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芳华》撤档:老家雀怎么玩你的,心里没点数吗

2017-09-27 霍老爷 思想起

不容错过的关注!点击上方蓝字“思想起

点击右上图标分享到:QQ空间 | 朋友圈


老家雀儿修炼成精
几乎把碰瓷这件事儿玩出了艺术


1

今天有一个传遍了朋友圈和微博的消息。

《芳华》撤档的消息传来,看着无数电影号煞有介事地说国庆节唯一可看的电影没有了,也有无数消息灵通的小伙伴故作神秘地告诉你,我给你说嗨,这片尺度很大,特别好看,超值,我已经看过了。

相信很多人心里种草了。

但我,听到这个消息后,脑子里只有一个词儿,果然。

对于《芳华》撤档这件事,我是有几分心理准备的。

《芳华》的导演是著名老京油子了,一般我们北方人讲话,人上了岁数,如果不淆好,就可以尊称为老家雀儿,或者说叫老家贼。

什么是老家雀儿呢,麻雀这种东西好偷粮食,小家雀也偷,但不如上了岁数的老家雀儿,弄不好就让人逮住了。

但老家雀儿不一样,知道人性,活成了精,拿它根本没办法。

所以老家雀儿就指的是这种,算计精明,鸡贼到家的老人。

所以,当你真诚的期待《芳华》的时候,你可能只是被这个老家雀儿给玩了。


2

回顾这几年冯家雀儿的电影上映前后,我觉得可以写一本电影宣发策略大全。

你会发现,几乎每次电影宣发,冯导总能整出点不一样的幺蛾子。

冯导在江湖有个诨名,小钢炮,几乎逢人就怼,但是你仔细看看,人家怼人的时间点都特别微妙。

《唐山大地震》小钢炮怒怼全国的富人只知道去国外浪,不知道把孩子们住房建结实点,金马奖出来,徐帆没有得奖,又怒怼金马奖。

《非诚勿扰2》有记者问影片大量植入广告的问题,小钢炮又怒怼记者,难道让演员光着屁股出去。

《1942》上映后,冯导更是怒怼一学生,说他看脏了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花样翻新,冯家雀儿怒怼王思聪,扭扭捏捏以潘金莲的身份写了封信给王思聪,更是演出了一个撤档的戏码。

可以说,冯导已经修炼成精,几乎把怼人,碰瓷这件事儿玩出了花活儿,玩出了艺术,每次宣发都能营造成事件。

而我们都知道,营销费钱费力不说,远远没有事件传播得快。


3

事实上,《芳华》已经拿到了龙标,已经过审,如果说,广电总局真要想拿下《芳华》,直接不让他过审就可以了,这个锅还真不用背在广电总局身上。

虽然,我很讨厌广电总局,我批广电总局的文章,从知乎到微信,大概也有几次了,但不得不说,中国的文艺界有种比广电总局更恶劣的风气——碰瓷儿。

好像只要广电总局封杀的电影电视剧就是好的,所以能碰瓷尽量碰瓷。

实际上,以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水平和敬业程度之低,无论封杀和不被封杀的,都是烂片居多。


4

当然,很多人会说,我根本不在乎营销不营销,我就是要看好电影。

那我恐怕得说,看《芳华》,更没有必要了。

应该说,老家贼老则老矣,制作水平还是比一般的导演有保证一些,毕竟,他占据了圈内几乎最好的资源。

但是,他的主要口碑,在他拍严肃题材以后,由于他的鸡贼投机的本性,可以说,几乎把他早年拍喜剧电影的口碑消耗殆尽。

我们必须得承认,早年他的喜剧堪称小人物喜剧的典范,那些笑中带泪的故事满满透着诚意。

自从某致敬莎士比亚的《晚餐》之后,老家贼已经在投机取巧的路上一路飞奔,再也没有艺术的诚意,他的套路已经变成了刻意的煽情绑架加性与暴力。

实际上就是穿着煽情或者深刻外衣,弄一个大题材包装,讲的不是裤裆子里那点破事,就是手脚上那点破事儿,整个一老男人的意淫。

实际上,他的电影,除了题材已经一无是处。

而这个题材,其实主要是源自于他是第五代导演三个硕果仅存的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背靠实力强劲的兄弟组合,在题材这块,与广电总局有一定对话的权力,但是,老家贼却浪费了一个又一个好题材。


5

我曾经说过,一个好导演,观众会给他三次机会,三次以后,观众就会失去耐心。

而显然,老家雀儿已经用完了他的余额。

我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不客观,可当我带着好奇心看了《芳华》的预告片,可以说,老家雀儿没有让我失望,在题材的选择上使劲浑身解数,选了越战这个题材。

但当你打起十二分精神的时候,会发现他鸡贼的走偏了,走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有着大长腿们的文工团。

