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阅读本文提示:


尽管本文标题中将帝王心术与政治智慧并列,但并不代表作者有意将封建帝王的专治思想,玩弄群臣与百姓的权术,与革命的政治智慧做同等看待。帝王心术,万丈深邃,但革命政治智慧,昭若日月,万不可同日而语。


否则,知我罪我,善莫大焉。



 1



最近中印两国在朗洞地区对峙,被称之为1962年以来中印之间最大的军事对峙,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环球时报发了社论,说中印军费对比是4:1,GDP对比是5:1,阿三是屎壳郎跑到尿罐里,找着挨嗤。看着好像很解恨。


连我的小学老师,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了,也在微信上转文章,分析中印对峙的局势,看得我很感动。在老师的影响下,我这几天也看了不少的分析文章,对这个事件,多多少少有了自己的认识。



昨天读了一篇《财经》上发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院梅新育老师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信息量极大,读后非常受教育,觉得很有感触,所以不得不借着梅老师的这篇文章,说说自己的看法。


梅老师这篇文章开宗明义说:


由于民族构成、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严重缺乏统一性,加之西式政体和民族理论的影响,印度独立后的国内政区划分指导思想深陷误区,给印度国家统一埋下了深远的隐患。


中国在这方面,比印度狡猾的多,中国的经验是:区域制衡。


本来,一国要想长久保持统一,其国内行政区划分应充分考虑区域制衡原则,即:

任何一个一级行政区(省、州、邦)企图分离叛乱时,中央政府都能从毗邻地区方便地扼住其咽喉而实施镇压;

任何一个一级行政区分离后都会在经济上蒙受重创,难以独存。


梅老师举了个例子,汉中为什么划归陕西,而没有划给四川?


请一定要注意粉红色的秦岭两个字。



但凡有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秦岭在陕西四川之间的阻隔作用,李白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面还有个叹词:噫吁戏,危乎高哉!这种感叹,须关西大汉唱秦腔的力气或者找个帕瓦罗蒂之类的男高音才能唱出来。


前不久有个新闻说西安到成都的高铁开通,时间变成了5个小时。搁在以前,这个怎么也得十天半个月吧?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刘邦、刘备西汉三国的故事了。


无论是地理,气候、还是人文风物、汉中都更接近四川盆地,而与关中平原差异较大,那为什么不把它划归四川呢?


就是不能划归四川。


划归四川,就显不出帝王治理国家的智慧了。


将汉中划入陕西省之后,一旦四川再度发生叛乱,中央政府平叛军队由于已经掌握了汉中,进军成都平原平叛就会轻易许多。


同样,襄阳划归湖北而非方言习俗更相近的河南;徐州划归江苏而非方言风俗更相似的山东;明朝时的南直隶在清朝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且安徽省界距离江苏省会南京不远;……都是基于类似的考虑。


厉害吧?什么叫墙都不服,就服你啊。这就是。


反观印度,本来已经从英国殖民者那里继承了一套尽量考虑了区域制衡的国内政区划界方案,独立后,却变了。


一手好牌,让他们打烂了。


甘地为首的国大党,太单纯,这帮理想主义者们,讲情怀的家伙,居然同意以语言文化地域来划分各个邦的界限。这下子热闹了,印度有很多种宗教,有1000多种语言,闹吧,闹得结果是,巴基斯坦出去了,孟加拉出去了,其他的各个小种族,虽然没有闹出去,但在家里闹家窝子,那是真叫一个闹得欢。


所以啊,知识分子们,书生意气啊,要不得。英迪拉甘地之所以后来丢了性命,就是和独立分子闹有关系。


这个,和中国的政治家比起来,你们就真的太小儿科了。



2


几年前,我去徐州,和徐州的领导见面,谈合作。


那天晚上,吃了从刘邦老家沛县专程运来的狗肉,喝着窖藏十五年的茅台,出身大学教授的副市长,谈了很多徐州的风土人情。


按理说徐州从人文习俗,其实和鲁南更接近,虽然划归了江苏,但在江苏,属于苏北,又是历史上的黄泛区,黄河淮河一泛滥,就不免成为泽国。所以在江苏,徐州属于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类型,最起码是受冷落的。和南京等城市比起来,发展明显不是一般的慢。


