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花呗,毁掉的年轻人!
一、被花呗,毁掉的年轻人!
作者 | 韩老白
01
网络借贷,正在席卷第一批00后
近日,官方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
月入5000元的年轻人比月入2万元的更敢花,因为和传统习惯的“储蓄消费”不同,90后正养成新的“信用消费”习惯。
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4500万开通了某呗,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
更扎心的毒鸡汤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
很多新媒体大V和相关平台的推文标题,都充斥着一种物欲横流的浮躁气息:
《不花男人的钱,他怎么会珍惜你?》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会花钱的姑娘,才有资格做精致的猪猪女孩》
《想买就买,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好看的男人和女人,都自带烧钱属性》
环顾整个社交大环境,都毫不例外地在助推消费热潮,都在刺激消费。
他们肆无忌惮地将消费与身份、阶级、品味、智商等等联系在一起,极力推广“消费至上主义”。
在经济消费能力之外,许多人为了过上所谓的更好的生活,贷款买苹果,买单反,买奢侈品,而年轻群体很多时候就成了目前这种“刺激消费”下的受害者。
当整个社会都在释放“消费主义”的讯号时,你的人生真的会因为买买买而更快乐吗?
你真的会因为买买买而登上人生巅峰,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吗?
别天真了。
02
“花呗”一时爽,“还呗”火葬场
小表妹前几天跟我吐槽:
以前读高中的时候,银行卡里有多少余额都一清二楚的,该吃该玩的也都做了。
可是大学开通某呗之后,哪怕生活费增多了,哪怕自己赚了外快,但银行卡反而“负债”。
网络借贷让她买买买更爽快了,但是买来的很多东西却都堆在角落蒙尘了。
每次收到账单的时候,她才一脸惊呆:“我上个月怎么花了这么多啊?”
不单单是大学生会入坑,连职场人士也难以幸免。
上周和在茶水间和同事闲聊,她叹口气说:“以前我是月光族,现在是月欠族。”
原来,她习惯用网络借贷工具负担自己的消费支出,结果就慢慢形成了一种能花就花、想花就花的依赖感。
如今每次收到工资到账的那一刻,钱包还没被焐热呢,就转手还到了信用卡里,而银行卡里剩下的余额,都撑不过一周了。
真的是“一入某呗深似海,从此工资是路人”啊,这是很多职场新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花呗”一时爽,“还呗”火葬场,这更是被“消费主义”摧毁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能力已达到近20000元,年消费总额达到6000亿,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有限,但是却有着如此令人震惊的消费能力,新入职场的年轻人也是一样,手里存款有限,但也是大肆消费的主体。
他们的钱从哪里来,岂不是一目了然吗?
现在很多层出不穷的贷款方式,就像一条毒蛇一样,死死地锁着年轻群体的脖子,把他们一个个拉下水:
女大学生裸条借贷,甚至为还款而卖淫的新闻层出不穷;
高昂利息导致年轻人无力偿还,致使其跳楼自杀也并不罕见;
贷款中介为谋取暴利,欺骗亲人朋友、暴力催收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背负着现金贷的人群中,高达95%的负债者在两个以上的借贷平台上有借贷记录。
“拆东墙补西墙”是唯一的办法,而“上岸”简直成了遥不可及的传说。
你以为网络借贷让你实现了“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
别闹了,网络借贷才真正是一条“放纵今日欲望,透支明日人生”的不归路。
03
你不是缺钱花,你是缺自控
曾经有一个关于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段子。
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临死之前还清了贷款,一辈子住在好的房子里,享受了人生;但中国老太太临死才攒够了买房的钱,来不及享受就去世了。
很多人将此奉为经典,觉得人生就要提前消费才划算。
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关键:提前消费来买房,是因为买房是刚需,但现在很多人贷款买买买是因为刚需吗?事实上,却是恰恰相反。
那些真正透支消费的人,恰恰不是因为缺钱花,而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虚荣心,而让自己无法自控。
为什么年轻群体如此热衷于贷款消费?
