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 | 个人公众号:在聒噪中寻声

NKU校报记者团 八津社 2023-09-18


微信公众号|


八津社

全新公众号“八津社”已启用,请一起来见证我们的另一段旅程吧!



2016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501位大学生发放问卷。结果显示,55.89%的学生表示曾经“参与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43.9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者与朋友一起创办过微信公众号”,但超过60%的公众号文章阅读量都在100及以下。与此同时,微信官方数据显示,公众号创建的数量每天都在以万量级增加。


在这个微信推送文章泛滥、自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创立个人公众号?


我们采访了几位运营个人公众号的同学,聊了聊在新媒体浪潮的裹挟下,他们在坚持什么。



“公众号只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

刘其远   历史学院2019级本科生

和两个好友共同创办「雨略烟无」


我们三人在新生军训校政工组中相识,当时谈得比较投机,就产生了合办公众号的想法。大致是2019年11月,「雨略烟无」正式上线,发表了第一篇诗歌。迄今为止,「雨略烟无」的推送包含诗歌、小说、散文、时事评论、书摘和影像,内容非常自由,而我认为“自由”恰恰是这个公众号最核心的理念。


至于为什么叫做“雨略烟无”?把这个名字反过来念,发音近似于吴语方言里的“胡言乱语”。这是一个颇带自嘲性质的命名,因为我们最初就想到未来要发表的诸多文字对惯于正统文学和观点者可能造成的冲击。


公众号「雨略烟无」的头像


在我看来,开公众号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也没什么人会因为我运营着一个公众号而对我高看一眼。「雨略烟无」只是中文互联网上一小块获得了话语权的“自留地”。我们唯一讨好的就是自己。


到目前为止,这个公众号一共有三百多个读者。除却个别“说出了广大人民的心里话”的文章,阅读量能达到几百乃至一千多,大部分文章的浏览量不过一二百。然而浏览量并不是我们最在意的——公众号只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即便没有公众号,我也一样会创作。


「雨略烟无」部分文章封面




“‘鲸鱼老师’不只是我的一个昵称。

在我看来,它其实是一个辅导员的形象符号”

陈镜宇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软件学院学生辅导员,创立公众号「NKcjy」


我大概是2018年8月底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开始运营这个公众号。当时新生需要进行网上报到,许多人在操作过程中都会问我一些重复性的问题。我就想把所有的问题都集合起来,写成一篇推送发给大家,这样所有新生都可以看到了。这就有了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关于新生网上报到的问题,辅导员的那些回答”。


「NKcjy」部分文章封面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高校也在推进“网络思政”。作为一名思政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是一名辅导员,我希望和学生们分享一些学习生活的经验和观点,但是我又不可能随时召开班会。而公众号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与学生“键对键”地交流。这才有了“鲸鱼老师答疑解惑”这个栏目。我用邮箱收集大家的各种困惑,然后附上自己的解答,定期更新在公众号上。很多学生看到我的回复都很惊喜,因为他们没想到自己可能随便问的一个问题,就收到了我的一大段文字回答。


“鲸鱼老师”不只是我的一个昵称,在我看来,它其实是一个辅导员的形象符号。我平时要服务二三百位学生,工作很忙,不可能每天都和大家见面。而“鲸鱼老师”的公众号就可以在线上随时随地陪伴他们,让大家感受到我的存在。




“开公众号是我对表达碎片化的抵抗”

小糖   历史学院2019级本科生

创立公众号「装在苏打气泡里的牛奶糖」


我总是有太多的东西想要表达,抑制不住的那种。但是现在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的发展,大家的习惯性表达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看到某件事,有感而发地编辑一条几句话的朋友圈、微博,像拼图块儿一样很零碎,事后回看会发现很难还原彼时的情感。


开公众号是我对表达碎片化的抵抗、对生活细节和所思所想的捕捉。我也想通过这个方式静下来,与自己交流,更加了解真实的自己。

「装在苏打气泡里的牛奶糖」微信公众平台截图


发了十几篇文章,还是能够发现一些阅读量涨落规律的。我写过一篇关于男女对立问题和女性困境的文章,话题颇具争议性,阅读量就比之前高很多。说不在意粉丝和阅读量是不可能的,但我也不是特别在乎所谓的流量,更不想借制造争议点来提升公众号的知名度。


