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家的视角 | 我是如何去看一幅画

韦佳 ArtAlpha艺术阿尔法 2020-11-05

阿尔法君的朋友经常都会问及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去看一个展览?如何去看一幅画? 经常也会有朋友希望与艺术家一起去看展览,想听听他们怎么看怎么想。我们有幸邀约到韦佳老师,来给我们讲讲作为一个艺术家看一幅画,一个展览的视角。韦佳老师的语言简洁真诚又美好,而他对于艺术的理解也是阿尔法君非常喜爱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韦佳 1957年5月出生,北京人。少年时代随张伯驹、潘素习古典诗词、绘画,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7年于美国宾州布鲁姆斯堡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之后在纽约及北京两地生活、创作及教学。



 展 厅 


Louise Bourgeois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艺术品的方式:进展厅直接面对作品决不先看文字说明或前言


如果作品打动我,就把当时的感受和联想不成句的立即记在本上,再去在作品本身寻找打动我的原因和因素,记下一些特殊的细节。


还有对作品的发问,当发现了这些因素和原因时,就会带来更多新的感受和理解,有了独自的直观了解后,再去看文字说明,前言等来补充,丰富,拓展,旁证我的个人感受


米开朗基罗 素描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这样可以保持一个独立的跟作品对话的机会,这样可以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眼力,判断力,审美能力,也可以避免人云亦云,戴着他人的眼镜或墨镜看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 


千里江山图@故宫博物院


中国传统绘画不是挂在客厅,大堂,过道,或任何公共场所供大家欣赏的。为少数知音,少数人服务,玩赏的


70年代初跟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夫人潘素学山水画的几年里,也很难见到家里挂满画的时候,那一定会有特别的原因。通常在他们兴致高的时候,张老先生会给我从大木箱子里拿出几幅,一边欣赏分析画面,一边慢慢的讲画的背景与来历。


看完一幅卷起,再展开下一幅。不是那种拿出5幅画一起挂到墙上去欣赏。我们看得都非常细致,眼睛与画的距离保持在一两尺左右,有一种亲近的玩味。


赵孟頫《西园雅集图轴》(传)


这让我想起我看到古画里描绘赏画的情景是一样的;展开一幅好画,几个朋友喝着小酒,聊着观赏着。要是画大,还需要一个书童拿个竹竿在画后挑着。似乎画面的一切情节都由右或右下角开始或展开。


中国传统绘画不需要远观的震撼力,因为它不是为了让你这么欣赏的,因为我们过去欣赏的亲近方式和生活条件决定的。不需要往大了画,(好的书法没有几幅是大尺寸的,而且多是手卷。看手卷作品,多是一尺的距离)不需要当今所谓视觉。


 书法欣赏 


王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书法展《文字之外》


书法欣赏是个有趣的事,说是书法欣赏,但大多数人在书法面前欣赏书法的时间很短就会转到文学欣赏读诗读赋或识字认字那边去了


我有点特别:作为习书法的人,我看用笔,字的结构,单字或通篇作为画家,我看的是空间,通篇的空白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形状,还有单字结构中不同书体,不同人写出的空白形状,总之是白的地方。


王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书法展《文字之外》


一幅字第一吸引我的是不同大小的空白形状,当然也有墨色与纸的关系。


王铎的字,千奇百怪的空白形状难以预想,它们有出其不意,跳动和闪耀的感觉。加上他的墨色变化,一两笔湿润的浓墨一口气写七八字,兴致高时一笔写十一二字,笔上墨越少,写得越发疯。


文征明的《行书自书诗》@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我也有欣赏书法时忽然转到读诗的状况,这不,看到文征明的《行书自书诗》,浓墨大字,有张力。空间中带来节奏,纵横驰骋。最精彩的,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横幅的中间段,空间忽一下扩张,情绪一下激昂。我想问个究竟,发现那激昂的情绪始于“眼中历历悲陈迹……”


能看出来吧,书者会因诗赋的内容带动书写情绪的变化。我很少看到他的激昂,总是那样温文尔雅,不动声色,一切都在掌控之下。去年在北京国博看到他一幅长卷山水,并题黄豆般小楷《归去来辞》,精致,写于74岁。服了,我到这岁数手不哆嗦就幸运了。而现在大都会展出的这件《行书自书诗》是他84岁的力作,势不可挡,不得不令人折服了。



 观展手记 


--- 大卫.霍克尼和中国山水画 ---


大卫.霍克尼现在Chelsea 佩斯画廊展览的是他2013年春季画的木炭素描,一条小路,从路这边画完,再从路那边画,几十幅风景。这风景不是你我眼睛看到的风景,而是霍克尼眼中,心里感受中的风景。


他热情自信的邀请我们一起分享他的世界。用木炭条毫不犹豫的画出光在自然中的质感,明媚的小路,雨中的小路,寒雪里的小路……用点,线,擦,简洁的笔法,明了,直接的表现精微的感受。他在这些素描里体会了中国画中 墨的色彩(前言里有他说的类似的话)。


