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真好啊!【204】《细雨湿流光》
204.余思《细雨湿流光》
这个礼拜,计划把作家余思的几篇作品书评写完。
摘抄她某部作品封内的个人介绍:
“余思,生于1986年,双鱼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系,北京电影学院国际电影文化传播专业硕士……16岁起发表处女作……作品多次登上热销排行榜,广受好评……”
作为业余文学评论者,先按照时间线梳理余作家的创作历程。
1《细雨湿流光》接力出版社/2008.1
2《半路青春》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4
3《亲爱的贝拉》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1
4《疯狂小事》万卷出版公司/2009.3
5《如果是永别,就祝你永远幸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8
6《如果爱情是圆的》译林出版社2013.8
7《宇宙是猫咪酣睡的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6
8《细雨湿流光》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3
9《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8
10《穿蓝色长跑的国度》(译作)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
严格意义上来说,8是1的再版,9似乎是4的再版,10是翻译作品。因此,余作家的作品应为1~7,其中3和7是短篇小说集,其他都是中长篇小说。
(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从朝阳图书馆借了9,东城图书馆借了2、6、7,有位朋友发来了1的电子版。也就是说,除了《亲爱的贝拉》《如果是永别,就祝你永远幸福》两部,余作家正式出版的作品均已读完。
《细雨湿流光》是余思的首部作品,似乎也是她最受关注的代表作。
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米勒的《小说与重复》认为:
“任何一部小说都是重复现象的复合组织,都是重复中的重复,或者是与其他重复形成链形联系的重复的复合组织。”
翻译成直白一点的话就是:绝大多数作家,都在不断抄袭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这里不采用“处女作”这个男性视角的表达)
因此,《细雨湿流光》是评论作家余思的最关键作品。
它是一本很典型的青春文学作品。听到这个名词,很多读者似乎会嗤之以鼻,以为会和纠结、拧巴、打架、吃醋、三角恋、堕胎等词联系起来,下意识地将其列在严肃文学之外。
实际上,中国文学的巅峰《红楼梦》就是一部青春文学。书中绝大多数篇幅里,贾宝玉、林黛玉等实际年龄就是12岁,王熙凤17岁,李纨20岁……就连里面油腻的男人,也不过30岁左右。大观园,就是一个青春王国伊甸园。
因此,青春小说虽然属于类型文学,但并不因为它所处的类型,就降低了它的文学素养。
《细雨湿流光》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核上,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先说形式。
星星很难想象20出头的余作家读过那么多的书,还非常高明地将这些文化精华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年近40的星星,刚能读出其中的一些韵味。
当然,觉得少女不能读那么多书,也是一种刻板印象。人和人当然不一样。自己是蠢牛马,就不允许别人含英咀华啦?谬也谬也。
全书有10个章节,绝大多数章节的名字都是一首带“雨”的古诗词。刚好和书里的女主角“季雨”有联系。
包括:01夜来风雨声02好雨知时节03天街小雨润如酥04斜风细雨不须归05雨如决河倾06黄梅时节家家雨07沾衣欲湿桃花雨08再见,雨季09一夕骄阳转作霖10细雨湿流光。(似乎07应该是杏花雨……)
除了章节名,有些句子也化用了文学意象。
“世界还是公平的,季雨也许会因此而开始长大,她父亲的离世让她变成了一个豌豆上的公主,细皮嫩肉被硌得难受但却要开始真正承受痛苦。”
“在爱情的方向上,人都是盲目的,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将要走上哪条路去见哪个人。决定这个选择的是直觉,就像小人鱼选择幻化成泡沫也不愿刺出王子的鲜血一般,这是宿命。”
这两个都化用了安徒生童话。
歪个楼,余思还化用了一些电影的元素。她写:
“观众知道线索而影片中的人物不知道的片子那叫悬疑,观众和影片里的人都不知道的那叫惊悚。就好像是你提前知道火车座位底下有一个定时炸弹而影片的男女主角不知道,你会为这个悬而未决的事情感到紧张,而如果你和片子里的人一样什么都不知道,炸弹就爆炸了,那就是恐怖片,而不是悬念。”
两类影片都喜欢看的星星,强烈点头!
再说内核。
个人认为,余思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青年人的爱情,但更指向一个人生终将虚无的主题。这和《红楼梦》的内核似乎是相通的。
蒋勋评点《红楼梦》时曾说:
如果作者要写的是自己一生的梦幻,繁华根本是一场梦,他或许根本不在意结局。
他只是告诉你,在所有的生命中,权力、财富、爱情,全部是一场空。他要告诉你,知道是空,你还是执著。知道归知道,执著归执著。
《红楼梦》的迷人就在这里,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可是每一刻又都在执著。
“知道归知道,执著归执著”,说得太到位了。《细雨湿流光》里的角色,也是如此。
在书末作者的访谈里,余思说: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一生一直只爱一个人,总会经历不同的爱情。但爱情对象的变换并不是因为上一段的感情没有爱,也有可能是太爱。
就像是季雨和何铮最初的爱也是刻骨铭心的,但他们分开之后,季雨一样能爱上天牧。
人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保有自我,恋是可以失的,爱人是可以离去,婚也是可以离的,年轻的时候很多人不懂,到老了明白了,却不再年轻。
此外,从文学技巧方面,余思这部作品采用了她特有的多视角描述。
这种方法,在推理小说里经常用,即所谓的“诡叙”手法。
余思在这本书中,分别采用了余思、何峥、天牧等人第一人称,推动了情节的前进。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观察和解读。
太有意思了。这样的做法,也沿用到了她后面的作品《疯狂小事》/《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里。
更此外,这部作品发生的主要场景在中国传媒大学,星星毕业后就住在这附近的四惠,常常去广院踢球。对于那些场景,很有代入感。这是额外加分的地方。
下面的场景,就是星星日常遛弯的状态:
九月末,初秋的大运河畔,我们刚入学不久。那是我们非常眷恋的地方,离广院非常近。天色黯淡时,我们常常牵着手坐在运河的围栏下,看着窄窄的河面反射着两岸建筑物璀璨的灯光,流水声是潺潺的,附近的房子非常矮小,那时八通线尚未通车,东郊的这一带安静得像个夜游园。
书里面的女主角季雨,有段内心独白:
作家余思在序言中写:
“细雨湿流光”这个句子是小时候在《人间词话》里读到的,王国维对此的注释是“此词并非咏草之作,摄草之魂,正是为摄怨妇之魂”。
那时候还不明白雨中的春草为什么是怨妇的象征。
这是中文系毕业的星星可以回答的问题。春草的怨妇意象最早来自《诗经》和《离骚》,李白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便是代表性的诗句。
然而,星星就算能回答这种文学史的问题,却无法写出任何一句像余作家那样带有文学韵味的词句。在燕园的四年里,也没有去过几次湖边看寂静的水。
“细雨湿流光”,这句冯延巳的词真美。
雨落下来,流向何方,有谁知道?
也许人生不是一个结局,人生是点点滴滴、一分一秒的过程累积起来的一种不可知的状态。
就像昨晚北京那场突如其来的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