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爆的,或许还有公益领域的信任危机
2020年1月21日,悦享新知发出了农历新年之前的最后一篇推送,我们借着播客节目「林林总总」,祝福大家在新年能找到新的开始。没有想到,农历新年还没到,新冠状病毒疫情却在武汉爆发,并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1月23号,在社交平台上,开始出现武汉医院寻求物资援助的消息。
当天,武汉红十字会发布对社会公告(第一号),接收社会各界爱心捐赠。
据武汉市红十字会官方微博「博爱江城」公示信息显示(发布于2月19日21:14):截至2月18日24时,武汉市红十字会共接收社会捐赠款126,051.18万元。
然而,大量善款、资源的涌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缓解一线医院的物资窘境。在社交平台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医生护士、医院在求教。
大家禁不住开始问:我们捐的钱、募集的物资,都上哪去了?
2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实探武汉红会仓库:捐赠物资不断,可医院的人等一上午拿不到》,更是催化和点燃了大家的疑虑。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武汉红会接受捐赠通告发出一周后,即从1月30日起,互联网上对武汉红会的疑问日渐上升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武汉红事会被质疑期间,对韩红基金会的搜索也开始上升,到2月1日达到峰值
2月1日,韩红官方发表声明,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停止接受社会任何人的捐款,称目前接收到的金额数量过于庞大,执行能力有限,必须暂停接受捐款。
韩红爱心基金会的高人气,从多个维度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从眼下最紧急的救灾效果来看,韩红爱心基金会因为其更为高效、透明的捐赠接收和管理体系,更有效率地让捐赠者所捐赠的物资,到达了指定的,或有需求的人手中。
这也是所有捐赠者最为关切的——捐赠款项有没有被转化成一线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有没有被快速地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以及,如果我们想知道信息,问了,会不会有回应。因为看见而感受到价值——自己那或多或少的捐赠,真正帮助到了一些人。这些会让一些人减少疑虑,更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帮助。
仔细追溯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站会发现,1月29日,韩红在新浪微博发布状态“信得过,您就捐!”。简单的六个字,像是一种回应,也开启了后续社交网络的广泛传播和捐赠热潮。
图片来源:韩红个人微博截图
在无从甄别和判断基金会管理水平和运营状况的情况下,大家本能地选择相信一个有信誉、公众形象良好的,个人品牌浓重的基金会。尽管韩红爱心基金会团队至今还在勤勉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但是单一组织或个人的能力上限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要建立,并持续积累公众对一个公益组织,或是整个公益领域的信任,需要在“个人品牌”之外建立起更机制性的东西。例如在美国,为确保资金的合理正当使用,任何一家非营利组织都被要求公开财务报告在税务系统内,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获得相关财务数据。非营利组织接受政府、公民、捐赠者、服务对象、以及大众传媒的共同监督。
而这种关注和批评,往往会扩散到整个公益领域。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公益组织共同在打造和维护「公益」这个品牌。任何一个机构的危机,都可能发展成为行业性的危机,会对仍在发展阶段的中国公益行业,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人和机构造成打击。
你在公益领域工作啊,什么样的机构,是不是像红会那样,很有资源……
我想捐赠,但只想捐实物,感觉比捐钱保险,不会被滥用......
而这种不被了解,不被认可,是公益从业者们持续在面对的职业痛点——身份认同挑战。
由于公众对公益慈善行业的认知有限,针对公益从业者产生的刻板印象十分普遍,“高尚、情怀、伟大、低收入、义务、爱心”是公益人身上常见的标签。但是几乎没有行业之外的人会试图讨论或回答,“公益人是做什么的?到底谁在公益领域从业?做这份工作需不需要专业?什么样的公益人称得上专业?”
这样的情况下,公益人很难获得应有的职业认同和尊重,也很难从职场角色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公益行业的从业者,往往具有强烈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这是许多公益人的初心和动力来源。但是在负面新闻触发“行业误解”的情况下,公益人要面对的,还有更深层次的身份认同危机——“在自己对职业的期待和行业现实之间的差距无法消弭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在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内解决问题,都不能缺少信心,但是也不能仅仅依靠信心。公益领域的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业者的能力。细分领域的专业能力,部门的沟通协作能力,机构的运营能力,领导者的管理能力,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
最近的武汉红十字会危机,表面上是由人手短缺、态度松懈和效率低下造成的手忙脚乱,背后更深刻的原因之一,是“欠缺的专业能力”和“激增的工作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而这样的差距正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渐积累和扩大的。
反观杭州红十字会,虽然全职工作人员不足10人,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仍然保持捐款流程清晰、信息公示透明、物资快进快出。这样的效率不能单纯归功于信息化作业或敬业精神,而是专业能力的综合反映。
如果公益从业者希望帮助公众提升对于行业的认知,就要让行业的效率和专业度变得“可视化”。大家之所以普遍认可和尊重教师、医护等职业,是因为大家可以清楚得“看到”这些行业的职能、价值、评估标准、与自己生活的关联,同时还能够基本理解和判断什么样的从业者是合格的、优秀的,或者不专业的。
公益人如果想获得“身份认同”,首先要帮助公众了解自己的“身份”——公益行业的价值是什么,公益从业者的专业和高效能如何体现;其次要在促进“他人认同”之前先实现“自我认同”,保持学习的惯性和态势,稳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毕竟,只有那些专业、自律、自信的公益从业者,才能帮助大家真正了解、认可、尊重公益行业。每个公益从业者都是「公益」这个品牌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公益」这个品牌,需要我们共同打造和维护。
最后的最后,祝愿每一个人平安健康!
(注:这段话改写自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林开世老师给学生的信)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账号:悦享新知
转载说明:我们欢迎,并感谢每一个「转发」,我们始终相信,好内容越分享越有价值。请您原文转发,保留悦享新知的翻译版权和说明。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作者:刘亚楠、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