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精致的利己主义?一份来自耶鲁法学院的证据

2017-05-20 武卓韵 思想起

关注本公号请点击上方蓝字“思想起”

点击右上图标分享到:QQ空间 | 朋友圈




给你 100 块钱,你在分配部分金钱给一位陌生人后,可以将剩下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你会怎样安排?


按照经济学的 “理性人” 假设,如果这位陌生人不会讨价还价,一个完全理性的分配者一定是独吞这 100 块。这是经济学中的 “独裁者博弈”,完全占有分配资源权力的这个人就是 “独裁者”。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会按 “完全理性人” 的模式行事。实际上,大量实验表明,平均只有 40% 左右的 “独裁者” 会选择独吞这笔钱,而陌生人平均能分到高达 20% 左右的金钱。


最近,研究者对美国最顶尖的法学院——耶鲁法学院——的法律博士 (Juris Doctor) 们进行了类似实验。他们发现,与一般大众相比,这些未来的社会精英在面对同样的选择时明显更加 “自私”、也更关注分配效率而非结果公平。



“精英中的精英” 自私吗?


为什么中枪的是耶鲁法律博士?因为这群人实在是太耀眼了。


耶鲁法学院常年高居美国法学院排名第一。它每年只招收大约 200 名博士学生、只录取已是人中龙凤的申请者中的十分之一。而且,律师一向属于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政府的高级官员往往都有律师或法学教育的背景。因此,说耶鲁法学院的学生们是社会精英中的代表人物,应该不算夸张。


也正是因为他们有如此光明前途,所以就被抓来做了小白鼠。他们的看法,很大程度反映了 “未来社会精英” 的态度。


研究者们对 “独裁者博弈” 实验作了一些调整。在传统的独裁者博弈中,一个公平无私的 “独裁者” 会把这笔意外之财分给陌生人一半;而一个完全自私的 “独裁者” 会选择将这笔钱完全独吞——因此,根据分配的结果就可以测量并判断这位 “独裁者” 的自私程度。


而在这次耶鲁法学院的实验中,把金钱分配给陌生人会让 “独裁者” 付出额外代价。如果 “独裁者” 更看重平等,那么即使这个代价升高,他也会选择多向陌生人分配一些,以保证最终分配给陌生人的钱数;但如果 “独裁者” 更看重效率,他会选择少向陌生人分配——这样一来 “独裁者” 和陌生人的总财富加起来会更多。“独裁者” 在实验中的表现,可以体现出他对效率和公平的重视程度。



耶鲁学生的 “自私” 与 “效率倾向”


研究者对耶鲁法学院的208名学生进行了实验。他们发现,这些社会精英们几乎完美地按照 “完美理性人” 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分配财富。


如果将 “独裁者” 分为公正、中间和自私三类,只有大约 15% 的耶鲁学生被归为 “公正”,而一般公众中 “公正” 者大约有 40%;相对的,大约 30% 的耶鲁学生被归为 “自私”,而一般公众中 “自私” 者只有大约 15%。此外,在效率和公平的选择中,大约八成的耶鲁学生被归类为 “更关注效率”。在一般公众中,“更关注效率”者只占一半。


研究者进一步发现,耶鲁学生的 “自私” 和 “更关注效率“,并不是由他们与一般公众在年龄、性别、地理位置上的差别造成的。此外,这样的结果也不是耶鲁自己的问题。研究者又观察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和美国一般公众中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人。他们发现,与美国社会一般公众相比,这两个 “精英群体” 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 “自私” 和 “更注重效率” 倾向——只不过没有耶鲁法学院这样高的程度而已。


独裁者实验” 与社会公平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些实验的意义。但实际上,一个人在此类游戏中表现出的性格,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挥影响。


我们每天都处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中,时时刻刻与他人存在利益往来。一个在这种游戏中独吞财富的人,现实中也更可能倾向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一个在游戏中愿意公平分配的人,往往也更愿意顾及他人的处境和感受。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伴随着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贫富差距、收入不公、阶级流动固化等问题成为了当今美国社会的毒瘤。研究者认为,实验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多年来对于贫富差距等议题的选择性忽视。


可以想象,这些还在读书的 “精英中的精英“,将来一定会走入社会、成为国家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和影响者。在他们的一生中,还将会无数次面对 “自私” 与 “公正”、“效率” 与 “公平” 的选择题——而他们作出的每一次选择,都或将影响成千上万的普通人、雕刻着未来社会的模样。



参考文献

Fisman, Raymond, Pamela Jakiela, Shachar Kariv, and Daniel Markovits. “The distributional preferences of an elite.” Science 349, no. 6254 (2015): aab0096.






延伸阅读


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一次中产阶层内部的疯狂碾压事件


成都攀成钢片区的万科·金润华府一极具优越感的业主,为争夺成师附小望江校区优质教育资源,写文联合片区内望江锦园、望江水岸同样具有一定优越感的业主,抵制“年收入50万以下,无金钱也无权利”的低素质楼盘业主孩子与自己孩子同校。

集合了社会精英的小区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小区争抢学区房,阶级优越感油然而生,就差公开说:“你们这些穷鬼凭啥跟老子抢”了。

公开信中这位优越感十足的金润华府业主号称居住在内的业主大部分都是生意人,另外望江锦园、望江水岸的则是省直机关管理层业主们,这篇赤裸裸的号召权钱交易的文章已经恶臭到让我怀疑是高级黑的地步。

我搜了一下,这个片区的房价,大多徘徊在2万/平左右,虽然高于成都的平均价格,但是相对于乐天圣苑、环球汇天誉等均价超过24000元/平左右的楼盘来说,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敢问这位业主的优越自信感从何而来?

