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开课】赵宪臣/让评论助推作品飞翔

2017-05-22 赵宪臣 齐齐哈尔文艺

 

        5月20日,”说文解艺“文联公开课举办第五讲,赵宪臣副主席在鹤城艺术宫与听众一起交流《让评论助推作品飞翔》,现摘发部分讲稿内容。


让评论助推作品飞翔

                       ——漫谈文学评论写作

                     

在关于评论的职能作用方面,有一种说法是把评论与创作的关系比喻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这种说法把评论与创作置于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不是谁依附于谁的关系,而是彼此相存相依的关系。而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再做探析,我更认为,评论的一个显在的作用是,好的评论完全能够起到助推作品飞翔的作用。作家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飞翔的过程,让文字飞翔,让思想飞翔。评论就是在作家的飞翔结果其作品完成之后,助推作品再次飞翔,飞得更为稳健和自信。因为评论是继作家的创作之后,给人们再创造出一个新的、理性的艺术世界,它是把作家创作出的艺术世界升华到崭新的“美学世界”。在评论创造出的这个美学世界中,被评论的作家作品将被重新挖掘,重新编码,重新放飞。

这样一来,谈论评论就无法绕开评论家这个主体,文学评论的全部过程,都是评论家主体实现的过程。一篇充满见地,机智灵活的评论,肯定与评论家个人素养素质有关,那么作为一个评论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对这个问题目前的共识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个评论家要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能力----艺术感觉是先于任何理论的先天秉赋,它比理性更忠于准确的价值判断。艺术感觉能力是文学评论家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艺术的选择过程首要依重的能力。大量赏析性的评论、评点式的评论,都是这种主体能力外化与实现的结果。

二是作为一个评论家要具有丰富的审美活动经验----一个好的评论家显然既要有良好的艺术直觉,又要积累相当的审美活动经验,这些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评论活动,使其获得思维的材料并具备选择的能力。没有审美活动的经验积累,文学评论的价值判断就会常常出现失误。

三是作为一个评论家要有广博的学识----因为文学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意识形态,它只是在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中显示着自己的审美的本质特征,而文学评论的多种角度与方法又与毗邻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文学评论家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博览群书是达到广博学识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一定的社会阅历,有助于提高评论家的理解能力,当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文学评论发展的当代趋势时,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开拓思维空间,灵活运用各种批评方法的前提。

四是作为一个评论家要具备理论的素养----文学评论既是理论的应用,又承担着理论的总结职能。那么文学评论家们的理论素养便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素养意味着对诸种体系的理论范畴熟练的掌握与应用,也意味着对审美经验形态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前者是理论的应用能力,后者是理论的创造能力,一个优秀的评论家最好能有独创的理论体系,并且能运用这种体系,对文学现象作出敏锐的分析。

评论家具备上述素质要求,不仅在于勤奋好学,更主是的是在批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磨练。也就是说评论家得有参与文学进程的热情激情,在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感受,在阅读中成长。只有经久的磨练,评论家的文笔才会日趋成熟,才会磨练出自己的评论个性。在长期的文学评论实践中,评论家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评论方式方法,从而确立个人的风格特色。说到评论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美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等等,这些方式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常常是综合性地体现在对作品的评论中。本人在评论实践中比较倾向于“感觉印象批评”。这种评论方式的好处是,可以灵敏地发挥评论家个人的艺术感觉,放大这种艺术感觉。对这种评论方式的衷爱,也引发了我思考的兴趣,所以当有人对这种评论方式表示出看轻和不屑时,必然引起我的反弹,曾为此写过《守护感觉印象批评》一文,对这种评论方式做了个人的解读和阐发。


 观点:守护感觉印象批评                              

 在诸种文学批评方式中,有一种方式被运用的频率堪称最多,却也被诟病的最多,这种方式就是感觉印象批评。

 瞩目文学报刊凡有对作家作品的评骘大多都属感觉印象批评,就是在那些讲究学术性的文学理论评论刊物上,如果细加检索也会有不少篇章可划入感觉印象批评之列。大量的感觉印象批评构成的是对作品的集群似围观,其对文学作品的品鉴作用不可低估。那么这样一种被批评家使用起来轻灵快捷、颇为顺手的批评方式为什么还要加以诟病呢?

