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OOK | 小南门·逛1次少1次

Eighteen ShanghaiLOOK 2020-01-17

最烟火气的小南门

明代的六大城墙之一

即将被旧改

从徐启光到爱因斯坦

从上海的“埃菲尔铁塔”

到160年的老字号

我们期待改变,也不舍从前

小南门的最美日常

这样的老虎窗在上海已经不多见了,清晨、午后推开窗望见的阳光,有星星的日子里闯进的星光,都将成为未来对小南门的念想。

尚存的过街楼

过街楼是上海石库门弄堂的代表,楼上住人,底下通行。

不舍得遗忘的地方

澡堂在小南门也是常见的铺面,弄堂里的房子少有独立的卫生间,很多附近的住户都是常年在公共浴室洗浴,也成为了巷弄里爷叔阿姨聊天的另一据点。

在街上或打牌或聊天的叔叔阿姨,仿佛把巷弄打活了一般,是巷弄生活的灵魂体现。

▲ 废品收购站

已经不常见

▲ 定期放电影的社区服务中心

不知道在哪里还能遇见

有些人从未离开

随便路遇了一位爷叔,他说在这里生活了六十年。

一位奶奶告诉我们她20岁嫁到这里,从未离开。

小南门进入旧改范围

而就在上个月,小南门正式被划列入了旧改范围。曾经“拎马桶泡澡堂”的生活、那些盛满岁月的店铺、陪伴“我们”长大的习惯,可以望星星的老虎窗都将不复存在。


岁月遗留的建筑

小南门的”埃菲尔铁塔“

小南门警钟楼建于1910年,见证了辛亥革命。曾经是上海最高的建筑,被称为“小南门埃菲尔铁塔”。 用于火警警报,也是一个信号台。

接待过爱因斯坦夫妇的梓园

梓园曾经接待过爱因斯坦夫妇,是海派画家王一亭旧居。现在已经全然看不到当年的景象,门口贴起了租房的告示充满了市井的气息。

徐光启的旧居九间楼

因为上下各九间而得名——九间楼。曾经是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故居。现在是杂居的民房,9间楼,也只在历史中遗存了7间。

160年历史的邵万生

邵万生创建于清咸丰二年,是有160年历史的老字号。这里最早是做酱园使用,现在是普通门店。

明代乔一琦故居

最乐堂,明代乔一琦故居。现在只有一个尚存的方形花岗岩旗杆石证明着岁月,寓意“连升三级”。

还有很多地标遗存


▲左边是现存最完整的清代遗址书隐楼

右边是建于1921年的懋德里


▲左边沈恩孚题字的勤慎坊

右边是药王庙遗址

他们都缱绻于时间的缝隙里,成为小南门、老南市故事的标点,叙述着时间。

附近居民的食堂

1883年至今的德兴馆,深受老上海热爱的草堂鸡,学生放学来一杯的南门奶茶... ...那些细碎的生活,因为有了这些食物而丰盛。

1883年的德兴馆 

创建于1883年,一直是周边居民的大食堂,也是旧时候最爱带家人朋友来的地方。直至今天我们依旧能看到很多一家一家的面孔,还有楼下拼桌吃面吃汤包的场景。

老字号草堂鸡

草堂鸡是老字号了,以白斩鸡和鸡粥而出名。我们走进去的时候一位爷叔说,快吃吧,吃一天少一天了。(不过这里幸而有分店)。

6块钱起的南门奶茶

南门奶茶铺十几年来价格基本没怎么涨,一杯奶茶6块,一份蛋卷10块,还有手抓饼,是很多学生流连的美味。

钟楼下的粽子

这个粽子铺很有趣,开在钟楼下边。来自安徽的夫妻俩,门店开了18年,摆摊2两年。住在钟楼里的居民区,等这个片区拆了,他们可能就离开了。

菜食场

不是多么特别的菜场,也并没有随着小南门的历史走了多少年的时光,却无形中影响着小南门居民的生活,市场从室外变到屋内,也将随着拆迁离开。

▲ 开在娱乐有限公司里面的菜店

每次经过这里都忍不住笑起来

▲ 二十几年的早餐店

每天清晨都要排队才能吃到的餐

▲ 小时候常吃的猫耳朵

自己手工做的面条

现在街区要拆了,很多东西都吃不到了。

有遗憾有期待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的最简单日常,是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是那些他们常做的事,因为他们的习惯、他们的热爱而形成了一个地方。

我们从不害怕时代的进步,只是害怕老物件的消逝。经得起岁月的是沉淀。但那些被岁月淹没的是遗憾。


✏️ 作者丨Eighteen

📷 摄影 |Rich

🎨 设计 | Micco

信息

即将消失的小南门


地址:

9号线小南门地铁2号口出


来评论区聊聊:

你与小南门有什么非说不可的故事么?

除了小南门还有哪些老城厢有你的难忘?


喜欢的话就点在看哦~


👇点这里看《LOOK | 好店 · 弄堂里的小布达佩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