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与监管,最愚蠢的事情
这是刘愚写给明白学友的第004封信,欢迎您在文末留言区给刘愚回信哦!✉️
学友们好哇。
不知不觉,我们知识圈的投票选老师与主题都已经进行了四轮。
上周第四轮投票,最终胜出的两个话题是「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再思考」与「如何在公共空间讲道理」。
可惜,有一个话题落选了。
「监管就能解决网约车的问题吗?」
看到这个话题发酵出的舆论,如鲠在喉。
01.
16年前,那时的社会舆论也很激烈,王克勤历时半年调查,发布了轰动一时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揭开了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
当时以及之后近十年,出租车业,不仅仅在北京,全国各地,乱象丛生,社会矛盾尖锐无比。
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行政垄断。
那时各地城市,都在学北京,对出租车运营做「数量控制」。
问题是,经济在上行,派生出的行车需求越来越高。
结果是,被行政力量压抑的供给追不上高涨的需求,出租车行业的服务,一句话:打车难,服务差,价格高。
而且随之而来的是巨额的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要在司机、公司与政府之间分配,最后当然是政府支持下的公司轻而易举的压倒了司机。
古今中外,垄断利润的分配,顺从的是权力的逻辑,从无例外。
当时的局面是:公司拿大头,司机拿小头,社会所有用户用高额的打车费用养了一个服务极差的行业。
也不安全。乘客被司机欺负,司机被公司欺负,被流氓抢劫,甚至被割喉,在社会新闻里时不时都能见到。
问题之严重,已经到了时常登上全国时政热点的地步。
于是,舆论也一直在热议,如何解决?
也跟今天一样,呼吁政府要加强管制,要更有存在感。
然而,热切呼吁政府监管的舆论,义愤填膺之余,却忘了,造成如此行业局面的,首先是政府的监管。
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至于从业者,在哪都一样,不过是约束之下,趋利避害而已。
一切的根源,首先归因于:一个需求急剧爆发的行业,市场的自发供给刚刚产生,就被行政手段掐住了脖子。
好不容易管制出如此局面(一切都多么的井井有条:政府管一小撮企业,企业管一大波司机)的行政之手,怎会愿意再颠覆自己的管制杰作?
别想多了。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你说,这刀挥的下去吗?
02.
理解各行各业,说简单也可以很简单。
一句话,一定要理解供给。
凡是供给不足,都会出现贵、难的情况。
为什么看病贵,看病难?1978年到2005年,近三十年间,周其仁统计的,个人医疗需求增加200倍,而供给才增加1-2倍。供需差距这么大,能不排队吗?
社会资本可以进入增加供给吗?
不可以。但在不能自由增加供给的情况下,可以承包。
于是莆田人承包的医院大行天下。
为什么读书难、学区房贵?
以中国人数千年热心教育的历史传统,以我们偌大的人口,我们只能集中出眼前这些公立学校的教学资源?
然而,没有办学许可证,空有满腔热情也没用。
许可证管制的是数量。为什么是数量?多了,行政部门就管不过来嘛。
于是,供给不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于是,出现了学校名额的地区分配不平衡:教育不公平成了「无法解决」的社会大问题。
出生在哪,成了决定个人前途的致命因素。
为什么春节火车票一票难求?
因为铁路是国有运营,甚至还有单独的警察系统。社会资本如何能染指这个需求旺盛的行业?
供给不足,还是供给不足。
...
反过来说,供给能产生变化的行业,也是我们吃瓜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最快的区域。
农副产业可以允许小资产阶级做生意了,我们就有瓜子嗑,有零嘴吃。
电信引入第二家、第三家运营商,哪怕都还是国字头的企业,我们也不用交初装费,不用排队等装电话了。
社会可以投资快递了,我们就不用交高额的EMS费用,忍受差错百出的服务,还要被教训说,我们邮政因为要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所以才这么收钱,你们吃瓜群众不但要掏腰包,还要觉悟高。
公路运输可以社会投资了,于是城乡群众也终于可以享受到相对便捷的交通。
新闻产业允许商业化、允许社会资本投资了,于是在没被互联网打败之前,各地都市报纷纷变得好看了,吃瓜群众也终于有了心甘情愿掏钱买、订阅的报纸了。
电视、电脑、家电...