对感觉印象批评的诟病来自理论在握的名高位显之士以及学院批评家,他们指责起来的口径高度一致,那就是这种批评只有感觉没有理论,或者说是欠缺高度,因而需要超越。此类论调听起来的确言之成理,对批评来说哪一种方式又不面临着超越呢?任何方式方法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感觉印象批评又怎能独善其身,对自身的超越当然要时时谨记。不过当有人指责感觉印象批评时,人们能明显地看出他们的动机里含有对这种批评方式的轻视和小瞧,似乎以这种方式从事文学批评行之不远,只有那些占尽了理论优势的文学研究才有发扬光大之必要。理论深度是一些操持批评的人言说起来颇感自豪的话题,达不到理论深度的批评在他们看来属于小打小闹,不值一提,所以要超越的论调才如此急迫,如此催人。

感觉印象批评自然需要超越,这一点没有推托的任何理由,但超越也并不是只有走理论一途,对热衷于寻找作品新感觉新认识新发现的感觉印象批评来说,完善自身还应把自己的长处做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个长处就是批评家所具备的良好的艺术感觉,批评能不能出新出彩全在于读过作品之后,搞批评的人在作品中感没感觉到那些内在蕴含,那些作家深藏不露的招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感觉到的越多,批评才会越有力,才会新见迭出。在批评中艺术感觉不仅是从事批评的前提,还决定着批评走向,正是感觉的延伸牵引着批评的延伸。很多时候从事批评的人受限于个人的艺术感觉,常常止步于不该止步的地方,这也是人们读到的一些批评难以服人的原因。让个人的艺术感觉更灵敏、更深入、更超拔于作品之上,显然是批评家要努力接近的目标,在这其中理论的介入更多地体现在了有助于艺术敏感力的提升方面,而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艺术感觉话题是个探究起来无法穷尽的话题,艺术无止境艺术感觉也会无止境,这样一来,注重感觉印象的文学批评跟着感觉走也能大有可为,也有自己宽广的大路可行,忠实地守护这种批评方式,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对个人的艺术感觉深信不疑,是一个从事批评的人理应表现出来的批评自信。批评的感觉包含着对作品的觉察觉悟,阅读作品时的灵光闪现正是批评家觉察觉悟的一次集中爆发。与文学创作一样,文学批评也需要灵感,二者的不同在于,创作灵感来自生活,批评的灵感来自阅读,批评家要在良好的艺术感觉上再进一步优化跃升别无他法,只能在作品的阅读积累中获取滋养。阅读积累越丰富越厚重,艺术感觉才会越敏锐越凸显,对一部作品的解读才会越精到越新见迭出。

另一方面,感觉印象批评在诸种批评方式中是最接近大众的批评方式,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因而这种批评还承担着让批评重回大众视野的责任。文学批评的读者少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多多少少让搞批评的人心存莫名的悲凉悲哀,造成读者与批评隔膜的原因不外乎是批评的专业化、理论化要求,从一开始就与普通读者有距离,没有理论准备的读者不可能有兴趣和耐心,把一篇充斥着概念术语的批评文章读下去,他们面对批评的枯燥会决然地选择退避三舍。在这种情况下感觉印象批评的登场将恰逢其时,读过这种批评的人都会体验到,尽管感觉印象批评也讲理性,但更注重感性,这样的感性更贴合大众的心理,从某种程度上说批评的感性发挥得越好,越能充分传达出批评家的审美印象,也越能引发读者的关切。好的感觉印象批评能瞬间拉近批评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在感觉中再感觉,进而体会到批评的妙不可言。对大众读者来说,艺术感觉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批评家的批评在其中起到了引领作用,这个作用一旦作用于读者,就会为读者打开一片新天地,唤醒他们沉睡的艺术感觉。当然这种唤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所评作品的认知,所以紧紧围绕作品谈作品,不尚空谈,不做理论的空转,就成为感觉印象批评自觉遵守的要义和准则。

