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0万亩产虾200万吨!这条虾未来出路在哪?

报道改变行业 农财宝典水产版 2020-02-08


— 12月·广州  精彩不断 —

— 振兴中国虾业·优质苗种先行 — 


南美白对虾是世界水产养殖中单一品种产值最高的物种,年产量达400多万吨,总产值240亿美元,在我国的养殖年产量达120万吨左右(2019中国渔业年鉴)。自1988年从美国引进南美白对虾以来,凭借着独特的优势迅速崛起,称霸我国虾类产量近20年,带领我国对虾产业几次占领世界养虾产量和出口量的制高点,形成一个千亿产业。


然而,自从虾病EMS暴发以来,中国南美白对虾持续低迷多年,产量徘徊不前,从2013年的150万吨下滑至如今的120万吨左右,随着近年小龙虾以更快的速度火爆崛起,2018年我国产量达到163万吨,迅速超过南美白对虾。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业未来何去何从,成为所有养虾人最为关注的话题。


“150万亩养殖面积、200万吨养殖产量”是我国对虾养殖追求目标。”12月5-6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对虾苗种高峰论坛上,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基于生态系统的养殖模式、基于病害防控技术和高效产出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对我国对虾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愿景。


据了解,2018年我国对虾产量超850万亩、产量120万吨,而2013年养殖面积为500-600万亩,产量150万吨;而2013年小龙虾养殖面积700万亩、产量60万吨;2018年养殖面积超1680万亩、养殖产量163万吨。可以看出,对虾养殖面积增加,亩产量却在下滑。


何建国指出,按照生态防控1年2造养殖模式,我国对虾养殖用池塘面积只需要150万亩。由此可见我国对虾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而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万夕和更是传来江苏养虾重镇如东今年养殖成功率超7成的喜讯,指出对虾苗种检测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对虾在剧烈变革中逐渐转好的方面发展,尤其是对种苗越来越重视,优质虾苗使用量超5成以上;据了解,我国进口种虾30万对左右,国产种虾15万对左右,使用优质种虾的比例逐年提高。


同时,近年越来越多企业重视解决种苗成活率的问题,越来越多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纷纷推出虾苗料,在亲虾—苗企—标粗场—养殖户这条传统养殖链条中,提高虾苗成活率。可以说,虾苗料是近年巨大的风口市场,养虾行业也开始全面转向好的方面发展。振兴中国虾业,你我同行。


此外,第二届全国对虾苗种高峰论坛得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胜敏,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员,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总干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黄倢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万夕和研究员,广东海洋大学刘建勇教授,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易敢峰、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磊,Syaqua日夜快种虾公司首席执行官Patrick Waty,广东海盟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智常、总设计师黄梓辉,海南禄泰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云永超,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辉,广东遂溪县好仕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利国,湛江腾飞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攀,厦门源正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艺平,湛江市对虾种苗协会会长彭树锋,厦门市新荣腾水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区域经理刘建聪,正大集团水产事业企划总监孙志强,英伟水产INVE AQUACULTURE中国区总经理柴宇博士、技术支持总监Erik Van Ballaer,澳华集团研发中心助理总裁邓登博士,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广西对虾产业联盟等顶级行业人士以及来自全国养殖户、经销商、标粗场老板等超500人参与本次论坛。




振兴中国虾业

广州宣言

↓↓↓


苗种是养虾业的核心,优质虾苗更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振兴中国虾业,优质苗种先行。近年,我国虾苗行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内苗企逐步掌握核心种源,在市场话语权越来越大,逐渐摆脱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种虾的束缚,但是不遵守市场规则,不维护行业利益的行业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生产假冒、劣质虾苗等事情层出不穷,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破坏行业发展基石。为了持续打造中国好虾苗品牌,振兴中国虾业,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联合参与第二届对虾苗种高峰论坛行业主流企业发出《振兴中国虾业——广州宣言》。



一、保证品系来源正宗,种虾繁育阶段不携带病原,不过度使用种虾,优选幼体提高质量,把好虾苗质量第一关。


二、坚持育苗过程不使用抗生素、不掺劣质苗,不高温育苗,使用优质饵料,做好生物防控,把关好育苗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全程虾苗质量可追溯。