其实原因很简单:经济实力配不上消费欲望。
年轻群体在成人社会的门口极目远望,物质欲望像野草一样疯长,但本身还不具备与之匹配的赚钱能力,正所谓“想得太多,赚得太少”,今天是这样,过去也差不多。
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年轻时住在寺庙里苦读。
每天煮一锅粥,待粥冷凝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贫困程度可见一斑。
《红楼梦》开篇,贾雨村对甄士隐说:“行李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得。”
读书人贾雨村,穷到连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路费和报名费都拿不出,最后得到了甄士隐五十两银子的“免息助学贷款”,才能够参加科举。
一个人在十八九岁到二十五六岁期间,如果不是含着金汤勺出生,如果没有天赋异禀的赚钱能力,那么大多数人的“贫穷”都是常态。
但是在这种“贫穷”的常态里,很多人对新的电子产品却趋之若鹜,对新上的化妆品包包垂涎不已,还有超越自身家境的虚荣心,都在持续不断地加深年轻群体的消费欲望。
他们渴望用钱来弥补一些落差,渴望用金钱购买快乐,这种渴望,控制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甚至让他们失控。
在心理学上,购物狂行为被称为“强迫性购物行为”,说的就是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疯狂消费,而不考虑后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买买买”剁手行为。
这种消费行为,早就不是为了生活所需而消费,而是纯粹难以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因此产生的一种机械式的花钱习惯。
美国《医学日报》曾刊文:
在购物之前,人们会做出丰富的心理准备,伴随着购物过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象他们在使用这些新物品时的情景,同时也在设想着未来的新生活,这会产生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让人不禁高兴起来。
我们可以从这项研究中看出,真正使我们快乐的,并不是“购物”带来的,而是我们在购物时产生的憧憬带来的,这份憧憬,让人失去理性,而盲目的冲动消费。
04
戒掉负债,你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很多欲望是被添加的,并非自我产生的:
我没有Gucci的包包,我感觉我融入不了公司氛围,
我没有Chanel的香水,我感觉我和她们不是同一个阶级的,
我没有TF的口红,CPB的粉饼,我感觉我在她们之间显得廉价。
……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写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就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那些敢于戒掉负债,拒绝了随大流,拒绝盲目跟随群体去消费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背不起名牌包包很丢脸吗?
不能出国游就很跌份儿吗?
买不起新款口红就活不下去了吗?
我想说:
每天对着贷款账单惶惶不可终日,那才叫丢脸;
整日拆东墙补西墙,深陷负债里,那才叫跌份儿。
举着身份证拍裸照,成为商品躺在10G几块钱的压缩包里,供人欣赏玩味,那才叫活不下去。
生活并不会因为少了那些虚荣的买买买而失去原有的精彩,但却会因为膨胀的消费欲望将你的人生拖入绝境。
要想不被“贷款消费”拉下水,就一定要克制自己心里蓬勃生长的消费欲望,远离网络贷款,拒绝负债消费。
在《奇葩说》上,姜思达曾经给过一个克制欲望的小妙招:
有钱买的时候,就跟自己说“喜欢喜欢真喜欢”。
没钱买的时候,就跟自己说:“呸,真丑!”
一个真正能活得消费自由的人,都会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体系,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他不以消费取得认同感,不会荒谬的以为有了怎样的消费水准就真的是进入了某个阶层。
我希望,在能力范围内我们能给自己最好的,但难以负担时,也能大方承认:“老子就是买不起,呸,就是不买!”
