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拨开迷雾·认知西藏】编外篇12

十一郎

【前言】

自从今年6月中旬发生“中印洞朗对峙”以来,洞朗成为了举国关注的热点。

此前,笔者以洞朗话题为开端,写了《藏南九万平方公里是怎么“丢”的?》上、中、下三篇文章共五万多字,从历史研读的角度,详细探究了“藏南问题”的来龙去脉。

该文发布于本人的微博和微信公号【不见】,获得超过预期的广泛阅读:长微博360万,微信公号三篇加起来5万多。在此,首先感谢广大网友的厚爱!其次感慨于互联网时代公众自我学习水平的高涨。再次是由于近年来西藏逐渐被更多人关注。当然,时政话题本身所具有的热播效应也是文章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

前面三篇文章里,笔者对于“洞朗”交代的不多,很多朋友也在询问是否能详细介绍一下“洞朗”的来龙去脉。

本人的研读方向是“西藏以及周边国家地区的文明史”,比较侧重“史前时代”(藏文字出现之前)、“古代”(公元七世纪中期藏文字出现~十九世纪末工业化文明进入高原)、“近代”(十九世纪末工业化文明进入高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这三个时间段(笔者自己的划分体系)。

现当代的西藏以及周边国家地区,并非本人专攻的方向——其中原因有三:一则,现当代的很多资料和文件,仍未解密、公开,资讯相对片面;二则,现当代发生的很多事情,从研读历史的时间维度来看,尚处于“正在进行时”,变化丰富、评判不易;三则,西藏史前时代留下的历史迷雾最多、也是我最感兴趣的方面,精力所限、必须有所取舍。

因而,对于“洞朗”这个话题,我打算这么展开:从已经公开的信息渠道中,选取相对客观、正式的资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进行研习。并将研习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由于信源有限、加之本人既非国际关系学家、也非军事学家,如有错漏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补充!



一、地图作业:洞朗,尖刀的刀尖

我们从新闻报道等来源上看,对于洞朗位置的叙述,一般只说了“位于中国西藏亚东县南部”这么一个大致的区域,有的说是“中印边境”、也有的说是“中不边境”,对于大多数不熟悉西藏地理的朋友而言,还是不够清晰。那么,我们就先从地图上逐级放大,来了解一下“洞朗”(Doklam,印方也叫多兰高地)。

图1:洞朗、亚东、藏南、西里古里走廊、不丹、锡金邦、印度、中国,位置图[十一郎 绘]

由上图可见,位于不丹王国和印度锡金邦之间的中国亚东县,犹如一个居高临下、直插南方的“尖刀”,直指印度本土与其东北各邦之间唯一的陆路联系通道——西里古里走廊。而西里古里走廊最窄的地方,只有22.5公里。

为了查清“洞朗”的具体位置,笔者分别用百度地图网页版、高德地图网页版,输入“洞朗草场”得到的结果如下——

图2:在百度地图网页版查找到的“洞朗草场”

图3:在高德地图网页版查找到的“洞朗草场”

上述两个国内最大的网络地图,虽然都有“洞朗”,但根本没有洞朗周边的国界线。如果各位朋友根据它们导航的话,可能出了国还不知道呢

笔者接着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输入“洞朗草场”,得到了有边界线的结果,而且还能看到“乃堆拉山口”等重要地理元素。但是,谷歌地球标注出来的中国、印度、不丹三国国界线是有疑义的——

图4:在谷歌地球查找到的“洞朗草场”[十一郎 标注]

谷歌地球的问题在于:从谷歌地球的国界线划法来看,把洞朗划到了不丹界内;而谷歌地球对洞朗的文字注解又写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这二者相互矛盾。具体怎么回事,我们后面再详细研究。至少从谷歌地球上,我们知道了一个基本而重要的信息:洞朗位于中、不、印三国交界附近,很可能是中国与不丹的争议区。