三、坚持出厂检测,从病原、抗应激性、变异系数等指标,对每批虾苗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不合格的虾苗坚决排掉,把关出苗前的最后一道质量关。


四、坚持科技创新,塑造优势品牌;从种虾选育到虾苗培育再到质量检测,坚持科技先行,勇于创新,攻克核心技术,掌控优质种源,打造国字号品牌。


五、坚守市场规则,不忽悠客户,不假冒品系,不恶意贬低对手,杜绝各种恶性竞争手段,维护行业利益,相互监督,协作共赢,促进行业良性运转。



12月6日

主题分享

↓↓↓


何建国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


对虾产业长且完整,但是对虾养殖也面临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包括病害产生原因及防控技术、对虾是否耐氨氮胁迫、未来需要多少养殖面积、需要什么样的养殖品种等四个方面。


一、病害问题


对虾传染性疾病包括1、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 WSS)2、虾虹彩病毒病(shrimp iridovirus disease, SHD)3、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V)4、肝肠胞虫病(EPH)非传染性疾病包括1、条件病原性疾病;2、有毒藻类中毒;3、有害理化因子中毒;代谢性疾病有白便综合症。凡纳滨对虾春季养殖病害发生80%-90%。


WSS流行病学及防控的关键点包括个体发生阶段:环境胁迫诱发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关键控制点1:调控环境阻止病毒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群体爆发流行阶段:摄食死虾导致疾病传播与爆发;关键控制点2:消除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的生态位,切断疾病的传播途。


环境胁迫打破了 WSSV 潜伏感染的免疫动态平衡,导致WSSV由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


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是WSS传播的主要途径。从1991-2012年,白斑综合症在我国养殖对虾发病率由90%下降到5%以下,基本消除了对虾白斑综合症对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威胁。中国对虾单位面积养殖产量提高了5倍,斑节对虾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倍,日本对虾单位面积养殖产量提高2倍。


对虾养殖也遇到连养障碍,包括养殖环境容纳量逐年下降;区域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就对虾而言,高亚硝氮可以直接导致对虾中毒,氨氮和亚硝氮也是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崩溃的标志。


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源在于富营养化和凡纳滨对虾摄食习性,防治措施包括(1)降低养殖密度,减少池塘富营养化程度(2)减少外源条件致病菌和水营养盐输入(3)消除池塘对虾可摄食颗粒物;依靠工程设施防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工程化防控技术。


二、对虾是否耐氨氮胁迫


1、对虾血淋巴液氨氮浓度一般为2-10mg/L以上;2、水体氨态氮浓度大于2.5 mg/L时,对虾血淋巴氨态氮浓度上升;3、工厂化养殖对虾耐氨氮的能力高于土池,高溶解氧能够提高对虾耐氨氮的能力;4、对虾具有比较强的耐氨氮能力,环境不同耐氨氮能力不同。


三、未来养殖模式


1、基于病害生态防控技术的生态养殖模式;2、基于病害工程化防控技术的和工程化集约化养殖模式。我国现有对虾养殖面积超过850万亩,大水面生态养殖更加趋于基于病害防控的生态系统养殖;小水面生态养殖更加趋于工程化改造和集约化养殖。按照2018年对虾养殖产量约130万吨计算,按照此模式和1年2造养殖,我国对虾养殖用池塘面积只需要150万亩。


四、需要什么样的养殖品种


关于生长快的种苗与普通种苗,提倡与环境容纳量相适应的苗种密度:1、水交换能力差的养殖模式需要采取低密度;2、水交换能力强的养殖模式采取中密度;3、水体处理能力强的养殖模式可以采取高密度


关于抗病抗逆与生长,有存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关于抗氨氮和亚硝氮,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溶解氧有关。抗病与生长的关系包括以下4点:1、对虾在生长阶段不可能长期处于免疫激活状态,只有免疫刺激才能激发对虾处于较强的免疫状态;2、有证据表明发病对虾群体生长速度慢,影响对虾生长;3、没有证据表明抗病能力强的对虾生产缓慢;4、也没有证据表明生长慢的对虾抗病能力强