我只写自己想写的。


现在的我,还没有能力应对更多的关注度,无论它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能坚持写点令自己快乐、满足的小东西,就足够了。




“从这些需求中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被需要”

小七   经济学院2019级本科生

创立公众号「凡繁」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一部电视剧,到现在对它还有情怀。在这种表达欲的驱使下,我先后创办了两个公众号,发表了一些评论文章。


渐渐的,我发现个人公众号文章的受众很窄,基本上都是依靠朋友圈转发。我不是一个自信的人,有点害怕身边的人对我的爱好嗤之以鼻,也害怕收到让我失望的评价。所以,我从不在朋友圈为自己宣传,以至于公众号的受众小之又小。


而B站不一样。对我来说,它就像是一个“秘密森林”。只要搜索相关的关键字,就可以让更多和我爱好相同但又不必认识我的人看到,这种感觉让我很舒服,我不需要为自己的爱好感到不好意思。这也是我从公众号转向去B站上做影视剪辑的原因之一。


其实,在B站剪完第二个视频,我脑子里的素材就空了,一时想打退堂鼓。但看到评论区有人惊讶于我们志趣相投,也有人鼓励我这个籍籍无名的up主,希望我不要停更,我还是继续做了下来。


小七用Pr制作视频


现在回头看,那些视频的制作水平都不高。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发现真的有人对我的视频有需求,而我也能从这些需求中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被需要。




“悦纳自己和生活的美”

陈禹   历史学院2019级本科生

和六位好友共同创办「扭葫芦靓妹儿」


公众号的头像是代表着我们七个人的卡通人物,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笑容灿烂。

我的公众号是去年11月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创建的。内容以我们七个人为主体,记录生活,展现正能量和热爱生活的态度。这是我们联络彼此的感情、留下共同的回忆,以及向其他人展现我们视角里的世界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想通过亲笔的文字、自主的摄影来保留我们所发现的生活的美。


对于公众号的影响力,我们没有过多期待,但意外的是,大家的反馈很热情。我们各自的朋友都曾经发来催更的消息,或是为接下来的推送内容提建议,甚至还有同学找我们要推送里的图片,拿去作微信头像。也有粉丝看到我们的文章,受到鼓舞,成立了自己的公众号。


公众号运营者同游厦门所摄


我们运营这个公众号像是在一起经营一项小小的、在众人见证下的、被关心期待着的事业,粉丝们都在见证我们的成长。这一本所有人可见的“记事本”,让我们体会到了被认可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使我们更阳光地看待、更认真地期待明天,悦纳自己和生活的美。




“我和阅读者之间是双向的关系”

叶佳怡   旅游与服务学院2019级本科生

创立公众号「不止于她」


疫情期间,我的公众号是在做一些高考学习方法及心态指导。我高中时是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和学弟学妹们关系很好。上大学后感受到他们备考的焦虑和压力,想到自己曾经得到了老师和学长学姐那么多的帮助和祝福,现在我也理应把它们送给更多的学弟学妹,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这也算是我陪伴他们的一种方式吧。


「不止于她」部分文章封面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个学弟一直和我跟进自己的学习状况,每次看到他的私信,都感觉自己是被信任的。他也会给我很多鼓励,让我感觉我和读者之间不是单向的,而是共同促进的关系。


现在我的公众号主要是在记录一些自己的精神生活,双修哲学之后的反思,对于生活的拷问。我是一个特别需要表达的人,大二学业压力比较重,有时候真的会有弦要断了的感觉,但是在公众号写文章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放松、酣畅淋漓的,写完自觉压力小了很多。它倒逼自己不要放弃哲学学习,不断思考。


从一定程度上讲,开公众号写文章看似是我对世界的输出,不如说是公众号对我的治愈。



个人公众号像一扇半掩着的窗,窗外是人来人往的喧闹。公众号的拥有者既可以关注外部环境层出不穷的议题,也可以单纯地为自己开辟出一块精神的“自留地”。


不变的是,开关窗户的自主权始终在自己手中。



采访 | 甘悦 陈梓芸 谭翰 阿曼朱力 张宇涵

撰文 | 甘悦 陈梓芸 谭翰 阿曼朱力 王乃璇 石佳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封面 | 石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