可以说,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吃瓜群众见证最多的生活品质改善,都在于供给被允许放开、允许竞争、允许重复建设。
你的利润,是别人的成本。
一个行业的利润,是整个社会的成本。
如果允许重复建设,允许竞争,供给方厮杀成一团,最后得利的,一定是手握钱包的吃瓜群众:含笑买到更便宜、质量更好的产品以及服务。
如果不放开供给,不放开行政之手对社会的操纵,不管用多么高大上的理由,保护民族产业啊、要对人民群众负责啊,最后吃瓜群众得到的,只会是高价低质的国产货。
经济规律,没法糊弄。
03.
16年前,人们所愤怒的出租车业局面,真正得到改变,不是因为监管被强化了,不是从业人员突然变高尚了,而是,网约车出现了。
从2010年的易到用车,到滴滴、快的大战,到uber加入战局,到最后滴滴市场胜出,短短几年,出行服务的供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约车出现以前,北京的出租车只有6.6万辆,司机接近10万名。全国的出租车总数不到百万。如今,只滴滴一家,全国动员起来的运力就超过100万车辆,注册司机2000多万。北京地区的运力保守也有20万辆起,注册司机超过150万人。
几年之内,至少十倍的增长。
这是供给放开才能带来的奇迹。类似的奇迹,其实过去在电信产业等我们也见识过。
过去困扰乘客的打车难、服务差的问题,以及北京这种交通死角多的大城市,只能依赖黑车的问题都不翼而飞了。
不是管制的胜利,是市场的胜利。
吃瓜群众们,我们需要牢牢记住这一点。
因为,当遇到网约车也出现安全隐患时,当社会新闻突然爆发,形成一种「我们必须要立刻解决问题」的舆论氛围时,舆论主流总是不由自主的说,要立刻管制,要这样立法约束,那样立法约束。
我们忘了,行政之手,最爱干也是最习惯的事情,首先是限制供给,例如,只有北京户口才能在北京开网约车,例如车辆要豪华到一定程度才能用于网约车等等。
而这是最愚蠢的事情。
最愚蠢的事情。
这类管制一旦出现,吃瓜群众们,我们可是没有选票可以改变结果。
实际上,在人类的经济事务上,选票也不靠谱。吃瓜群众也经常会做出投票限制财产权的事情来。
愚蠢不分国别。
当然,有靠谱的管制。
人们爱传颂的伦敦出租车业,他们最有名的管制,可以称为「质量管制」,不限制从业司机数量,但司机素质要过一个相当难的考核,所以胜出的司机自然素质高。
好比我们的司法考试,不限制申请以及从业的数量,但你要过司法考试。
这种类型的「质量管制」自然比冲着供给不分青红皂白下刀子的「数量管制」要靠谱的多。
只是我们如何才能保证舆论千呼万唤出来的,不是「数量管制」而是「质量管制」?
答案是,没法保证。
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别呼唤。
换个角度想,滴滴在安全上的失责,已经蒸发了它的市值,已经丧失了用户,这不恰好是其他运营商比如易到、神州、美团、高德等等的机会吗?
市场竞争对用户的争夺,是全方位的。从体验,到安全,一不留神,用户就走了。只要有竞争在,不存在所谓绝对的垄断在。
问问自己,除了服务,滴滴拿什么强行留住你,让你只用滴滴一家的服务?
这世上,能强制你只用一家服务的,从来只有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才是真正的垄断。■
欢迎继续阅读刘愚的信,了解更多「明白知识圈」的理念。
刘愚的第一封信:我相信,你们会热爱投票
刘愚的第二封信:501票的故事
刘愚的第三封信:达成共识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