我国对虾发展愿景:基于生态系统的养殖模式、基于病害防控技术和高效产出的工程化养殖模式,是未来我国对虾产业的发展方向;150万亩对虾养殖面积,200万吨养殖产量是我国对虾养殖追求目标。

赵 磊

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PRIMO隶属于海茂集团子公司,从2000年开始在厄瓜多尔进行培育抗病性状(Resistance)和耐受状性(Tolerance)的南美白对虾专业种虾选育,是进行抗病方向选育的先行者。PRIMO目前拥有亲虾生产基地3个,小苗生产基地15个,养殖示范基地3个,年生产销售虾苗超过260亿尾。


PRIMO的选育项目经过长期积累积累,通过基因标记来操作,使用基因标记工具保持基因丰富性,能够保障充分有效性的基础种群,避免近亲交配,维持基因多样性。通过基因组选育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与收虾的重量(每个世代提升3-5%),提升各家系的抗病力,减少基因信息丢失。无特定病原(SPF)且拥有高抗力的种虾拥有理想的生产性状(Performance)表现,有极高的疾病抵抗力(Resistance)和理想耐受力(Tolerance)的种虾,适应于各种养殖环境的养殖,整体养殖成功率在70%以上,帮助养殖客户克服养殖环境中的各种挑战,实现稳定增产收。


黄 倢

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总干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南美白对虾感染DIV1表现症状为肝胰腺颜色变浅,消化道空肠空胃,体节整体颜色变浅,轻微发红,体节明显等。在应激条件下死亡率可达100%,高温死亡率下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017年首次组织开展专项监测,11省市检出阳性,2017-2018年16省市监测点总阳性检出率14.3%,样品阳性检出率12.2%。


由于DIV1已扩散到多种甲壳类,近缘物种的混合养殖、接触造成了明显的跨物种传播实例。因此,多易感宿主的疫病防控包括禁止近缘物种的混养、套养;不提倡同一养殖场或相邻养殖场或临近区域进行多近缘种养殖;不提倡同一育苗场进行多个近缘种的同时育苗。


DIV1流行与环境条件关系的控制:在一定条件下,可用高温控制发病;与WSSV感染类似,发病风险高时,将温度升至32℃以上可能控制发病,pH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


由于疫病的病原均可通过苗期水平传播感染仔虾,在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场均检出阳性,苗种场感染给疫病广泛传播带来极大风险。因此,有必要实施对疫病的种苗产地检疫,强化苗种场的生物安保。措施包括:第一,种苗产地检疫和无规定疫病场标准应覆盖到主要疫病及新发疫病;第二,尽快实施原良种场和重点苗种场生物安保工作;第三,实现原良种场和重点苗种场的净化。


生物安保是指在企业、国家或国际水平上,通过公私责任分担的一套战略方法,对因病原所致的水产养殖风险实现投入合算的管理 (FAO, 2019)。虾类生物安保的现状:种业忽视生物安保导致整个养殖业面临风险;病害成为虾类养殖业发展的瓶颈;病原多样性及其风险未受重视;疫病防控管理与生产需求脱节;健康养殖的生物安保整体理念不足;诊疗制剂的生产和应用亟待提升和规范。


国外的对虾种业生物安保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984年美国“海产对虾养殖计划”提出SPF计划,,SPF培育计划是全球最早的一套对虾生物安保计划。经过10年,成功建立了SPF凡纳滨对虾种苗,以SPF对虾种苗为标准的生物安保体系成为国际公认的对虾种业发展的基础,对虾种业生物安保已在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印度等推广,SPF基础上的各种选育计划支持了凡纳滨对虾成为全球最大对虾养殖良种。


Erik Van Ballaer

比利时英伟水产集团技术支持总监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虾苗品质有提升空间,这与优质的苗种,高品质苗料有密切相关,虾苗的后续管理也非常重要。传统育苗+标粗养成周期需要花费需要养殖90~150天 ,而采用分级标粗的养成周期能够有效缩短10~ 40天,虾也会更强壮且对生物安全防控有很好的作用。