那么,“洞朗”到底长什么样呢?我在Open Street Map上找到了亚东县内中国和不丹的几块争议区,并把其中的洞朗区域,与另一张国内官方出的亚东地图进行叠加,于是得到了洞朗在亚东县的具体位置和模样——

图5:洞朗在亚东县的具体位置和模样十一郎 标绘

从这张图看来,如果说亚东县是青藏高原插向南亚次大陆的一把尖刀的话,那么洞朗就是“尖刀的刀尖”。把上图的洞朗部分再次放大——

图6:洞朗位置放大图十一郎 标绘

上图就与最近国内网络上流传的“洞朗对峙”说明图相互符合了,见下图——

图7:国内网络上流传的洞朗对峙说明图来自网络

根据wikipedia介绍,“洞朗区域”约100平方公里。距中印边境乃堆拉山口约15公里,是西藏春丕河谷的一部分。中国方面行政区划属位于亚东县南端。北部小湖泊较多,有大小草场30个,东南部森林资源丰富。该地历来为下亚东牧民的夏季草场。

通过地图作业,我们弄清楚了洞朗长什么样、在何处,并且发现“洞朗可能是中国和不丹的争议区”。那么到底是不是呢?以及如果是中国和不丹争议区,为什么印度军队却来横插一杠呢?

这些问题,就要从历史的角度说起。


二、历史研读:英国留尾巴,印度来搅局

2-1、中印边界锡金段早已确定

笔者前一篇《藏南九万平方公里是怎么“丢”的?》文章里,曾提及1888年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之后,中英双方于1890年签署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锡金正式脱离西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条约划定藏锡边界,使西藏丢失岗巴宗(今岗巴县)以南的大片牧场和险要地区。

这个条约,是中国与外国之间涉及“中印边界锡金段”的唯一正式条约

【附录1】网上查到中国官方公布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全文如下——

一八九〇年三月十七日,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加尔各答。

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国大君主五印度大后帝,实愿固敦两国睦谊,永远弗替;又因近来事故,两国情谊有所不协之处,彼此欲将哲孟雄、西藏边界事宜,明定界限,用昭久远,是以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国大君主拟将此事订立条款,特派全权大臣议办,由大清国特派驻藏帮办大臣副都统衔升;由大英国特派总理五印度执政大臣第一等三式各宝星上议院侯爵兰;各将所奉全权便宜行事之上谕文凭公同校阅,俱属妥协,现经议定条约八款,胪列于后:

第一款 藏、哲之界,以自布坦交界之莫挚山起,至廓尔喀边界止,分哲属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诸小河,藏属莫竹及近山北流诸小河,分水流之一带山顶为界。

第二款 哲孟雄由英国一国保护督理,即为依认其内政外交均应专由英国一国径办;该部长暨官员等,除由英国经理准行之事外,概不得与无论何国交涉来往。

第三款 中、英两国互允以第一款所定之界限为准,由两国遵守,并使两边各无犯越之事。

第四款 藏、哲通商,应如何增益便利一事,容后再议,务期彼此均受其益。

第五款 哲孟雄界内游牧一事,彼此言明,俟查明情形后,再为议订。

第六款 印、藏官员因公交涉,如何文移往来,一切彼此言明,俟后再商另订。

第七款 自此条款批准互换之日为始,限以六个月,由中国驻藏大臣、英国印度执政大臣各派委员一人,将第四、第五、第六三款言明随后议订各节,兼同会商,以期妥协。

第八款 以上条款既定后,应送呈两国批准,随将条款原本在伦敦互换,彼此各执,以昭信守。

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即西历一千八百九十年三月十七日,在孟腊城缮就华、英文各四份,盖印画押。

注:上述条约文字中,哲孟雄就是锡金,布坦就是不丹,廓尔喀就是尼泊尔。

该条约第一款,就规定了中国西藏与锡金(1975年被印度吞并)之间的边界,从中国与不丹交界的莫挚为起点划界。

这其中,莫挚山在哪里?是个关键问题。莫挚,又名“吉姆马珍”雪山。上一节的图7,已经清楚标明了。

2-2、英属印度:改变地图,移花接木

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约定的中国西藏与锡金边界,是否得到英国或英属印度的官方认可呢?当然是的。我们看以下几幅老地图——

