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逐层深入,带领活动的参与者聚焦到本项目所关注的“不完美蔬果”问题。活动中,我们对为什么会出现“不完美蔬果”,为什么要关注“不完美蔬果”,拯救“不完美蔬果”对减少蔬果部门的食品损失和浪费的重要意义,国内外拯救“不完美蔬果”的案例经验,以及作为消费者可以采取哪些有益的行动等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分享。
在不定期的直播分享活动之外,我们将自主创建和运营的公众号“食以为继”作为项目进程跟踪、相关知识科普、零售平台宣传、社会网络搭建等内容的定期发布平台,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本项目的常规化信息枢纽。
三、成员感想
结项时我们不禁感慨:项目的实施是给所有人带来收获的过程。拯救“不完美蔬果”计划应该是一扇窗户,在立项时,我们广泛地阅读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文献材料,深入了解了各地的人们为了构建一个清洁美好的世界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在落地时,我们带队参观农场、制作推送、进行讲座直播,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是改变了很多参与者“丑=不好吃不健康”的理念,我们自己对于什么是“拯救不完美蔬果”、如何“拯救不完美蔬果”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纸上的方案只是纸上谈兵的理想,最终任何一个项目的落地都要跟着现实的逻辑展开。此前,我们在各种项目中也曾提出过不少的方案和构想,但真真实实将其落到实处,使之变为现实,却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在这一个月的项目落地阶段,我们第一次学着让脑海中的设想变得真实可行;也在即将结项的时候,恍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有限的力量其实可以完成很多曾经觉得不可能的事。我们觉得这大概就是最大的收获:我们可以公益的未来做一点事情,而那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往期 ·回顾
团队成员|陈守萌 陈清媛 吴翔宇
封面 | 朴成安
排版 | 朴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