可以说,在这个预告片里,我的第一感受除了荷尔蒙还是荷尔蒙。

在这个预告里,老家雀儿恨不得跟当年中关村卖毛片的大婶子一样,从自己的大红胸罩里掏出碟片:看片儿不,带色的。

不过我们应该理解大导儿,大导儿虽然现在是个大腕儿,但谁没有少年穷的时候。

大导儿年轻的时候,是大院子弟的边缘人物,文工团的姑娘们是他所不能染指的,那是属于正经大院子弟的,相信那时候的大导儿,无数次趴在墙头看文工团姑娘换衣服咽口水。

作为男人,其实这点心理大家都懂,男人们都是贱得可以,对于青春期意淫过的姑娘总是要睡过才能罢休。就算不能睡,也要嘴上过过瘾,尤其是文工团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神秘色彩的事物。

所以,你不要听那些什么为了维护国家尊严的老兵们,那都是说给人听的,老家贼卖的,还是一个八卦和猎奇,最多再给你点残酷的暴力,妄想他有情怀,还原一代人的风貌是奢侈了。

而老家雀儿的鸡贼在于,他一直以来所依赖的,正是资源的垄断形成的特权,现在却扮演一个特权的反对者,便宜都让他占尽了,套路都让他玩了,你说,全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儿吗?

别说,还真有,还是老家雀儿说得对,中国的观众不行。





《芳华》撤档 围观者借机怼冯小刚挺没意思

江玉楼



冯小刚新拍电影《芳华》在公映前几天突然撤档,无缘十一黄金周。有关撤档的动机,有人认定为炒作,冯小刚否认,并与正在路演的剧组“悲壮告别”。一个还没上演的电影,就这么卷入不明不白的舆论漩涡,特别符合时代特征的某些样貌。

认定撤档属于炒作的推断是这样的:因为冯小刚与人对赌七亿元票房,现在一看黄金周电影竞品,争不过,所以干脆撤档,避开竞争对手的锋芒。也正是在这样的阴谋论下,舆论渲染了一个“老奸巨猾”的冯小刚形象。炒作论甚嚣尘上,令这位老江湖百口莫辩。

对于炒作论的否认,关联公司提供一个直接的证据是不存在“七亿元对赌协议”,冯小刚也不必将所有赌注都押在《芳华》上。但是对赌协议是多少,冯小刚投资占比又是多少,属于商业秘密,不能说。这也等于说,否认炒作缺乏明白无误的证明。

但客观而言,冯小刚要是这么“炒作”,恐怕也是得不偿失。一是失掉现有宣传积累的口碑,二是失信于院线,三是早前宣传、物料等花掉的两千万就算是扔了水里。电影营销无可厚非,但总要计算成本,像《芳华》这样自导自演“炒作”,不符合常理。

跟着炒作论,抨击冯小刚一贯是“老炮儿”的势利做派,批评他不是直道而行,左右逢源,是两面派,恐怕也是脱离了就事论事的范畴,进入了“大鸣大放”的状态,也是不足取。评价一个导演,依旧是看他的电影,无限度地对个人上纲上线,挺没意思。

《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作品,冯小刚按照影像特点,进行了再创作,其中有对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历史的反映,仅凭这些对历史题材的触及,这部电影就有可赞的方面,并不能在未见之前就一棍子打死。

换言之,对一部电影的讨论,本应该集中在电影表现本身,好和坏,不应该牵扯制作人的是非。《芳华》还没公映,对它的内容表现还无从谈起,就以诛心之论棒杀它,连带踩上冯小刚,将其标签为体制中“精致利己主义者”,怎么看也不像是公允之论。

在贬低冯小刚的时候,批评者可能也要有所克制,原因就是:一部电影,尤其是表现敏感历史的题材,往往遇到无法描述的压力,龙标不代表一切,不能说明一切。如果批评冯小刚的时候无法点破这一点,再怎么看似成理的批评都不见得比冯更高明。

据完整看过影片的媒体人士说,哪怕《芳华》表现历史场景,似乎也不那么“敏感”。这间接佐证两个期待:《芳华》到底如何,可以让观众去判断,不必担忧历史虚无主义毒害观众。另外,抨击冯小刚炒作的,也可以先看看电影——至少看看其他看过电影的人怎么说。

所以,炒作说是一种刚愎自用的判断,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无的放矢。冯小刚即使能量再大,可他也没能力随心所欲操纵电影市场,票房不是他予取予夺的囊中之物。再说,《芳华》又不靠打民族主义牌,撤档就能唤起更多人买票进电影院?吃瓜群众只怕想多了。

现在的问题在于,冯小刚自己也不能透露撤档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耐人寻味的地方。炒作说一边在抨击冯小刚,一边在事实上为不可描述的东西打掩护,要说冯小刚“势利”,莫如说炒作论更“势利”。一部拿到龙标、确定档期的电影莫名撤档,这事难道不比肤浅的“炒作论”更值得严肃对待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