图8:英属印度测绘局1926年的锡金地图来自十一郎收藏

把上图中国西藏与锡金、不丹三方交界处局部放大——

图9:英属印度测绘局1926年的锡金地图局部放大来自十一郎收藏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Gipmochi”(支莫挚山)。

接着我又找到了1931年、1933年、1937年英属印度测绘局出版的地图——

图10:英属印度测绘局1931年的不丹、锡金地图局部放大[来自oldmapsonline.org

上图的“Gyemo Chen”,是藏语“支莫挚山”(吉姆马珍)的不同音译。

图11:英属印度测绘局1933年的锡金地图局部放大[来自oldmapsonline.org]

上图的“Gyemo Chen”,是藏语“支莫挚山”(吉姆马珍)的不同音译。

图12:英属印度测绘局1937年的锡金地图[来自oldmapsonline.org]

在1937年的锡金地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当时锡金与中国西藏的边界线(黄绿双线处),最南端起点与 36 44590 36 16431 0 0 2433 0 0:00:18 0:00:06 0:00:12 2989前的一样。

通过上述几份地图,我们得知:至少在1937年前,英属印度官方一直遵照1890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把支莫挚山(吉姆马珍雪山)作为中锡边界的最南端起点。如果英属印度、独立后的印度(继承英国在印度的权益)一直尊重1890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则不会出现“支莫挚山”中国西藏一侧的领土(即洞朗),与不丹出现争议的问题。

英印方面究竟何时修改了作为国界依据的地图?笔者请朋友通过wikipedia查知,“此后,英属印度测绘局及不丹制作的地图分别改将三国交界点绘制在吉姆马珍雪山以北6.5公里靠近巴塘拉(Batang La)处。”那个时代,锡金、不丹都是英国的“保护国”,没有外交、军事的自主权。

笔者前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1938年英国伪造了“29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试图把流产的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英国单方面制造的“麦克马洪线”偷偷“合法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占领中国西藏“藏南九万平方公里”国土做准备——那一年,刚刚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艰难岁月。

有鉴于此,笔者推测wikipedia所述偷改“中锡边界”地图的行为,也是这个时代英印方面的“杰作”。具体发生于哪一年,有待进一步考证。

笔者将图6与图9,进行重叠落位。英印方面私下将“中锡边界”最南端的吉姆马珍雪山、偷偷向北移动到巴塘拉的举措一目了然。这就是出现“洞朗争议区”的根源——

图13:红线为条约规定的中锡边界最南端,蓝线为英印后来偷偷改动的巴塘拉[十一郎 标绘]

笔者将图4与图9,进行重叠落位。解释了为何Google Earth的国界线是有疑义的。因为它遵循的是英印私下将“中锡边界”最南端的吉姆马珍雪山移花接木到巴塘拉的结果——

图14:谷歌地球上显示的国界为什么有问题[十一郎 标绘]

笔者将图4与图6,进行重叠落位。得出的结果,也印证了中国官方地图一直是按照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分国界的,而Google Earth提供的国界其依据显然是英印单方面修改后出版的地图——

图15:中国官方地图国界与谷歌地球国界之间的不同[十一郎 标绘]

从以上的地图作业我们还发现,在亚东县内中国和不丹之间的国界,除洞朗之外,仍有其他区域可能存在着争议。这一点,后面我们再展开。

在查找老地图的过程中,笔者很遗憾地发现,那个时代的中国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噶厦政府都没有测绘、出版相关的官方地图,中国的国界权益未能通过地图予以主张。这也从某种角度反映出彼时的中国,国家治理水平还很落后。并由此使得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缺少官方依据、处于某种劣势。

2-3、印度独立:以“和平”的名义

1947年,英国结束对南亚的殖民统治、印巴分治,“印度联邦”宣称继承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所有权益。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

图16:尼泊尔、锡金、不丹,与中国、印度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

2-3-1、占领吞并锡金:

