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大讲堂No.10|解振华院长主讲气候第一课
10月29日下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解振华院长在气候变化大讲堂发表题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
从本期开始,“气候变化大讲堂”正式列为清华大学全校研究生选修课(课程号60140031),由解振华院长主讲第一课!
解振华院长在演讲中全面阐释了气候变化的科学性,系统回顾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并详细介绍了我国气候行动、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来自校内外近200名听众参加了本期气候大讲堂
解振华院长演讲现场
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担任主持
解振华院长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定义讲起,列举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次至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强调:“IPCC报告指出了气候变化的科学性、严峻性和紧迫性,气候变化已经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造成了影响和危害。”
IPCC报告评估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目前围绕这一问题仍有科学争论。解振华院长强调:“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和争论不应成为道义上、政策上不采取行动的理由,各国政府应本着对本民族、地球家园和子孙后代永续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按照预防原则,积极主动采取无悔行动。”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启的全球气候治理的谈判进程,迄今已进行了近30年,根本任务是将全球公共利益与各国国家利益统合起来,建立和运行一个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国际制度,推动各方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从2007年巴厘岛到2018年卡托维兹,解振华院长作为中国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代表团团长,连续12年带领中国谈判团队为推动《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的达成付出了艰苦努力。
作为参与者、亲历者和贡献者,解振华院长系统梳理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节点:
2015年底达成的《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里程碑。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国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振华院长特别指出:“我们有一支强有力的谈判团队,这支队伍是我们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多边外交和全球治理的生力军,也是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源财富,希望这支团队能继续坚持!”
习近平主席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解振华院长介绍,近年来我国主动采取气候行动,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等措施,实现碳强度持续下降,环境质量也持续改善。
此外,在增加森林碳汇、推进碳市场和低碳试点示范建设、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解振华院长强调:“所有这些行动都产生了协同效应,一举几得,发挥了正能量的作用。”
“事实说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非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反而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创新技术、培育新的产业、增加就业、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促进安全,实现多领域的协同增效。”
当前,《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已经基本达成,2020年后各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已经基本确立,下一步主要的任务就是落实行动和提高力度。
对于今后的行动,解振华院长强调“一个定位、两个认识”——
坚持“一个定位”:
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根据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明确“两个认识”:
《巴黎协定》形成的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与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对内促进高质量发展、对外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举措。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解振华院长强调:“我们要百分之百兑现2030自主贡献目标,将目标纳入‘十四·五’和‘十五·五’规划,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实行责任制,并争取做得更好。”
“制定我国到2050年的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倒逼转型创新。同时加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和落实《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专项基金秘书处主任李海岩、宁夏彦宝基金会执行秘书长郭素、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刘家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健、规划发展部主任麻林巍与近200名听众一起,现场学习了解振华院长讲授的精彩内容。
相关链接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人物特别报道|解振华: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部级干部
10月31日“气候大讲堂”精彩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