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安徽:南北差异与认同缺失

2017-05-26 小末 思想起

关注本公号请点击上方蓝字“思想起”

点击右上图标分享到:QQ空间 | 朋友圈


文学评论家李洁非在《皖人之我见》一文中说,安徽人乡党的概念和意识比较淡薄,他乡相逢,安徽人虽不免也会叙叙旧,但彼此很少会藉同乡之谊,而使关系向更深一层发展。

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颇以为然。

笔者近年来于京沪两地求学,所到之处,安徽人不可谓不多,可总觉得安徽同乡之间,尤其是皖南皖北的同乡之间,缺乏认同和信任,彼此成朋结党、互帮互助的情况更是少见。

目前我所居住的宿舍楼外有一块小黑板,上面经常会发布一些老乡聚会的信息,两年来全国各个省份的老乡聚会通知轮番登榜,就是不见安徽的踪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依我的看法,这件小事说明安徽人缺乏一种对省域共同体的认同感。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安徽人省域认同缺失是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所形成的。而形成这种心理积淀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建立在自然—文化—历史基础之上的南北差异。


安徽的南北差异简直是整个中国南方与北方、南人与北人之差异的一个缩影。从地图上看,长江与淮河横贯安徽,将其比较均匀地分割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块。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无论是以秦岭淮河来划分,还是以长江来划分,都不能简单地说安徽属于北方或南方。作为一个整体,安徽处在跨越南北的地理位置上,其一省之内的南北差异问题也由此产生。具体来说,淮北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广袤无垠、一马平川;江淮之间以丘陵为主,绵延起伏、逶迤曲折;长江以南则多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郁郁葱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淮北人与河南人、山东人比较类似,生性耿直,豪爽仗义;江南近于江浙,其人文质彬彬,灵活内敛;而处于江淮之间的安徽人则比较中庸,既有江南人的细腻,又兼具淮北人的粗野。


地理环境不仅会塑造群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个体的气质习性,安徽历史上所出的名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从北向南差异显著。

梁启超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安徽北部沿淮河一带,虽然幅员辽阔平坦,但土地贫瘠、旱涝频发,历来是叛军草寇聚义起事之地。所以,像曹操、朱温、朱元璋这些造反起家的开国之君都诞生于此,绝非偶然。

安徽中部合肥周边以及长江两岸,平畴沃野,河湖交错,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安逸自足的环境容易孕育保守企稳的思想,所以在这里生长的名人多为历代王朝的支持者、股肱大臣,如以正直清廉闻名于世的包拯,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以及淮军和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

位于长江以南的古代徽州地区(包括今天的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的部分地区和江西的婺源)又是另一番景象,一方面,这里地少人多,俗话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徽州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经商入贾,从而创造了徽商三百年的辉煌;另一方面,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加上灵山秀水的浸润,使得该地文人辈出,自宋以来,就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说,朱熹、戴震、胡适是徽州文人的杰出代表。


安徽的南北差异还体现在行政区划的沿革上。从历史角度看,皖南皖北分属不同行政区管辖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它们同属一地的时间。

安徽南方和北方首次属于同一个行政区管辖是在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把现在的江苏、上海和安徽划归在同一个辖区之下,称“南直隶”。到了清初,“南直隶”成为“江南省”,后来顺治皇帝为了加强统治,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将江南省分而治之,分别称为“江南右布政使司”和“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省名由“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合成。

这样算起来,安徽淮河两岸与长江两岸同属一地的时间是三百四十多年,而安徽南北被分割管辖的时间有多长呢?即使从秦朝开始算的话,也有将近两千年。

另外,在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安徽沿江和沿淮一带往往成为南北对峙的前沿。三国时期,安徽北部属曹魏南部归孙吴,双方在合肥一线对峙激战;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宋金时期,南方王朝和北方王朝大体上都是以淮河为界形成长期对峙争战的局面。


