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记(3):宁静南湖 怡然蒙自
红河州的州府在蒙自。
以前,州府位于“锡都”个旧。200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红河州政府驻地由个旧迁移至蒙自。
作为相对比较新的城镇,蒙自的基础设施建设不错,楼高路宽,是一个很宜居的城市。
滇越铁路上的碧色寨属于蒙自,但让蒙自扬名天下的,估计应该是“过桥米线”。
在蒙自,有一个南湖,风光旖旎,清幽宁静。中间有小岛,有小桥连接。
蒙自的亚热带街景
明清时期,蒙自治学之风盛行,优雅秀丽的南湖成了求学者苦读诗书的佳地,被称为“学海”。
传说,清朝时蒙自有位书生,喜欢游山玩水。贤妻规劝:“好男儿当读书成名,夫终日游乐,不思为家人争气耶!”
书生大受感触,开始独居南湖的亭中,发奋苦读。
妻子不计辛苦,每日三餐送饭到书斋。有一天,妻子把鸡汤放在灌里,又准备米线和肉片,准备下厨。
顽皮的幼子把肉片扔到热汤里,妻子连忙捞起,发现已经熟了,味道很鲜美。高兴的妻子就提着瓦罐去送饭。
劳累的妻子晕倒在桥上,书生知情后连忙赶来,幸好瓦罐没有损害,鸡汤被浮油笼盖,没有冒出热气,但摸起来却烫手。
妻子告诉丈夫这偶然得来的美食。书生感叹:“贤妻每日过桥,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
后来,书生考取功名,衣锦荣归,被民间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成为云南名膳。
现在,根据放料的不同档次,过桥米线有秀才、举人、状元的分类。估计也是从传说来的灵感。
资深食客表示,秀才款的就很好吃了。
北回归线标记
这个民间传说非常有中国特色,红袖添香、阴差阳错、团圆结局、金榜题名……它展现了南湖的文脉渊源。
这个妻贤家兴的爱情故事,折射出蒙自鸿儒辈出、学风炽烈的往昔。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确实烙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在特殊时期为国家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到了蒙自才知道,当时也有一些师生在蒙自南湖边教书求学,即“西南联大蒙自分校”。
蒙自分校,就位于南湖边。
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师生曾在此办学。一大批著名学者来到蒙自,在如翡翠一样的南湖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星星毕业于中文系,队友毕业于法学院。于是星星调侃:看来我们的缘分,在西南联大就定下来了……
——迎来了无情的白眼。此乃中年夫妻日常。
西南联大迁徙图
烽火岁月,蒙自南湖,暂栖过的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等大师学者。
师生在蒙自城内办起了夜校,吸引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
几个月后,联大人离开,但新思想的熏陶却慢慢改变了蒙自。女孩们不再只希望成为米线传说中的贤妻,出门穿学生装,进入中学读书。
如今的南湖,湖心岛上有一家先锋书店。这家书店符合是小红书的热门打卡地,符合网红书店的一切特质:造型前卫、标语文艺、咖啡略贵。
但驻足于书店,认真翻看架上的书籍,自认挑剔、假装斯文的星星,非常赞叹于这家书店的选书品味:
真的很不错,有眼光、有情趣、有内涵。
先锋书店的阶梯屋顶
全家人在湖心书店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致敬了过桥米线的传说。
南湖边,既有才子佳人的传说,也有西南联大的过往,还有先锋书店的当下。主题都是“书”,精神内核都是家国天下。
那些方块字里,或许蕴含了属于咱们中国人的浪漫。
当然,蒙自也不仅仅是这个样子。
同样是在小红书上,有一个网红的“大树寨夜市”。
星星南来北往,也算去过很多地方,赞同网友的评论:来过大树寨,就不必去别的夜市了。
这里什么都有,吃喝玩乐,还能买菜。
晚上的大树寨,真可以算快乐源泉。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本地人和外地人都来到这里。
星星在地摊上买到了酸角,还挺大,真好吃。以前光知道酸角糕,第一次吃实物,入口那种酸酸甜甜的感觉,简直就是——初恋的味道。
这就是酸角
在大树寨没拍什么照片,因为光顾着吃和看了。
一个城市的样貌是多样的,白天的南湖是文艺范,晚上的大树寨是烟火气。
在蒙自(实际在蒙自与老州府个旧的交界处),另有一座美丽的滇南绿洲生态公园。它堪称红河州的“植物大观园”。
公园对面,有成立不久的红河州一中。这所学校首届高考就出了省状元,一举成名。
难道蒙自真的有状元基因?
在毛毛细雨中,我们漫步于绿洲公园,树木上仿佛也积起了雪花。
走进一看,原来是蜘蛛结网。雨水凝结在蛛网上,远远望去确实像覆盖上了白雪。
和吃到酸角一样,这样的景致也是第一次看到。
莫名就想到了戴望舒的名句: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看,愁怨结成了细网;
你好呀,蒙自的蜘蛛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