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政治经济学十大学术热点及2022研究展望
【编者按】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中国政治经济学继往开来,接续奋进。学者们围绕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党的经济思想、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遏制资本无序扩张、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时至年末,武大政经邀请一批青年学者,整理2021年中国政治经济学十大研究热点,并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未来研究走向进行了展望。
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推荐理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多次强调“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求是》杂志2021年第2期发表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一文提出,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成为学界的重大使命任务。2021年,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性质与定位、研究对象、逻辑主线以及具体构建路径等问题,学界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学者点评(武汉大学 田超伟)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性质与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系统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结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发展(刘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从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各个层面研究经济规律,提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洪银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和话语镜像(周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回答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制度选择和经济治理选择,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裴长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对中国社会主体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属于狭义政治经济学;广义政治经济学还包括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顾海良)。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学者们仍然看法不一:有认为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简新华);初级社会主义物质和文化领域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程恩富);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周绍东)。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学者们的分歧尤其明显: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以实现共同富裕(洪银兴);共同富裕(刘灿);发展生产力(丁任重);以人民为中心(何自力);平等劳动(荣兆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张卓元);公有剩余价值理论(程恩富)。
第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路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坚持实践和问题导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张旭)。以国家主体性为核心和理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于金富)。最大限度地借鉴和运用《资本论》的范畴和原理,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改进板块型叙述结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学理化(孟捷)。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集中反映和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思想(韩保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将“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典型特征事实,并将其上升为一种理论前提(王朝科)。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处理好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导向与理论抽象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谢地、贺城)。
代表性文献
1.顾海良.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01):74-84.
2.洪银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地位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21(04):27-32.
3.刘伟.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12(04):5-31.
4.谢伏瞻,马建堂,洪银兴,江小涓,逄锦聚,韩保江,姚树洁,简新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笔谈[J].经济研究,2021,56(06):4-39.
5.孟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对现有教科书结构与内容的批判性考察[J].人文杂志,2021,(03):1-9.
6.周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若干探讨[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03):81-90+159.
7.于金富,陈文龙.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主体性的特殊属性[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12(01):167-184.
8.程恩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十大要义[J].海派经济学,2021,19(03):223-224.
9.周绍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理论月刊,2021,(04):25-32.
02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研究
推荐理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创新成果,成为本年度政治经济学界最关注的研究议题之一。
学者点评(复旦大学 包炜杰)
学界相关研究呈现出以下总体特征:第一,研究视角多元。既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视角,又有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方法论的维度;第二,阶段分期明确。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发展历程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的四个阶段相一致;第三,现实意义突出。在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体系百年变迁的历史梳理基础上,聚焦新时代经济理论创新成果,实现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蕴含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原则与时代意义。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是对中国百年经济社会关系基本过程及其规律的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百年发展的“路标”(张雷声)。就方法论而言,既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何自力、张月莹),还需明确阶级意识、主体意识、时代意识、实践意识、科学意识(刘伟)。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发展,突破了现代化发展的西方道路唯一论,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周文)。
第二,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的阶段性脉络分析。学界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发展对应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四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张雷声)。具体又以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洪银兴)。
第三,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的创新成果聚焦。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内容的发展脉络(周绍东),其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逄锦聚)。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创新成果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史方位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论”,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谢富胜、匡晓璐、赵敏)。
代表性文献
1.顾海良.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J].教学与研究,2021(06):5-16.
2.洪银兴.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述评[J].东南学术,2021(03):1-22.
3.何自力、张月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04):51-66.
4.刘伟.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04):3-29.
5.逄锦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贡献[J].经济研究,2021(06):22-26.
6.谢富胜、匡晓璐、赵敏.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造[J].经济研究,2021(10):4-21.
7.张雷声.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百年发展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03):3-16.
8.周文.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中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就[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1,(04):3-11.
9.周绍东.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话语的百年变迁和创新成果[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04):26-34.