1947年,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依照英国殖民时期的做法,继续往锡金派驻专员。

1949年,印度派兵侵入锡金。

1950年,印度与锡金签订《印度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条约规定锡金在内政方面享有自治权,但印度控制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邮政、银行、红十字会、国际援助等权利。

1968年,锡金首都甘托克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度锡金和平条约》。

1973年,印度强行对锡金实行军事管制。

1974年6月,锡金议会通过了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规定印度政府派驻的首席执行官为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同年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印度人民院及联邦院各为锡金设一个议席。

1975年,印度军队发动政变,解散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软禁了锡金国王。4月10日,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及君主制,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4月14日,锡金在印度的主导下举行了全民投票,决定锡金去留。投票结果显示大部分锡金人同意并入印度。随后印度国会通过决议,正式接纳锡金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2003年,中国最后一个承认锡金不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是印度的一个邦。同时,印度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注:锡金王国,面积0.7万平方公里。土著绒巴族(雷布查人)原为藏族的一支。1642年由来自青藏高原康区的蓬楚格·纳穆加尔建立“纳穆加尔王朝”。十七世纪末,成为西藏的藩属,接受拉萨管辖。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锡金成为英属印度的“保护国”。

印度吞并锡金之后,原来的中锡边界,则成为了“中印边界锡金段”。这一段由于有1890年条约的清晰阐述,所以中印双方一直没有争议,即使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也未曾涉及到这个区域。然而,由于英属印度、英国的保护国不丹曾经在英国的统一安排下,单方面改动了中锡边界最南端的位置(估计在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从而为后来的中、印、不三国交界,埋下了隐患。

2-3-2、“指导”不丹:

1947年,英国退出南亚大陆、印度独立,不丹成为首个承认印度独立的国家。

1949年,印度与不丹签订《印不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其中第二条规定“不丹政府同意对外关系以印度政府的意见为指导”。不丹相当于印度的“受保护国”。

1951年,中国和平解放西藏之后,面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印度加强了对不丹的影响。

1959年,中国平息了西藏“叛乱”之后,印度声称保卫不丹的领土完整事印度政府的职责,遭到不丹政府反对。不丹方面认为,不丹并非印度的“保护国”,友好条约不包括不丹的防务。

1973年-1984年,印度、不丹之间进行了国界谈判,解决了划界问题。由于无法查寻到这次谈判的官方文件,所以无法查找印不双方就中、印、不三国交界附近的洞朗区域有何约定。如果有,也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这个区域还涉及到中方的领土利益,并且有1890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支持。

1971年,不丹加入联合国,次年承认孟加拉国独立,并与之签署贸易协定,使得不丹出口商品在第三国享受免税政策。

1979年,不丹在“不结盟运动”中同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在红色高棉的席位问题上投赞成票,与印度背道而驰。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不丹皇家陆军的训练主要由印度负责。不丹军人除在印度军事院校训练外,有的还被直接编入印度陆军服役1年到3年后才回国。在军队的后勤保障方面,不丹陆军军费全部由印度提供,装备和军需也主要靠印度支援。

2003年至2004年,不丹王军对印度国内的分裂势力“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开展军事行动。后者曾利用其在不丹的部分基地对印度进行攻击。

2007年,不丹同印度签署经修订的《不印友好条约》,虽然去除了“不丹外交接受印度指导”的条款,但是规定不丹外交必须不能损害印度的国家利益

印度是不丹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为不丹开放16个过境贸易口岸。不丹约90%的进口来自印度,98%的出口提供印度市场。

不丹的两大支柱产业是水利发电和旅游。水利发电是重中之重,其72%卖给印度,如果印度拒绝购买不丹的水电,“不丹经济将遭受灭顶之灾”。

2012-13财年,印度对不丹的财政援助为6亿美元。此后几年,这一数字持续稳定增长,并于2015-16财年达到了9.85亿美元,使得不丹成为印度对外援助最大受惠国。

