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洛阳:潇河入汾处,家乡日渐美——
▲太原城区北段的湿地公园
潇河是汾河的支流,她从东而来,在太原小店区最南端的洛阳村西南部汇入汾河。洛阳村,位于汾河和潇河的交汇处。这儿,是一个由两河交汇而形成的三角地带,这儿有两河冲击形成的大片沙质土地。洛阳村是个大村,西面离汾河二里,南面距潇河仅仅一里。村子周围是先辈们为防汾河、潇河水患而修筑的护村坝堰。堰顶之宽可行车马,坝堰两侧栽着为加固坝堰而栽种的槐树和柳树,树杆一人不能环抱,想来年代已经很久了。占地形之利,洛阳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庄。村北、村西、村南、村东分布着数千亩土地,土地肥沃、浇灌便利,农作物一年两季,养育了多少代善良勤劳的洛阳人。小时候的汾河与潇河,水量充沛,即使到了春季雨水很少的时候,河里照样水流不断。所以,小的时候见的最多的是雨涝而很少见过天旱。夏秋两季是雨水多的季节。那时的汾河、潇河,一到秋天便经常发大水。汹涌的大水冲毁河岸,轰隆轰隆的塌河声让人心悸。漫延肆虐的河水常把河岸边的庄稼淹没,让村民们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当然,风调雨顺的年景还是居多,浇灌便利的优越条件,总是让这片广闊的土地给勤劳的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这片三角洲式的土地,受汾河水的冲刷和河沙淤积,土质呈沙质土壤。从小时起,就记得这里种植着适宜沙地生长的高粱、玉米,小麦,红薯,花生,豆类等植物。夏天的地里金黄一片,丰收的麦浪飘着麦香。秋天是另一番景象。高的是玉米、高粱,低的是谷子、糜子,土豆、红薯、花生……。高粱穗是红的,谷穗、玉米须是黄的,红薯蔓是红的……这景象虽然比不上城里公园的花红柳绿,却是一片片隐喻着丰收希望的醉人景象。村里土地比较富裕,队里每年都要种些西瓜、香瓜。每到夏末秋初村民们都能吃到生产队里种的西瓜甜瓜。西瓜拉蔓后,人们也不让土地闲着,又补种一茬生长期短的荞麦。荞麦虽然产量不高,但它增加了粮食品种,丰富了人们的食品花样。1970年以前,太原南郊汾河以东的村庄,没有种植水稻的习惯。那时,我曾有过疑问,洛阳村居有汾潇二河灌溉之利,为啥不种水稻呢?1970年后,村里开始种植水稻。这是河东人庄稼种植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第一次种稻子虽然外行,人们却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因此,从河西引来了优质的晋祠稻种,从大米产区晋祠、王郭村请来水稻种植的老农、专家,请他们教授水稻育苗、撴地、插秧的技术。正是皇天不负勤快人,起早搭黑的辛苦种出了喷香无比的大米。我想这不仅仅是洛阳村民们勤劳开窍,更得益于在他们身边有流淌了几百年的汾河潇河。汾河水和黄河水一样,是夹杂着黄土黄沙的浑水。但那时候上游和两岸没有污染,水虽然浑,澄清了却是甜的。如此便利优质的水源,种出来的大米焉能不好。从那时起,河东的人们再不用看着河西的人们吃大米而巴嗒嘴了。那时的河东大米,与河西的晋祠大米相比差不了多少。米粒晶莹发亮,味道甘甜,有一股诱人的芳香,别说配上过油肉、溜丸子,就一碟咸菜也照样喷香可口。后来我有了顿悟,种好米必须有好水,种好粮必须有好地!但好景不长,喷香的大米仅仅让河东人享受了十几二十年。随着上游和两岸工业发展的污水排放,让汾河水随之变坏,河东一带的稻米种植也受了影响,产出的大米变了滋味,后来,河东地区再也不种水稻了。
▲晋阳桥(拍摄者:@恭喜33 )
1958年和2000年,为了拦洪蓄水,先后在汾河上游修了两座水库,有效地制服了汾河的羁傲不训。但随着汾河下游的水量受限和沿岸各种污水的随意排放,汾河的水质和我童年时的记忆已相去甚远,河东稻花香的美景已风光不在。记得是1987年前后,由于汾河水量减少,河道中空出了大片的河滩地,傍河居住的人们便在汾河滩上开荒种菜。原本的沙滩河床,便成了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一块块菜地。不能种菜的地方仍然是杂乱的蒲草、芦草、水稗子。在我的记忆中,汾河有两次大规模的治理。一次是1978年前后汾河沿岸从北至南堤堰修筑的“治汾”工程。我记不清这项工程进行了多少年,只知道这项工程竣工后,有效地消除了汾河发大水时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危害。
