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性专题(一)〗为什么源于黑人女性主义的交叉性范式会成为性别研究重要方法?
选自苏熠慧《交叉性流派的观点、方法及其对中国性别社会学的启发》
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研究是国外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范式,也是分析社会中性别现象的重要方法,但在国内使用的人并不多。本文希望通过追溯这一研究范式的起源,梳理其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思考其对中国性别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在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运动往往是相伴相生、互相推动的。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和民权运动汇合交织,许多年轻的女性都参与到争取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运动中。一些黑人女性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投入到黑人社区的各种行动中,其中包括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 Smith)、奥迪·罗德(Audre Lorde),以及后来成为“交叉性”流派奠基人之一的帕特里夏·希尔·柯林斯(Patricia Hill Collins)。这些女性在积极投身黑人女性运动的同时,也发展了黑人女性主义思想(black feminism)。20世纪70年代,“康比河公社”建立,黑人女性主义者通过1977年著名“康比河公社宣言”(Combahee River Collective Statement)向世界发声。这份声明的重要内容便是批判当时的女性运动更多地照顾白人女性的诉求而忽略黑人女性的需要。黑人女权运动的兴起也影响了70年代之后美国女性主义理论的知识生产。
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围绕着“社会性别”(gender)展开。但是,在黑人女性主义运动中崛起的学者批判社会性别的研究者将社会类别的一致性(homogenized social categories)看作非常自然(naturalization)的现象,认为类别内的所有人都属于一种特殊的类,具有共同特征。她们提出女性群体内部存在差异性,并认为对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压迫的讨论不应该仅限于社会性别领域。她们坚持认为,同一社会性别的群体即使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但仍然会因为内部的阶级、种族、公民身份差异而缺乏一致性。她们中的许多人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中接纳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力图透过阶级、种族和性别三面棱镜来审视黑人女性身上所遭受的多重压迫,并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改善黑人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在她们的推动下,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许多女性主义者都开始反思社会性别研究,转而关注女性内部的差异,包括年龄、身体机能(disability)、公民身份(citizenship)和性向(sexuality)。因此,黑人女性运动的崛起推动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变迁。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社会性别理论与现实运动的碰撞中,美国的女性主义者发展出同时关注社会性别、阶级、种族等多元范畴的分析框架,为“交叉性”流派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如上所述,“交叉性”流派是在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互动中形成的。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出现的“身份政治”(politics of identities)问题也从另外一个方向推动了“交叉性”流派的形成。在女性运动、民权运动、环境运动等各种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s)蓬勃兴起的同时,不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探讨中都出现了身份政治的问题。在实践中,各种运动往往通过成员的某一个身份进行动员。但一个人往往拥有多个身份,在现实的运动中便出现了不同身份之间的冲突。同时,在理论解释中,一种身份往往被另一种身份所化约,这种还原论的倾向导致学者们在“哪个身份最为重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这些遍布实践和理论的争论不但没有推进原先的理论,反而在现实中分裂了各种社会团体。因此,如何解决身份政治的困境便成为这个时期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向前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黑人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从不同身份“交叉”的角度出发来批判各种社会不平等、在女性运动和民权运动中建立连接的尝试,为女性主义者进一步发展理论和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进行政治动员提供了启发。这也是90年代之后这一流派的概念、视角和方法逐渐被更多的女性主义者所接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