他说"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学到的中国式作画态度。他们说绘画需要三样东西:手,眼,心。有两个是不行的,好的眼力和心是不够的,好的手与眼也是不够的。"每幅素描都留有无数和大量的空白,很像我们的书法,同时,不能不让你联想到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那令人回味,令人想象的空白——空间。


另有一件他展出的视屏作品,由9个视屏组成的同一景色,还是那条伸向远方的小路,我们随着视屏在小路上漫步徐行。像是在车顶上架好9个摄像机,调好9个不同远近的焦距,同时录像。安静的散步,左右来回的观赏空阔的景色,同时因为9个不同的焦距,同一景色的不同远近,让我们视觉上产生许多好奇心。


霍克尼打破了西方风景画中的焦点透视,用现代高科技体现出千年中国传统绘画里开放式的散点透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真实,更主动和自由的观看方式。


这让我想到在他「更大的信息」一书中谈到1986年他与大都会博物馆东方艺术馆的馆长一起欣赏2.28米的「乾隆南巡图」,两人跪在地上看了三四个小时,"在中国的卷轴中我们就那么在大城市里穿行"。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经历之一。这个经历一定对他的作品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很感谢和欣慰有这样一位西方绘画大师来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同时,惭愧的是我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呢?



--- Cy Twombly 和 诗 ---



大画家Cy Twombly 爱诗,常常在晚上读诗。Pound (1885-1972), T.S. Eliot ( 1888-1965), Rilke (1875-1926), Catullus (84-54BC)等诗人是他常常提到的,在采访中他也是不断的整段,整段的背诵这些诗人的诗句,好像念自己的诗一样。


这些诗人的诗句也常作为他的画题,他绘画灵感的来源。先有诗情,后生画意。他喜欢诗人,因为从他们那里可以找到凝聚而闪光的句子,他说“事先给与画布一个诗句,一个画题,这给我一个动力,一个方向,或者产生感觉的理由”。


他说“我不是职业画家,因为我不是早9晚5那样工作的艺术家,当什么事触动了我或者看到一幅画或者在自然中看到了些什么,并给与了我一些什么,我就去追求,我不在乎4个月没有寻到,来了就是来了”。


等这个感觉来了,就拼命紧张的工作。“我的全部平衡就是不想事情,就是去面对画面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直觉的。没有必要思考构图啦,色彩是这里还是那里,我就是想着抓紧完成”。所以他总说自己在画画时是个没有耐心的人,画得很快,有时快到15分钟就完成一幅。


辉煌的Cy Twombly 四幅大作,春夏秋冬,在赞美着大自然,赞美着人生,在 MoMA 的展厅里如教堂般的宏大,你可以听到童声唱诗班的赞歌。


1000多年前画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用在Cy Twombly的艺术创作上十分贴切。他让我重新解释了“诗情画意”:诗人的情怀——画的意图。


当画家郑板桥晨起看竹时,由视觉的愉悦产生的先是诗情,所以说“其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再说笔下之竹不是胸中之竹,当然就好理解了。


石涛晚年画他自己年轻时写的诗句诗意,老练的笔墨画青春的境界,别仅以为他那些山水画都是速写本上整理出来的眼中的山水。


画家金农画画大概是先有诗后有画,同一首诗题在几幅不同的画面上。元代以后的画很多都跟诗,诗的境界分不开。


Cy Twombly,春夏秋冬@MoMA(局部)


唐诗宋词集里给我们留下3000多位诗人,68000多首诗词,还包括23位艺妓的作品,那是我们历史中文化的盛况,那是有创造力,想象力,感染力的时代。今天读诗的人少了,似乎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诗不是帮我们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而是帮我们感受这个世界并与人的内在精神交流。


以上是翻到一篇Cy Twombly的采访想到的,总觉得他像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久在异国他乡,常常想与朋友们分享一些自然与文化上不同的事,却也不得不去捉摸那些相近,相似,相同,相通的。


--- 八大山人--- 



这辈子第一次看八大山人的个展,40多幅,却是在美国,在华盛顿的佛瑞尔博物馆,一个人都没有,连保安都没有,更没有一点杂音,真是心领神会,与画面对话的难得机会。


据说画面上有八大山人落款的,就是他结束30年僧侣生活,还俗后的称号,那就是59岁以后的作品。就是说,我看的这个展览的40多幅作品中,除了两三幅,绝大部分作品是他晚年或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


最喜欢的还是八大山人的山水册页四幅,巴掌大小,70岁左右的作品。打动我的不是山水的再现,甚至我觉得跟再现无关,甚至我觉得它们不是山水,是艺术家的状态,心境的展示过程,通过山水画的形式,在规范的Z字山势曲转的构图里,他把自己注入侧锋如麻的笔触与无数大大小小的空白之中。