在我们的一生中,戒掉爱,戒掉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戒掉负债。
二、抖音、快手: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来源:热点文选、法莱利法律资讯公众号等,感谢。
《抖音、快手: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点击可阅读)
跟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家长们终于不用担心王者荣耀了。因为现在孩子们迷上新玩意了,抖音、快手简直风靡到爆。班里有个孩子因为在抖音发逗趣短视频粉丝好几万,成为班级偶像,被小女生们热捧,其他小男生也有样学样,搔首弄姿,各显神通。
他忧虑地在自己的社交自媒体中写道:
“虽然原先也知道他们玩游戏,但亲眼看到他们的投入,还是让我很震撼的,跟我们语文课本里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真的距离太远了,而这些错综矛盾的不同文化,正以奇怪的姿态叠加在这代小孩的身上。”
知道最近短视频火爆,没想到已经火爆到这种程度,点开视频,感觉满满的鬼畜风,惊呼现在的孩子已经成精。
这些有趣的小视频最大的功能就是给无聊的人杀时间用。有家长说孩子看这些短视频一看就没头了,常常能保持四五个小时。
抖音资深用户、13岁的初中生张同学说:
我挺喜欢抖音的,春节时爸爸把他的闲置手机给了我,我发现里面有个叫抖音的视频。打开一看发现有很多小哥哥小姐姐跳舞,挺有趣的。后来还发现居然有很多王者荣耀搞笑视频,比如说鲁班导弹抢龙、超级兵偷水晶这些我平时很少见到的视频都有。所以我把这些视频都订阅了。
有家长说,孩子就是课外时间放松一下而已,毕竟也就几个小视频,又不是农药这样的游戏,没有太大问题的。
那你就太低估孩子的自制力了!玩过抖音的大人都知道:会!上!瘾!而且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学习,给他们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指导。
02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某些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热门视频里,频繁出现未成年人禁忌视频。
无数10多岁的少女,在平台上公然炫耀自己的早孕。
她们中有人才14岁,已经是2胎妈妈;
有人晒出自己的孕照,称15岁就和宝爸“结婚”,年龄不够就没领结婚证;
有人晒出自己和“老公”的合影,称“老公”1988年出生,自己2000年出生,宝宝2017年出生。
还有人兴高采烈地告诉粉丝, 自己今年只有14岁,但“宝宝还有62天 就出来了”。
在快手整顿之前,类似的00后宝妈,一搜就是一堆。
她们晒孕照,晒验孕棒,晒医院产检书,乐此不疲,一波接一波。
这种怪诞而可悲的景象,令许多人以为,未成年怀孕已成潮流,正在暗中汹涌。
它裹挟着少不经事的孩子,也加入其中;
同时误导了不少中小学生,模仿着大V的行径,也踏上未成年产子的歧路。
而这些00后妈妈并不觉得不妥。
她们在直播里,炫耀幼年生娃,早早为人母,享受着粉丝们的叫好与跟从。
只是,走在这条路上的底层少女们,从来不曾真正了解,这种无知行为背后的风险与代价。
快手声称有7亿用户,必然有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群体。而如今快手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没有健全的青少年保护机制。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
如果机制不够完善,就意味着小孩子也能模仿抽烟喝酒、喊麦社会摇以及早恋早孕等,接受各种无下限的内容。
在这种长期氛围下,他们会培育出一套自以为正确的“快手价值观”,互相吹捧,一起成仙成帝,一人饮酒醉,再把佳人成双对。
你会发现,平时乖巧的表弟表妹,现在整天就抱着手机刷视频,连饭都不吃了。他们集体抱团,排斥那些故作高雅的人,坚信自己看到了真实社会,听不进劝。
你只要说一句快手的不好,他们就会炸毛,并举例别人一个月挣多少钱,有多少粉丝,有多火,将攀比炫富当成了人生追求,并奉为真理。
这真实害人不浅!
02
抖音是如何影响孩子成长的?
不仅如此,抖音还会让孩子们失去专注力和思考力,人类是视觉动物,人生来就会听、会看,而读写技能,却需要经过多年教育才能掌握。
无法长时间地集中精神,缺少对某个问题深入持久的了解和思考,这似乎已经成了手机操控下的现代人的“通病”,“专注”状态正变得越来越难得。
一款类似抖音的 APP,背后都是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有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作支撑,用尽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各种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 —— 目的是什么?为了创造一个虚拟空间,来消磨你的时间。
它带来的满足感太容易获得,而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唾手可得”的满足感,就不愿再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比如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完成作业、思考问题。
有家长会抱侥幸心理:不就是上短视频看个笑话吗?不至于吧!要知道,当孩子的大脑长期被这种“高刺激阈值”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他们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
久而久之,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还会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 ——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 —— 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细思极恐!
03
抖音短视频有哪些孩子不能入的坑?
以下几种类型的短视频,是孩子不能入的坑:
1、炫富。在抖音上炫富的视频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晒豪宅、晒豪车、晒豪华旅行。这类炫富视频对孩子的价值观养成很不利。我们刚刚在抖音上随便一刷,就刷到一个四五年级模样的小学生在炫耀一只妈妈给她在韩国带回来的包包……
2、骂脏话。抖音视频里经常有人骂脏话,家长根本防不胜防!这些脏话常常就不经意间从孩子嘴里冒出来,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啥意思。
3、虐待动物。在抖音上,关于宠物的视频很多,有些人为了点赞多,不惜发布一些虐待动物的视频,获得更多的关注。曾经看到一个拖着猫擦地的视频,完全不顾猫的感受,这个视频播放量高的吓人。
4、自虐和苦情戏。在抖音上,虽然很少有那种吃灯泡、吃死猪肉这样的视频,但也经常会出现自虐或者玩苦情的视频,比如女孩发布了剃光头的视频,引发很多人竞相模仿:美其名曰:为了流量,豁出去了!