这次抢学区房事件,把中国中产的“底裤”都给扒了!

我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学的都是谦让、宽容、善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可现实教给我们的,是不得不去争抢、阴谋、失态、睚眦必报不顾他人的卑劣。

这些事的起因很简单,开发商为了抬高房价,承诺了不存在或者有问题的学区房,大家都知道,现在买房子,大多为了孩子上学,哪个开发商不抓住这个痛点来营销呢?于是就造成了一家好学校十几个小区都在卖,可学校资源就那么点,承诺无法兑现,业主们投诉无门,只好各个小区之间你争我抢,谁有手段、有关系、有财力,谁家的娃就能上好学校,人民“火并”人民,一次次上演。

你奋斗了十几年,好不容易优雅地踏入中产阶级,最终还是活成了当初自己不齿的样子。

在他们看似光鲜的外表下,其实是疲惫而小心的灵魂。一方面向往真正上层社会的生活,一方面坚守着自己那点有限的蛋糕,生怕被下层的人给抢了去。还要警惕着一步走错就掉出中产队伍,沦为社会底层。

名为中产,其实可怜。

当然,对于这事也有人说:这篇从家长邦流传出来的公开信就是一篇高级黑的文章,是附近的某小区因为去静坐示威还是没读上想读的学校而写的挑拨离间的文章。

真假我暂时不发表评论,网络热点事情的反转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很容易打脸。就这件事而已,我觉得核心点主要在于这几点:




中产阶级的焦虑症与高房价




这篇文章虽说自说自黑,令人啼笑皆非。但也充分了反映了中产阶级目前的焦虑.而这个阶级的内部斗争,已经到了一个极其残酷的阶段。

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此事件中多个小区集中互怼,只为竞争一个学位而不惜洋洋洒洒抛出千字文。

因为那是一种优渥的资源。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人存在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对资源的占有,占有的资源越优质、资源越多越好。

学区房的本质就是这种优质资源。要知道学区房是体制内产物,而体制内绕不开高考,因此采取从“高中-初中-小学”倒推逻辑来聊学区房似乎也没毛病,即普遍观念会认为好的高中会影响初中,好的初中会影响小学。这以上海升学率的统计数据来做比例,看一下中产阶级为何为学区房而疯狂:

从这个表中,包括赫赫有名的四大名校和八大金刚。上海中学,一本率接近100%,16年清北录取了55人,要知道清北在上海每年共录取200出头,一个学校占比达1/4,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一本率97%,而上外附中,虽清北复交录取人数比不上四大,但部分毕业生的去处基本是被耶鲁、哥伦比亚这样的常春藤录取,还有被斯坦福、牛津、早稻田、港大这样的世界名校录取,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人会参加国内高考或保送,成绩也很突出。

这些牛校的生源是从哪里来的呢?来看看上海的初中。

上海初中有一个特点,民办初中整体比公办要强。四大八大总预录人数的前10名里公办初中就只有静安的市北,总预录人数101人,这些数据几乎都是市北的理科班贡献的。

虽说上海滩民办初中整体要强于公办,但单从区内来讲,静安区和长宁区的公办还是要强于民办的。静安有撑起公办半边天的市北初,还有静教院和市西,静教院是九年一贯的学校,其小学部在静安区也是一梯队。

初中的厮杀根源又在于小学。我们来看小学。民办公办都有一些顶尖的学校。


小学是家长们争夺的主战场,每一所小学又因其教学特点吸引着对娃有不同需求的家长,比如世界外国语小学优势就在于外语;爱菊小学的艺术特色是其最大优势;逸夫小学以数学特长闻名;上外附小,是一路学霸到常青藤的起点。

那么,总体来看,上海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比情况是怎么样呢?


从以上数据可以简单看出:

1、优质校招生规模相对而言偏大(可能是由于社会期望和扩建);

2、优质资源占比1/5,也就是10个小孩,有8个无法享用优质资源;

没有任何人比中产阶级更明白教育的意义,他们就是不断从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中击退自己的竞争对手,取得不错的学历,这些学历、知识、能力等软实力让中国大部分的中等收入人群都享受到了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在经济学上被称之为路径依赖,既然你已经通过学习取得了现今的生活地位,那么你也有冲动让你的下一代去延续你的生活成长方式。

在这样的思维下,学区房的价格被年年推高:



另一个更残忍的现实是,随着二胎的开放,孩子的竞争对手也会越来越多,我们看下上海过去这些年的新生儿数量。


由于对龙宝宝情有独钟,2012年的新生婴儿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说明,这个年份出身的孩子可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

教育资源有限+竞争加大+超级中学的诞生,让中产阶层对学区房更是趋之若鹜,也成为了家长实力的一场弱肉强食的大比拼。

不过说到底,心急如焚的家长们,也别过于纠结你们的孩子是否能上优质小学,在如今中国社会的十字路口,将来他们可以成为贵族,也可以成为平民,最终这条路,终究是自己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