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 — 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郭震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16

Coco有话说


我们每个人都想获得幸福感,但是幸福的源泉究竟是什么?一千个人心中可能会有一千种实现幸福的方式。那么,究竟哪种方式最能提升且保持人们的幸福感呢?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目标,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幸福。然而,对幸福的理解却因人而异


心理学家们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一直在探讨与幸福有关的问题,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1)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2)关于人们在不同幸福观下的具体行为的研究;(3)关于幸福倾向的研究,即关于什么激励了人们追求不同取向的幸福的研究。近年来,研究的重点越来越集中于第三方面。


研究者发现,个体由于其动机的差异,所采取的追求幸福的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感体验,研究者提出了三种幸福倾向(orientation to happiness)用来指获取幸福的不同途径,并认为幸福倾向才是决定幸福的源泉



快乐倾向源自享乐论(Hedonia),强调个体通过寻求即时的感觉满足来获取幸福。比如有人想吃鸡腿,那么吃到鸡腿他就会感到快乐,感到快乐就会幸福。


意义倾向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实现论(Eudaimonia),强调个体通过参加既能实现自身潜能又能给生活带来意义的活动来获取幸福,比如做一些体现自我价值的事。意义倾向与快乐倾向会有重叠,例如,体现自我价值的事既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也能使人感受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投入倾向则基于“心流(flow)”理论,指个体通过专心投入于一项活动来获取幸福,例如当你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或进行某项活动时会忘掉时间,并感到特别充实。投入倾向与意义倾向很接近,都属于实现论的幸福倾向


那么,究竟哪种幸福倾向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呢?



大量研究发现,三种幸福倾向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如果一个人的三种幸福倾向都很高,那他就是一个完满型的人;如果三种倾向都不高,那他就属于空无型的人,其幸福感也最低。


另外,相比于那些只追求快乐的人,追求意义和投入的人常常体会到更高的幸福感水平。而且,持有意义倾向的人不仅自身有更高的幸福感,还能带动身边的亲密他人提升幸福感



大家一定好奇,不同的幸福倾向为何会带来不同的幸福体验呢?


这是因为快乐倾向所带来的幸福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人们会对其追求快乐的行为习惯化,比如吃鸡腿,第一次吃会觉得特别开心,而第二次吃时就不会那么开心了;此外,人们对快乐的期望也变得越来越高,可能第一次吃鸡腿会很开心,而再想获得同样的开心程度,大概就得吃小龙虾了!


因此,快乐倾向往往只能满足当下即时的感觉需求,而不能持久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此外,快乐倾向有时也会导致人们参与纯粹享乐甚至适应不良的行为来获得即时满足(例如过度使用网络)。


相比之下,意义和投入倾向会引导人们从事更积极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有助于人们建构更多的提升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水平的资源。因此,这两种幸福倾向会促进人们实施与目标相一致的行为来获取幸福。


很多研究发现,意义和投入倾向会提升人们更为积极的学习行为,更温暖的人际行为(如亲社会行为),更良好的情绪管理与调节能力等。因此,意义倾向和投入倾向对幸福感的提升作用更强



总之,尽管三种幸福倾向都能提升幸福感,但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如果人们更加关注那些持续提升个体潜能,带来意义与价值感的相关活动,获得的幸福感会更强烈,也更持久


参考文献:

郭震, 杨莹, 张梦圆, 寇彧*. (2018). 幸福倾向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发展. 青年研究, (6), 1–9.

Peterson, C., Park, N., & Seligman, M. E. P. (2005).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full life versus the empty lif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6(1), 25–41.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04-1278-z.

Yang, Y., Li, P., & Kou, Y. (2017).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adolescents.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0(4), 881–897.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16-9794-1.

推文作者:郭震

修改:伍俊辉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热点评论 | 给孩子创造有意思的暑假:家长攻略篇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科研成果 | 爱莫能助?别让害羞阻碍你的善行

科研成果 | 为什么明星捐款遭骂名,拾荒者捐款获美名?

科研成果 |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关系

科研成果 | 支配型人格的人真的幸福吗?

热点评论 | 幸福的孩子是自主的——儿童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与幸福感

科研成果 | 眼睛图片可以减少不诚实行为吗?

科研成果 | “自欺欺人”的道德伪善:陌生他人在场及其行为的影响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好书推荐 | 阅读加练习,提高自信力!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科研成果 | 名声传播影响合作的即时与后续效应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