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书真好啊!【166】《我在北京》

星夜长街 星夜长街
2024-10-29

166.郭雪筠《我在北京》


借于东城区图书馆。


上个月去交道口的东城图书馆遛娃,在公用电脑上检索到了这本书,立刻去书架上借来读。


这本书的编排类别是“自传体小说-中国-当代”,序目号是“I247.5”。书架上有两本。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朝阳图书馆比东城图书馆做得好。但东图的图书库存量显著多于朝图。一个叫“书香朝阳”,一个叫“文化东城”,后者的底蕴似乎更丰厚。


台湾作家郭雪筠的这本《我在北京》就这样安静地躺在东城图书馆的书架上,和它并排摆放的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



文学体裁:自传体小说 & 爆款合集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封面上的几行介绍,基本上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情节:


“你好,我是北大毕业的内衣销售员”

“你是台湾人,怎么混成这样”

“我终于成为一个‘正常的台湾人’”

“继续在北京,你又能混出什么名堂”


其实,这是这本书的几个章节名。全书共有9个章节,这是其中相对吸睛的4个。


郭同学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新媒体博主。她的第一本书《台北女孩看大陆》,就是在豆瓣网站上的文章合集。同名公众号是两岸领域新媒体的顶流。


因此,她拥有敏锐的话题捕捉和文字表达能力。9个章节几乎都可以单独成文,全部连起来又浑然一体。而且,郭同学很巧妙地把她对于两岸关系的观察,融入了故事情节里。


打个比方,这是9篇十万+爆款文章的组合,还自成系列、前后贯通。


从文学评论的角度,这是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型文学体裁,适合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符合新新人类的阅读心理。


当然,这本书的优点并不局限于此。



人物塑造:都市青年困惑 & 现代女性视角


书里面有几个很有特点的人物。包括遭遇丈夫出轨的台干太太、做私人订制高端内衣的女性台商、非常“适婚”的台大前男友、在烤肉店打工的台南男生、成熟但传统的台湾前辈……


更包括本书第一视角的讲述者女主角。


他们的台湾同胞身份并不特别,实际上都属于在北京打拼的“异乡人”,是现实的“台湾人在北京”。


这些角色有着相似的现代都市人困扰,在灯红酒绿之间寻觅或者失去,徘徊在栖身之处和谋生之所,过着既平凡又努力的日子。


这样的故事让星星很有共鸣。作为大学才来到北京的外地愣头青,看到那些熟悉的“北漂”经历,时不时会遐想连篇。


“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者是很沉默……”《我在北京》对于青葱岁月的刻画,是非常细致入微的。


特别是年轻人对于父母一代的复杂情感,这本书简直就是“台版嘴替”。可以看到,不光是大陆80后,台湾的年轻人也会有唠叨的父母。对于中华文化圈纠结的亲子关系,果然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更让星星敬佩的是书里的现代女性视角。


就自己的理解,书里那个有机会成为北京版简庆芬的台北女孩,最终活成了同样独立闪耀但更自洽松弛的帝都Rebecca——在书里,她叫郭珉珉。(电视剧《不够善良的我们》)


其实,郭珉珉更像那个在台剧中的时尚服装售货员,最终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程又青。(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



社会学观察:在陆台籍流动人口  & 台式话语体系


对于台湾研究者,或许不是作者本意,但这本书描绘了一个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的群体——“在陆台籍流动人口”。在圈子里,被简称为“台流”。


在大陆常住台胞大概有几十万。当然不是人人都像郭台铭那样的成功。第一代台商往往顺着东风财富自由,他们的子女融入大陆开始接班。此外,台企里的台湾籍员工(“台干”)也有一定的数量。


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的马英九时期开始到大陆的台湾青年,要么读书、要么创业、要么就业。由于根基尚浅,他们中的佼佼者并不多,很多都是普通的上班族。


比起此前的期许,他们有落差。但又因为种种原因,回台湾发展又不现实。这样的人群不在少数,但似乎进入了隐秘的角落。


在大陆的台胞又相对封闭和抱团,各自形成了很多“小圈子”。不同背景的圈子之间有交叉,也有摩擦。


《我在北京》就是最近十年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的微观纪实,描述了“台流圈”的众生态,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宝贵素材。



与此同时,这本书的文风真实、坦率、流畅。


今年热播的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和十年前热播的《我可能不会爱你》,主创人员都有徐誉庭。而两部剧的开头,都是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还都是林依晨扮演。


两段台词第一个字,都是“欸”。注意,不是“哎”。


这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台式语气。听到这个字,台剧老观众就会感叹:“对了,就是这个味儿了!”


在郭同学的《我在北京》里,同样也在对话中出现这个字。


类似的语气词还有“真假?”“是喔?”


假如想要了解台湾民众日常是怎么说话的,真的可以多看看郭同学的书。包括第一本《台北女孩看大陆》。


有书真好啊!【164】《台北女孩看大陆》


与某些常在大陆媒体高谈阔论的台湾青年相比,这两本书就很生活化、接地气。


日常是什么样子,书里就是什么样子。


个人觉得,这体现了郭同学身上的闪光特质:真。



体裁上的与时俱进、文学上的现代视角、社会学上的真实台味,这是星星认为《我在北京》的三个突出优势。


在此,期待郭同学的第三本书早日问世。


“匆匆忙忙,不知不觉,也走的这么远了啊!”(P004)


“欸欸欸。”(P196)


“人啊,只要好好生活,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新回忆。”(P285)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星夜长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