03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派
推荐理由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学部委员为主要代表的“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派”(以下简称“新马派”),遵循“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 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的学术创新原则,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点,吸取古今中外合理经济思想,结合中外经济史和经济现实,尝试构建一个新的中国经济学学派。2021年以来,新马派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共同富裕、数字经济以及新发展格局等理论和政策问题开展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新特点、新规律,取得了不少具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学者点评(武汉大学 李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进行理论、方法和政策的实质性发展创新。程恩富以马克思《资本论》理论逻辑为依据,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十大要义,包括以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经济理论为研究指导;以初级社会主义物质和文化领域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研究要法等。程恩富、牛涛提出要加强相关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要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体系;要在与各种经济学流派互动借鉴的基础上,吸收各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展综合创新;新时代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与各种错误观点展开伟大斗争。宋树理、魏晨曦、钱凤娟借助CNKI数据库,实证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结构化提升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创新发展路径。段学慧、程恩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商品,以商品为逻辑起点,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这也是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的范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吴文新、程恩富强调要从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理念、社会基本矛盾、公平与效率关系等角度来把握共同富裕的概念逻辑。丁晓钦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行动上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程恩富、伍山林提出了落实共同富裕精神的政策建议:第一,以国资收益全民分红的方式促进共享共富,实行“壮国企、多分红”的改革政策;第二,对家庭人均收入实行新的累进所得税、尽快开征税率较高的退籍税;第三,实行有利于共同富裕的高中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和住房政策;第四,房地产税最佳方案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收入与房价,确定每位18岁以上公民一定的免税金额或免税面积(家庭可以从中任选其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征税。
以“信息—数字—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吴文新提出,智能—基因科技革命最核心的影响在于对人的劳动方式进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颠覆性变革,智联网使人的存在“泛网络化”,将催生一个“产消型数字劳动者”阶层,人的“泛劳动化”存在方式将成现实,资本逻辑下劳动者将彻底被奴役或异化。刘伟杰、周绍东从数字劳动的角度探讨数字经济引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指出数字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但拓展了剥削范围、提高了剥削强度、增强了剥削隐蔽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任由资本尤其是外国资本控制和垄断数字平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促进“数字人”的共同富裕。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程恩富、张峰联系国内外的经济现实,重点从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紧迫性、基本内涵、主要问题和基本方略。陈健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当前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要想落到实处,必须有现实的平台予以支撑,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循环畅通能有效联结中国国内市场与沿线区域市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平台。伍山林强调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大国技术,并尽快实现商业化和国际化应用。为此,要利用大国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发展大国技术,提升本土市场效应;二是高效利用新型举国体制,增强技术引领和提升经济韧性;三是利用大国独特优势,不断打造动态比较优势。
代表性文献
1.程恩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十大要义[J].理论月刊,2021(1):5-9.
2.程恩富、牛涛.守正创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0):5-15.
3.段学慧、程恩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方法论考证和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21(6):1-9.
4.宋树理、魏晨曦、钱凤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思想的演化线、问题源及创新性[J].改革与战略,2021(9):5-9.
5.程恩富、伍山林.促进社会各阶层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思路[J].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2):5-11.
6.丁晓钦.从思想到行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N].光明日报,2021-9-30.
7.吴文新、程恩富.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与四维逻辑[J].上海经济研究,2021(11):5-19.
8.吴文新.智能革命下劳动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1(10):5-13.
9.刘伟杰、周绍东.非雇佣数字劳动与“数字化个体”——数字经济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嬗变及启示[J].西部论坛,2021(5):34-45.
10.程恩富、张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求索,2021(1):108-115.
11.陈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21世纪海上丝路畅通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1(11):58-73.
12.伍山林.充分利用大国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6):90-97.
0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第二个百年目标
推荐理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顾和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者点评(北京工商大学 王金秋)
在此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后小康时代”治理重点转向等重要议题,形成了一些丰富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第一,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康”概念,现代的、中国式的“小康”及“小康社会”的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以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为发展目标,以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为发展路径(丁任重、徐志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人民主体性”“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孙立冰,王朝科)。第二,雷明、邹培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概括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效的制度安排、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内生动力的激发、大扶贫格局的形成等六个方面。燕连福、杨进福认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定目标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抓住重点又注重高质量发展、实施正确方略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是我们取得胜利兑现承诺的宝贵经验。第三,从理论意义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白暴力)。从实践意义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创造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世界奇迹,使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中国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田鹏颖)。第四,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对贫困得以消除,但并不意味着贫困一劳永逸地被消除,农业农村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返贫和新致贫风险管控(张蕴)、相对贫困问题解决(杨铭),将成为“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的新命题。贺立龙、刘丸源指出,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提升脱贫奔康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代表性文献
1.丁任重,徐志向.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研究[J]. 经济学家,2021(04):5-12.
2.孙立冰,王朝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价值准则和方法论[J]. 管理学刊,2021,34(01):13-26.
3.雷明,邹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密码、制胜关键、价值与前瞻[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3):102-107.
4.燕连福,杨进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01):6-12.
5.白暴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J]. 红旗文稿,2021(14):34-37+1.
