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研究 | 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地非祠堂类祭祀设施与遗存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2019-07-11

点击上方“中原文物”一键关注


汉代是古代墓葬发展的重要时期,与墓葬有关的较多内容均获得较多的发展。墓外设施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内容日渐丰富,而其中较为重要的为墓地祭祀设施。帝王陵墓的墓地祭祀设施在西汉时期有陵庙(诸侯王墓外为祠庙)、寝园及相关设施等,东汉时期则为寝殿及其他设施,陵庙或祠庙基本不见,体现出相应的时代特点及与身份地位相符的特殊性和等级性。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葬所属墓地也有祭祀设施,但与帝王陵墓存在不同,基本为祠堂或其他设施,以祠堂最为常见。就祠堂而言,体现出较多与墓祭有关的内容,同时还折射出相应的社会内涵。相较于祠堂,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葬所属墓地还有其他祭祀设施,设施的具体内容、数量、分布区域、时代延续性等较之祠堂有明显差异,一些还具有较突出的特殊性,但这些设施能够与祠堂相互补充,综合反映出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葬墓地祭祀的多样性,体现出汉代墓祭的发展、影响及其相关内容与内涵等。从现有资料看,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葬所属墓地中非祠堂类祭祀设施与遗存主要有墓前的寝,墓园外的灶坑、墓地内的烧土及祭祀坑、祭台或供案等,前三者具有特殊性,后二者则有相应的时代性及分布地域,普及程度相对较大。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极少,本文拟在对相关考古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葬所属墓地的非祠堂类祭祀设施与遗存作简单论述和分析,不正之处,以求指正。



特殊性祭祀设施 


(一)墓园外的灶坑


发现于汉景帝阳陵东司马道北第一排10号陪葬墓园(BP1Y10)外,该墓园的门阙以南与阳陵东司马道北界沟之间发现东西向一字排开的小型灶坑14处,大小相当,分布规律,朝向一致,火门均朝北,间距为2.4~4米不等(图一),单个灶体由操作间、火门及灶坑三部分组成,壁面粗糙,底部北高南低呈斜坡状,填土大部分为浅褐色杂土,含有少量浅黑灰色草木灰及零星红烧土块。这一组灶坑向东西两边仍有分布,共有57处。发掘者推测可能与墓园的修建或墓葬的祭祀有关。

图一:汉景帝阳陵东区BP1Y10外南部成排小型坑灶


这些灶坑作为墓园修建设施遗存这些灶坑作为墓园修建设施遗存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二:一是单体灶的整体面积不大,不利于烧造墓园修建所需的建筑材料,而该墓园中也少见相关建筑材料;二是灶的数量多,排列整齐,整体上与墓园较为搭配。所以,这些灶很可能是与祭祀有关的设施,从其保存状况看,亦不似墓园修建后而全面损毁,填土也大致说明了这一点,应是弃置不用后而逐渐损毁。


(二)墓前独立的寝


仅发现一处,为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的墓道前建筑。刘贺墓及相关墓葬、设施位于一个大的墓园内,整个墓地经过规划,墓葬及相关设施分布有序。刘贺墓及刘贺夫人墓位于墓园中部南侧,为异坟异穴合葬,二墓前(南侧) 有回廊式建筑,中部稍偏东为祠堂,是夫妇二人墓葬共有的祭祀设施,但在刘贺墓的墓道前还有一建筑,编号为F1。F1的基址平面呈方形,由4座平面呈曲尺形的夯土基址组成,边长约10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图二)

图二: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与墓前的寝



祭祀坑


就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葬而言,有一定数量的西汉墓葬外有陪葬坑,东汉墓葬外基本不见,这与汉代帝王陵墓对陪葬坑的使用较为一致。列侯墓葬的等级相对较高,墓外使用陪葬坑的比例相对较大,已公布的考古资料中,相当数量的西汉列侯墓外有陪葬坑。从大的方面讲,祭祀坑可视为陪葬坑的一种,但其用途或作用又具有专门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有特殊性,与一般意义上的陪葬坑又存在相应的差别。简单而言,祭祀坑与墓祭有关,是祭祀后对相关物品的埋藏和遗存,而一般意义上的陪葬坑并不一定与祭祀有关。有的祭祀坑位于封土下,可能是墓主下葬或墓葬封填时进行相关祭祀后的遗存,有的祭祀坑位于封土外或附近,或打破封土,埋藏后再封填,既可能是墓主下葬或墓葬封填时,也可能是墓葬封填后进行相关祭祀后的遗存,本文将封土的遗存亦视为墓外设施的一类。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葬外发现的具有祭祀性质的坑数量不多,西汉列侯墓葬基本是一墓一座祭祀坑,一些中小型墓葬亦大体如此。