可以说,今天安徽人的省域认同感低,与皖南皖北的自然人文差异和历史上长期对峙、分离所造成的集体心理暗示不无关联。

南北朝时,中国南方人称北方人为“索虏”,北方人则称南方认为“岛夷”;宋代以后,北方契丹、南方蛮子的笼统叫法一直被沿用到清初。与此类似,在今天安徽民间老百姓的口中,皖南人被皖北人称为“南蛮子”,而皖北人则被皖南人称为“北侉子”。

在有关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网络论坛里,常常会见到皖南人与皖北人相互抱怨甚至对骂的帖子。皖北人蔑视皖南人是权力傲慢、王道正统的心理反映,因为皖北上承中原文化,自古就是安徽乃至全国的政治中心,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从来都是由北向南推进的;皖南人蔑视皖北人则是为富笑贫、读书人自命清高的传统使然,因为与全国的历史发展趋势一样,安徽的经济与人才重心也是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


一个人的进步需要自信,一群人的进步则需要认同。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以血缘认同为主到以地缘认同为主的转变。在现代社会,家庭宗族谱系已经不那么重要,而国籍身份、省籍身份则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地缘认同是维系一定地域内的群体凝聚力、向心力的纽带,是归属感得以形成的保证。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地缘认同是软实力的体现。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等硬实力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应该是二者同时都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连续数年经济总量中部落后、人均GDP全国垫底,而且还包括由南北差异造成的省域认同缺失。


对于一省而言,通过经济发展来提升辖区民众的自信心、自豪感,便可以弱化地区历史文化差异对省域认同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以信心促认同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一个省的整体实力强大,比如山东、江苏;二是一省之内具有一个主导性的强势力量(通常是省会城市),并且这个力量在全国也不算落后,比如湖北、河南。

安徽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第二种模式是比较实际可行的选择。安徽省会合肥“为皖之中”,不南不北,方位比较尴尬,在淮北人眼里它是南方,而在江南人眼里它又是北方。不过,正是这种“亦南亦北”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平衡省内差异、增强省域认同方面与武汉、郑州等城市相比,具有更好的区位优势。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在合肥作为省会的六十多年来,不仅在合肥带领下的安徽始终位于中东部地区的穷省之列,就连合肥自身的经济发展在省会城市当中也属末流。于是,合肥作为省会的事实反而进一步削弱了省域认同感。南方人抱怨“北方”的合肥消耗了资源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耽误了长江沿岸安庆、芜湖等城市的发展机会,由此,皖南部分地区为了谋求自身发展,积极“脱皖如苏”、“脱皖入浙”,对安徽的省域认同逐渐疏离。皖北人也不买合肥的账,对他们来说,“南方”的合肥占据了发展资源,却没能担当起带领他们致富的责任,从而大批的皖北人不得不舍近求远、背井离乡去沿海城市打工。


近年来合肥一路走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是,合肥不靠江不临海,不是全国交通枢纽,在周边有效距离内又缺少相应的城市群支撑,加上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如武汉、长沙、郑州等差距太大,如此诸多的不利条件,使得合肥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对安徽政府来说,平衡省内南北差异、增强皖人省域认同,依然任重道远。




延伸阅读

一言难尽的安徽人

西风


“你是哪里人?”相信这在北上广深生活的人,被问到过的非常多的一句话。

经过几十年的推广,普通话渐渐占领了几乎所有的一二线城市,方言已日渐式微。当所有的人都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来沟通时,已经很难从口音去判断一个人的来历。而从问一句“你是哪里人”切入,总是一个永远不会错的套近乎方式,说不定找到老乡就更加皆大欢喜了。

可是在深圳,每每我回答一句“我是安徽人”时,大多从对方的表情和语言中感受到的都是“安徽在哪?安徽是什么地方?”之类的疑惑。

没错,因为安徽离深圳实在是太远了。对上海人来说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安徽人,在深圳大多数人的眼中是神秘的所在。

如果碰巧问话的也是安徽人或者安徽邻近省,得到就是另一种回应了:“啊,我也是啊,我们是老乡”,或者“我离你好近啊”诸如此类……可是我想说:我离河南、湖北都真的好远好远啊。