每年不丹领导人外访,第一个访问国家就是印度。

注:不丹,是“西藏末端”的意思。面积3.8万平方公里。不丹人来源于古代西藏人,跟藏族同源的门巴族是现在最接近不 46 44590 46 20751 0 0 2975 0 0:00:14 0:00:06 0:00:08 4140族的民族。该国第一个政权由“藏传密教”竹巴噶举派的夏仲阿旺朗杰于1616年建立,实行区域性的政教合一统治。颇罗鼐主持西藏政务时期(1728-1747),不丹确立了与西藏之间的“宗藩关系”。1907年,英国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竹巴噶举派的政教合一统治,并把亲英的不丹地方头人乌颜·旺楚克推上不丹国王的宝座,建立亲英的不丹王国,1910年1月,英不签订《普那卡条约》,规定不丹在对外事务上受英国指导,不丹从此成为英属印度的“保护国”。

2-3-3、影响尼泊尔:

1947年6月,印度和尼泊尔正式建交。

1950年,签订《印度-尼泊尔友好条约》。尼泊尔和印度公民可以无障碍自由移居。“这个条约被大多数尼泊尔人认为是不平等的,因为尼泊尔法律不允许开放边界。根据法律,印度人不应该在尼泊尔购买土地和财产,或以他们的名义进行商业活动。 该条约一直不受欢迎,特别是在尼泊尔的帕哈里地区,它经常认为是违反尼泊尔主权。根据该条约造成的大量印度人移民尼泊尔,也造成了尼泊尔内部的反对和混乱。”(wikipedia语)

1951年,中国和平解放西藏。1952年,尼泊尔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印度和尼泊尔根据《印度-尼泊尔友好条约》加强了军事和情报合作,并对尼泊尔进行军事访问。

2006年,尼印两国高层往来频繁。印对尼和平进程表示欢迎和支持,同意在2006-07财年向尼提供80亿卢比(约合1.07亿美元)预算支持。

印度是尼泊尔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援助国。2005-06财年前8个月,尼对印出口约4亿美元,占尼出口总额的69.1%。尼从印进口约9.75亿美元,占尼进口总额的63.3%。2006-07财年,印对尼发展援助35亿卢比(约合4700万美元),为上一财年的3倍。

同时,两国也长期存在着领土争端。

注:尼泊尔,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南亚古国,历史上曾有多个王朝。1768年,尼泊尔的廓尔喀部族兴起,建立“廓尔喀王国”(也叫“沙阿王朝”),主要信仰印度教。1788年和1791年两次入侵西藏失败后,成为清朝的直接藩属国。1814年-1816年,英国发动英尼战争,善战的廓尔喀人历经多次战斗、最终战败,割让三分之一国土给英属印度。1846年,亲英的廓尔喀军人拉腊发动政变,夺得尼泊尔军政要职,国王大权旁落,拉腊家族世袭首相。1951年,尼泊尔结束了拉腊家族105年的世袭统治,恢复王室、建立君主立宪制。1962年宪法规定尼泊尔为印度教君主国。1990年颁布新宪法,开始多党议会制。2001年尼泊尔王室发生内部血腥屠杀,遇难国王的弟弟贾南德拉继位、加强王权,但受到广泛反对,尼泊尔进入动荡岁月。2008年,正式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一直由尼泊尔大会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轮流执政。

【概念纠正】

笔者最近看到一些评论家,在谈及不丹和印度关系的时候,总是错误地使用“保护国”一词。因此觉得有必要普及一下国际法背景下保护国受保护国的区别。

保护国,Protectorate。是指一国在政治、外交、国防、对外贸易、重大内政等各方面,服从另一国的意志。一般来说,作为保护国,不具备主权国家的地位,既不允许自行与他国宣战、也不允许自行与他国缔约(类似于自治领)。比如,当年的锡金、不丹等,都曾是英属印度的“保护国”。

受保护国,Protected State。首先是一个主权国家。它在外交和国防等国际事务方面,受到另一个国家的保护或指导,存在国际事务上的联盟或者协同关系,但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性质。

