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餐馆的影子菜单里,没有蝙蝠侠

🦌小编 ANew新大淕 2022-07-2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当邻桌老美食客左顾右盼地朝你这边张望一眼,也许是在看你到底点的是什么地道中国菜。这说明他们并非毫无经验,只懂点那些炸云吞、酸辣汤、左公鸡、芥蓝牛和宫保虾…之类美式中餐。 


走进上世纪5-60年代的曼哈顿唐人街,老字号的中餐馆会准备两份菜单,一份应付老美,一份必须无愧于舌尖上的中国味(胃)。 


 

据说,没有两套菜单的,厨师问一声“人吃,鬼吃”,便知用不同做法。 

 

鬼佬(Gweilo),粤语里称呼白种人(一般泛指老外),好比台面底下黄种人也被政治不正确地叫做Chinaman,面子上客客气气倒便罢了—何况“鬼吃”的菜单做法,毕竟也是极尽诚意。


人吃,一碗白米饭端上桌;鬼吃,酱油炒饭更受欢迎。 

 

 

人吃,通常做成老中偏好的咸鲜口感;鬼吃,奉上老外爱的甜酸口感—比如一道炸鸡块蘸着甜酸酱的甜酸鸡(Sweet and Sour Chicken)。 

 


而甜酸口的另一道美味,相传源自清代广州、从糖醋排骨西化而成的咕老肉,最初是厨师们做给当地老外吃的,番茄酱作糖醋汁主料,配罐头菠萝,今已变成一道中西合宜、人鬼通吃的甜酸口名菜。 

 


事实上,比之“鬼佬”这个称呼出现的19世纪,现在的老外更懂中餐,毕竟去过中国的多了、资讯互递也更发达,“两套菜单”渐可不必,人鬼通吃的菜式多起来。 

 

而在当下这一敏感时期,如果有似懂非懂的老外对着老中的餐桌鬼头鬼脑问:“中国人吃不吃蝙蝠汤?我是说,在那份影子菜单里…?”恐怕他们自己人都会摇头辟谣:“我还真没见过。” 

 

就好像“下水道有鳄鱼”的美式都市传说,老美间会心一笑也就明白了。 

 

何况他们南部人还吃鳄鱼肉呢不是?

 

未免引起不适,此处不插实物图。可百度帕劳水果蝙蝠汤,非洲丛林肉之蝙蝠。

 

时移事易,不仅洋中餐咕老肉可以让华人吃得津津有味,如今在美国的中餐馆,更地道的中餐正热热闹闹端上桌而不怕被投诉或影响业绩。因移民来源更多样,源自中华各地、传统的现代的菜式可谓百花齐放。 

 

种族隔离早就违法。而餐饮文化的隔离,也在淡化。融合,是美式中餐正在见证的关键词。 

 

 

伴随19世纪加州淘金潮、太平洋铁路建设而创制,后借势李鸿章访美而大热的“李鸿章杂碎”(Chop Suey,上图),从豆芽、鸡胗、鸡肝、牛肚等原版食材,将内脏替换成了肉,从而更适应美国人口味。 

 


20世纪50年代,由蒋介石私厨、湖南籍厨师彭长贵为美国军方贵宾创制,并于70年代带到美国的“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又名左公鸡,上图),最初被基辛格赏识时还是咸辣口,后来在全美中餐馆一传开倒成了甜辣口。  


 上:熊猫快餐Orange Chicken;下:Tangerine Chicken。



除了左公鸡,美剧《生活大爆炸》主角谢耳朵另一道大爱中餐:陈皮鸡(上图),也经历一次变形记。对美式中餐吃到心知肚明的谢耳朵,纵使能分辨餐馆用了鲜橙还是陈皮,做成的是Orange Chicken还是Tangerine Chicken,恐怕并不知道它跟传统川菜陈皮鸡(下图)根本两码事。 

 


然而,1980年代被带到美国的麻婆豆腐就很好地诠释了“融合化”的落地。在四川省特一级厨师史正良改制下,美国版的麻婆豆腐使用番茄酱和郫县豆瓣,减了麻味。几乎与此同时,纽约荣乐园的川菜大师刘建成也将其麻辣味减到美国人接受的程度。 

 

适应地情,改变风味,美国版的麻婆豆腐不牺牲川菜精华,就算老中也有口皆碑,人吃鬼吃的确不必太过讲究了。 

 


合,也体现在高端美式中餐对西方现代健康饮食哲学的接纳上。少油、少盐、不放味精(No MSG),在中国本土崇尚重口味的今天,可算逆势而行的清流。 

 

 

从这个意义上,不少人愿意认可美式中餐是中餐的一个分流—虽然它并没有第九或第十大菜系的正名。它把地域上的西方和时间上的现代一同引入中餐,使口味上更兼容,食材上更谨慎—不仅不会有飞的爬的奇怪哺乳动物,而且取人类可接受食材的最大公约数,的确是促进舌尖上的中西合璧了。 

 


所以下次再有老美朝你这桌张望,大方告诉他/她你吃的是什么?再不必多虑两套菜单,也不必讳莫如深,相信Ta大概率会喜欢你的推荐。 



(图侵删)



往期精彩回顾



美国人也吃野味,为啥不出大事?
今年春节,爸爸不喊你回家吃饭
比动车快,比从前慢:李子柒凭啥征服外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