几年前,曾经有一个同事专门过来找我认老乡,说是看到公司通讯录,没几个安徽人。然后当我知道他是萧县人时,只能客套几句,因为实在不知道如何回报他的热情了。

那是因为,安徽的地方差异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这些年来,听到了太多“你们安徽人应该会唱黄梅戏”、“安徽人也是吃面条的吧”、“安徽肯定有暖气不会很冷”……之类的让我无言以对的问题。


是时候该解释一下安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了。

安徽这个名称其实清初顺治年间才出现,取境内安庆和徽州(今黄山市境内)两府首字,到康熙时由江南省分割而建。

安徽之所以会那样一言难尽,因为它是整个中国的汉族聚居区里(除了少数民族聚居省以外),地方差异最大的省份了(同等极别的也只有江苏了),不仅仅有南北差异,连东西都差异不小。


皖北


众所周知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是秦岭-淮河,而淮河正是穿过安徽北部。淮北、毫州、宿州、阜阳等城市都位于安徽的淮河以北,属于历史上的中原地带,也是老子、庄子、张良、曹操、华佗等古代名人的故乡。

网上流传的皖北人眼中的安徽地图


这些被称为皖北的地方靠近河南,和多山的皖南不同,皖北是平原地区,少了山山水水的分隔,整个大的区域方言基本保持一致。这里的人们具有明显的北方人特征,长相高大,性格爽快、嗓门较大、民风彪悍、爱喝白酒,在安徽人的饭桌上经常能听到一句俗语:阜阳的麻雀都能喝三两!这就是外地人对皖北人酒量的理解。


皖北人民说的方言属于北方语系中的中原官话,外地人是听不出皖北话和河南话的差别的,“管不管=好不好”、“俺家=我家”、“不赖=不错”、“得劲=舒服”等等;吃的是馒头、饺子、面疙瘩等纯面食,我一个阜阳的同学曾说过她18岁离家之前,家人总共只蒸过两回米饭;这里的环境风物也是北方的,如果你从南京坐火车去北京,列车一过淮河,看到的景象就是一望无际,苍茫雄浑了。


淮北市因为盛产煤矿,成了安徽唯一一个全市通暖气的地方,曾经令人羡慕不已。而其它城市即使相同纬度也没有如此的待遇了,更不要说淮南江南地区了。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等原因,这里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大批原先务农的人们从这里涌向全国各地,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上海和江浙。在没有高铁的时代,皖北最大的城市——阜阳,就以火车站的人流极其拥挤而著称。

经济发展的不均、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再加上观念上的不同,导致很多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林子大了自然什么鸟都有,如此庞大的人口里自然有些坑蒙拐骗、作奸犯科之人,还有许多以乞讨为生。这就是为什么在上海、江浙一带安徽人的名声并不好的原因。

只是我的皖北同学均是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理之人。给某地方所有的人扣上一顶帽子再大开地图炮,未免太过偏驳。

记得曾经在一个群里贴过一段西北的视频,配上了“好荒凉”的文字(荒凉只是地理概念啊,天苍苍野茫茫也是美不胜收好不好!),立刻有当地人骂“我们这里可发达了,哪像你们安徽人全是骗子”……这样的人也是够了。



江淮之间


淮河作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也只是一个大概的区分,一条河的两岸也不会那样泾渭分明。诚然淮河北岸已是一马平川,一派北国气象;而真正过了长江、起码也是靠近长江北岸时,才能感受到河网密布、杨柳依依的江南风情。而这淮河和长江之间大片的土地,我们把它称作“江淮之间”,这是一片真正的由北到南的过渡地带。

网友制作的“合肥人眼中的安徽地图”


这里的语言也分几种,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并存的地带。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等地说的还是中原官话,其它地区基本是说江淮官话的。只是这里的江淮官话和江南地区相比,也多了几分北方气息。江南人喜欢把所有的江北人叫作“侉子”,类似于广东人喜欢把除了两广人以外所有的人叫“北方人”一样。仅仅相距150公里,合肥人就成了芜湖人口中的“侉子”。不过在以前,合肥到芜湖的确是交通十分不便,只能坐汽车,还需要轮渡过江,这种曾经的遥远也造成了传承下来的认知上的根深蒂固。