6.田鹏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历史意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4):39-46+163-164.
7.张蕴. 后小康时代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动因及现实路向[J]. 理论探讨,2021(03):163-170.
8.杨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村贫困治理重点转向与应对策略[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09):120-123.
9.贺立龙,刘丸源.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12(03):78-104.
0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推荐理由
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追寻与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奋斗目标。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提出要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确立,走向“小康”;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已跃升新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中国发展繁荣进步创造了重要前提,也为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学者点评(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杨嘉懿)
在此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界开展了相应的理论研究。第一,结合我国国情的具体情况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其“新特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王一鸣、张占斌)。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视角,指出现代转型先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启动,但并不是推动一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王岩)。第二,回顾百年历史,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与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现代化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促使“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深化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发展步骤和阶段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的宏伟蓝图,丰富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顾海良)。第三,根据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探讨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解决全面现代化中的重大难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以现代化国家建构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刘守英)。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韩保江)。
代表性文献
1.王一鸣.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N].经济日报,2021-9-01.
2.张占斌,王学凯.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础、思想演进与实践逻辑[J].行政管理改革,2021(08):4-12.
3.王岩. 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 [J].山东社会科学,2021(09):161-167.
4.顾海良.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与中国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1-4-22.
5.刘守英.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J].经济学动态,2021(07):12-21.
6.韩保江.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N].人民日报,2021-7-27.
06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推荐理由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确保开好局、起好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重要遵循。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为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行动指南;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2021年,政治经济学学界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形成了一批优秀成果。
学者点评(福建师范大学 黄雯 )
2021年,国内政治经济学理论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体系”这一判断下,进一步指出,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以社会主要矛盾为枢纽,三者有机统一昭彰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凸显生产决定性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精粹(顾海良)。实现经济发展新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通过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实现GDP总量和人均水平双提升(刘伟)。第二,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有科学理论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是认识“三新”内涵特性、应对具体实践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李建平、刘晓航),只有从系统观念出发才能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性、关联性、结构稳定性和开放性(王朝科、鲁保林)。第三,全面认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精髓。谢富胜等指出,新发展阶段概念的提出,完善了中国特色的历史方位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唯物史观和矛盾分析法形成的理论创造。邱海平指出,新发展理念全面揭示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全面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何自力强调,以融入、跟随、追赶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格局已难以为继,构建以引领、创新、超越为特征的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第四,随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向深入,学者们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在领导力量上,赵峰、周慧珍指出,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具有体制的优势,能够将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推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在转变发展方式上,陈劲、阳镇、尹西明指出,应发展新型举国体制引领、未来产业引领与世界一流企业引领的整合式三重科技创新引领路径;王彬彬论证了“市场-国家”双重调节方式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区域上,姚树洁、孙浩进、李培鑫、张明等学者分别深入分析了重庆、东北、上海、江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代表性文献
1.顾海良.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J].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01):74-84.
2.刘伟.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增长目标与新发展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2021(03):5-13.
3.李建平,刘晓航.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有科学理论思维[J].当代经济研究,2021(01):10-12.
4.王朝科,鲁保林.以系统观念把握新发展格局内涵特性[N].辽宁日报,2021-03-16(5).
5.谢富胜,匡晓璐,赵敏.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造[J].经济研究,2021(10):4-21.
6.邱海平.全面认识和贯彻新发展理念[N].经济日报,2021-12-06(10).
7.何自力.构建“以我为主”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J].人民论坛,2021(01中):16-19.
8.赵峰、周慧珍.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J].学习与探索,2021(06):86-97.
9.陈劲、阳镇、尹西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科技创新战略[J].当代经济科学,2021(01):1-9.
10.王彬彬.程恩富教授的“市场-国家”双重调节思想研究——兼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济调节方式[J].西部论坛,2021(03):1-10.
11.姚树洁.重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与有效路径[N].重庆日报,2021-01-21(21).
12.孙浩进,张斐然.东北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机遇、瓶颈与路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22):103-110.
13.李培鑫,杨朝远,张学良.上海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路径和对策[J].科学发展,2021(04):43-52.
14.张明,从海燕.构建江苏工业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现代管理科学,2021(01):31-34.