5、无底线的恶搞。在抖音上,恶搞的视频太多,整老公、整孩子、整老人……还有在电梯门上粘胶带的,如果真有老人出来,后果不堪设想。孩子看了不学才怪!
6、宣扬早恋。在抖音上,流传一系列的“小哥哥你网恋吗?我萝莉音。”的视频,抖音官方在挑战活动中,还做了推荐。如果一些青少年看到此类视频,并进行效仿,很可能会导致早恋行为。
7、老师恶搞学生:一些年轻老师热衷于把自己学生的视频上传到抖音,比如,不会做简单的数学题、上课打瞌睡、课间出洋相等,更厉害的还会导演搞笑段子,让学生充当演员……你问过孩子的家长嘛?人家答应了吗?
04
你时间花在哪儿,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天,我们身边,刷段子抖音四五个小时的人数不胜数:
各种无脑的跟风,看到段子就要模仿一下;捉弄孩子、家人;跳着抖音上新学来的毫无技术含量的舞蹈;小学生浓妆艳抹扮成熟……
必须承认,这些东西刚刚看的时候,是很有趣。但是当你刷累了,关上手机屏幕,迎接你的就是空虚。你的时间被他一点点压榨干。然后接踵而来的是缺少时间的焦虑和颓废,逐渐陷入了死循环。
在认知的舒适区里乐不思蜀,忘记了世界的多元和宽广。娱乐的方式有很多,不要浪费在游戏、搞笑短视频、还有娱乐性综艺上了。
很多人说,现在阶级越来越固化,普通人家的孩子可以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少。其实他们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不是路不好走,不是努力没有用,是努力的人少了!
抖音,请放过孩子;家长,请做好监督。
二、抖音,请放过孩子!
要不是春游允许孩子带手机,宁波天华小学的网红班主任王悦微还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群体里最流行的原来是快手、抖音……近日,王老师忧虑地在自己的社交自媒体中写道:
“虽然原先也知道他们玩游戏,但亲眼看到他们的投入,还是让我很震撼的,跟我们语文课本里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真的距离太远了,而这些错综矛盾的不同文化,正以奇怪的姿态叠加在这代小孩的身上。”
刷抖音的小朋友
一群三年级的小学生刷抖音完全停不下来
这个周末,课长带着一年级的娃和学校同学户外活动,发现一有空,几个小脑袋就凑在一起看抖音!娃还告诉家长,班上谁谁的抖音已经有多少多少粉丝了……一脸羡慕。
如果说,这些刷抖音的小学生只是让你焦虑的话,那么下面这条新闻就让人痛心了!看这位父亲和闺女在抖音上玩的游戏:“180度翻转”。
一个脑残爸爸看到了,就带着2岁的女儿试一试。可是,这个脑残加手残的爸爸,却没有抓牢孩子的手,导致孩子头部着地,尽管家人及时把菲菲送到医院,但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孩子的脊髓已严重受损,瘫痪了!
孩子看抖音;
爸妈玩孩子发抖音;
孩子自己也在录抖音!
抖音,正在坑娃的路上一路高歌猛进!
有数据统计过:“抖音85%的用户在24岁以下,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拍摄者中小学生竟然占了很大比例。
就连三四岁的小孩子经常出现在小视频里,他们在手机屏幕前摆着各种姿势,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上热搜也比比皆是。
以下是抖音里捕捉的画面,网友直呼小学生已然“成精”。
还有小学生化妆的:
这些孩子,是减负减得作业太少了吗?
@网友B: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成了小学生最常用交友软件,个人认为要么整改,要么下架。
@网友C:果然世上智障千千万 快手抖音占一半;听说抖音上的小学生都瞎用瓶邪刷屏了,减负减的 作业真是留少了呢。
@网友D:最近坐公交地铁发现,奶奶带的小学生都在看抖音,妈妈带的基本在听唐诗宋词三百首。
1
救救孩子!救救抖音里的孩子!