江淮之间重要的城市除了省会合肥,还有淮河南岸的淮南和蚌埠。“两淮一埠”人民有着共同的方言、相似的气质,曾是安徽民风彪悍的代表地区。据说在十几年前,火车快经过这些地区之时,列车员都会提醒乘客加强注意。

淮南在安徽人眼中,是省内唯一一个盛产美女的北方城市——比如十分符合中国中老年人传统审美的央视名主持周涛就是淮南美女的代表;而淮南留给外地人的印象,恐怕就是那每个城市都有的“淮南牛肉汤”了吧。

巷子里的淮南牛肉汤


合肥的西边是六安,有着婉延的大别山脉。大别山作为安徽和湖北的分界线,有大部分在六安和安庆境内。大别山给人们的印象除了名茶“六安瓜片”就是山里的落后和贫穷了,六安境内的金寨县是著名的将军县也是著名的贫困县,曾经全国知名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就来自金寨大别山中。在我上学的年代,还流传着当地一家人穿一条裤子的辛酸故事。

合肥的南边是巢湖,曾经也是地级市,如今已经划归到合肥。巢湖因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而得名,在近代史上出了三位赫赫有名的将军,他们是张治中、李克农、冯玉祥。

再往东就是滁州,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闻名天下。下辖有靠近蚌埠深具北方气息的凤阳、定远、明光,这些地区还属于林语堂划出的“中国古代开国帝王产区”圈圈内,凤阳也是因为出了个朱皇帝而闻名。其它地区如滁州市、来安、全椒、天长因为靠近苏中,口音和江苏极其相似,连我都不太能分辨不出滁州市、来安县方言和南京话的区别。而天长应该是最不像安徽的安徽城市了,从地图上看感觉是无端端从扬州挖了一块划给了安徽,那里的人讲的是扬州话,爱吃茨实,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安徽人。


沿江及江南


长江在安徽境内是西南到东北的走向,特别是在芜湖的天门山开始转了一个大弯,从芜湖到南京几乎是纯南北走向。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描写了此处的地理特征。正因如此,才有所谓的“江东”一说,项羽在长江北岸的和县“无颜见江东父母”而自刎。

沿长江自西而东,除了最西边的安庆市和池州的方言略有不同(我总觉得安庆话有些西南官话的影子),其它地区城市的方言都极为相似(此方言地带一直向东延伸到江苏镇江)。

安庆是我待过九年的地方,作为安徽曾经的首府和省名由来之一,和徽州地区一样,是安徽最具文化气息的区域了。这里出过的文化人数不胜数,清朝就有父子宰相、桐城派、篆刻大师邓石如、京剧祖师程长庚;民国更有陈独秀、朱湘、赵朴初、张恨水、章伯均、朱光潜、严凤英等等。

安庆还有个城市名片——黄梅戏,这是从湖北黄梅传过来,在安庆发扬光大的民间戏曲。不过始终都觉得黄梅戏还是演绎民间小调最生活最动听,比如夫妻观灯、打猪草之类的。中国的戏曲除了昆曲能称得上高雅,其它也都是民间艺人的产物。不是什么戏曲都阳春白雪的,即使现在被推崇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经过文人墨客的加工之后,使有些剧目勉强沾上了一点高雅的边而已。所以,黄梅戏为什么非要挤上高雅之堂呢?反而不好听了。

安庆,古称宜城


同时,安庆还是个不错的旅游目的地,景色怡人,自然、人文什么也不缺,相邻的池州也是处处美景。只是自从省会北迁,安庆似乎就渐渐没落,在沿江城市中也算发展比较滞后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安庆人和石化厂几十年的纠葛争斗,都同样令人婉惜。