墨色不分前后,笔触无忌大小,干笔侧锋,皴擦反复,山树难分。两三种灰墨,上下左右前后,浑然一体。


树木的变化最为有趣;与山石攀缠在一起,形如乱麻。使画面润泽的关键也许是他在花鸟画中常用的招儿法,就是在墨快要干之前,在其上再画。


作品里有一种心境放逐和抑制的过程,体现在肆意的笔触与有限的墨色的重复,不断的反复。在艺术中,重复产生一种力量,这是我在打非洲鼓时体会尤为深刻的。



八大山人的书法在这点展示的更为明晰;通篇的深灰墨色从头至尾不变,比划粗细从头至尾相同,转而不折,落笔起笔,处处藏锋,整篇的视觉力量非常强大。


不能不让我联想到Cy Twombly, Pollock , Bruce Marden等等抽象画家的工作状态和那时流行的"遍布画面的画法"(alloverness ), 这跟八大山人和其作品有些相近吗?


这无尽的遐思,直到我上了飞往纽约的哈雷(美式摩托)牌飞机后,被轰鸣的发动机声打断了,身体不断上升,精神直线坠落,还一度后悔,怎么没趁展厅无人,面对着作品问问:请告诉我,您老是怎么与西方接轨的?



--- 蒙德里安 ---



我不是蒙德利安的粉丝,不是太喜欢他黑色条条框住的色彩,太冷寂,太过于思考,但每次去MoMA必要看他这件作品——Broadway Boogie Woogie,因为每次看到它都会给我带来崭新的喜悦。我曾开玩笑的说,如果要我在整个MOMA选一幅画带回家的话,我就是选这幅。


这周一又看到了它,旁边新加有注释,就读了一下;大意是画面展现纽约街道的繁华纵横,灯火阑珊,与当时流行的以钢琴为主的黑人爵士Boogie Woogie,补充了不少我对作品的理解。


我不是很崇尚欧洲早期抽象画里那种从自然对象中一点点的演进提炼出的抽象,简说,先画写实再变体,最后成为抽象。这样就可以说,只有先画好写实才能搞好抽象。


当年影响了几代美国艺术学子的德国艺术家及教师Hans Hofmann对波洛克说: 你知道吗,抽象绘画来自nature。波洛克回答说: 我就是nature。我个人觉得蒙德利安到了纽约以后也是找到了什么是nature。



--- Carol Bove的个展 ---


艺术家Carol Bove在纽约David Zwirner 画廊的个展



面对有些作品,你还没来得及思考,心已融化了。视觉的力量有时很像音乐,一下就牵着你的心,你不知所措,除了感动。



--- Lee Krasner在迈阿密 ---


从迈阿密艺博会回来都一周了,艺术家Lee Krasner的这件作品还在记忆里。


一是作品非常别致高雅,是狂放安抚后的祥和,是坎坷磨砺后的宁静,是多姿多彩后的风韵。二是在她一生的作品中,这幅,实在太少见了。


我去那家画廊的展位五六次就是看这幅,这也引起了画廊老板的注意,她说勃洛克过世后,lee krasner毁掉很多很多素描,在这幅拼贴的不同的素描片段,你能看到40年的签名,70年代的笔痕和最终的完成,这是一个艺术与人生的经历和过程。


古根汉姆美术馆

--- Agnes Martin 回顾展 --- 



排列的铅笔线与平涂的灰色所产生的光与空间。光,如自然与内心。空间,似情感与冥想。


不想在这里多写面对这个回顾展作品的感受,因为她的画,你只有站在画面前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再精的画册也无助),撩起你内心的美好与向往,此刻的与回忆中的。在铅笔线条的排列中,在两块简朴的色彩中,你再也找不出其它形式与其它色彩能准确的表达出她真善与美的情怀。


她的画里有Ellsworth Kelly 畅亮的美,有Ad Reinhardt静穆的沉思,有Mark Rothok的音乐与诗情,最终Agens Martin就是Agens Martin。


南朝時有一个隐者回答他朋友提问“山中何所有时”说,“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我无法把我享受的白云赠给你,你还是过来一起享受吧。


就这样的回顾展,你就是很幸运,一生你也很难遇到两次。所以,朋友们,去看吧,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分享。


韦佳 后园林中


韦佳的“后院”,纽约布鲁克林的展望公园(Prospect Park)




*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作者和艺术阿尔法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注:ArtAlpha艺术阿尔法上期《七月看展指南》两处更正:

 1)余德耀美术馆最新项目空间展“一味香芹”,原文中门票:150元有误,此项目参观为免费,无需门票。

2)候鸟空间的展览“不杀之恩-陈陈陈”原文中展览地址有误,展览地址应为候鸟空间的德国柏林空间。


业务咨询和洽购可后台留言,或发送邮件至:artalpha@163.com,也可添加微信lilyli20180326或qq775820190,感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