前几年网络上流传什么新的行政区划改革方案,把很多省一划为二,比如,有个方案就是成立了一个淮海省,把徐州作为省会,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河南的一部分,好像还有安徽的一小块,划成一个省,徐州做省会,连云港做出海口,就像现在山东,济南是省府,青岛是出海口一样,好像很有道理。


问题是,按照你们的逻辑,上面怎么管理?你们有理了,上面还有理没有?这个是关键。


其实这个方案,历史上早就有过,国民政府时期,有大概的雏形。短暂的日据时代,淮海省就是这个样子。


现在就可以吗?肯定不可以啊。梅老师都说不行了。



3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除了占领台湾本岛,还占据着离大陆非常近的大小金门两个岛。


解放军大军在台湾海峡集结,准备解放台湾。按理说,大小金门离大陆近,离台湾本岛远,我军要占领大小金门,还不是很容易吗?


但毛主席说,让他们占着吧。


他们占着,就像一个锚,把台湾这艘大船拴住了。


如果图一时痛快,解放了金门二岛,还会有后来的炮轰金门吗?还有今天的什么金门高粱酒喝吗?


这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是谁栓柱的,毛泽东。用什么栓柱的,大小金门二岛。


4


这样的故事,在人身上也发生过。比如邓政委。


小平一生几起几落,当年他最后一次被打倒,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但唯独给他保留了一个党籍。


毛主席为什么要保留他的党籍啊?为他后来东山再起留条后路呗。


自古华山一条路,有上路就要有下路,有进路,就要有退路。这就像下围棋,两口气才能活。一口气,自己就憋死了。


就是那句话说的:只要不下牌桌,总会有翻盘的时候。下了桌子,再上桌子,恐怕就难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家厉害吧!



5


论帝王心术,最好的书是《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当然是好,但能通读下来的,少之又少。


当年毛主席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看的《容斋随笔》,也值得一看。


吴晗的《朱元璋传》,49年前的版本,也值得一看。


要论通俗易懂,还是二月河的皇帝三部曲。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了最末期,典章制度至于烂熟,满族虽然是外族,但在吸收中原文化的能力上,历史上其他蛮族,无出其右。但这也决定了他的命运,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阴性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阴户,但凡外来文化,都会被含而化之,然后孕育出一个新的文化生命。满族的消失,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所以我常常想,幸亏当年日本人战败退回了日本列岛,如果时间久了,所谓的大和民族,很有可能成为50几个民族中的一支。到时候,保不定会有人民大会堂的歌舞演出,其中会有穿和服的女子,摇着花枝,唱五十七个民族,五十七朵花。


6


冯梦龙《古今谭概》里讲:朱元璋因为一个厨子泡的茶甚佳而封他为官,一老生吟诗: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朱元璋续曰: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人治之下,气象万千。 


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就如同二月河《乾隆皇帝》里乾隆突然发怒拿下纪昀、李侍尧,另一个大臣,经办这个事情的刘墉刘罗锅所想的:


至此,他才觉得稍稍窥到了乾隆万丈深邃的帝王心术边缘。这心术是永不能开诚布公告之臣子的,只要人去猜,猜到了也只能讳莫如深,说出去就奇祸立至!" 


7


从7月3日起,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了中国政法大学林乾教授教授讲述的《雍正十三年》(上部),昨天,也就是7月22日结束。


林乾教授认为:


雍正六年以前,特别是雍正即位之初的前三四年,他受到了极大挑战。与康熙用近62年在臣民中所塑造的“伟大帝君”这座难以跨过的高山相比,雍正首先要超越的是自己。此前他以“天下富贵闲人”的形象自居,他在《朱批谕旨》刊刻的上谕中第一句话就是:“朕向在藩邸,未谙政事,不识一人,毫无阅历闻见。”这句话虽然有“矫饰”的成分,但整体上符合实际情况。在身为雍亲王的时期,他每天主要出入今天雍和宫旁的柏林寺,还写过很多关于佛教的语录,可以说那时他还是无心于政事,康熙交办诸皇子重要事情时也往往没有雍亲王在内。所以到雍正二、三年时,他还向大臣说,朕是皇帝,你们不要以藩邸雍亲王视朕。