▲太原城区段的湿地公园——汾河公园
从1998年开始的汾河治理和汾河公园建设,是汾河治河史上划时代的大工程。这项工程前后十几年,北至中北工业大学南至小店南,是前所未有的大规划、大投资,大工程。工程分期实施,截止2019年年底,已完成东草寨以北至中北工业大学间的河道改造。这项工程,把一个曾经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汾河,变成了南北近几十里长的花园式滨水公园,昔日的汾河变成了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城市之肺,汾河水岸变成了人们健身休闲的去处,极大地改善了沿岸人民的生活环境。去年,从东草寨往南至清徐“汾河二坝”的三期改造工程已经开工。规划之宏大,蓝图之瑰丽,前景之诱人,令人激动。汾河治理和汾河公园的修建,是太原市政府根据汾河的现状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做出的决策。这项工程规模宏大,战线很长,投资巨大,可谓汾河治河史上造福于民的一大德政。现在的汾河已经不仅仅是用于行洪、蓄水、灌溉,更重要的是经过改造和美化了的汾河,更具备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供人们休闲健身的功能。我相信在未来的治河史册上将把汾河变公园的这一奇迹大大地书上一笔。我在很多文学作品和戏曲舞台上看过不少历史上关于治河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李冰修都江堰”、“浑源治水能臣栗毓美”……。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而今天的汾河美景却让我经常陶醉其中。
让人高兴的是,三期工程将要修到我们村了(编者按:汾河三期是到东草寨为止,这里尊重作者原文,未作修改)。位于洛阳村西汾河和潇河的交汇处将要建设湿地公园。记得小时候,秋季涨水时这里水面很宽,河水浩荡南下无遮无拦。水小时,滩涂只留下大片的蒲草、芦草和河水冲刷过的泥沙……。我佩服设计者的慧眼,他们对此地的地质水情、滩涂历史了解的很细,所以才有了这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式的湿地公园设计。这是一个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建设规划,这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湿地建设工程。有两河来水之源,有三角洲地形之利,在这里建湿地公园,真是绝妙的设想。我听说这项工程由山西水务集团承担建设。按汾河公园前几期的建设经验和山西水务集团的施工能力推断,这项工程一两年内即可竣工。
▲汾潇二河交汇处湿地公园的建设地
我想,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北面将延续汾河公园一二期工程建成后的浩荡舒展瑰丽之气,南下将造就一河清水向南奔流、湿地与景观交相辉映的美丽风光。我盼望家乡这片湿地公园的早日落成;我期盼昔日的滩凃沼泽能早日变成人们的休闲之地;盼望能再见到从前在汾河水里戏水的野鸭和过往息脚的鸿雁。我坚信,我的家乡将更加美丽。
作者简介:张同亮,1954年出生于太原市洛阳村,山西医科大学正处级退休干部。本文首发于《戏剧传媒》(微信号:戏剧传媒)平台,原文题目为《我经历过的汾河变迁》,获授权转载,特表感谢。
相关阅读:
↙↙点击原文发布或查看本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