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支边青年重返新疆:五十年魂牵梦绕,深情永驻阿热博孜农场
九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令人心情怡然,转眼驻村的日子已过半载,一路走来有许多事情让人无法忘怀。就在今天,在“一村一月一场”活动中,有一对“外地夫妇”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跟当地群众相当熟络,我便走上前去跟他们攀谈,意外获得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1965年8月的一天,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随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声响起,随着告别亲人那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呼唤声,江苏南京的179名支边青年来到了祖国的西北边陲,踏上了他们的寻梦之路,从此他们有了一个新身份——支边青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年代,支边青年用他们稚嫩的双手,一腔年少的热血,建设着农场这片土地。
杨庆云是这批支边青年中的一员,当时只有23岁的他在青年农场原政工组所属广播站做兼职通讯员,高中毕业的他多才多艺,场里几乎所有的会议部署、语录牌书写、宣传画都是他一手操办的。杨老说:“那时条件差,白天下队劳动,晚上就住在少数民族老乡家里,喝奶茶,啃干馕,他们教我跳舞,我给他们念毛主席语录。”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顶烈日、迎风沙、冒严寒、踏冰雪,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尝遍了辛酸苦辣,克服了艰难险阻,杨老和妻子将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青年农场,也将自己的心永远扎根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
今年是杨老与爱人金婚之年,已经古稀之年的夫妻二人决定重返新疆,再次来到青年农场,这个他们挥洒青春的地方,重温旧梦,重拾往事。此行,杨老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友们,虽然有的已不在世,但当已故老友的子女热情地叫他们叔叔阿姨,老俩口的眼中是满满的幸福,耳边回荡起的仍然是青春的歌声,他们的足迹曾踏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杨老和妻子此行也是圆梦之行,9月18日,在重返家乡的第二天,他们参加了农场的升国旗仪式,经多方打听,找到了当年老领导的女儿,当看到自己离开时还是个姑娘的斯云,如今已是奶奶辈时,老俩口乐得合不拢嘴,尽管民族不同,但是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一切,斯云说:“老杨走了40年了,当他到我们家门口时,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当时我的眼泪忍不住簌簌地往下掉,我的汉族大哥不远万里找我来了,我好幸福。”是啊,此时的亲人团聚,圆了老俩口的梦,在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上,民族团结之情,将两家人的缘分续写至今。
1979到2017年,飞逝的时光不仅仅是印刻在老人脸颊越发明显的皱纹,更是那相濡以沫的情缘,那渐行渐远的身影,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就像杨老在支边五十周年盛典活动散文诗《十月感怀》中写道的一样,“我们感谢你,新疆!我们感谢你,阿热博孜(青年农场),这个昔日名不经传的小小村落,随着时间的变迁,在天山脚下孕育出一个带有时代特征的青年农场,一群朝气蓬勃有志于建设边疆的我们在这里建设了我们的第二个故乡……如今,依然年轻的我们,正在为你舞蹈,为你祝福,为你歌唱!并同你一道并行在春潮涌动的复兴大道上!”38年间,农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有志青年的拼搏和付出,尽管蓦然回首时,他们已白了头,但此份深情将永驻这片梦绕之地。
作者:钟钰,伊犁州检察院驻青年农场农四队工作队队员。
现正式向广大读者征稿
标准只有一个:好!
投稿邮箱:7089233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