比如,签订《印不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的不丹是印度的“受保护国,而不是“保护国”。根据未经完全证实的信息,2007年开始,不丹已经解除了国防上接受印度指导的关系。据查,而今的中不边境上,除了有不丹军队驻守之外,也有印度军人——其目前的角色,是直接派军联防?还是军事训练或军事顾问?待考。

Protectorate, in its inception adopted by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is a dependent territory that has been granted local autonomy and some independence while still retaining the suzerainty of a greater sovereign state. In exchange for this, the Protectorate usually accepts specified obligations, which may vary greatly, depending on the real nature of their relationship. Therefore, a Protectorate remains an autonomous part of a sovereign state.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colonies as they have local rulers and people ruling over the territory and experience rare cases of immigration of settlers from the country it has suzerainty of. However, a state which remain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another state but still retains independence is known as a Protected State and is different from Protectorates.(From wikipedia)


三、中不关系:有争议,在靠近

对于前述位居高原周边的南亚三国,印度一直力图通过建立联盟来加强印度在“喜马拉雅边疆”的防务和外交事务上的影响力。锡金1975年被印度吞并之后,由于地缘政治、边境争议、国家间条约等因素,夹在中印两个区域大国之间的主要是不丹王国。

从不丹旺楚克王国1907年立国开始,就有着亲英、亲印度的基因。从英属印度的“保护国”、到印度的“受保护国”,印、不之间的关系,从政治、军事、到经济,一直最为密切。

但印度和不丹之间并非铁板一块。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不丹王国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拓展其国际事务的空间。这其中,地缘政治上最重要的“突破口”是不丹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公开信息的查找,我们得知,中国、不丹边界长约600公里,从未正式划定。在争议区范围问题上,不丹王国认为,目前只在不丹的4个地区存在争议,面积分别为98、42、42、138平方公里,总为269平方公里。而中国曾认为存在6个争议区,总面积4500平方公里。

笔者在Open Street Map上查找到六个争议区,分别为——(下述争议区内容缺少官方资讯证实,仅供参考)

1、鲁林争议区(也称绒林) 。总面积340平方公里,中国方面行政区划属于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仁青冈乡东南。

图17:中不“鲁林争议区”[十一郎根据 openstreetmap.org 绘]

2、洞朗争议区。约100平方公里。中国方面行政区划属于日喀则市亚东县。

图18:中不“洞朗争议区”[十一郎根据 openstreetmap.org 绘]

3、查玛浦争议区。约60余平方公里,中国方面行政区划属于日喀则市亚东县上亚东帮噶曲登以东,主要包括郎玛浦和查玛浦的上游部分。

图19:中不“查玛浦争议区”[十一郎根据 openstreetmap.org 绘]

4、基伍争议区。位于查玛浦争议区以北,主要包括基伍曲和巴马弄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为90平方公里。中国方面行政区划属于日喀则市亚东县。

图20:中不“基伍争议区”[十一郎根据 openstreetmap.org 绘]

5、白玉争议区。主要包括巴桑弄和吉格弄两河流域,中国方面行政区划属于山南市洛扎县南部,总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

图21:中不“白玉争议区”[十一郎根据 openstreetmap.org 绘]

6、墨拉萨丁争议区。也译作米拉萨丁,包括不丹王国塔希冈宗萨丁东下属的两个格窝:米拉格窝和萨丁格窝。位于达旺以南,塔希冈宗以东,打拢宗以西,面积3300平方公里。该争议区靠近藏南西侧,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即使归属中国,也是一块飞地。

图22:中不“墨拉萨丁争议区”[十一郎根据 openstreetmap.org 绘]

从Open Street Map上看,在洞朗所属的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应存在着四块中不边境争议区,总计面积约590平方公里,位置如下——

