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祖坛经》中的智慧偈语,直指人心,见性成fo

点击关注 👉 腦場生命意識健生法
2024-09-04


禅不依赖于知性、经典或文字,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能见“道”的话,当下就能见“道”,否则一用思考就会有了偏差以六祖慧能为代表,寥寥数语指出了禅就是"识自本性"——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推荐音视频




《六祖坛经》的价值和贡献是与举世公认的。细读经文,编者从其中选出了十句智慧偈语。深入浅出的文字,足可成为每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箴言和座右铭。

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来到广州的法性寺,恰巧遇上印宗法师在给众人讲《涅槃经》。此时有风吹动幡旗,一僧人说这是风动,另一僧人则说是幡动,两人争论不止。慧能走到两僧人面前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众人听完十分惊讶。

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指菩提树,意译智慧、知、觉,指能觉法性的智慧。惹:沾染。菩提是觉悟,怎么会有树呢?心中怎么会有明镜台?本来什么都没有,哪里会沾染上尘埃呢?

三、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地位低下的人往往也会有过人的真实智慧,地位显赫的人也会有智慧被埋没的时候。如若轻视他人,则会导致无边际的重罪业障。

四、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你的心念应该存正念,专注于开启佛法智慧,不要开启世俗之人的见识。开启佛法的智慧即是出世,开启世人的见识即是入世。

五、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活着的时候,常坐着不躺卧,死了之后,就躺在那儿,不能坐了。这个身体就是一具臭皮囊,怎么要在这外在的躯体上下功夫呢?


六、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心性若是平等无差别,又何必执著于戒律?心念和行为如果清净无染,又何必一定要去参禅?知道感恩就应该知道孝养父母,深明义理则知道上下用心来体恤。谦让使得尊卑得以和睦相处,忍让则使众念趋于平息。如果能像钻木取火般持之以恒地下工夫,即使身在污浊的地方,也可以像红莲一样一尘不染地长出。良药苦口,不顺耳的话语一定是忠言。修正过往的过错就能够得到智慧,一心护短则难以与圣贤之法契合。

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本心:自性,本来的佛性。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本心,即使学再多的法都没有什么益处。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本心,此时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佛。

八、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个人的心性宽容大量,那么就可以包下世间万物。以这种心态来看待物,世间万象便会清楚地显现出来,能够认识所有事物的自相。一切事物的自相都有相同的本性,即是人的本性对其的显示,这便是一切事物的自相。

九、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体验佛法中的无上智慧,必须能体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体验到自身中所具的佛性。该佛性不生不灭,时刻在观念中体现出来,体现出万事万物没有滞碍。佛性真则一切真,世间的一切景象都是佛性的展现。能够体会到这种真如之心者,就能够辨别虚假、妄想,即可体识佛性的真实。

十、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世间人愚昧痴迷,只知道忏悔过去的错误,却不知道用心去阻断后来的过错。如果不知道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改,使得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继续存在,使得一些过错又重新产生。前罪既没有消除,后来又犯,这怎么能叫忏悔呢?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腦場生命意識健生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