07
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推荐理由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顽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在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之际,共同富裕成为受到学界高度度重视的基础议题。2021年以来,很多研究都指向创新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系、剖析和破解“三农”难题等举措,不断消除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者点评(上海交通大学 周露平)
共同富裕研究是当下最为重要且极具爆发力的学术焦点,政治经济学界开展了颇具规模的理论研究与学术探讨,意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资源与政策指导。
第一,凝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洪银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理念与价值原则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与创新(朱品儒、韩璞庚),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规律与人民共同利益的有机统一。
第二,凸显内涵。2021年我国进入了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新时期(郑沃林等),共同富裕已经由马克思主义美好理想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伟大实践行动(朱品儒、韩璞庚)。共同富裕这一伟大实践内涵丰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群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聚焦为调整劳资分配关系,兼顾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赖德胜)。
第三,路径抉择。共同富裕伟大实践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政治经济学界也开展了相应的理论研究。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系创新和发展问题上,所有制、分配方式、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筑牢了强大制度保障(代金平)。还聚焦于坚守公有制主体地位以优化国内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李军林、许艺煊)、我国分配制度的人民立场(韩喜平、何况)、马克思经济道德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闫远凤)。
代表性文献
1.洪银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地位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21,(04):27-32.
2.朱品儒,韩璞庚.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马克思主义蕴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创新[J].学术论坛,2021,44(04):37-46.
3.郑沃林,洪炜杰,罗必良.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增进农民幸福感——基于经济收入-社会网络-生态环境框架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140-151.
4.朱品儒,韩璞庚.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马克思主义蕴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创新[J].学术论坛,2021,44(04):37-46.
5.赖德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6):10-16.
6.代金平.超越资本逻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5):106-115+152.
7.韩喜平,何况.中国共产党百年分配制度变革及其人民立场[J].经济纵横,2021,(05):1-8+2.
8.李军林,许艺煊.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与原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考察[J].南开经济研究,2021,(01):36-57.
9.闫远凤.马克思经济道德思想研究及其现实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5):10-17.
08
第三次分配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推荐理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十次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当前,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明显存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讨第三次分配,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命题。
学者点评(厦门大学 徐春华)
在此背景下,国内政治经济学界对第三次分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第一,在第三次分配的内涵界定和理论溯源方面,大部分研究认为第三次分配具有显著的道德层面的公平正义特征和公益慈善事业的公益性(邓国胜),把第三次分配视为道德因素起支配作用而慈善活动起主体作用(李贤、崔博俊)。第二,在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方面,江亚洲和郁建兴认为第三次分配主要表现为富人自愿将财富向穷人转移,其缩小总体收入差距的功能明确而稳定,还有助于缓解个体焦虑情绪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李贤和崔博俊认为“第三次分配”引导着先富人群实现精神上的富裕,道德和模范的力量将牵引其他人群在行为上的效仿,是推动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补充。马雪松认为实施第三次分配不仅能够促进先富起来的群体发挥示范作用,引导还未富起来的群体把握发展机遇,而且能为先富带动后富、迈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第三,在第三次分配的机制建设和路径选择方面,有学者提出通过加强现有的慈善资金管理机构的管理,完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积极捐款,鼓励和引导公益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等途径健全第三次分配制度机制;有学者认为分别以生产税净额、转移税及税式支出等形式参与分配是影响三次分配关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梁季);也有学者主张通过形成或建设文化动员机制、组织动员机制、社区动员机制、制度动员机制、新技术动员机制等途径来完善第三次分配的社会自我动员机制(朱健刚);还有学者提倡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和完善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的渠道(元晋秋)。总之,“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代表性文献
1.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J].人民论坛,2021(24):42-45.
2.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21(9):76-83.
3.李贤、崔博俊.共同富裕视角下的慈善活动[J].思想战线,2021,47(6):20-29.
4.梁季.税收促进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 2021(28):34-39.
5.马雪松.第三次分配在新时代的新变化、新利好[J].人民论坛,2021(28):14-17.
6.朱健刚.调动多方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意义、挑战和途径[J].人民论坛,2021(28):18-20.