图23:亚东县可能存在的四个中不争议区[十一郎 标绘

不丹与中国一直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不边界并未划定。

1951年,中国和平解放西藏之后,不丹从拉萨撤回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

1959年,中国平息西藏“叛乱”之后,曾有大约6000名藏人逃到不丹、并获得庇护。但由于不丹担心更多难民涌现,随后关闭与中国的边境。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不丹投了赞成票),加入到战后国际秩序中,并扩大国际事务的参与层面。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出现新局面。1974年,不丹邀请中国驻印度使馆临时代办出席第四世旺楚克国王的加冕典礼。

1979年起,两国领导人每年还互致国庆贺电。

1983年,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和不丹外交大臣达瓦次仁在纽约就建立双边关系举行了会谈。

1984年开始,中国、不丹轮流在各自的首都北京和廷布举行边界会谈。

1995年起,不丹连续多年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中支持中国。

1996年11月,中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11轮边界会谈中,中方提出争议区北部495平方公里归不丹,西部269平方公里归中国的交换意见,不丹对此持谨慎态度。

1997年6月,不丹召开国民会议,会上就中国政府提出的交换意见展开了激烈讨论。多数代表认为,无论西部还是北部,都是不丹王国的领土,不同意交换。

1998年,两国在第12轮边界会谈期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中国在协议中重申对不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而双方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02年,中国提出了一些档案证明拥有争议土地的主权,双方磋商后达成临时协议。笔者未查找到2002年的“临时协议”,未知对1998年的《协定》有何具体修改或补充。

2004年出版的由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事务条约集——中不卷》指出,中不边界从未以条约或协定正式划定,但两国间存在着一条传统习惯线,边境地区基本稳定。

2012年6月,时任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与不丹首相延里会面,是两国政府首脑的首次会面。同年8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率团赴不丹,举行边界会谈,并会见不丹第四世国王。两次官方会晤,均提到了双方建交事宜。

59 44590 59 26511 0 0 3234 0 0:00:13 0:00:08 0:00:05 4643

2014年7月25日,中国不丹举行第22轮边界会谈,中不边界谈判取得了积极进展。

总体而言,近三十余年,中国和不丹的双边关系处于逐渐靠近、总体升温的态势。所以,要考虑不能让印度有机会搅局。

2012年6月,时任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与不丹首相延里会面[来自网络]

【附录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以下简称“双方”),根据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保持中不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双方认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应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中方重申,完全尊重不丹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双方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条 双方认为,在前十一轮会谈中,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相互信任与合作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就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达成一致,缩小了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会谈加深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双方愿继续本着上述精神,为早日公平合理地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做出共同努力。

第三条 双方同意,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维持一九五九年三月以前的边界现状,不采取任何单方面行动改变边界现状

第四条 双方回顾了十一轮边界会谈所取得的进展。鉴于双方均已明确阐述了各自对争议地区的立场,双方同意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这一问题。

第五条 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本协定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八日在北京签订,一式两份,每份都用中文、不丹文和英文写成,三种文本同等作准。在发生歧义时,以英文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     不丹王国政府代表

      唐家璇          吉格梅·廷里


四、回到洞朗:中不争议与中印对峙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2017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热点话题“洞朗对峙”。

图24:洞朗争议区三国“国界”[十一郎 标绘]

上图中,红线为中国主张的中不边界线,黄线为不丹主张的中不边界线,橙线为中印边界锡金段已划定的国界线——印军从该线进入洞朗。

从上述研习,我们可以发现,洞朗对峙的来龙去脉可以理解为:中国和不丹在洞朗区域存在领土争议。多年来双方正在协商之中,并达成了阶段性协议,确定了指导原则和各自行为准则。2017年6月,中方在洞朗区域修筑公路,引致不丹异议(或抗议)。在未见不丹官方邀请的前提下,印军不请自来跨越原本无异议的“中印边境锡金段”,进入洞朗区域,与中国军队发生武装对峙。

总结起来就是:洞朗本来属于中不两国争议,现在却演变成中印两军对峙

图25:网上查到的不丹外交部2017年6月29日就洞朗一事发表的声明[来自网络]

图26:网上查到的不丹外交部2017年6月29日就洞朗一事发表声明的翻译,笔者不对上述翻译的准确性负责,仅供参考[来自网络]


