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陀传》有声书60 | 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一行禅师 腦場生命意識健生法 2020-08-22

佛  陀  传

Old Path White Clouds

 -60- 



禮敬彼世尊、 阿罗漢 、正等正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 有声书由纭禾师兄朗读,点击播放,边听边读

1


离开庵没芭娜帝伽之后,佛陀先去那烂陀,然后再前往鸯伽的一大城市——瞻波。鸯伽是频婆娑罗王管辖下的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的地区。佛陀在那里时,住在满布馥香莲花的伽伽罗湖畔一片森林里。

 

许多人都特意来到这里听佛陀说法,其中有一个名叫苏纳档达的年轻富者婆罗门。在这个地区,苏纳档达的聪明才智,是人所仰慕的。他的一些朋友曾劝他不要拜访佛陀,他们认为这样做,会给这个沙门乔达摩太多面子。但苏纳档达却和颜悦色地告诉他的朋友,他是不会轻易错过认识像佛陀这样有非凡深度的人的,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我需要增广我的见闻,”苏纳档达说,“我要知道沙门乔达摩在哪一方面比我高超,而我自己又在哪方面胜过他。”

 

五百个婆罗门决定加入苏纳档达的行列,他们一起步行前往伽伽罗湖,对苏纳档达充满信心。他们肯定他会让大家看到婆罗门的教理比佛陀的超胜。他们都相信苏纳档达不会羞辱他们的阶级教派。

 

面对早已被人群包围着的佛陀,苏纳档达呆住了一会儿,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看见这样,佛陀为免他窘恼,自行先说:“苏纳档达,你可否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婆罗门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有需要时,请你引述 《吠陀》作据。”

 

苏纳档达非常高兴,《吠陀》是他的专长,他说:“沙门乔达摩,一个切实的婆罗门应该具备五个条件——外貌俊朗端正、善于持诵祭仪、血统清纯可追索七代之远、要有贤德的行为和有智慧。”

 

佛陀问道:“这五样条件中,哪些最被重视?如果或缺其一,又可否仍然算是真正的婆罗门?”

 

想了一会儿,苏纳档达说明最后两个条件才真正是不能缺少的,外观、祭仪的擅长以及血统的纯净都不是绝对需要。那五百婆罗门听到苏纳档达这样的响应,都感到不快。他们全都举起手来挥动着,以表示不同意他的说法。他们认为他是受了佛陀的盘问而有所动摇,认为他的反应实在令婆罗门丢脸。

 

佛陀转过身来对他们说:“各位嘉宾!如果你们对苏纳档达是有信心的话,请你们保持肃静,让他继续说下去;假如你们对他是没有信心的话,便请叫他回座,好使我与你们其中一人继续论说。”

 

2


每个人都沉默下来。苏纳档达望着佛陀说道:“沙门乔达摩,请容许我对我的朋友们说几句话。”

 

苏纳档达转过头来,指着坐在前面属于他们阶层的一位年轻男子说:“你们都看到我的堂弟鸯伽迦吗?他是个英俊潇洒的少年。他的举止温文高雅,除了沙门乔达摩之外,便很少人可以与他的容貌相比。鸯伽迦对《吠陀》也非常精通,而且对祭仪的种种礼节十分熟悉。他纯洁的血源,从父母双方都可追索七代之远。相信没有人可以对他这三个条件有所怀疑的了。


但假如鸯伽迦是个奸淫杀掠、偷拐掳骗的醉汉狂徒,那时,他的俊朗面容、祭仪熟技和纯净血统又有何价值呢?好朋友,我们一定要承认贤德和智慧才是一个婆罗门最必要具备的条件。这是所有人的真理,并不单是乔达摩僧人的。”

 

人群都热烈鼓掌。待掌声停下来,佛陀又问苏纳档达:“贤德与智慧两者,又有一样比较重要吗?”

 

苏纳档达回答道:“沙门乔达摩,贤德是来自智能的,但智能的增长又有赖贤良的德行。它们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这就像用一只手洗另一只手,又或一只脚替另一只脚搔痒。贤德与智慧是互长互养的,贤德使智慧现前,智慧令行为更趋贤良,这两种质性都是生命里至为珍贵的。”

 

佛陀回应道:“非常好,苏纳档达!你说出了真义。贤德与智慧,确是生命里的至宝。你可再申说吗?怎样才可以把贤德和智慧发挥至最高的境界?”

 

苏纳档达微笑着合上双掌,向佛陀鞠躬顶礼,说道:“大师,请你指点我们。我们虽然知道这些原理,但你才是证了大道真理的人。请你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发挥贤德与智慧到最高的境界吧。”

 

佛陀对他们宣说解脱之道,告诉他们开悟的三次第——戒、定、慧。持戒生定,定能生慧,慧能令我们更深入地持戒。持戒越深,定力越长。甚深的禅定,又可启发更高的智慧。佛陀又讲解怎样观想因缘互生法以破除恒常和独立个体的妄见。观想缘起,可以帮助我们断除贪、 嗔、痴,因而达至解脱、平和与喜悦。

 

苏纳档达听得着迷。佛陀说完后,苏纳档达站起来合上双掌,说道:“乔达摩大师,请接受我的感谢。你今天使我重见光明,把我从黑暗中带导出来。请你让我皈依佛、法、僧。同时,我也希望请你和比丘明天到我家里,让我给你们供养。”