铜陵是很老很老的矿区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安徽只有一条铁路,就是宁铜铁路。早在三十年代,芜湖到南京就已经通了火车,70年代初期延伸到铜陵,用来运送铜陵的矿产。只是连安徽人都很少知道,几十年前,在这片矿区之下散步着数个劳改农场。如今的荒山野岭、一湾碧水之下也许就藏着那个大时代的悲剧。

芜湖、马鞍山、宣城,这些皖东城市,历史上属于“吴头楚尾”,吴楚两种文化的交汇地;在加上这里是丘陵地带、湖网密布,古代一直交通不便,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也是多种多样。市区和大点的城镇一般说江淮官话,农村地区很多说的是吴语。隔着一条河一座山,可能就会说着互相听不懂的方言。

芜湖人爱说芜湖是安徽的上海。的确,这里经济贸易非常繁荣,早在清朝就已经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了。作为安徽最早的对外开放口岸(1876中英《烟台条约》),当年皖中所有的外销特产都要在这里中转上船,使芜湖一百年前就成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很多老芜湖人对当年十里长街的繁荣也是记忆犹新。这里也留下了许多西方的烙印,天主教堂、领事署、江边的钟楼、全市最好的医院……还有,芜湖和安庆是公认的出产美女的城市,长江的水养人,这里的许多女孩子水色(皮肤)好,长相清丝(好看)。

94年,赵薇从家乡芜湖的学校毕业


马鞍山原是当涂县辖的一个庄子,整个城市都是毛时代大炼钢铁的产物。由于当年规划的混乱,市区过分的靠近南京(仅50公里),马鞍山人从小看着南京的电视台,听着南京的广播,逛着南京的商场……导致马鞍山人对南京有着极强的感情,特别是市区之人一直把自己当成南京郊区人了。马鞍山人和天长人,是安徽地区最不把自己当安徽人、对安徽最没有归属感的安徽人了。

除了芜湖、马鞍山,同属皖南地区的还有宣城和黄山。这是古老的徽州和宣州,宣纸、宣笔、徽墨、歙砚,都是品质极高,曾经也是身份的象征。

黄山(徽州)地区在历史上由于山多地少,人口庞大而无以生存,当地人皆出外谋生,慢慢成就了灿烂一时的徽州商人。

这里的语言极其难懂,每个县每个镇都不同,有人建议把徽州话列为七大语系之外的“第八大语系”。我有个同学是休宁人,但是家住的靠近婺源,他和休宁市周边的人语言是不相通的,也没办法靠方言免费把我们带进休宁的景区。

宏村


可惜徽州曾经创造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里曾经有数不精的历史名人,有富甲天下的徽商,还有新安理学,新安画派以及自成一派的戏曲、篆刻、版画、雕刻等等艺术。如今只剩下散落在各处的徽派村庄供人游览了。

只是自从徽州改名为黄山并被瓜分后,似乎就开了全国各地利欲熏心、胡乱改名的先例。思茅改名为普洱、迪庆改名为香格里拉、蒲圻改名为赤壁……数不胜数。

如今的徽州变成了黄山,已经成为了整个安徽省最有名的地区和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说到安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黄山。“你家离黄山近吗?”这种问题很多安徽人都被问过。

很好笑的是,“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原本是江西人汤显祖对富甲天下的徽州的不屑,还有对自己贫贱不能移的骄傲和自嘲,如今却被广泛的引用为对黄山的夸赞了。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黄山


看完这篇,是不是大家对安徽更加迷惘了,没错,这就是比化学成份还复杂的安徽省。

这里有平原、有丘陵、有大山、有大湖;这里有北国风光,也有江南风情;有说中原官话(河南话)、有说江淮官话的、有说吴语的,还有说比吴语还难懂的徽州话的;这里有吃面食吃饺子的,也有只吃得惯大米的……

安徽人在临近的城市里名声怎么也不算好。安徽人之于上海,就相当于两湖人之于广东,因为地理位置的相近、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这样一种单向的人口流动。不得不承认,安徽的经济和相邻的江苏比落后了很多很多,从经济上来说,即便是最繁荣的省会以及皖南一些经济强市和江苏发达地区也难以相比。这也导致了很多安徽人对安徽,有着自卑和热爱并存的复杂感情。

