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记(2):滇越米寸轨 芳华碧色寨
知道碧色寨,是因为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当时在电影院看的,貌似还看哭了。
年纪大了,随便看点啥,都容易落泪。
于是某年到云南,特地专门去打卡。有点乌龙,光记得是米轨车站了,就乘坐了恢复运行的建水小火车,在车站的长椅上拍了电影同款照片。
后来才知道张冠李戴,尴了个尬。
下面两张图,一个是电影剧照,另一个是群演视角拍摄场景。
(好像这个场景,是在另一个叫“芷村”的火车站取景,确实搞不清了……)
总之,位于蒙自的碧色寨,是一个非常出名的老火车站就是了。
到了才知道,这儿比电影里更有故事。
由于碧色寨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各方面都管得蛮严格的,基本上都尽量维持旧貌,也不让过度旅游开发。
在山下的停车场设了卡,游客需要乘坐电瓶车上山。这好像也是很多景区的固定套路,往返车票20元。也能走上去,然后腿就断了……
实事求是地说,碧色寨确实太小了,路也不好开。用这种转运方式来分流游客,减少拥堵,也有必要。
景区不收门票,自由参观。
路过一条满满套路的步行街,就能到火车站了。
女儿兴致勃勃地给星星寄了一张明信片。目前还未收到。
在红河州很多地方,存在一个普遍的奇怪现象:老百姓在市场上说“斤”,实际上指“公斤”(千克),和中国绝大部分区域不同。
说“公斤”的地方有河口、屏边、蒙自、开远、弥勒,不说或少说的则有建水、泸西、元阳、石屏、个旧等。
以前只是留意到这个现象,却搞不清为什么。到了碧色寨,突然一下子就想通了:
——说公斤的县市,就分布在滇越铁路沿线嘛!
有些朋友应该知道,滇越铁路是法国人为了掠夺云南资源而主导修建的。两条铁轨的间距是一米,因此又叫米轨铁路。
通常情况下,“标准铁轨”是1435毫米,由蒸汽机车的发明者,英国人斯蒂芬森所确定。据说来自于牵引马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也算所谓的“路径依赖”吧。
然而,法国人却不愿意和英国人保持一致,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殖民地推广所谓的“米轨”火车,包括滇越铁路。
因为公制就是法国人最开始主导的。
云南的农矿产品被法国人低价带走了,顺着火车铁轨留下的,就是公制。
因此,沿线民众至今论“公斤”。
1791年,法国定义“米”作为基本长度单位,建议以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这条子午线,是穿越巴黎的子午线。
1875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在巴黎开会,17国政府代表共同签署了《米制公约》,同意成立国际度量衡局,确定“米”为标准国际长度单位。
英国自然还用着它的英制,铁路也用着它的“英制轨道”。说英语的美国是世界霸主,因此英国制定的铁路标准,如今成为了全球标准,即“标轨”。
就连法国,在本土如今也用着“标轨”。
然而,在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法国人不遗余力地推广米轨。除了推广该国主导的公制,也是因为米轨便宜,其钢材使用量相当于标轨的一半。
法国在殖民地可不是做善事的,根子上是来掠夺的,成本自然越低越好。因此,连接越南和云南的滇越铁路,自然就采用了米轨。
阎锡山在山西,让法国公司修铁路,也用了米轨。
英国和美国也不坚持标轨,在殖民地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也用了米轨。
帝国主义都是一丘之貉,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从云南出海,最近自然是越南。只是从云贵高原到红河三角洲,海拔瞬间降下2000米,地质条件复杂。
越南段还好,基本都是平原。云南段更为复杂,修建时事故频发,死了很多人。
死的可不是法国老板或监工,而是云南的普通劳工。可以说,每条枕木都是中国人的血来浇灌的。
真是一段屈辱的往事。
这条铁路的故事很多。
孙中山先生在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命黄兴沿着这条铁路发展革命力量,并发起河口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可谓武昌起义的序幕。
袁世凯称帝后,蔡锷逃出京城后,沿着这条铁路从越南回到昆明,沿途躲过了多次暗杀阴谋,发起了讨袁护国运动。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滇越铁路又成了大后方的生命线。如著名的西南联大,就有将近一半的师生沿着这条铁路辗转来到昆明。
日本人占领越南后,中国军队炸毁了铁路,在国境线上和日军对峙,更有十万远征军从滇西出征印缅。
建国后铁路重建,成为对越贸易重要线路,但后来又因中越关系紧张而再次炸毁。电影《芳华》就展现了这段历史。
那么,小小的碧色寨又为何成为滇越铁路上的重要枢纽呢?
不就是个法式火车站嘛,有什么特别?
还真的有些特别。
为了和法国殖民者竞争,在蔡锷的推动下,云南的爱国乡绅们团结起来,自发建设一条铁路,希望借此开发家乡。
但是当时中国贫穷落后,造不起太多的钢,只能修建“寸轨”,轨距只有60厘米。这样比米轨还能节省一半钢材。这条“寸轨”能到个旧和石屏,因此叫做个碧石铁路。
另外,不和米轨联通,也能从客观上遏制法国人的扩张。也算某种程度上的“内循环”吧。
碧色寨,成了寸轨和米轨的交汇点。两种不同标准的铁轨,造就了碧色寨的繁华。这里有了云南第一个邮局、海关,中外商号、洋行纷纷在碧色寨设立商号,被称为“小香港”。
云南商人其实还有暗藏的梦想,就是将来国家强大,收回滇越铁路运营权,再创造条件把寸轨改造成米轨,把两条铁路连接起来。
因此,个碧石铁路尽管是“寸轨”,但路基大多按照“米轨”的标准修建的。1970年,“寸轨”终于改建为“米轨”,两条铁路终于连接在一起。
这也有了前些年,星星错把建水当成碧色寨的可笑差错。
当年发起修建的云南乡绅们多数早已作古,红河州开通了现代化高铁。中老铁路更走出国门,中国的高铁已经走向世界。
下面的照片,就是“寸轨”和“米轨”并行的历史影像。
小小的碧色寨,凝聚着几代中华儿女的强国梦。
今天的碧色寨,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旅游风景区。
法式米轨火车站、中法合璧的寸轨火车站、滇越铁路纪念馆、网红的安南咖啡馆、民国商号遗址……
都是历史的遗迹,默默讲述着岁月的变迁。
火车站的美食广场,实际上是几个简易的棚子,当地村民售卖红河特色烧烤,洋芋、豆腐和香肠,价格和景区外一模一样,简直太良心了,味道也不错。
广场边竖立着电影《芳华》的大幅海报,喇叭里传出《绒花》的歌声: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沥沥鲜血染红它……
小桥边的一棵树繁花盛开,远眺河山是一片翠绿。
当初,铁路修筑者来到这个原名“壁虱寨”的小山村,瞩目远眺,蒙自坝、草海坝、长桥海尽收眼底,风光秀美,才有了“碧色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
如果有机会,推荐你来这里看一看,乘着时光的列车穿越古今。
或许,能够更明白“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碧血丹青”的含义。
无论是个人和国家,能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
滇越米寸轨,芳华碧色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