墓葬外有祭祀坑的中小型汉墓,墓葬等级不高,普遍为中型偏下或小型墓葬,祭祀坑埋藏内容相对简单,多以草木灰烬、少量陶器或残片为主,个别有动物骨骼。陕西合阳西汉M1祭祀坑的龛里置一陶罐,河南平顶山黑庙墓地中的H2、H3堆积灰褐色土,包含大量草木灰及少量料礓石,河南淇县西杨庄汉代墓地积石坑积鹅卵石,有一些灰色陶片等,河南新乡王门墓地M30的祭祀坑内除砖砌遗迹外无其他遗物。(图三)安徽定远侯家寨西汉M1、M2墓穴南侧各有一祭祀坑,坑内堆积物为草木灰烬、小动物骨骼和陶器碎片。

图三:河南新乡王门墓地M30与墓前祭祀坑


综合来看,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葬外的祭祀坑数量不多,这是汉代之前丧葬内容的延续,西汉一代还有沿用,但中期之后墓外祭祀坑渐少,东汉时期数量极少。祭祀坑形制多样,坑内的置放物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别,体现出相应的墓葬等级和时代等的差别。需说明的是,还有一些中小型墓葬数量较多的墓地或墓群发现有灰坑,为祭祀坑或作他用暂不能确定,部分存在祭祀坑的可能。



祭台或供台


一些汉代祠堂的相关设施中有祭台或供案,与祠堂形成组合,且多位于祠堂内,可摆放墓主神位或相关祭品,是开展祠堂祭祀的设施之一。山东苍山县金山西汉墓祠堂,房间西南角有一用单层石块垒砌台边的方台,南北长1.6米,东西宽1.4 米,台西侧、西墙南端为通向坟丘的西门,推测方台与祭祀有关,当为放置祭品的祭台;山东滕州西古村东汉石祠,双开间,靠后壁横置一块长贯左右侧壁的长方形祭台石;山东长清孝堂山东汉祠堂室内靠后墙横列一嵌入东西山墙的石祭案,由2块石板拼成,长约3.8米,宽1.01米,近4平方米,其上应供设有祠主神位及相应数量的祭品。类似的遗物也有相当数量,如山东微山出土的一块方形画像石,残,高浮雕,刻伏羲女娲神兽画像,似为墓前的祭台。有学者还对画像石祭案进行过专门研究,所举实例较多。考古发现还见有一些祭台或供台,附近或周边不见祠堂,而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墓外祭祀设施置于墓外。多为砖砌,少量石砌,上文所述河南新乡王门墓地M30紧邻墓道的北端有一祭祀坑,坑内用青砖竖直垒砌一“工”字形台面,很有可能就是供台,使用后被掩埋或废弃后被掩埋。此类祭台或供台发现有一定数量,且多在某一墓地的多个墓葬外有所发现,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该墓地的特点之一,这与同一墓地中多个墓葬有墓外祠堂较相似。墓葬时代基本为东汉,墓葬有一定的等级,但普遍不高,有的墓主甚至为平民或稍高等级。或位于坟丘之上,或在墓葬之前。


从目前资料看,西汉晚期或稍晚阶段,等级稍低的墓葬外使用了祭台或供台,与之同时,单开间的小型石祠堂也在此类等级的墓葬外得到使用,而在此之前的较长时间内,墓地祠堂及其具有特殊性的祭祀设施多属于具有一定等级或等级稍高的墓葬,相当数量等级稍低的墓葬外并没有祠堂或相关设施。东汉时期,墓祭设施的普及率大大增加,列侯与中小型墓葬外为祠堂或祭台或供案,单开间小型石祠堂的数量大增,祭台或供案的使用也趋于增多,但整体上似不普遍。笔者推测,较多等级稍低的墓葬外,原可能多有祭台或供台,或是更为简单一些的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损毁或遭到破坏而不存,这可能是较多等级不高墓葬外未见有相关祭祀设施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葬的墓地祭祀设施除祠堂与配套设施外,有些墓葬则有寝、灶坑、烧土、祭祀坑、祭台或供台等。相关设施有的具有特殊性,而且仅是昙花一现;有的虽有使用,但渐趋衰落;有的则是在祠堂等的影响下产生并逐渐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和推广,综合体现出汉代墓地祭祀设施发展过程中的内容和现象。这些墓地祭祀设施的具体内容、数量、分布区域、时代延续性等较之祠堂有明显差异,但能够与祠堂相互补充,综合反映出汉代墓外祭祀设施的多样性,体现出汉代墓祭的发展、影响及其内容、内涵等。



文章来源

本文由本刊编辑部提供,作者刘尊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9年第3期,阅读原文请查阅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

中原文物(微信号:zywwbjb)发表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他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中原文物”版权信息。诚挚致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