如果说个别以乞讨度日的皖北人喜欢自称河南人,还是对家乡的保护的话;那么一些喜爱对外称自己为江苏人或者浙江人的安徽人,一是因为骨子里的自卑;再有就是不愿意面对外界对安徽人深深的误解。

很多外省人对安徽的印象就是贫穷,也许是因为安徽的确存在很多贫穷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学们也不止是一次被不礼貌的问及:“安徽很穷吧?”,或者是“你穿的蛮好,不像是安徽人”。只是很多地方都有深山老林、贫穷角落。发达如浙江、广东,一样有贫穷到不可想象的死角。如果可以选择,谁也不愿意生在深山,与贫穷为伍。更何况现如今的贫富差距如此巨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富裕的地方也有不见天日的穷人;再穷的地方也有富人豪车美酒相伴,贫穷更不应该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不同地域的普通人刚刚解决了温饱,就抓住所谓的GDP数据互相嘲笑难道不可笑吗?


但愿这个世界可以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尊重。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安徽这个省?


作者:清澈
 

安徽地理历史比较特殊。


康熙年间把南直隶分成江苏和安徽两省,分别取自江宁和苏州,安庆和徽州。今天江宁和苏州依然在江苏的经济文化辐射的顶级,但是安庆和徽州都不是。

淮河和长江把安徽分成三段,淮北是中原官话,江淮之间是江淮官话,江南是吴语和徽州话(基本上算吴语),三部分语言不通。古代生产力比较低,隔河隔山就交流往来就少很多,所以安徽的统一性和交流往来少。


正是由于淮河和长江两条河,每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汉民族南迁,就据守淮河长江拉锯,安徽的战争非常多。中国历史上秦汉以来重大的战争,多数发生在安徽,比如:大泽乡起义、十面埋伏垓下之战、魏吴拉锯、肥水之战、宋金顺昌之战、元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和湘军决战、淮海战役……也由于战争多,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王朝的覆灭往往晃动安徽人的身影。


导致安徽的生存环境恶劣,没有持续发展的时间,前文所说安庆和徽州不是安徽经济文化的两极就是太平天国战争导致的,安徽人在这样的历史环境极力生存。


以清朝为例:安徽南边是徽商、中间是淮军、北边是捻军。说明安徽资源少生存艰辛,大家才要么经商、要么从军、要么做匪,如果本地经济好,要么有丰富的土地安心务农,要么如杭嘉湖蚕桑等商品经济化。而且徽商的富庶也不是在安徽,是走出安徽控制江南地区的工商业。


安徽出人才不奇怪,生存条件艰辛、战争融合、东西南北文化汇聚,各种人才在中国的历史上都很耀眼,帝王、相辅、将军、文化、商业、戏子……


出人才和生存艰辛(经济差)同一条瓜秧上的两个瓜,并非一日一时所造就。


有朋友说安徽政策不给力,又曰安徽官文化太昌盛。


我认为都不是原因,官文化昌盛,是在漫长的社会里形成的生存智慧,在战争隔上百而八十年就来一场血雨腥风的情况下,人生存的第一智慧绝对是“权力”,即便很穷也不能被屠戮。


关于政策,我根本不认为浙江的发达和政策有关。浙江经济的发展第一原始的输入条件是交通,良好的水运是江南繁荣的地理条件,良好的水运条件可以大规模的物流,有大规模的物流才有大量的财富,才有较低的物流成本;第二是浙江在历史比较安定,战争的破坏极少有一个省像安徽这个严重,更别说浙江。浙江别说省会,就是很多村庄、小镇、县城甚至都有千年的历史,发展的稳定性可想而知。


我也不认为生意需要多大的才干,人才和商业也不构成必然关系,做生意只是到了近30年才被逐渐认可和尊重,很多商人甚至都没什么好的教育。只需要在一定的商业环境里,敢做敢为,遵守商业规则,逐渐练习能力就可以了。
还是那句,没生在那个环境。


