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发布!西双版纳拉祜族女子娜四被作为中国减贫案例写入国家智库报告

微景洪 2021-06-26

  你的转发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  
 5万
普洱市别称思茅,是云南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9县,2012年全市人口258万人,总面积45385平方公里。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普洱市分别管辖思茅区、宁洱哈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东临红河、玉溪,南接西双版纳,西北连临沧,北靠大理、楚雄。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约486公里(与缅甸接壤303公里,老挝116公里,越南67公里)。普洱市南北纵距208.5公里,东西横距北部55公里、南部299公里,总面积45385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市级机关驻思茅区的思茅镇,海拔1302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415公里、空中航线305公里,乘飞机35分钟可抵达。
地形地貌普洱市境内群山起伏,全区山地面积占98.3%。北回归线横穿普洱市中部,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受地形、海拔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海拔高度在376米至3306米之间,与北美洲的古巴和中国的台湾省同处一个纬度。
气候特征普洱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普洱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间,中心城区海拔1302米,普洱市年均气温15℃—20.3℃,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思茅区月光路。
普洱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普洱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有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

日前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
向全球发布
《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



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主线,以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伟大实践为学理基础,阐释了中国减贫学的丰富内涵,揭示了中国减贫学在我国脱贫攻坚中的理论逻辑和世界意义。


报告分为中国减贫学的形成脉络、中国减贫学的实践操作、中国减贫学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中国减贫学的世界意义4个部分。


在第2章

中国减贫学的实践操作中

课题组选取了中国西南部

也是贫困发生突出严峻地区的

一人、 一户、一村

作为中国减贫实操总结分析的

3 个重点案例


分别是

云南省西双版纳拉祜族村寨

29岁的妇女娜四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

39岁的何国强一家

以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

(因为很长时间村民

要爬着悬崖上的藤梯外出

人称“悬崖村”)


跟随小布
来看看云南的案例
👇


案例背后的故事


“直过民族”拉祜族村寨
曼班三队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

曼班三队村民的老房子。


2020年,曼班三队新貌。


2016年1月2日至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带队深入曼班三队调研“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之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将曼班三队列为“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试点,拿出过硬举措,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解决突出问题,西双版纳州各级党委、政府按照“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思路开展扶贫扶志,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


现在,曼班三队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380元增加到2019年的8826元,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在曼班三队落地生根,正在开花结果。



曼班三队的村民里
有一位拉祜族女子娜四
被称为“最后的女猎人”

从上山打猎的原始生活
到如今
掌握茶树种植、茶树管理等新技能
娜四一家
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十三四岁时,妹妹因发高烧落下残疾,父亲已经年迈,养活一家人的责任落在娜四的肩上。
“以前种粮食不懂技术,收获多少全凭运气。”谈起过去的生活,娜四回忆:以前家里种的粮食只够吃小半年,剩下的多半年只能靠政府发救济粮或者进山打猎。“我可能十三四岁就自己进山打猎了,追踪猎物、设置陷阱、拉弩射箭……20米外的野猪,当年我一枪就能放倒了。”娜四说。

然而,再好的猎手也不是每次都有收获。一连几天打不到猎物时,娜四只好挖些野菜、摘些野果带回去给家人充饥;更让她后怕的,是危险随时都会逼近:“有一回我进山找猎物,一转身发现一头一人多高的黑熊就站在面前,我吓得浑身发抖,幸好它没有攻击我,转身跑了。” 回忆起和黑熊的那次正面交锋,娜四至今仍心有余悸。


娜四的改变
要从2015年
4名扶贫队员的到来说起


“那时候国家已经不给打猎了,因为语言不通,种地又不会,我只好在附近说拉祜话的村子帮工。扶贫队员来了以后,鼓励我回来种茶,带着我们种水稻、种玉米,还教我们养猪、养鸡……”娜四介绍,经过几年发展,家里如今有30亩茶、8亩水田、4亩玉米,还养了不少家禽、牲畜。当被问到一家人收入时,娜四认真算了一会,然后伸出一个指头认真地说:“一年一个人有一万块。”


“我家现在‘大茶’有18亩,‘小茶’有12亩,今年粮食收了40多袋,家里老母猪马上也下崽了。”娜四说起近况,并用手比划着告诉驻村干部格伍,茶叶的大小、生长情况,不忘抓住机会询问种植时遇到的问题,格伍耐心的听完后,简明扼要地解答了技术关键,还详细补充了操作方法。



“我想存一些钱,盖一个自己的房子,再买一辆轿车,开着去赶街。” 谈起未来的打算,娜四眼里充满期望,当被问到家里已经有房为什么还盖时,她说:“那个是国家盖给的,不能算我自己的。”


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
透露着娜四对未来生活的筹划
也是生活观念的转变

女猎人娜四的故事
是“直过民族”拉祜族村寨
曼班三队脱贫的缩影
曾经住杈杈房、刀耕火种
落后封闭的曼班三队的村民

2017年,曼班三队扶贫工作队员罗志华入户查看村民收成情况。


如今,全村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0%签约家庭医生。


如今,这里的人民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弱有所扶

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幸福的梦想像焰火
点亮了村民的生活

内容综合自“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瞭望”微信公众号、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日报
编辑:徐琲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