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计算现状—5.厂商篇
写在前面
厂商篇是最难写的一篇文章,之前各篇都是分享事实,本篇是分享我的见识。每人的见地不同必有纷争,就算我夸所有玩家夸成废话也一样会被拍。所有厂商的名字都被隐去,我的论证方法在前几篇,特别是成本篇 和 盈利篇 中已有描述。
第一. 3A天团
云计算三大天团正好名字里都有A字,我们就叫大A/硬A和国A吧。大A是云计算行业的开天祖师,硬A是软件厂商转云的常胜大军,国A经常教育大A和硬A谁才是国内的行业标准。
大厂如同大国,崛起之时乘长风,执行势破万里浪,外敌只算纤芥之疾,内忧才是心腹大患。3A大厂证明了云计算可以节省时间、人力和资金,其产品线和定价表是其他玩家的参考对象,他们都能保持100%的增长率哪有什么外敌可言,就算丢几个大单子还有更多的大项目,但其局限性和忧患也能看清楚了。
大A是云计算的报春花知更鸟,从0到1是颠覆式的创新和无数倍的增长,但是现在业内主体功能越来越雷同,领航员不等于独舞者,友商不打价格战也可以打服务战的。
大A和国A都是ToC起家花10年时间教育开发者,硬A却已经教育CIO有30年了,所以硬A会是生活最滋润的天团成员。硬A是软件公司在企业服务领域对互联网公司有天然优势,但软件厂商创新不足、成本高昂、流程冗长的毛病一直存在。而且同行才能为难同行,龟甲厂多试几次总能转型成功的。
国A发展的很好,否则我也不会叫他国A。国A也是互联网厂商,互联网厂商都不擅长做大客户的服务和交付。此外,国A的兄弟和某物流企业关于数据保密的惊天一战,对国A的误伤太深了。
第二. 三大强藩
企业市场并不像ToC市场可以一网打尽,3A天团之外还有其他公司的极大空间,就好像市场上有N多系统集成商一样。这里最强大的三个藩镇是南极藩、优德藩和银海藩。三大强藩威胁着国A的位置,但自身的位置并不稳固,从市场品牌上无法和3A相提并论,但和后晋厂商拉不开产品和价格的差距。
南极藩是心理预期离国A最近的强藩,精兵悍将且粮草充足,且有另外两个强藩不可比拟的投资和渠道资源,可以和兄弟部门互惠互利。
优德藩是个不依附巨头的中立运营商,主流看法是巨头入场后看衰优德藩,但我研究很久也没弄明白优德藩为何会死于巨头碾压?互联网客户容易被巨头控股后流失,但照着这个逻辑任何企业都应该包办全社会,一个面包坊要招聘保安占着矿山才能炼钢制作餐具,每个国企都该自建云计算事业部,经济上的“后向一体化”既是便利也是负担。市场上不仅有互联网大客户也有其他客户,现在客户抱团取暖不代表未来也是人身依附,搞IT的人想不通什么是松耦合吗。
银海藩一面依靠不亚于南极藩和国A的投资和渠道资源,另一面是个营销主导的精英雇佣兵团,管理佣兵要在重利和重刑,既要威逼又要利诱,银海藩主的管理技术还是很高超的。
三大强藩证明了企业服务市场不同于个人市场,虽然南极藩比国A晚做几年,优德藩也不能搭补贴价格战,但企业客户没有个人客户的盲目粘性,没有统一到3A旗下,甚至可以说挖3A的企业客户比挖个人客户方便多了。
第三. 群雄逐鹿
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望着你。三大强藩用自己的灵活多变挑战国A,也被更小更灵活的群雄追逐和挑战。
首先看互联网三剑客,熊厂,团厂和狗厂。他们有不亚于于国A和南极藩的资源和技术能力,甚至干活的都是同一批人。各家潜力极大增速惊人,现在缺的就是管理层的决心以及营销人才,熊厂已经把云计算作为和AI融合的着力点去推广了。
PaaS云战场上只有存储标准没有计算标准,某牛恰好就站在存储标准的位置上了,这个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有一个少而精小而美,业内美誉度无限接近3A的公司,我只能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ToC互联网公司自我陶醉多年,员工大都是圈内循环,早忘了正规技术型ToB公司该怎么干活了,别总夸人家有多美,多想想“斯恶已”是什么意思。
总菊是OpenStack国内贡献最大的厂商,技术没问题,源自狼群的兵马执行也没问题,但总菊没有在创新期市场成功的经验。如果总菊等到目标清晰再杀入战场,总菊变身战狼军队,反而更清晰的收割企业服务市场;和总菊的正规军比执行力,楼上的诸位只能算草莓兵。
国企运营商的优势是有资源,问题就是缺人。保有支撑资源、客户资源,能让他们在市场初期分一杯羹,现在技术门槛降低,技术团队在逐渐补充之中,但是无法培训/无法购买的营销和运营人才还是很容易流失到其他厂内。
IDC转型的小厂商后续仍会存在甚至丰衣足食,过去云厂商对他们做技术性跨行业碾压,现在小IDC买了私有云或者云交换软件也就变成云厂商了。国产小客户的维护成本超高,大云平台早晚会扛不住运营压力,小客户还会回流到没有运营成本的小厂商这里的。大IDC没能把小IDC饿死,甚至嫌小IDC的客户净值低,现状到云计算时代也是一样。
第四. 渔人之利
当3A、三藩、各大群雄在市场上激烈搏杀的时候,还有一些厂商在享受市场被开拓、客户被教育的渔人之利。
首先是私有云厂商,客户不上公有云也不会重返物理机了,这时候采购私有云平台是水到渠成的选择。国A等公司都投资了私有云厂商,也是看到了这种趋势。
云管平台厂商,或者叫混合云厂商,或者叫云交换厂商,他们在做的事情有些超前,如何将多个云平台的资源串起来管理。但是随着传统企业大量上云,过去不可能采购单一IDC,以后也不会上亿元的预算都给一个云厂商,只要国内主流云计算平台超过5家,云交换厂商是有很大的存活空间。
云服务厂商并不是云平台的附庸,大家看各云平台上活跃的云市场成员,他们现在是星星之火,将来也有燎原的可能性。在客户看来,云平台提供的更像资源,而他们提供的更像服务。
文末唠叨
有观点有硬料才对得起读者,但点评他人不是无脑猛夸和破口大骂,需要听众自己有感悟有所想。
很多观点我不能说的太明确,比如一句“企业市场并不像ToC市场可以一网打尽”,那一些用“未来可占据云计算市场50%份额”画大饼的同志是特别想让我闭嘴的;我说优德藩不会败于巨头碾压,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别的忧患。
我和各个厂商无冤无仇,也没收谁的润格,每句话需要大家共同感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自悟吧。
附录,中国云计算现状系列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