如果把文学批评也纳入写作来看待的话,那么感觉印象批评在创建独立的批评文体方面会走得更为稳健。近年来,在张扬批评的文体意识上,许多批评家都阐发了个人的见解,在批评写作上实力突出的青年批评家张莉在《批评家要有所评有所不评》一文中就曾指出:“优秀的批评家,要有艺术直感,要有文学判断,也要建立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她还以别林斯基评论果戈理,巴赫金评论陀斯妥耶夫斯基;本雅明评论波德莱尔为例,说明“因为他们有敏锐的艺术感觉,也有自觉的文体意识,能将一种感性和理性恰切地平衡在一起,所以,他们才最终成为世界公认的优秀批评家。”李莉对敏锐的艺术感觉的强调,正与感觉印象批评有着特征的一致性,从感觉出发的批评是在作品的阅读中被触动的产物,属于批评家有感而发,自然会在批评的表达上竭尽所能,而不会陷入理论的套路之中,在用作品印证理论,或用理论印证作品的怪圈里转来转去,失去了批评应有的灵动。回到中国古老的批评传统会发现,重视感觉和直觉也是古人评点作品的特色,在评点中做了恣意发挥,形成了词采绚丽、寓意精深的评点文体,一些留传至今的诗品词话之所以被后人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古人确实做到了“把批评也当作一种写作”。有了这样的文体自觉,后人才会在受到这些评点启示之外,还能愉悦于文字文体的美感。当今的感觉印象批评在语言操作和文体风格的建立上还有无限的施展空间,批评家的重任在于,经由自己的不懈努力写出人们心目中渴望一遇的批评。

在这篇《守护感觉印象批评》中,我提到了评论家要写出人们渴望一遇的批评这个话题。那么什么样的批评是读者渴望一遇的批评呢?这样的批评首先肯定是写出了自己独特见识的批评,也是在语言的表达上能够引人入胜的批评,如果对文学批评有阅读的兴趣,在大量的文学批评文本中,读者是能读到自己心目中渴望一遇的批评的。在我个人来说确实在阅读中有这样的经历,为读到一篇有独特表达的评论而欣喜。青年评论家洪治刚几年前为长篇小说《向延安》写过一篇评论就曾在瞬间击中了我。



 附:作者评论作品

      《杜康魂》:悲情楚楚写商魂                      

 国有国魂、军有军魂,经商也有商魂,这个商魂是什么?读了刘伯翔的长篇小说 44 34232 44 15288 0 0 2693 0 0:00:12 0:00:05 0:00:07 2995杜康魂》自然知道那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诚实守信”。就是为维护这四个大字,小说的主人公柳北虬曾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悲情楚楚的商魂之歌。

《杜康魂》是一部直击当下现实的商战小说。就中国文学来说,涉及商战是中国作家的一个短板,获得普遍认同的商战小说也不多见,这其中有一个“写作与经商”难以两全的困窘。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写作上投入精力,就会无暇在生意场上精打细算;反之一个人潜入商海也难以顾及文学写作。当然也有“写作经商”两不误的人,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刘伯翔既是商人又是作家,此前他还创作过长篇小说《逐日》,这次推出的《杜康魂》则是他断断续续用了10年时间才写就的一部正面强攻商海现实的小说。中国作家写商战亲历和没亲历是个分水岭,没有经商经历的作家写商战,显然臆想的成分多一些,虽然他们也可能把商战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很像那么回事,但总会出现令人生疑的地方,总会现出皮袍下的小来,与那些亲历过商海沉浮的作家比起来也会差那么一截。别小看了这一截,很可能就因为这一截,拉开了商战小说之间的距离,甚至冰火两重天。