抖音里的家长,以取乐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孩子为乐:比如在门上贴上透明胶带绊孩子,孩子惶恐到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敷上深色面膜的妈妈,把孩子吓哭。
用巨大的雪团,把孩子“砸倒”。
用毛巾蒙住几个月大的孩子。2分10秒的时间,可怜的孩子一直在挣扎,一直在哭闹,父母却觉得“好玩极了”。
下面这些就更惊悚了!
这个爸爸,就像在玩猴子一样翻转孩子,抓着孩子的手腕,连续让孩子做前空翻、后空翻,甚至把孩子扔到自己后背吊着。这场面堪比杂技,可周围一点儿安全措施都没有!
宝宝的脑袋撞铁门,爸爸你想过吗?如果用力过猛,或者门突然被反向推开是什么后果?
还有弹跳类恶作剧,把孩子当发射物。有的孩子就因为玩这种游戏,被摔到硬物上,导致严重外伤。
还有的,带着孩子直接玩儿上命了:马来西亚一个爸爸抱着女儿60米高空玩蹦极。
面对这些不靠谱的父母,只想大吼一句:救救孩子!别为了你所谓的短视频流量,拿孩子的命开玩笑!
2
抖音们,请放过孩子!
有家长说,好吧,危险动作不做了,孩子自己玩玩抖音应该没啥大问题吧。毕竟也就几个小视频,又不是农药这样游戏。
你太低估孩子的自制力了!玩过抖音的大人都知道:会!上!瘾!
这款APP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引入让用户上瘾的机制: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
用户在看视频,它的界面没有时间,让你不知道自己正处在什么时间,没有时间的这个概念,视频又那么好看,自然而然就忘记时间了。等你刷累了,几小时过去了…… 大人且难以抵挡的上瘾机制,何况孩子?
如果这还不能促使你下定决心卸掉类似抖音之类的APP,来看看这个理论:
奶头乐理论
来自于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英文“titts”(奶头)与“entertainment”(娱乐)两词的组合。泛指那一类能让人着迷、又低成本、能够使人满足的低俗娱乐内容。
政府通常会对有争议的内容实施管控,然而在奶头乐的体制中,只要不会撼动利益,就可以见到其对于低俗内容的放松。
热津斯基:已经于2017年5月去世
什么是奶头乐理论?和孩子们有什么关系?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会议,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经济精英,包括撒切尔、老布什、各大顶尖企业的董事长,等等。
会议的主题是:应对全球化。
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加剧贫富差距,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边缘化。
那么,如何化解这80%的人和20%精英之间的冲突?如何消解这80%人口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当时的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唯一的方法,是给这80%的人口,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他说:
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这就是闻名遐迩Tittytainment 战略,由Titty(奶嘴)与 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中文译为“奶头乐”(有点三俗的译法)。
“奶头乐”战略,具体是什么呢?
一是发展发泄性的产业。具体而言,包括色情业、赌博业,发展暴力型影视剧、游戏,集中报道无休止的口水战、纠纷冲突,等等,让大众将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
二是发展满足性的产业。包括报道连篇累牍的无聊琐事——娱乐圈新闻、明星花边、家长里短,发展廉价品牌,各种小恩小惠的活动,以及偶像剧、综艺等大众化娱乐产业,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从而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作,让他们有东西可看,便会沉浸在“快乐”之中,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
这个战略成功了吗?目前来看,挺成功。
抖音,就是典型的“奶头乐”经济。那些把抖音玩坏的大人,不但自己要“奶头乐,还要继续让自己的下一代玩下去!
3
抖音们,让我们的孩子失去专注力和思考力!
类似于抖音这样的“奶头乐”,让我们的孩子活在别人设定好的框架里,停止思考,失去独立的能力,永远停留在舒适区。
人类是视觉动物,人生来就会听、会看,而读写技能,却需要经过多年教育才能掌握。
常常听家长说:我们这个孩子专注力太差了!在当今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保持专注力实在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一款类似抖音的 APP,背后都是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有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作支撑,用尽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各种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 —— 目的是什么?为了创造一个虚拟空间,来消磨你的时间。
而反过来,无论是学习、阅读、思考、写作,这些事情,哪一件有着这么强大的阵势?将触及成本降到这么低?