分级标粗的技术管理主要从SPF种源,消毒设施和器具,水处理,封闭系统等方面保持生物安全防控;从体重2.5 mg,个体均匀度10-20% (<30%),应激测试成活率 survival >80%三方面对仔虾进行品控管理;


分级标粗的限制因素有三方面:虾苗状态(SHRIMP),饵料(FEED)和水质(WATER)。


投饵料所需的耗氧,产生有毒物质影响着水质的最大化承载力,从而对虾苗状态产生影响。


高密度模式“BOOSTER” MODEL:生长快 fast growth→ 高品质营养&免疫制剂,生物安全防控程度中等,但换水量大,综合成本高。


中密度模式“NURSING” MODEL:生物安全防控程度高、稳定,换水量少,成本适中。


低密度模式“PGO” MODEL:生长快,生物安全防控程度低,需户外露天,成本低。


通过生长速度,生物安全防控,成本和稳定性四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密度模式“NURSING” MODEL风险最小,生物安全防控程度高,生长速度适中,换水量少,成本适中,也是最推荐的养殖模式。


万夕和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虾类养殖疾病较多,虾苗是疾病传播的主要来源,控制好苗种的病原可以大幅度降低排塘因此,开展虾苗病原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虾苗病原检测的常用检测方法有形态学方法(显微镜、解剖镜等)、培养法(细菌培养等)


免疫学方法(ELISA、胶体金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等,其对人员专业要求高。虾苗病原检测对检测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虾苗样品采样与管理、都有一定的要求。


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协会与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合作,创建南美白对虾苗种检测服务平台。开展检测的主要指标有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 WSS)、虾虹彩病毒病(shrimp iridovirus disease, SHD)、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V)、肝肠胞虫病(EPH)等。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苗种检测发现:大多数批次苗种不携带五大病原;肝肠胞虫高检出率相对较高;WSSV/IHHNV携带率低;EHP:普苗 >锅炉苗>直放苗>秋苗;存在饵料丰年虫携带肝肠胞虫\IHHNV的情况等。


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发现:阳性样品集中在少数几个苗场/品牌;同一池虾苗个体肝肠胞虫存在差异;Vibrio-EMS在30天后排塘虾中大量存在部分养殖池塘底泥肝肠胞虫阳性;存在个别检测结果与其他单位不同的情况。


虾苗病原检测常见认识误区有:误区一 :检测为阴性的苗一定能够养殖成功。因为检测全阴苗也存在少数养殖失败的现象;误区二:同一池虾苗不同样品检测的结果一定相同。因为同一池苗样两次检测结果可能有不同,在感染低的情况下易出现;误区三:养殖成功的虾检测一定全是阴性。因为有少数大规格对虾也能检测到肝肠胞虫;误区四:看到检测数据就认定检测结果,因为合格的检测结果应该是出现在正规检测报告上;误区五:检测机构一定要将检测结果公布。因为检测机构无权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机构应对检测结果保密,检测结果只向委托人提供,社会组织可以向内部公布;误区六:养殖过程中检测一次就放心了。因为养殖过程中建议多次检测,掌握过程虾休健康状态;误区七:标粗场和繁育场的阳性苗责任界定的误区,标粗场虾苗检出阳性,认为就一定是上游繁育场的责任。因为可能来自于繁育场,也可能来自于标粗场等。


因此,建议种虾场对种虾进行检测,繁育场和标粗场在进种虾或仔虾前先检测,有条件的可以走第三方机构检测,养殖户关注检测公报、选择全阴苗采购,重点关注:肝肠胞虫、急性肝胰腺坏死症、虹彩病毒等。同时应树立以下观点:检测可显著降低风险,但不是万能的;不携带病原的虾苗只是养殖成功的第一步;相信科学、坚持生态养殖,通过培育健康虾苗


实施健康养殖,生产健康对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12月5日

主题分享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





2019中国好虾苗风云榜

颁奖盛典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



优秀参展企业

↓↓↓




现场精彩花絮

↓↓↓





更多精彩花絮

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图文直播帖

↓↓↓



明 | 年 | 见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ID:ncbd0000),文 |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团队,图 | 南方农村报社摄影记者 谭家富。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期编辑:Young-fight(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更多新闻


—— 12月广州,精彩不断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