 

佛陀与苏纳档达这天的诚切交流,在这一带的各阶层都引起了震撼。一群婆罗门的知识分子都追随了佛陀为师,其中包括在离车难伽那村的著名婆罗门阿摩伽和他的老师布伽罗萨帝。当婆罗门投皈佛陀门下的人数日渐增多时,一些婆罗门和其他的宗教领袖便难免愤气填胸了。

 

3


他们还在庵没芭娜帝伽的时候,缚悉底曾向目犍连尊者请教当时不同的宗教运动,目犍连为他总结了所有的宗别派系。

 

首先有富兰那·迦叶的一宗,他的门徒是不信道德礼教的,他们坚持好与坏只是传统习惯引起的观念。

 

末迦梨·俱舍利子的信徒,是宿命主义者。他们相信一生中所发生的,都是先天注定而不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改变的。就是一个人在一千或五百年后得到解脱,这也是一早便注定了的,与他自己的努力与修行无关。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所教的,是享乐主义。他相信人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所成,一旦死后,便一无所有。他因此认为应该在有生之日,尽量经历世间的享受。

 

以迦罗鸠驮·迦旃延为首的一宗,则持相反的见解,属于无因论之感觉论者。他们相信一个人的肉体与灵魂,都是永不幻灭的,他们认为人是由七种元素形成——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生与死只是外表形态因元素的散聚而产生的短暂现象。

 

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尊者,都曾属于删阁夜·毗罗胝子的宗派。 删阁夜教的见解是在某一个情形下的真理,未必在另一个情形下也是真的。一个人对环境事物的审察,才是最佳的度量。

 

尼乾陀 · 若提子带导的一群,是异行的苦修者。他们不穿衣服,又对所有众生都严持不杀之戒。尼乾陀·若提子所教的,是一种双重宿命论。他相信宇宙中有两种基本力量,生命与非生命。这一宗派在当时非常受人尊崇,因此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比丘们与耆那教的苦行者常有接触,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尊重生命。但他们也同时有很多的分歧,因而引致一些比丘与耆那教的一些弟子时有冲突。目犍连尊者对这派的苦行尤为反对,直斥他们过分极端。因此,目犍连便成为这些头陀特别针对的目标。

 

4


佛陀回到舍卫城后,住在东园。他在这里的访客川流不息。一天早上,鹿子母夫人前来造访。当佛陀看到她全身衣发湿透,便问她:“鹿子母,你曾到哪里去?为何衣发尽湿?”

 

鹿子母夫人哭着诉说:“世尊,我的孙儿刚死去。我想前来见你。但忘了带备雨伞。”

 

“鹿子母,你的孙儿多大?他因何而死?”

 

“世尊,他只有三岁,是死于伤寒病的。”

 

“可怜的小孩。鹿子母,你有多少孩子及孙儿?”

 

“世尊,我有十六个孩子,九个已结了婚。我有八个孙儿,现在只剩下七个了。”

 

“鹿子母,你是否很喜欢有这么多的孙儿?”

 

“当然了,世尊,越多越好。如果他们的人数如舍卫城的人那么多,我便不知会多么快乐了。”

 

“鹿子母,你知道舍卫城里每天有多少人死去吗?”

 

“世尊,有时会有九至十个的,但每天最少都会有一个。在舍卫城,没有一天是没人死去的。”

 

“鹿子母,如果你的孙儿数目如舍卫城的人那么多,你的头发和衣服岂不是天天都湿透?”

 

鹿子母合起掌来:“我明白了!我真的不应该想要有像舍卫城人口那么多的孙儿。一个人越是多牵挂,便越是多痛苦。你时常都这样教导我,但不知怎的,我总是忘记。”

 

佛陀轻轻微笑。

 

鹿子母告诉他:“世尊,你总是在雨季之前才回到这里,一年中其他的时间,你的弟子都非常想念你。没有你在,我们来到精舍也觉得很没意思。我们都不知道做什么才好,通常只会在你的房子附近走走,便回家去了。”

 

佛陀说:“鹿子母,勤修正法比前来精舍造访更为重要。况且,你来到精舍也必定有其他的尊者说法。你可以向他们请示修行的法要,法教和导师绝无别异。请不要因为我不在这里便荒废你的修行啊。”

 

站在旁边的阿难陀尊者想出一个主意:“在这里种植一棵菩提树,应该会有帮助的。这样,信徒前来的时候便可以把这棵菩提树代替你的位置,他们甚至可以向它鞠躬,以象征对你顶礼。我们又可以在树下建一石台做坛,让信徒可以供花。他们可以绕树而行,观想佛陀。”

 

鹿子母夫人说道:“这主意真好!但你从哪里找来菩提树啊?”

 

阿难陀答道:“我可以在优楼频螺佛陀证道那儿取来菩提树的种子。别担心,我会拿得种子,把它栽至发芽,再种成大树。”

 

鹿子母夫人感到比较轻快和安慰了一点,她向佛陀和阿难陀尊者鞠躬礼辞后,便回家去了。

连载中,敬请关注收听


(注:《佛陀传》中文版权归“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所有,河南文艺出版社出品。)


愿此功德种善根

累世怨亲同沾恩

由斯解脱诸苦恼

共证菩提度有情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佛陀传》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