五、结束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万里行者、一隅书生。笔者于历史研习或有寸进,并乐意分享给大家。于国家大事,则不敢轻言臧否利弊。以下仅从个人的一点认知,发表几句不成熟的看法,对错敬请包含,精力有限就不接续讨论了:

一,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洞朗争议区属于中国与不丹之间的国与国关系。

二,1890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明确了中锡边界(今“中印边界锡金段”)最南端从中国和不丹交界的支莫挚山开始。中、印、不之间,应明确英印后来单方面改变“中印边界锡金段”最南端的非法性。

三,上述条约并未把不丹列为缔约方,因此在中不两国持续多年的外交努力中,宜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现代国际事务的外交规则为基础,耐心地进行平等协商,并留意广泛获得国际间的沟通和两国内部的认同。

四,在中国与不丹就争议区进行外交往来的同时,从中国、不丹均为独立主权国家的角度,两国都有资格抗议印军进入中不之间的争议区。

五,解铃还需系铃人。争取到不丹,洞朗对峙中的印军也就不攻自破了。

六,中国而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不丹这样的山地小国,即使考虑到印不之间的渊源关系,中方除军事手段外,也应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以促成中不边界争议的解决,并促使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更加接受作为大国的中国。

七,印度一直把中国作为头号假想敌,并且积极备战几十年。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需要削减印度因素带来的干扰。如能修齐内政、强盛国力,对印度知己知彼、谋定后动、保持压力,国际间从大局着眼、全面衡量、张弛有度,印度威胁又岂在话下?

八,中国的老子曾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冷战结束之后,全世界的国际事务早已进入不同的规则环境中,千百年前的智者尚且能够清醒看待战争的作用,活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应该也可以吧。

九,南亚和东亚,都是这个地球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均为人类文明的延续者。回看历史,人类经历了各种战争和人为灾难;举首未来,世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文明冲突”。大国有道,重剑无锋。戾气太盛致孤立,风物长宜放眼量——是为笔者期待。

风物长宜放眼量——亚东县多庆措[十一郎 摄



《藏南九万平方公里是怎么“丢”的?》(下),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提示:已开通在线评论功能,欢迎大家多交流!



谢谢关注阅读!

欢迎转发推荐!

谢绝抄袭剽窃!


〖提示〗

后台发送:序言、族源、象雄、苯教、吐蕃、前弘期、后弘期、密宗、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觉囊派、觉域派、希解派、网上活佛、香格里拉、冈仁波齐、古格、七万分之一、生命纪录、致敬登山者、腊八粥、心灵净化、神山、夏尔巴、山在那里、郎说山语1、郎说山语2、郎说山语3、郎说山语4、郎说山语5、阿里云、高山救援、藏式文玩、直升机珠峰、丹尼索瓦、北极圈、郭美美、户外逼格、快乐公益、公益质疑、魔幻现实、越野男人、读书笔记1、不丹、喇嘛教谱系、万水独行一、万水独行二、万水独行三、二氧化碳、万水独行四、万水独行五、万水独行六、万水独行七、不转世、喇嘛说、尼泊尔地震、戈振芳、读书笔记2、民间救援、十三世达赖圆寂上、十三世达赖圆寂中、十三世达赖圆寂下、人贩死刑、夏至纪念、好大的泡沫、国家公园、登山口号、换花草、放生、阿尔卑斯、互联网公益、皇帝喇嘛、噶尔家族、天梯、美人措、照妖镜、珠峰爱、泥泞狂欢、假洋鬼子、公益精神、卡瓦格博、额滴神、十二生肖、文化牛仔、绿野org、朝阳活佛、幼儿园过马路、反常、鳌太、8000米救援、中国力量、三条人命、藏南上、藏南中、藏南下、洞朗、编外1~编外10,等关键词,可查阅相关内容。

也可发送自然数:1、2、3、4…查阅往期内容。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关注“不见”。

添加“不见”订阅号:bu-ji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