 《杜康魂》是作家刘伯翔商海搏击的产物,他倾力推出的人物柳北虬虽然是个悲情人物,却悲得昂首不屈,悲得令人感奋、令人赞叹。这个人物因为有了与众不同的悲情底蕴,将成为中国商战小说中一个醒目存在,并以自身对商海中卑劣行径的抵拒,对邪恶势力的抗争,对诚实守信这一商魂的守护而令人仰视。小说中的柳北虬在创办“大风酒行”之初,就为自己定下了经商的远大目标和原则,他的酒行专营杜康酒并不仅仅源于对杜康酒的个人喜爱,更深层的动机则是柳北虬感动于杜康造酒的古老传说,他要把这一传统酒文化传承下去。经商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挂上钩,这是柳北虬经商的初衷,这个初衷在为经商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规约着他的经商行为,就是要以诚信为本,不搞欺诈,不玩暗箱操作,不售假冒伪劣,也就是说在经商的义利二字上,柳北虬更倾向于义字。这个义字也是中国文化应有之义,对应在深谙中国文化之道的商人柳北虬身上正是小说的意旨之一。

 不过愿望归愿望,现实是现实,柳北虬所处的经商环境不会让他在自己设定的路线图上走得太远。处在追钱逐利的市场环境中,一些经商者早就把诚实守信的商魂丢在脑后,不择手段地赚取昧心钱对一些经商者来说已是见怪不怪。所以当柳北虬专营汝阳杜康酒打开局面后,一些不良商家乘机以窜货手段来扰乱市场,加之厂家违反协议,擅自扩大经营权限,使雄心勃勃的柳北虬遭受重创,也是在经商的重创中,这个苦守商魂的硬汉竟一病不起。是不良商家和不讲信义的厂家合力击垮了柳北虬,在他们的合力中有着一条商魂被毁弃的清晰轨迹。在商战小说中能演绎出“商人,你的商魂丢了”这样一种鲜明的认知,这本身就说明了小说的不同寻常,不少商战小说恰恰在此处见出了茫然。这是在商海中近身肉搏的作家才有的体验,这个体验化成了小说主人公柳北虬的体验,是如此地悲愤悲凉。

壮志未酬的柳北虬不甘心就此偃旗息鼓,他选择了绝地反击。在大病稍有好转后经过实地考察他选择了经销杜康的另一个品牌:白水杜康。这一次他在初战告捷,营销前景现出一片光明之际,又遭遇到了来自市场职能部门的刁难勒索。就因为柳北虬没有按潜规则行事,一些利俗熏心的公职人员,竟然动用手中的权力,以打假为名查封了“大风酒行”。这一次的重击对柳北虬来说才是致命的,他不得不拖着自己的病弱之躯,强打精神与邪恶势力拼力一搏。最终柳北虬在民告官的官司中,在法庭上笑到了最后,自己的生命却也终止在了庄严的法庭。

这是一部有着文化深度和强烈命运感的长篇小说,文化深度体现在小说的主人公柳北虬虽是一个商人却对中国文化一往情深,小说集中地对中国酒文化进行了寻根探源,特别是对杜康酒的文化底蕴做了充分展示,可说是有关杜康酒知识的大融汇、大集合。作家从酒文化视角进入了一个经商者的精神世界,杜康酒文化构成了作品主人公柳北虬的精神支撑,杜康酒的酒魂也与柳北虬用生命坚守的商魂一脉相承。能把经商活动打上清晰的文化印迹,这是《杜康魂》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有了这一笔也就有了文化意味和文化纵深。小说的强烈命运感在主人公柳北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作家为了突出人物的命运,大胆地采取了“盯人战术”,也就是把柳北虬这个人物置于显要地位。小说出现的人物虽然不少,但突出的却是柳北虬一个人的苦斗,并在苦斗中身心俱疲,直至生命终结。小说中的柳北虬串连起了整个小说叙事的推进,他的行踪、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得到了作家笔墨的恣意挥洒。这个人物命运悲剧的前因后果都有着清清楚楚的呈现,从最初对杜康酒文化的美好设想,到遭遇来自商人及公务人员的两次重击,再到为坚守商魂抗争到底,柳北虬正直、硬朗的个性彰显了经商者的一身正气,他的悲情楚楚唤醒了良知,这个人物的遭际,谱出了一曲扬善惩恶的正义之歌。