如果说,我前面所说的是漫长的古代史给安徽带来的基础薄弱。


进入现代,安徽的现代化进程也很缓慢。虽然安庆最早洋务,这指的是中国官方主流主动学习西方,实际上沿海通商口岸早已见怪不怪了。


这也和传统的地理因素基本相承。西方文明从海洋上过来,五口通商也都在海边,安徽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现代经济基本是洋人或洋务带起来的,机器大工业、现代交通、物流、现代信息、市场、契约……都没有深刻的影响安徽。


人具有现代商业意识,才有现代商业行为。以浙江为例,大量商业往来并没有合同,一样可以保持彼此生意往来。举个例子,浙江乡镇间的公交车,拦下来,让它顺便带件货,自己不去到某站有人接,给售票员几元钱,这件事,就能说明商业环境。


这种对彼此简单的信任,安徽可以想一下?



作者:观士音



主要是安徽太散了!多种文化交汇,没有自己的核心文化,不像河南统称为中原文化,山东齐鲁文化。湖北荆楚文化这一类文化相同的。

而安徽有个徽文化吧,还是黄山那一块扩展不到整个省份,归根到底安徽文化差距过大,导致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横跨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故道也经过安徽的虚线。这种横跨不同板块的你说不出来一个统一文化,就好比江苏,你也说不出来江苏文化是啥。。。因为江苏也是跨越这几大板块。

安徽是中国文化差异最大的一个省份没有之一,这个省完全就是各大文化交汇处。。。
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江淮文化,荆楚文化,淮海文化,金陵文化,赣文化,徽文化,吴越文化。

中国数的上的文化全在安徽交汇。。。看看安徽周围的省就知道了,周围的省都有自己的文化,而这么多省文化在中间包围了安徽。。。。

所以安徽文化差异太大太大。大到皖南皖北都懒得内斗,都觉得不是一个省的除了名义上。觉得你是你我是我,没啥感觉,不值得内斗。江苏内斗好歹前提大家都觉得属于江苏内部,苏北不如苏南富裕而已!而安徽的南北感觉就是大家都不是一起的,有啥内斗的,你是你我是我。。。。。

合肥这座盛会向心力凝聚力太差太差,安徽二字,安是安庆,也是以前省会,徽是徽州现在的黄山,和合肥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做老大的底蕴。皖北和河南山东徐州苏北玩,皖东和南京玩,被调侃的徽京。皖南和苏南浙北玩。合肥向心力太差太差,安徽省内唯一一个跟着合肥可能就是小弟六安了。。。旁边芜湖那叫一个真的和合肥矛盾大了去了。。。互相看不顺眼。

合肥原本很穷很穷的,就是个普通小镇,后来被选为省会,经过好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才超过安庆芜湖。所以合肥资历太浅!你像西安,南京,杭州武汉这些都是历史底蕴太厚,绝对省会城市。而合肥不是。所以向心力不好。

安徽集中全安徽所有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合肥,全中国找不出来第二个那么大力发展省会的,蚌埠的交通枢纽拿过来,省内好资源拿过来,更有甚者为了壮大合肥,前几年把合肥旁边的巢湖市给瓜分了,这都21世纪了,竟然还有把一个市撤销的事,就是为了发展拓展合肥。其他省谁能做到?

宁安高铁,除了南京清一色安徽城市,这就更加促进安徽城市和南京的交流了。。。。苏北除了徐州好像都没有通南京的高铁吧。。。。但是南京为了和安徽长江流域的城市发展,倒是做的不错。国内地铁这一块,有几条跨省的地铁正在规划,好像都是江苏和安徽的事,一个是江苏的徐州通往安徽的萧县,一个是南京通往安徽马鞍山,好像还有一个是南京通往安徽的另一个城市。安徽和江苏的关系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江苏二字,江是江宁也就是南京,苏是苏州,用两个代表城市取名省份名。安徽也是,安是安庆,徽是徽州。这两个省取名的形式都一样。这两个省挺有意思,毕竟江苏安徽曾经是一个省。。。。。。南京对安徽的城市非常上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