09
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推荐理由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1年经济工作中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引发各界关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为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特别是在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新产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的重要政策主张。站在新发展阶段、结合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格局,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举措对于指导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乃至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学者点评(北京大学 张杨)
2021年,政治经济学界对遏制资本无序扩张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第一,提出资本已经成为驱动平台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社会生产的扩大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之间矛盾的深化;平台经济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的尖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数字经济世界市场和争夺数字经济红利所展开的较量更为激烈(韩文龙)。第二,私有资本的无限扩张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创造性毁灭”。新自由主义不断暴露出在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层面的难题,尤其是在新自由主义驱使下,金融垄断资本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活各领域实行全方位控制,削弱了国家整合社会财富和资源、平衡资本和劳动关系、缓和劳资矛盾的社会调节功能(邰丽华、张媔)。第三,通过对比资本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得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利用好”和“驾驭好”市场经济规律的关键。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让资本的力量无拘无束和无序扩张,满足资本获取更大利润的要求。而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经济学上的这道世界性难题,其中的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刘凤义)。第四,发挥公有制作用,切实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同步发展,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矫正资本逐利的一般性质。社会主义需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驾驭资本,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同时要谨防国有资产流失、外国资本垄断、非公资本单向参控、削弱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等一系列错误和偏差(丁晓钦)。此外,因为社会主义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目的,所以不同于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应矫正资本逐利的一般属性,加大资本补偿劳动的力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周绍东、陈艺丹)。第五,提出按照社会总资本运动规律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在资本同样已经成为市场主体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好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作用,通过国家规划、宏观管理和调节政策等手段,引导社会经济资源按 照社会总资本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进行合理配置,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必然途径(邱海平)。第六,提出金融实化政策,即从脱实向虚转向脱虚向实的举措。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该按照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给予指导和控制,不应从资本的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出发,避免经济社会发展让位于资本价值增值,防止金融资本的无序扩张(程恩富)。第七,提出新时代重大问题管得住的实践样本和世界意义。重大问题管得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样本,特别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克服金融资本的寄生性和投机性,避免西方那种经济寄生化、制造业空心化的局面(宋朝龙)。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并不是要把所有权和劳动分离开来,而是相反,要把任何生产的这两个要素结合在同一手中。”按照《资本论》的逻辑,资本无序扩张又具体表现在“三对背离”,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背离、生产和流通相背离、价值和垄断价格相背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阈下使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能够使这“三对背离”实现有机结合,是今后关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热点。
代表性文献
1.韩文龙.平台经济全球化的资本逻辑及其批判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6):134-145.
2.邰丽华,张媔.新自由主义扩张与欧美国家新社会运动的三大转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93-98.
3.刘凤义.从四重维度看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内在必然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0):117-126.
4.周绍东,陈艺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J].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03):102-112.
5.邱海平.关于新发展格局战略思想的几点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2021(01):14-16.
6.程恩富.改革开放以来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的十大政策创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03):18-26.
7.宋朝龙.新时代重大问题管得住的实践样本和世界意义[J].人民论坛,2021(12):36-41.
10
0和1的政治经济学
推荐理由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和模式,重塑了全球经济结构,深刻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的相关规定,数字经济产业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和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个大类,以及32个中类和156个小类,我国数字经济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21年,学术界对数字技术引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变化、数字技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关系,以及反垄断问题展开了理论探讨。
学者点评(南开大学 赵敏)
2021年,国内政治经济学理论界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变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形式、职能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以及世界资本主义国际关系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余斌;韩文龙;齐昊,李钟瑾;王璐,李晨阳)。数字技术与平台经济发展运动规律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第二,数字技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范欣;宋冬林等),深刻改变了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四个环节。数字技术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深刻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白永秀,宋丽;焦音学,柏培文)。数字技术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第三,反垄断问题研究。平台经济具有自然垄断的属性,平台经济垄断的原因、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反垄断机制等问题越来越得到学界关注(周文,韩文龙;王世强;孙晋;唐要家)。相较于前两次世界范围内的反垄断浪潮,此次平台经济垄断有显著特殊性,相关问题仍需深入探讨。
代表性文献
1.余斌.“数字劳动”与“数字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5):77-86+152.
2.韩文龙.平台经济全球化的资本逻辑及其批判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6):134-145.
3.齐昊,李钟瑾.平台经济金融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21(10):14-22.
4.王璐,李晨阳.平台经济生产过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21(06):53-61.
5.范欣.新时代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内在逻辑、基本原则与制度保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1):166-172.
6.宋冬林,孙尚斌,范欣.数据成为现代生产要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21(07):35-44.
7.白永秀,宋丽婷.数字经济对经济活动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4):78-85.
8.焦音学,柏培文.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研究——兼论后工业化时代数字经济的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2021(10):84-99.
9.周文,韩文龙.平台经济发展再审视:垄断与数字税新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21(03):103-118+206.
10.王世强.数字经济中的反垄断:企业行为与政府监管[J].经济学家,2021(04):91-101.
11.孙晋.数字平台的反垄断监管[J].中国社会科学,2021(05):101-127+206-207.
12.唐要家.数字平台的经济属性与监管政策体系研究[J].经济纵横,2021(04):43-51+2.
The End
排版|初传凯
审核|周绍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