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真好啊!【144】《匆匆那年》
144.九夜茴《匆匆那年》
这个月读的青春小说比较多。在图书馆里,它们都是靠近排列的。《匆匆那年》应该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一部了。
写这本书的女作家叫做九夜茴,原名王晓頔,1983年生。《匆匆那年》有一定的半自传性质,2007年4月在晋江原创网连载,2008年1月出版。
这本书写的是约1983年生的5名北京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故事。
故事主要发生在1998年至2003年,他们2001年高考,经历了南联盟大使馆被炸、跨越千禧年、申奥成功、911、非典等重要事件。
根据书里的线索,星星推测故事的原型发生在北京的东城区,高中疑似是25中,大学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男孩们曾经在东华门空地踢球,女孩们去西单买东西,男孩女孩们一起逛什刹海、地坛、庙会。
这些地点都是星星来北京以后去过的,还蛮有代入感的。
就在今天中午,星星专程去附近的25中逛了逛,确实如书中所说,有一座五层楼的教室,有一片欢腾的篮球场,男孩们在球场打球,楼上有女孩遥望。
不知道当年的女主人公方茴,是否也曾这样注视过男主人公陈寻?
就个人阅读体验来说,和书中的人物是有些隔离感的。因为毕竟是小镇做题员,没有这种大城市的成长经历。
看着书里的人,唱K、疯玩、打球、打架、谈恋爱,就是不怎么学习,感觉不太能理解,稍微觉得有些悬浮……
问了问和九夜茴同龄的同事,她表示:确实当时的北京孩子就是书里的状态,比较松弛,甚至有点痞。
看来,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世界。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视野。这本书可以说是85前北京孩子的当代历史书写。
相较而言,反倒是作家余思的书更有些代入感。(人家也是省会城市的天才作家啦,别硬搭关系!)
整本书的最后几部分有点垮,人物形象崩得比较多。但也可以理解:
方茴因为父母离异,又有初中被混混纠缠的难堪回忆,所以非常敏感,因此在感情中被动且拧巴。
陈寻则因为向来得到关注,追求方茴的最初动机就是这个女孩不搭理他,其实根本就不是爱。
至于其他配角,也是过于工具人,感情线变化很突兀。
暖男就一直当空调,痴情备胎突然又爱上男主。总是有劈腿,总是有堕胎,来电总是未接,分手总是惨烈。
整个就有点魔幻。
根据文学理论,作家笔下的人物在创作之后,其实就不属于作家了。好的作家会让他们活过来,在书里的世界,依照人物的性格,延续自己的故事。
作为青年作家,九夜茴的笔力不够,可能阅读面也不太够,无法很好地收束,导致整部小说纵然当年肯定很叫好卖座,但确实无法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至于改编的电影,就带着非常直男视角的油腻,差评。王菲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倒是很好听。
术业有专攻,林某的歌词也比原著里的歌词写得好。
总之,这是一次观感平平的阅读体验。读过了就是读过了。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
是否还能红着脸
就像那年匆促
刻下永远一起
那样美丽的谣言
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
别太快冰释前嫌
谁甘心就这样
彼此无挂也无牵
我们要互相亏欠
要不然凭何怀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