另外,雍正嗣位后,把康熙的皇八子作为总理事务大臣之首,晋封廉亲王,这有笼络的成分。但很多大臣习惯把雍正的政策跟康熙朝进行对比,而且习惯于把雍正和当时的廉亲王进行对比,因此很多大臣、宗室开始特别支持廉亲王。所以现在看来此举对雍正形成挑战,甚至给他执政造成巨大压力。他至少有二次“让位”闹剧。后来干脆讲,要所有宗室、大臣站队,凡是站在廉亲王一边的即国之贼。


我觉得在现实当中讨论雍正这个人物就非常有价值。因为雍正当时遇到了第三代的瓶颈现象。雍正自己也曾说,从顺治皇帝到康熙皇帝,良法美意已经持续了八十年之久,基本的制度、框架都已构建完成,预留给他的空间不是很大。如果雍正因循守旧,那清朝很有可能会面临衰落。但我觉得雍正肩负起了时代的重担,他没有因循这种状态,而是整饬吏治,使得风气一变。乾隆继位之后,尽管有一些纠正,宽严相济,但基本延续了雍正既往的做法,使得清朝盛世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几乎占清王朝的一半时间,这在以往的中国历史中是没有出现过的。这同雍正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务实改革家,一个非常有担当、有作为的皇帝是分不开的。王安石变法有“祖宗之法不足守,天道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我觉得雍正身上也体现着这样的精神。所以总会有一些热点被人们重新发现,也是历史的一种再发现和再解读。


8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当年大学课堂上老师讲美学,克罗齐曾经这样说过。


9


最近,微信公号“长安街知事”报道说,中纪委笔杆子习骅,职务有变化。


乍一看习骅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一个笔名。其实,习骅早已是中纪委出了名的“大笔杆子”。

 

《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雍正如何让官吏为国家做事》、《皇帝的伙食费到底多少?》、《“癸酉之变”与嘉庆帝的反思》等重量级反腐文章,都是出自习骅之手,这些文章经中纪委网站刊发后曾引发热议。


2015年1月,中纪委为纪检干部推荐了一批书籍,如《读懂中国改革》和《史记精讲》等,其中习骅的《中国历史的教训》也在列。据中纪委监察网显示,《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也是第一本由纪检干部写就的读史感悟。



2013年8月,习骅就开始在中纪委网站刊发文章,截至目前,共有30余篇文章刊登在中纪委官网上。这些文章中,《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一文是被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一篇。

这篇千字短文讲述慈禧太后的宠臣、巨贪庆亲王奕劻,靠着阿谀逢迎,在皇宫“引进”麻将,然后安排自己的小老婆频频输钱给慈禧,让老佛爷备感“贴心”;另一方面,他卖官鬻爵致富,积累了巨额家产,并将钱都存入外资银行,中国民族金融机构里没有他一厘钱。


10


每当皇帝换届,天下都会人心惶惶。


这是有人对电影《绣春刀修罗战场》的评价。


很多历史学家指出:明朝亡于党争。


在明末那段党争激烈的日子里,先是东林党占上风,浙、齐、楚、宣、昆各党派和东林党互相攻讦,后来到了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扫清所有障碍,彻底站在了食物链最顶端,再往后崇祯年间东林党再度抬头,随后是弘光年间的东林党、复社与阉党残余的斗争,一直到了最后永历年间吴楚党争。有人说,明亡于党争,并非没有道理。即便是大儒黄宗羲,都难免会写出《汰存录纪辨》这样立场鲜明、情绪激动的党争著作。


其实,对皇帝来说,无所谓阉党东林党,谁对我有用,谁就是好党。所以,信王朱由检,才会不是左右逢源,借助阉党,压制东林党;利用东林党,结束阉党的力量。


历来的历史书上,常常说阉党不好,但真的治理国家,东林党这些书生未必不是草包。听信书生的,未必就会有好结果。


有个故事说,粟裕大将当年率军进驻上海,老婆以前是上海的洋学生,大将平常很少陪老婆,老婆常常抱怨他不解风情。


有天他突然陪老婆逛街,指着一家咖啡店,说这家咖啡店极好的,她老婆欣喜平常这么不解风情的也懂的欣赏咖啡店,接着大将说:这里摆上两架机枪,就可以封锁整个街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