作家的笔触精到而沉实,对一些场景的描摹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写到杜康村作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往还,对这一文化景观多有个人发自内心的共鸣。写到市场职能部门的弊端,作家仅以工商分局在庄严的办公楼大厅置放招财进宝福鼎这一物事,就把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充分暴露。写到厂商联谊活动,作家更是动用了个人经验,对这种普遍使用的经商手段进行了全程再现,场景之逼真不是亲历者难有作为。小说采用了报告文学的结构手法,尤其是小说开头以及涉及到杜康酒业“两伊大战”部分,报告文学的色彩更浓。这样的手法直接导致了小说的直线推进,人物也是围绕着柳北虬辗转腾挪。对作家来说,各种手法都有借鉴的必要,小说写作尤其如此,尽管作家借鉴了报告文学手法,但就写出了人物命运这一点来说,《杜康魂》不失为一部直面现实的小说,其悲情、其沉重,在商战小说的谱系里自有夺人眼目的光晕。

现在写评论好在处于多媒体时代,这篇评论《杜康魂》文章 ,就让我发在了自己的博客上。虽然不如发在纸质媒体上那么招摇,但怎么说也是一种传播方式,也会引来有兴趣的阅读者。

文学评论重在写出自己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首先表现在一个评论者对作品的发现上。我在读到内蒙作家艾平的非虚构作品《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时,就发现了文学作品中的一体两面的现象,于是就针对这种发现,阐发了个人见解,这篇以《九年长征 传递深意》为题的评论参与了《人民文学》杂志的“近作短评”征文活动,并获得了优秀评论奖。还有,当我读到甘肃青年作家弋舟的中篇小说《等深》,感觉到了等深这个词对评论的重要意义,于是就用《等深》的文学等深来解读这部作品,找到了进入作品的新角度。个人认为这样的评论都写出了与众不同,因而也突显了评论的独特个性。

目前,与其它文学样式一样,文学评论也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中,对文学评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如何把文学评论写的深入人心这不仅是一个课题,也是评论的终极追求,我们还走在评论的路上,但这条路的前景已经展现了色彩的斑斓和炫目。


【预告】21日,市博物馆听吴学谦主席论书法

【预告】20日,与赵宪臣老师相约鹤城艺术宫

公开课结束第三第四讲
“说文解艺”文联公开课给文艺爱好者送“实惠”

来听听不?“说文解艺”文联公开课周六开讲



齐齐哈尔文艺奖

优秀社会文艺团队

被提名团队

(次数)

来源:“齐齐哈尔文艺”公众号留言

卜奎民族艺术团 245次

卜奎民族艺术团288 次

齐融平安合唱团284 次

红五月合唱团 227次

富区职工艺术团(原钢花艺术团)128次
鹤泉园艺术团 108次
依安县乌裕尔民族艺术团89 次
泰来县中老年红歌合唱团 82次
齐铁金号角管乐团 73次

残疾人追梦艺术团 65次

齐车铁龙艺术团 65次
醉美多彩艺术团 59次

鹤乡社区春光艺术团 58次
梅里斯区映山红艺术团 52次

市委老干部局时装艺术团  49次

文宾艺术团 49次

馨悦艺术团 49 次

海燕舞蹈队 45次

海山合唱团  42次
泰来先锋社区艺术团41 次

梦之星模特团 41次

梅里斯区夕阳红艺术团41 次

梅里斯区金秋职工艺术团 39次
和平公司老年艺术团 35次

玫瑰之声艺术团 35次

星光合唱团 28次

运建管乐团 27次

富区微微民族舞蹈团 26 次

春风艺术团 25次

梅里斯区映山花红舞蹈队6次

截止5月22日16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