这就是“奶头乐”为我们创造的牢笼。而我们心甘情愿地,一步步走进去,顺便也带上了我们的孩子。
4
阶级固化,不是努力没用,而是努力的人太少
你时间花在哪儿,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天,我们身边,刷段子抖音四五个小时的人数不胜数:
各种无脑的跟风,看到段子就要模仿一下;捉弄孩子、家人;跳着抖音上新学来的毫无技术含量的舞蹈;小学生浓妆艳抹扮成熟……
必须承认,这些东西刚刚看的时候,是很有趣。但是当你刷累了,关上手机屏幕,迎接你的就是空虚。你的时间被他一点点压榨干。然后接踵而来的是缺少时间的焦虑和颓废,逐渐陷入了死循环。
在认知的舒适区里乐不思蜀,忘记了世界的多元和宽广。娱乐的方式有很多,不要浪费在游戏、搞笑短视频、还有娱乐性综艺上了。
很多人说,现在阶级越来越固化,普通人家的孩子可以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少。其实他们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不是路不好走,不是努力没有用,是努力的人少了!
每当在抖音里看到小学生搔首弄姿,就可以想象他们的身后有多少个每天刷抖音的家长。
5
当孩子遇上高刺激阈值,他们不再阅读、思考和学习
再回到文首的网红班主任王老师的感叹:
“虽然原先也知道他们玩游戏,但亲眼看到他们的投入,还是让我很震撼的,跟我们语文课本里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真的距离太远了……
如果说,玩抖音、玩游戏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那么王老师所说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就是“高投入”的事情了。
事实证明,人的阈值,是会不断升高的。
有家长会抱侥幸心理:不就是上短视频看个笑话吗?不至于吧!要知道,当孩子的大脑长期被这种“高刺激阈值”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他们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久而久之,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还会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 ——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 —— 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6
抖音短视频有哪些孩子不能入的坑?
以下几种类型的短视频,是孩子不能入的坑:
1、炫富。在抖音上炫富的视频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晒豪宅、晒豪车、晒豪华旅行。这类炫富视频对孩子的价值观养成很不利。课长刚刚在抖音上随便一刷,就刷到一个四五年级模样的小学生在炫耀一只妈妈给她在韩国带回来的包包……
2、骂脏话。抖音视频里经常有人骂脏话,家长根本防不胜防!这些脏话常常就不经意间从孩子嘴里冒出来,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啥意思。
3、虐待动物。在抖音上,关于宠物的视频很多,有些人为了点赞多,不惜发布一些虐待动物的视频,获得更多的关注。曾经看到一个拖着猫擦地的视频,完全不顾猫的感受,这个视频播放量高的吓人。
4、自虐和苦情戏。在抖音上,虽然很少有那种吃灯泡、吃死猪肉这样的视频,但也经常会出现自虐或者玩苦情的视频,比如女孩发布了剃光头的视频,引发很多人竞相模仿:美其名曰:为了流量,豁出去了!
5、无底线的恶搞。在抖音上,恶搞的视频太多,整老公、整孩子、整老人……还有在电梯门上粘胶带的,如果真有老人出来,后果不堪设想。孩子看了不学才怪!
6、宣扬早恋。在抖音上,流传一系列的“小哥哥你网恋吗?我萝莉音。”的视频,抖音官方在挑战活动中,还做了推荐。如果一些青少年看到此类视频,并进行效仿,很可能会导致早恋行为。
7、老师恶搞学生。一些年轻老师热衷于把自己学生的视频上传到抖音,比如,不会做简单的数学题、上课打瞌睡、课间出洋相等,更厉害的还会导演搞笑段子,让学生充当演员……你问过孩子的家长嘛?人家答应了吗?
在这里,课长强烈建议,抖音尽快删除那些儿童本人或儿童家长、老师上传的,带有不良导向的视频:如小学生化妆、老师、家长无底线恶搞孩子、危险动作示范……并建立分级制度,限制对未成年的注册和视频上传。
抖音们,请放过我们的孩子!家长,请别给孩子玩抖音!
温馨提示:对法律交流感兴趣,可加入全国交流群,群主微信号:bestfch001,添加时请备注真实信息:单位+姓名+职业,耐心等待群主邀请入群。
重要建议:如需要法律问题,请关注二维码进行咨询。
推荐阅读:
1、新型售假手段曝光:香港查获72万假化妆品!更可怕的是……
4、警方公布照片和聊天记录:四旬大婶化妆扮90后,骗情郎六百万!
10、性奴、奴工、卖器官、随意屠戮,每年至少250万人神秘消失!
12、当代有钱人入狱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